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桿與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合成樹脂元件固定在一根桿的前端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通常,作為將合成樹脂元件固定到桿前端的固定結構的典型示例,一種支承開閉元件的開閉元件支承件,例如在打開狀態(tài)下的車輛發(fā)動機罩,是已知的。作為開閉元件支承件,日本已審實用新型專利申請8-2045描述了一種“開閉元件支承件,其包括一支承桿和連接在該支承桿前端由塑料制成的支承部件,其中該支承桿包括沿著繞支承桿之軸的方向伸出的配合部,該支承部件包括與設置在開閉元件上的配合孔的孔邊緣之周邊表面相抵靠的環(huán)形件,一插入部從該環(huán)形件上一體地伸出并插入該配合孔中,以及與該環(huán)形件一體并位于該環(huán)形件下方的固定圓柱部,該支承桿連接在其上,在插入部的前端設置一個與開閉元件的配合孔的孔邊緣之周邊表面相配合的配合突起,該配合突起向支承件的波動方向的下方伸出,與插入到該固定圓柱部中的支承桿的配合部相配合的止擋件伸入該固定圓柱部的內(nèi)部,防止支承桿和連接圓柱部一起旋轉的防旋轉裝置設置在該支承桿和該固定圓柱部處”。
該開閉元件支承件的支承部件通過插入該支承桿可以迅速組裝到該支承件上。該插入組件能保持組裝方向不變。
但是,該開閉元件支承件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即使可以保持支承部件(合成樹脂部件)相對于支承桿(桿)的組裝方向,支承部件仍會在豎直方向產(chǎn)生微小的運動。這使得支承部件(合成樹脂部件)和支承桿(桿)的結合程度很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即支承桿(桿)不能與支承部件(合成樹脂部件)彼此結合為一體的問題。本發(fā)明是通過下述結構實現(xiàn)的,即使合成樹脂部件的桿插入部的后側較寬,在其后側內(nèi)部設置一止擋件,該止擋件傾斜地從合成樹脂部件的插入部后側的內(nèi)表面向后突伸,在桿前端的側面上止擋件的前端形成一止擋凹部,并且在插入部的后部形成一用于調(diào)節(jié)桿前端位置的位置調(diào)節(jié)部以便抵靠或靠近桿的前端。通過這種結構,位置調(diào)節(jié)部防止了合成樹脂部件相對于桿的向上微小運動,或使其盡可能地最小,止擋件防止了合成樹脂部件相對于桿的向下微小運動。
圖1是描述一種開閉元件支承件的重要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2是沿圖1中X-X線所截取的放大剖視圖;圖3是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的開閉元件支承件的重要部分的放大視圖。
圖4是沿圖3中Y-Y線所截取的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描述本發(fā)明的多個實施例。對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圖1是描述一種開閉元件支承件的重要部分的放大視圖。圖2是沿圖1中X-X線所截取的放大剖視圖。
參照圖1,類似于現(xiàn)有技術,開閉元件支承件1配置有桿2和支承部件3a,其中,桿2的下端可旋轉地連接到車體上并且允許自由振動,支承部件3a是一連接在桿2前端的合成樹脂部件3。支承部件3a的上部用作嵌入到開閉元件A的配合孔B中的嵌入部4,在該嵌入部4的下部設置一衣領狀的環(huán)形件5。
此外,環(huán)形件5比配合孔B大,以便接收開閉元件A的配合孔B的周邊部。
在支承部件3a上形成的用于桿2的插入部6之后側較寬,以提供用于容納桿2的前端的容納區(qū)6a,該插入部6的入口側形成為將桿2適配于其中的適配部6b。通過在嵌入部4的兩側敞開容納區(qū)6a,嵌入部4形成為一框架。
