齒輪流體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齒輪流體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作為齒輪流體裝置,有一種齒輪栗,其具備彼此嚙合的驅動齒輪和從動齒輪,側板的滑動接觸面與驅動齒輪的側面和從動齒輪的側面滑動接觸(例如,參照日本特開平8-121352號公報(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6-317261號公報(專利文獻2))。
[0003]在上述齒輪栗中,齒輪側面與和該齒輪側面相對的外殼之間的間隙窄更好,以便減少栗內(nèi)部泄漏。為了達成該目的,目前采用壓力平衡型的側板及軸承箱,積極地縮窄間隙。
[0004]在上述齒輪栗中,齒輪側面的工作流體泄漏少更好,但泄漏的工作流體的一部分向齒輪的軸承部流入,有助于軸承部的潤滑和冷卻。
[0005]圖6、圖7示出了以往的第一齒輪栗的從側板405的滑動接觸面?zhèn)扔^察的平面圖,圖8示出了上述齒輪栗的要部的剖視圖。在圖6至圖8中,405a、405b是貫通孔,410是主體,430是罩,430a是返回通路,440是襯墊,451、452是退讓槽,對同一構成部標注同一參照號碼。另夕卜,圖8中的側板405的截面是從圖7中的A-A線觀察的截面。
[0006]此外,圖9示出了以往的第二齒輪栗的從側板505的滑動接觸面?zhèn)扔^察的平面圖,圖10示出了上述齒輪栗的要部的剖視圖。在圖9、圖10中,505a、505b是貫通孔,510是主體,530是罩,530a是返回通路,540是襯墊,551、552是退讓槽,對同一構成部標注同一參照號碼。另外,圖10中的側板505的截面是從圖9中的B-B線觀察的截面。
[0007]如上所述,為了使從高壓側泄漏的工作流體盡量多地流入到軸承部,優(yōu)選的是,如圖6所示的側板405的低壓側的退讓槽451與供旋轉軸通過的貫通孔405a、405b不連通的滑動接觸面的形狀。如圖8所示,在齒輪側面泄漏的工作流體中的一部分被提供至軸承部413A(實線箭頭表示),剩余的工作流體經(jīng)側板405與罩430的端面之間的間隙流向低壓側(虛線箭頭表示)。
[0008]但是,圖6所示的滑動接觸面(斜線區(qū)域)的形狀如圖7所示,當工作流體中的異物進入到驅動齒輪401(圖7所示)和從動齒輪402(圖7所示)的各自的齒底徑與各齒輪的旋轉軸通過的貫通孔405a、405b的直徑之間的區(qū)域S1、S2(圖7所示的斜線區(qū)域)、并且驅動齒輪401的側面和從動齒輪402的側面與側板405的滑動接觸面之間的間隙中后很難從間隙中脫出,因此,驅動齒輪401、從動齒輪402與側板405的滑動接觸面中S1、S2的區(qū)域容易磨損。因此,上述以往的第一齒輪栗存在這樣的缺點:齒輪側面處的內(nèi)部泄漏增大,栗性能容易降低。
[0009]為了防止該栗性能的降低,如圖9所示的以往的第二齒輪栗那樣利用連通部551a、551b使低壓側的退讓槽551與貫通孔505a、505b連通即可。這是因為,利用上述退讓槽551的連通部551a、551b使工作流體中的異物容易從齒輪側面與側板505之間的間隙中脫出,可防止滑動接觸面的磨損。
[0010]但是,在上述以往的第二齒輪栗中,如圖10所示,齒輪側面處泄漏的工作流體中產(chǎn)生不通過軸承部513A而經(jīng)由連通部551a、551b(圖9所示)向低壓側返回的工作流體(以實線箭頭表示)。結果是,存在如下的缺點:向軸承部513A流入的工作流體(以虛線箭頭表示)的量減少,軸承部513A的潤滑及冷卻變差,容易發(fā)生軸承損傷。
[0011]如上所述,若要優(yōu)先進行軸承部的潤滑及冷卻,則采用如圖6至圖8所示的側板形狀,但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的側面與側板的滑動接觸面容易磨損。
[0012]相對于此,為了防止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的側面與側板的滑動接觸面的磨損而采用如圖9、圖10所示的形態(tài)的側板形狀的情況下,容易發(fā)生軸承部的損傷。
[0013]這樣,根據(jù)上述以往的第一、第二齒輪栗,無法同時實現(xiàn)軸承部的潤滑和滑動接觸面的磨損的防止。
[0014]現(xiàn)有技術文獻
[0015]專利文獻
[0016]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8-121352號公報
[0017]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6-317261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0018]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19]因此,本發(fā)明的課題在于,提供可通過簡單的結構保持軸承部的潤滑狀態(tài)并有效地防止滑動接觸面的磨損的齒輪流體裝置。
[0020]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21]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fā)明的齒輪流體裝置的特征在于,該齒輪流體裝置具備:
[0022]彼此嚙合的驅動齒輪和從動齒輪;
[0023]滑動接觸部件,該滑動接觸部件具有:滑動接觸面,其與上述驅動齒輪的側面和上述從動齒輪的側面滑動接觸;旋轉軸用孔,其供上述驅動齒輪和上述從動齒輪的各旋轉軸插入;和退讓槽,其使封入?yún)^(qū)域與低壓側和高壓側分別連通,所述封入?yún)^(qū)域形成于上述驅動齒輪與上述從動齒輪的嚙合部分;以及
