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驅動源的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96760閱讀:135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驅動源的安裝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在具有從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經(jīng)由回轉傳遞元件輸入回轉動作的輸入軸和軸支承該輸入軸的殼體的裝置中、用于安裝前述驅動源用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
背景技術
近年來,要求在無塵室(清潔室)等高度清潔環(huán)境下生產(chǎn)的制品不斷增加。例如,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的電子部件或精密儀器部件等。并且,在其生產(chǎn)過程中,微粒子等級的異物會朝這些制品上附著并成為問題,因此在前述無塵室中,設有從其室內空氣中除去粉塵等微細異物的過濾器。
但是,與如此過濾器的設置并用且更有效地是,從根本上斷開從在前述無塵室內使用的生產(chǎn)裝置來的粉塵等的漏出,對此,生產(chǎn)裝置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也是同樣的。

發(fā)明內容
可是,以往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沒有如此考慮,即,存在著驅動源的安裝結構處產(chǎn)生的粉塵會向應當清潔的無塵室內漏出的問題。
其一例參照圖13A和圖13B進行說明。在圖13A和圖13B中,示出了用于將作為驅動源的馬達111安裝于凸輪機構131的殼體133上的安裝結構,圖13A為俯視圖,圖13B為正視圖。
在該圖示例中,作為其安裝結構,使用平板狀的基板171。即,該基板171安裝于凸輪機構131的殼體133上,同時,在該基板171上固定著馬達111。并且,作為將該馬達111的驅動回轉軸113的回轉動作傳遞給凸輪機構131的輸入軸141用的回轉傳遞元件,使用所謂的柔性傳動裝置160。詳細地講,在前述輸入軸141與馬達111的驅動回轉軸113這兩者上分別固定著皮帶輪161a,161b,在這些皮帶輪161a,161b上卷繞著環(huán)帶162。另外,該卷繞傳動裝置160整體由防塵罩172覆蓋,并且該防塵罩也固定到前述基板171上。
該防塵罩172通常為彎折加工金屬板件而成的矩形箱體。詳細地講,由平板狀的金屬板材,如圖14A的展開圖所示,分別在矩形的正面板173的各邊上沖裁成形連續(xù)設置有側面板174、174、175、175的坯件172a,將該坯件172a的各側面板174、174、175、175在前述正面板173的四邊分別彎折而成箱體,與該正面板173相對置的面成為開口部(參照圖14B的立體圖)。然后,該防塵罩172,使其開口部朝向前述基板171,同時,以該開口部的緣部固定到基板171上(參照圖13A和圖14B)。
在此,通常在該開口部的緣部的4個邊174a,174a,175a,175a上分別向內側彎折形成與基板171接觸的接觸片174b,174b,175b,175b(參照圖14B),通過使這些接觸片174b,174b,175b,175b與基板171接觸,能夠向防塵罩172的內側空間S172施加某種程度的密閉性。
可是,這些接觸片174b,174b,175b,175b如圖14B所示,在每個側面板斷開,該斷開部分成為間隙G,前述柔性傳動裝置160產(chǎn)生的磨耗粉等粉塵會向無塵室內漏出。
本發(fā)明就是鑒于該以往的技術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安裝結構,該安裝結構在用于安裝驅動源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能夠可靠地防止因該驅動源的安裝而可能產(chǎn)生的粉塵的漏出。
用于實現(xiàn)該目的的本發(fā)明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在具有從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通過回轉傳遞元件輸入回轉動作的輸入軸和軸支承該輸入軸的殼體的裝置中,用于安裝所述驅動源,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裝板,該安裝板在一方的面上固定所述驅動源而在另一方的面上形成收納所述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前端部的凹部,同時,圍住該凹部外周緣的全周形成朝向所述殼體的