一個從插入部6的后側傾斜突伸的止擋件7設置在支承部件3a的容納區(qū)6a中,并與支承部件3a形成為一體。另一方面,在桿2前端的側面上形成止擋件7前端的止擋凹部8。另外,在止擋凹部8上形成與朝向桿2之最接近端的止擋件7前端相抵靠的抵靠面9。
在容納區(qū)6a的后部設置一與支承部件3a形成一體的擠壓部件10a,其用作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用來調(diào)節(jié)桿2前端的位置。另一方面,在桿2的前端面上形成朝向容納區(qū)6a后側的擠壓部件10a之抵靠面11。根據(jù)本實施例,抵靠面11還用作桿2的前端面。
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施例的擠壓部件10a是經(jīng)過連接部件10c與下圓弧形的板部件10b的中心部以及插入部6的后部形成為一體的彈性壓力件。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擠壓部件10a并不限于此。擠壓部件10a可以是例如設置在容納區(qū)6a后部的類似折疊板的彈性壓力件(未示出),可以是例如獨立于支承部件3a設置的壓力彈簧這樣的彈性壓力件,以及可以僅是從插入部6的后部一體伸出的突起。另外,擠壓部件10a的抵靠面11可以是臺肩部上朝向插入部6后側的表面,其設置在桿2的前端部上。
如圖2所示,突起13可以形成在桿2的插入部6的適配部6b內(nèi)的一部分側面上,突起13的適配槽1可以形成在插入部6的適配部6b的內(nèi)周邊表面上。如圖1和2所示,桿2的中間部受到擠壓,從而使突起13向兩側突伸。
如圖1所示,優(yōu)選在支承部件3a上形成插入部6,以便桿2的插入部6上與止擋凹部8相反的區(qū)域緊密地連接到該插入部6的內(nèi)周表面上。
根據(jù)圖3和4所示的另一實施例,開閉元件支承件1配置有桿2和支承部件3a,其中,桿2與圖1和圖2中開閉元件支承件1的桿2相似,支承部件3a是包括一嵌入部4和一環(huán)形件5的合成樹脂部件3。止擋件7形成在支承部件3a的容納區(qū)6a上,并且止擋件7前端的止擋凹部8形成在桿2前端的側面上。止擋凹部8的抵靠面9形成為傾斜導向面,并且容納區(qū)6a后部上的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不用作擠壓部件10a,只用作具有彎曲凸面的凸部10d。另外,平面15形成在桿2前端側面上與止擋凹部8的相反的一側,在支承部件3a的插入部6上形成與平面15緊密接觸的平面16。桿2的平面15通過擠壓桿2的前端形成,由于擠壓而在桿2的兩側突伸的部分形成在突起13的延伸部上,如圖4所示。在桿2前端的邊緣形成倒角17。桿2的前端面與容納區(qū)6a后部的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即凸部10d相抵靠或相靠近。
盡管以開閉元件支承件1為例描述了本實施例,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這一種產(chǎn)品。本發(fā)明可適用于任何產(chǎn)品,只要該產(chǎn)品被如下配置桿2的前端插入到合成樹脂部件3的插入部6中從而使桿2與合成樹脂部件3形成為一整體。
下面將詳細描述將合成樹脂部件3連接到桿2的前端的方法。
在將桿2的前端插入到合成樹脂部件3的插入部6中的方法中,首先,桿2的前端上的傾斜滑動表面12抵靠在止擋件7上以便下壓止擋件7。然后,桿2向前運動,止擋件7的前端與桿2的外周面可滑動接觸,并且,桿2前端上的抵靠面11,即桿2的前端面抵靠擠壓部件10a以使擠壓部件10a發(fā)生形變。當止擋件7的前端位于止擋凹部8內(nèi)并且偏離桿2的周邊表面時,止擋件7通過彈性回復力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并且止擋件7的前端適配在止擋凹部8中。最后,通過擠壓部件10a的彈性回復力,桿2被壓下。止擋件7的前端抵靠在止擋凹部8的抵靠面9上,并且,合成樹脂部件3被固定連接到桿2的前端。
另外,桿2前端上的傾斜滑動表面12抵靠在止擋件7上,從而在將合成樹脂部件3連接到桿2前端的過程中防止止擋件7被刮掉。
