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潛油泵的葉輪、導殼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潛油泵的葉輪和導殼的發(fā)明。
潛油泵為油田開發(fā)后期的強采專用設備,由于要作長期連續(xù)運轉(zhuǎn),因此,潛油泵效率的高低對于節(jié)能關系重大。提高潛油泵效率在于主要零件葉輪和導殼的設計。葉輪、導殼的設計,對整臺泵的尺寸、性能(流量、揚程、效率)均起重要作用,而這一切的決定因素又在于葉輪、導殼的型線。通常葉輪的設計主要參數(shù)是流道、流道中葉片型線的包角、及進口安放角、出口安放角和葉輪外徑;而導殼的設計主要參數(shù)是導殼的流道、流道中導葉的包角、進口角、導殼的外徑和長度。
在已公知的潛油泵,有美國雷達(REDA)公司設計的葉輪直徑為76.2毫米的潛油泵,其外徑為98毫米,泵效為62.5%,葉輪旋轉(zhuǎn)方向為順時針(參考美國雷達公司印刷的“D82特性曲線圖”),另外還有美國圣垂力夫特(CENTR IL IFT)公司生產(chǎn)的潛油泵的外徑為102毫米,泵效為56%,葉輪旋轉(zhuǎn)方向為逆時針(參考N-80特性曲線圖)。
本實用新型的任務是通過改變?nèi)~輪中葉片的包角、進、出口安放角和導殼中導葉的包角和進口角來改變?nèi)~片及導葉的型線,從而提高潛油泵的效率。
其解決方案是葉輪的旋轉(zhuǎn)方向為逆時針(圖2),其葉輪(1)中的葉片(2)型線的包角(4),其本身的設計角度為55°,葉片的進口安放角(3)為58°,出口安放角(5)為45°。本實用新型的另一零件導殼其解決方案是導殼(9)的導葉(10)的包角(11)設計為43°,而進口角(12)設計為34.5°。
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附圖1葉輪的整體剖視圖;附圖2葉輪的A向局部剖視圖;附圖3導殼的剖視圖;附圖4導殼流道的B向視圖。
附圖1繪出了葉輪整體剖視圖。葉輪(1)的外徑(D1)為74+1-2毫米,葉輪本身共有8個流道(7)均布,其葉輪中葉片(2)型線的包角(4)為55°,而進口角安放角(3)為58°,出口安放角(5)為45°,在葉輪A向平面有8個平衡壓力孔(8),并均布在該平面上。
附圖3繪出了導殼的剖視圖。該導殼(9)的外徑(D2)為85+2-1毫米,其長度(L)為57毫米,在導殼內(nèi)鑄造出8個流道(13),均布,其每一個流道由像導葉(10)那樣的型線構成,導葉(10)的包角(11)為43°,進口角(12)為34.5°,當將上述的葉輪與其配套的導殼串接后組成的潛油泵,再用一個直徑為95毫米的外殼罩上,其泵效最高達到66%。
本實施例的葉輪和導殼的材料均為含鎳鑄鐵,金相組織為奧氏體,葉輪及導殼的通流部分由精密鑄造一次成型,不作加工。
本實用新型所設計的葉輪和導殼,體積小、重量輕,并縮短了與其配套的潛油泵的長度尺寸,降低了成本,而更好的提高了潛油泵的性能,是一種潛油泵的新型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潛油泵的葉輪(1),其主要參數(shù)是流道(7)、流道中葉片型線的包角(4)、葉片的進口安放角(3)、出口安放角(5)和葉輪的外徑(D1),其特征是葉輪中葉片型線的包角(4)為55°,葉片型線的進口安放角(3)為58°,出口安放角(5)為45°。
2.按照權利要求
1所述的葉輪,其特征是葉輪外徑(D1)為74+1-2毫米。
3.一種潛油泵的導殼(9),其主要參數(shù)是導殼的流道(13)、流道中導葉(10)的包角(11)、進口角(12)、導殼的外徑(D2)和長度(L),其特征是導葉(10)的包角(11)為43°,進口角(12)為34.5°。
4.按照權利要求
3所述的導殼,其特征是導殼外徑(D2)為85+2-1毫米,長度(L)為57毫米。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是關于潛油泵的葉輪、導殼的改進。其特征是葉輪、導殼的型線是一種特殊的型線。葉輪中葉片型線的包角55°,進口安放角為58°、出口安放角為45°,葉輪外徑為7文檔編號F04B47/00GK85202072SQ85202072
公開日1986年10月15日 申請日期1985年6月3日
發(fā)明者吳君熙, 王國慶, 李太平 申請人:天津市電機廠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