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該第二安裝面在所述輸入軸突出的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與所述第一安裝面相對應地形成;在通過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彼此相互對置的同時、將所述安裝板安裝到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以此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外壁面劃成的空間中,收納有所述驅動回轉軸的前端部、所述回轉傳遞元件和所述輸入軸的從所述外壁面的突出部分。
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根據(jù)本說明書和附圖的記載可明了。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在安裝驅動源用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可以可靠地防止因該驅動源的安裝而可能產(chǎn)生的粉塵漏出的安裝結構。


圖1為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源11的安裝結構的立體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1的正視圖,圖4為分解地示出前述安裝結構的各元件的俯視圖,圖5為沿圖4中的V-V線的安裝板71的后視圖,圖6為沿圖4中的VI-VI線的殼體33的正視圖,圖7為沿圖1中的VII-VII線的橫向剖視圖,圖8為沿圖1中的VIII-VIII線的縱向剖視圖,圖9為沿圖4中的IX-IX線的正視圖,圖10A為說明第二實施例的驅動源11的安裝結構的視圖,相當于沿圖2中的X-X線的縱向剖視圖,圖10B為沿圖10A中的B-B線的剖視圖,圖11為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圖12為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圖13A為說明以往的驅動源111的安裝結構的俯視圖,圖13B為說明以往的驅動源111的安裝結構的正視圖,圖14A為前述安裝結構中使用的防塵罩172的展開圖,圖14B為防塵罩172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根據(jù)本說明書和附圖的記載,至少可說明以下的事項。
本發(fā)明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在具有從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通過回轉傳遞元件輸入回轉動作的輸入軸和軸支承該輸入軸的殼體的裝置中,用于安裝所述驅動源,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裝板,該安裝板在一方的面上固定所述驅動源而在另一方的面上形成收納所述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前端部的凹部,同時,圍住該凹部外周緣的全周形成朝向所述殼體的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該第二安裝面在所述輸入軸突出的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與所述第一安裝面相對應地形成;在通過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彼此相互對置的同時、將所述安裝板安裝到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以此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外壁面劃成的空間中,收納有所述驅動回轉軸的前端部、所述回轉傳遞元件和所述輸入軸的從所述外壁面的突出部分。
根據(jù)這樣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在由所述安裝板的凹部和所述殼體的外側面劃成所述空間時,所述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兩者可遍布所述凹部的全周無間隙地接觸。因此,能夠可靠地防止所述空間內的所述回轉傳遞元件等產(chǎn)生的如磨耗粉的粉塵通過這些第一安裝面與第二安裝面之間從所述空間漏出。即,將從所述空間內的回轉傳遞元件等產(chǎn)生的粉塵可靠地封閉于所述空間內,能夠可靠地防止朝安裝結構外部漏出。