在將桿2插入到合成樹脂部件3的插入部6中的方法中,在桿2的前端抵靠止擋件7后,止擋件7發(fā)生輕微變形,合成樹脂部件3的一側發(fā)生彈性變形而向外擴展,從而使止擋件7的前端與桿2的外周表面可滑動接觸。然后,桿2的前端抵靠插入部6后側的擠壓部件10a以使擠壓部件10a變形,合成樹脂部件3的前端發(fā)生彈性變形而向外擴展,已經(jīng)連接到桿2上的合成樹脂部件3保持非常小的變形,并且合成樹脂部件3的彈性回復力通過止擋件7和擠壓部件10a作用在桿2上。結果,桿2和合成樹脂部件3彼此牢固地結合成一體。
根據(jù)圖3和圖4所示的另一實施例,首先,桿2前端上的倒角17抵靠止擋件7并下壓止擋件7。然后,桿2向前運動,止擋件7的前端與桿2的外周表面可滑動接觸。當止擋件7的前端位于止擋凹部8中并且偏離桿2的周邊表面時,止擋件7通過彈性回復力返回到其初始位置,并且桿2向前運動,同時止擋件7的前端與抵靠面9可滑動接觸。最后,止擋件7的前端適配在止擋凹部8中,桿2的前端與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即凸部10d相抵靠或靠近,并且合成樹脂部件3被固定連接到桿2的前端。
在將桿2插入到合成樹脂部件3的插入部6中的方法中,在桿2的前端抵靠止擋件7后,止擋件7發(fā)生輕微變形,合成樹脂部件3的一側發(fā)生彈性變形而向外擴展,從而使止擋件7的前端與桿2的外周表面可滑動接觸。已經(jīng)連接到桿2上的合成樹脂部件3保持非常小的變形,并且合成樹脂部件3的彈性回復力通過止擋件7和平面16作用在桿2上。結果,桿2和合成樹脂部件3彼此牢固地結合成一體。
下面將詳細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將合成樹脂部件固定到桿上的固定結構的功能。
在第一實施例中,擠壓部件10a和合成樹脂部件3的前端此二者的彈性回復力或其中之一的彈性回復力將桿2下壓。在第二實施例中,通過使桿2的前端抵靠或靠近凸部10d,防止了合成樹脂部件3相對于桿2的向上微小運動,或使其盡可能地最小。另外,止擋件7的前端與桿2的止擋凹部8配合并抵靠在抵靠面9上。因此,可以完全防止合成樹脂部件3相對于桿2的豎直微小運動或盡可能地使其最小。
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止擋件7和擠壓部件10a以及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止擋件7具有這樣的特點,即,當載荷從上面施加給合成樹脂部件3時,例如當開閉元件支承件支承要被打開的開閉元件A時,它們不容易發(fā)生變形。為此,這些元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強度。因此,嵌入部4在插入部6的后側敞開,也就是說,容納區(qū)6a在嵌入部4的兩側敞開,從而形成一框架。因此,能夠有利于使嵌入部4發(fā)生變形并將合成樹脂部件3固定到桿2上,而不使根據(jù)第一實施例的止擋件7和擠壓部件10a以及根據(jù)第二實施例的止擋件7發(fā)生大的變形。
工業(yè)實用性簡言之,根據(jù)本發(fā)明,合成樹脂部件3上用于插入桿2的插入部6的后側較寬,從插入部6的后側內(nèi)表面傾斜地向后突伸的止擋件7設置在該后側中,并且止擋件7前端的止擋凹部8形成在桿2前端的側面上。因此,止擋件7前端與止擋凹部8相配合的配合結構可以防止合成樹脂部件3與桿2分離。
另外,用于調(diào)節(jié)桿2前端位置的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設置在插入部6的后部。因此,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調(diào)節(jié)桿2前端的位置。因此,能夠防止固定狀態(tài)下的合成樹脂部件3發(fā)生豎直微小運動,或使其盡可能最小。
此外,擠壓部件10a抵靠在桿2的前端上,并且止擋件7的前端抵靠在止擋凹部8的上部。這樣,就能夠保持合成樹脂部件3相對于桿2的組裝方向。
因此,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將桿2和合成樹脂部件3結合成一體的品質(zhì)很好的產(chǎn)品。