[0024]槽部或凹部,該槽部或凹部以上述旋轉軸用孔與上述退讓槽不連通的方式,設置在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上比上述驅動齒輪和上述從動齒輪的齒底徑靠徑向內(nèi)側、并且比上述旋轉軸用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
[0025]根據(jù)上述結構,通過將槽部或凹部以旋轉軸用孔與退讓槽不連通的方式設置在滑動接觸部件(側板、軸承箱、或者外殼等)的滑動接觸面上比驅動齒輪的齒底徑靠徑向內(nèi)側、并且比插入有驅動齒輪的旋轉軸的旋轉軸用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由此低壓側與旋轉軸用孔不會連通,因此,驅動齒輪的側面處泄漏的工作流體不會通過槽部或凹部返回到低壓側。由此,在驅動齒輪的側面處泄漏而被提供至驅動齒輪的旋轉軸用的軸承部的工作流體的量不會減少,可將足夠潤滑軸承部的工作流體提供至軸承部。此外,在驅動齒輪的齒底徑與驅動齒輪的旋轉軸用孔的內(nèi)徑之間的區(qū)域中,進入到驅動齒輪的側面與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之間的間隙中的異物脫落到槽部或凹部中,因此還可防止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的磨損。
[0026]同樣,通過將槽部或凹部以旋轉軸用孔與退讓槽不連通的方式設置在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上比從動齒輪的齒底徑靠徑向內(nèi)側、并且比插入有從動齒輪的旋轉軸的旋轉軸用孔靠徑向外側的位置,由此低壓側與旋轉軸用孔不會連通,因此,從動齒輪的側面處泄漏的工作流體不會通過槽部或凹部返回到低壓側。由此,在從動齒輪的側面處泄漏而被提供至從動齒輪的旋轉軸用的軸承部的工作流體的量不會減少,可將足夠潤滑軸承部的工作流體提供至軸承部。此外,在從動齒輪的齒底徑與從動齒輪的旋轉軸用孔的內(nèi)徑之間的區(qū)域中,進入到從動齒輪的側面與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之間的間隙中的異物脫落到槽部或凹部中,因此還可防止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的磨損。
[0027]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可通過簡單的結構保持軸承部的潤滑狀態(tài)并有效地防止滑動接觸面的磨損。
[0028]此外,在一個實施方式的齒輪流體裝置中,上述滑動接觸部件是以夾著上述驅動齒輪的兩側面和上述從動齒輪的兩側面的方式配置的側板或軸承箱、或者收納有上述驅動齒輪和上述從動齒輪的外殼。
[0029]此外,在一個實施方式的齒輪流體裝置中,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上述槽部或上述凹部設置在低壓側。
[0030]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將滑動接觸部件(側板、軸承箱、或者外殼等)的槽部或凹部設置在低壓側,因此,即使不將利用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的側面與滑動接觸部件對高壓側的工作流體進行密封的面積減少也可以。即,由于驅動齒輪、從動齒輪側面的內(nèi)部泄漏不會增加,因此不會對栗性能有不好影響。
[0031]此外,在一個實施方式的齒輪流體裝置中,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上述槽部或上述凹部被設置成與上述退讓槽相連。
[0032]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將滑動接觸部件(側板、軸承箱、或者外殼等)的槽部(或者凹部)設置成與退讓槽相連,因此,進入到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的側面與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之間的間隙中并脫落到槽部(或者凹部)中的異物與工作流體一同流出到退讓槽中,因此可有效地進行異物的去除。
[0033]此外,在一個實施方式的齒輪流體裝置中,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上述槽部或上述凹部的至少一個被設置成與上述退讓槽相連,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上述槽部或上述凹部的至少另一個被設置成與上述旋轉軸用孔相連。
[0034]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將滑動接觸部件(側板、軸承箱、或者外殼等)的槽部(或者凹部)的至少一個設置成與退讓槽相連,并且將滑動接觸部件的槽部(或者凹部)的至少另一個設置成與旋轉軸用孔相連,因此,進入到驅動齒輪、從動齒輪的側面與滑動接觸部件的滑動接觸面之間的間隙中的異物脫落到槽部(或者凹部)中而與工作流體一同流出到退讓槽和旋轉軸用孔二者中,因此可進一步有效地進行異物的去除。
[0035]此外,在一個實施方式的齒輪流體裝置中,與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上述退讓槽相連的上述槽部或上述凹部的至少一個的徑向內(nèi)側的端部處于比與上述滑動接觸部件的上述旋轉軸用孔相連的上述槽部或上述凹部的至少一個的徑向外側的端部靠徑向內(nèi)側的位置。
[0036]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由于與滑動接觸部件(側板、軸承箱、或者外殼等)的退讓槽相連的槽部(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