在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是平坦的。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因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為平坦的,因此可容易地進行這些面的加工。另外,由于該面容易加工,所以可提高第一和第二安裝面的加工精度,結果,能夠進一步提高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外壁面劃成的空間的密閉性。
在該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遍布所述外壁面的整個面形成第二安裝面,所述安裝板的平面形狀與所述外壁面相同。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第二安裝面的面積能夠確保在不擴大所述殼體的大小的范圍內最大化,結果,能夠進一步提高所述空間的密閉性。
在如此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的任意一方的面上突出形成嵌合凸部,同時,在另一方的面上,在與所述嵌合凸部相對應的位置上,最好形成所述嵌合凸部所嵌入的嵌合凹部。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通過將嵌合凸部嵌入在嵌合凹部中,能夠將所述安裝板相對所述殼體定位和可靠地固定。
在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所述殼體的外形形狀為各外壁面平坦且平滑的長方形,且在該殼體的內部空間中收納將通過所述輸入軸輸入的回轉動作變換為規(guī)定的回轉動作并從輸出軸輸出的動作變換機構。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能夠提供可在高度的清潔環(huán)境下使用的動作變換機構。即,由于動作變換機構的殼體為長方體,且其外壁面平坦且平滑,因此粉塵很難附著于外壁面上,可長期地維持清潔的狀態(tài)。另外,萬一附著粉塵,因各外壁面平坦且平滑,因此容易擦去,恢復原有的清潔狀態(tài)的清潔作業(yè)也將容易實現(xiàn)。
在該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在所述安裝板的所述一方的面上,在由固定的所述驅動源覆蓋的范圍內,形成通過外螺紋部件的貫通孔,該外螺紋部件用于將該安裝板連結固定到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能夠借助于通過安裝板的貫通孔的外螺紋部件,以所述安裝板不會從殼體的外壁面脫落的方式可靠地連結固定。
另外,形成于該安裝板上的貫通孔由所述驅動源覆蓋,且不會向外部露出。因此,在安裝板的外面上不會出現(xiàn)如孔部、易積存粉塵的場所,粉塵很難積存的結果能夠長期維持清潔的狀態(tài)。
在該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所述貫通孔具有收納所述外螺紋部件的頭部的锪孔部。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外螺紋的頭部由于收納于所述貫通孔的锪孔部中,因此不會從安裝板中的固定驅動源的面突出。因此,無需在驅動源一方上進行形成收納外螺紋部件的頭部的凹部等的工作,由此,可容易地進行在覆蓋前述貫通孔的同時將所述驅動源的朝安裝板安裝的操作。
在該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在所述貫通孔中形成與大于所述外螺紋部件的大型外螺紋部件螺合的內螺紋。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安裝板從殼體上卸下的作業(yè)容易進行。即,即使在將安裝板牢固地固定在殼體上的情況下,通過如下方式,也可容易地卸下安裝板。
首先,從所述貫通孔中拔出連結固定用的外螺紋部件后,將所述大型的外螺紋部件擰入該貫通孔的內螺紋中。如此,該外螺紋部件的前端部與殼體接觸,限制了其以上的外螺紋部件的擰入,但在此不固定且進一步擰入時,因該擰入會產(chǎn)生千斤頂作用,即,從外螺紋向安裝板施加從殼體拉開方向的力,且在該力作用下,在這些安裝板與殼體之間形成間隙,因此,能夠從殼體上卸下安裝板。
在該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所述安裝板的外面平坦且平滑。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在這些外壁面很難附著粉塵,可長期維持清潔的狀態(tài)。
在該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中,最好所述回轉傳遞元件為固定到所述驅動回轉軸上的齒輪和與該齒輪嚙合且固定到所述輸入軸上的齒輪。