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設置成擠壓部件10a,其是與合成樹脂部件3形成為一體的彈性壓力體。擠壓部件10a可彈性變形,從而使桿2的前端可以進一步插入到抵靠位置后面的位置處,在該處桿2抵靠在擠壓部件10a上。因此,能夠使止擋件7的前端與止擋凹部8相配合,而不使合成樹脂部件3發(fā)生大的變形。另外,通過擠壓部件10a的彈性回復力進一步增強了擠壓部件10a和桿2前端之間的緊密度以及止擋件7和止擋凹部8的抵靠區(qū)之間的緊密度。因此,能夠進一步提高合成樹脂部件3與桿2結合成整體的程度。
通過在嵌入部4的兩側敞開插入部6的后側而使嵌入部4形成為一框架。因此,能夠形成易于變形的嵌入部4,從而能夠有利于將合成樹脂部件3連接到桿2上。
突起13設置在桿2前端的側面上,突起13適配于一適配槽14中,適配槽14設置在合成樹脂部件3的插入部6的入口側區(qū)的內(nèi)側面上??商鎿Q地,平面15形成在桿2的前端側面上與止擋凹部8相反的一側,而與平面15緊密接觸的平面16形成合成樹脂部件3的插入部6上。因此,能夠防止合成樹脂部件3相對于桿2的轉動和微小運動。這能夠進一步提高合成樹脂部件3與桿2結合成整體的程度。因此,本發(fā)明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其中,合成樹脂部件的桿插入部的后側較寬,在所述插入部的后側設置一個從所述插入部的后側內(nèi)表面傾斜地向后突伸的止擋件,在所述止擋件前端的一止擋凹部形成在所述桿的前端側面上,并且,在所述插入部的后部設置有一位置調(diào)節(jié)部,其調(diào)節(jié)所述桿前端的位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其中,所述位置調(diào)節(jié)部是一擠壓部件,其是與所述合成樹脂部件形成為一體的彈性壓縮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其中,通過在所述嵌入部的兩側敞開所述插入部的后側而使所述嵌入部形成框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其中,在所述桿前端的側面上形成一突起,并且在所述合成樹脂部件的插入部的入口側區(qū)域的內(nèi)側面上設置一個將所述突起適配于其中的適配槽。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所述的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其中,在所述桿前端側面上與所述止擋凹部相反的一側形成一平面,并且在所述合成樹脂部件的所述插入部上形成一與所述平面緊密接觸的平面。
全文摘要
一種用于桿和合成樹脂部件的固定結構,其中,在合成樹脂部件(3)上形成具有較寬后側的桿(2)之插入部(6),并且,從插入部(6)的內(nèi)表面傾斜地向后突伸的止擋件(7)設置在該后側中,以便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所存在的桿與固定到所述桿前端的合成樹脂部件不是一體的問題。另一方面,用于止擋該止擋件(7)的前端的凹部(8)形成在桿(2)前端處的側面上,并且在該插入部(6)的后部設置一用于調(diào)節(jié)桿(2)前端位置的部件。位置調(diào)節(jié)部(10)防止了合成樹脂部件(3)相對于桿(2)的向上微小運動,或使其盡可能地最小,止擋件(7)防止了合成樹脂部件(3)相對于桿(2)的向下微小運動。
文檔編號F16B21/00GK1688474SQ0282979
公開日2005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02年10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10月24日
發(fā)明者中村繁夫, 足立潤仁 申請人:大橋鐵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