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縮機,具體涉及一種可便捷取油的回轉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壓縮機開發(fā)階段需要對機油量進行驗證,即在測試壓縮機過程中需要對壓縮機加油或者減油來對比壓縮機的表現來確定壓縮機最佳油量;另外壓縮機在進行壽命試驗過程中,需要采取壓縮機內部油樣進行分析確認,并進行補充采取油樣的油量。在上述的驗證過程中,壓縮機需要在空調系統(tǒng)或者卡路里測試系統(tǒng)上連續(xù)運行,取油或加油時需要將壓縮機拆下(空調系統(tǒng)上需要燒焊銅管)后將壓縮機注油或倒置控油,浪費工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便捷取油的回轉式壓縮機,通過在壓縮機上增加取油管,可使壓縮機能夠便捷的添加冷凍機油或者采取壓縮機中油的樣本。
本實用新型為了實現上述目的,采用的技術解決方案是:
一種可便捷取油的回轉式壓縮機,包括殼體、泵浦和取油管,泵浦安裝在殼體內,殼體上連接有取油管,取油管包括空心管體、管帽和管栓,空心管體的上端套接管帽,管帽的上端與管栓連接,管栓的下端與空心管體的上端口相接,所述管體的下部穿過泵浦下方的殼體并與殼體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管栓包括螺栓部和連接在螺栓部下端的管塞部,所述螺栓部呈螺栓狀,管帽內設置管帽通孔,螺栓部的外壁和管帽通孔壁上均設有螺紋,螺栓部螺紋連接在管帽通孔內。
優(yōu)選的,所述管塞部呈半球狀,空心管體的上端口呈喇叭口狀,所述管帽與空心管體的上端口的外端卡位連接后,管塞部塞入到空心管體的上端口內。
優(yōu)選的,所述空心管體包括第一豎管、橫管和第二豎管,第一豎管的上端外側套接管帽,第一豎管的下端與橫管的一端連接,橫管的另一端穿過殼體并與設置在殼體內的第二豎管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取油管采用金屬材料制成,所述橫管的外壁與殼體焊接,橫管的另一端位于泵浦的下方。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頂蓋和底蓋,取油管位于底蓋的上方。
優(yōu)選的,所述殼體的左側設置有過濾瓶,所述取油管位于殼體的右側。
優(yōu)選的,所述取油管采用銅材料制成。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回轉式壓縮機,不需要從制冷系統(tǒng)上拆除就可以取油或注油,本實用新型回轉式壓縮機結構,在正常的回轉式壓縮機上增加取油管,使壓縮機取油或注油時不需要再通過頂蓋的出氣管,即與系統(tǒng)管路連接的出氣管,直接在取油管進行。取油管位于泵浦缸體下方,貼近底蓋。取油或注油時,將取油管上端的管栓打開,將壓縮機用的油順著管路注入或導出,操作完成后將管栓閉合,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適合壓縮機使用的大面積推廣。
附圖說明
圖1是可便捷取油的回轉式壓縮機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可便捷取油的回轉式壓縮機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取油管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結合圖1至圖3,一種可便捷取油的回轉式壓縮機,包括殼體1、泵浦2和取油管3,泵浦2安裝在殼體1內,泵浦2包括轉軸21、上支座22、氣缸23和下支座24,上支座22下端通過氣缸23連接下支座24,轉軸21穿過上支座22于氣缸23內的環(huán)連接。所述殼體1的左側端設置有過濾瓶4,殼體4的右側端設置取油管3,殼體1的上下兩端分別連接有頂蓋5和底蓋6。
取油管3包括空心管體31、管帽32和管栓33,空心管體31的上端套接管帽32,管帽32的上端與管栓33連接,管栓33的下端與空心管體31的上端口相接。所述管體31的下部穿過泵浦2下方的殼體1并與殼體1連接。所述管栓33包括螺栓部331和連接在螺栓部331下端的管塞部332,所述螺栓部331呈現有技術中的螺栓狀,管帽32內設置管帽通孔,螺栓部331的外壁和管帽通孔壁上均設有螺紋,螺栓部331螺紋連接在管帽通孔內。
所述管塞部332呈半球狀,空心管體31的上端口呈喇叭口狀,管帽32通過管帽通孔與空心管體31的上端口的外端卡位連接,管塞部332塞入到空心管體31的上端口內。組合安裝管帽32和管栓33時,管帽32由于管帽通孔的作用,管帽32通過管帽通孔卡位在喇叭口狀的空心管體31上端口上,螺栓部331與管帽32內的管帽通孔螺紋連接后,官塞部322塞入到喇叭口狀的空心管體的上端口內,管栓33實現對空心管體31的更好的緊密結合。
所述空心管體31包括第一豎管311、橫管312和第二豎管313,第一豎管311的上端外側套接管帽32,第一豎管311的下端與橫管312的一端連接,橫管312的另一端穿過殼體1并與設置在殼體1內的第二豎管313連接,橫管312穿過殼體1后,橫管312的外壁通過焊接固連。所述取油管3一般采用金屬材料制成,本實用新型中的取油管3采用銅材料制成,銅材料的使用效果較好。橫管312與殼體1焊接,橫管312的另一端位于泵浦2的下方。本實用新型中第二豎管313位于氣缸23的下方。
本實用新型中未述及的部分采用或借鑒已有技術即可實現。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本實用新型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