根據(jù)這樣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通過這些齒輪的嚙合,回轉動作從驅動回轉軸可靠地傳遞給輸入軸。另外,因該嚙合產(chǎn)生的磨耗粉等的粉塵可靠地被封閉于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外壁面劃成的空間中,能可靠地防止向安裝結構外部漏出。
第一實施例圖1至圖4為說明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的驅動源11的安裝結構的視圖。圖1為立體圖,圖2為俯視圖,圖3為正視圖。圖4為分解地示出安裝結構的各元件的俯視圖。另外,在圖4中,以橫向剖視圖示出安裝板71。為了便于說明,將各圖中所示的相互垂直的3個方向分別定義為上下方向、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
首先,概略地說明本發(fā)明的驅動源11的安裝結構。
如圖1至圖3所示,該圖示例的驅動源11的安裝結構適用于如下場合,即,將作為驅動源的馬達11安裝于作為動作變換機構的凸輪機構31的殼體33上的場合。并且,通過該安裝結構,若將馬達11安裝于殼體33上,則如圖2和圖3所示,軸支承在前述殼體33上的凸輪機構31的輸入軸41通過規(guī)定的回轉傳遞元件61,63,而與馬達11的驅動回轉軸13連結,由此,凸輪機構31處于可發(fā)揮其動作變換功能的狀態(tài)。即,可將輸入輸入軸13的回轉動作變換為規(guī)定的回轉動作并可從輸出軸51輸出。
順帶地講,在圖示例中,作為回轉傳遞元件61,63,適用所謂的齒輪傳動裝置,詳細地講,示出了固定到前述輸入軸41上的第一齒輪61,和與該第一齒輪61嚙合且固定到前述驅動回轉軸13上的第二齒輪63。另外,在圖3中,用點劃線示出這些齒輪61,63的節(jié)圓。
在該安裝結構中,使用圖1至圖3所示的安裝板71,通過該安裝板71,將馬達11固定到殼體33上。即,如圖4的分解圖所示,前述馬達11固定到該安裝板71的一方的面71a上,而在其相反側的表面71b上形成收納前述馬達11的驅動回轉軸13前端部13a的凹部72。并且,通過使該凹部72與前述輸入軸41所突出的殼體33的外壁面33g相對置,同時,將該安裝板71固定到前述殼體33上,來安裝馬達11。但是,此時,由前述凹部72和前述外壁面33g劃成空間S72,在該空間S72中,收納有前述驅動回轉軸13的前端部13a、固定到該前端部13a上的前述第二齒輪63、前述輸入軸41的從自前述外壁面33g的突出部分的前端部41a和固定到該前端部41a上的前述第一齒輪61。
在此,如圖5和圖6所示,分別示出沿圖4中的V-V線的安裝板71的后視圖,和沿圖4中的VI-VI線的殼體33的正視圖,如圖5所示,在該安裝板71的面71b上,圍住前述凹部72的外周緣的全周形成第一安裝面81(圖5中如斜線所示部分),另外,在圖6所示的殼體33的外壁面33g上,與前述第一安裝面81相對應地形成第二安裝面83(圖6中,斜線所示的部分)。并且,在前述的安裝狀態(tài)下,如圖2所示,由于這些第一和第二安裝面81,83彼此相互對置,因此,前述第一安裝面81和第二安裝面83兩者可遍布前述凹部72的全周無間隙地接觸。結果,收納于前述空間S72內的前述第一和第二齒輪61,63因嚙合而產(chǎn)生的磨耗粉等的粉塵不會從這些第一安裝面81與第二安裝面83之間向外部漏出,能夠可靠地封閉于前述空間S72內。
以下,對該驅動源11的安裝結構進行詳細地說明。圖7為沿圖1中的VII-VII線的橫向剖視圖,圖8為沿圖1中的VIII-VIII線的縱向剖視圖。另外,兩圖中,均是以俯視或側視示出一部分,另外,圖7中示出卸下安裝板71的狀態(tài)。
如圖7和圖8所示,前述凸輪機構11的殼體33為由6個壁部構成的長方體形狀的箱體,即,具有前面壁部33a、后面壁部33b、上面壁部33c、下面壁部33d、右側面壁部33e和左側面壁部33f。另外,這些壁部33a,33b,...33f的外壁面每一個均平坦且平滑地形成,因而,在前述外壁面上很難附著漂浮在空中的粉塵,另外,萬一附著,也可容易地擦去。
在這些壁部33a,33b,...33f中,在前面壁部33a和后面壁部33b上,如圖7所示,分別設有軸支承前述輸入軸41的軸承43a,43b,該輸入軸41將其軸心C41朝向前后方向地進行配置。另外,在此,后面壁部33b的軸承43b由于與形成于該后面壁部33b的內壁面上的凹部44b嵌合,所以輸入軸41的后端部41b不會朝殼體33的外側突出,但前面壁部33a的軸承43a通過間隔部件45固定到前面壁部33a的貫通孔44a中,因此,該輸入軸41的前端部41a從前面壁部33a向殼體33的外側突出。并且,在該前面壁部33a的外壁面33g上,加工有用于安裝前述安裝板71的前述第二安裝面83(圖6中,參照斜線所示的部分)。另外,該第二安裝面83平坦地形成,可容易實現(xiàn)表面加工。此外,因該表面加工的容易性,也可提高第二安裝面83的加工精度。這樣的第二安裝面83的面加工上的特征對于后述的安裝板71的第一安裝面81也是同樣的,對其說明加以省略。
另外,在此輸入軸41如圖6所示,設置于前面壁部33a的左側部分,但這是因為如圖8所示,前述輸出軸51設置于殼體33內的右側空間內的緣故。另外,在該輸入軸41的前端部41a上相互的回轉中心對齊地固定有前述第一齒輪61。
另一方面,如圖4和圖5所示,前述安裝板71的平面形狀為與殼體33的前面壁部33a相同的矩形板,貫穿整個面地成形為同一厚度。并且,該安裝板71的6個外面也與前述的凸輪機構31的殼體33的外壁面同樣地,平坦且平滑地形成。因此,在這些外表面上很難附著漂浮在空中的粉塵等,并且,萬一附著,也可容易地擦去。
圖9示出圖4中的IX-IX線的正視圖。如圖9和圖4所示,在該安裝板71的前面71a中的右側部分,形成馬達11的安裝面87(在圖9中,為斜線所示部分,以下,稱作馬達安裝面),在其相反面的后面71b上,如圖5和圖4所示,形成前述凹部72。另外,馬達安裝面87形成于右側部分的緣故是,如前述,凸輪機構31的輸入軸41在殼體33的前面壁部33a的外壁面33g的左側部分突出。
該馬達11如圖1至圖4所示,具有在后端部上帽邊狀地形成有大致矩形的凸緣15a的圓筒狀馬達本體15,和可回轉地軸支承在該馬達本體15上、且前端部13a從前述凸緣15a的后端面突出的驅動回轉軸13。并且,如圖4和圖9所示,以前述驅動回轉軸13通過形成于前述馬達安裝面87的大致中央的貫通孔73、前述凸緣15a的后端面與前述馬達安裝面87面接觸且無間隙地抵接的狀態(tài),通過前述凸緣15a四角的螺栓16,將馬達11連結固定到安裝板71上。
此外,如圖4、圖5和圖9所示,安裝板71的前述貫通孔73與前述凹部72連通,也就是說,該貫通孔73成為凹部72的一部分。由此,在前述的連結固定狀態(tài)下,前述驅動回轉軸13的前端部13a如圖2所示,收納于前述安裝板71的凹部72中。另外,在該前端部13a上回轉中心對齊地固定有成為前述回轉傳遞元件一方的第二齒輪63,但該第二齒輪63也收納于前述凹部72中。再有,在將安裝板71安裝于前述殼體33上之際,在該凹部72中也收納有成為前述回轉傳遞元件的另一方的前述輸入軸41的第一齒輪61。為此,該凹部72應當可收納第一齒輪61和第二齒輪63這兩者,并且如圖4、圖5和圖9所示,不僅遍布安裝板71的右側部分而且一直遍布至左側部分地形成。但是,該凹部72的大小應當為,在使圍住該凹部72的外周緣形成的第一安裝面81的面積較大的目的下,收納所需的最小限度的尺寸,而且,在圖示例時,前述凹部72的平面形狀成為沿著前述回轉傳遞元件61,63的外形形狀且比之稍大的形狀,詳細地講,成為比前述第一齒輪61和第二齒輪63稍大的2個圓相互重合一部分的花瓣形狀。
如圖5所示,在該安裝板71的第一安裝面81的四角分別突出設置作為嵌合凸部的銷85a,另外,如圖6所示,在與該第一安裝面81相對應的殼體33外壁面的第二安裝面83的四角,形成作為嵌合凹部的銷孔85b。并且,該安裝板71朝向殼體33的安裝如圖4和圖2所示,通過使其第一安裝面81與前述第二安裝面83相對置,同時將前述銷85a嵌入前述銷孔85b中而進行。
此外,在該安裝狀態(tài)下,如圖2所示,由前述凹部72和前述前面壁部33a的外壁面33g劃成空間S72,在該空間S72中收納有固定到輸入軸41的前端部41a上的第一齒輪61和固定到驅動回轉軸13前端部13a上的第二齒輪63,另外,圍住前述凹部72的外周緣全周形成的第一安裝面81和第二安裝面83面接觸且無間隙地抵接。因此,由收納于前述空間S72內的前述第一和第二齒輪61,63嚙合產(chǎn)生的磨耗粉等的粉塵不會通過第一安裝面81和第二安裝面83之間向外部漏出,能夠可靠地封閉于前述空間S72內。
在此,參照圖7和圖8,對作為收納于前述殼體33內的、作為動作變換機構的一例的凸輪機構31進行說明。
該凸輪機構31為,將通過前述輸入軸41輸入的回轉動作變換為規(guī)定的回轉動作并從輸出軸51輸出。輸入軸41如前述,將其軸心C41朝向前后方向地進行配置(參照圖7)。另一方面,輸出軸51設置于前述輸入軸41的右側方,其軸心C51朝向垂直于前述輸入軸41的上下方向。即,該輸出軸51如圖8所示,其上端部和下端部由設置于上面壁部33c和下面壁部33d上的一對軸承53c,53d可回轉地軸支承。另外,下面壁部33d的軸承53d與形成于下面壁部33d內壁面上的凹部54d嵌合,輸出軸51的下端部不向殼體33的外側突出,但上面壁部33c的軸承53c通過間隔部件55固定到在上面壁部33c上形成的貫通孔54c中,通過該貫通孔54c,輸出軸51的上端部從上面壁部33c向殼體33的外側突出。因此,從該上端部,動作變換后的回轉動作的輸出可向殼體33外取出。
在該凸輪機構31中,使用所謂的球形凸輪35。該球形凸輪35的功能如圖7所示,以在前述輸入軸41的外周面上螺旋狀地形成的肋部36為本體,該肋部36的兩側面36a,36b作為凸輪面。另外,在輸出軸51的外周面上沿著周向等間隔地設置有多個凸輪從動件37,這些凸輪從動件37與前述肋部36的兩側面36a,36b的至少一方接觸。并且,若輸入軸41進行回轉動作,則凸輪從動件37與肋部36的側面36a,36b接觸,并在該側面36a,36b上滾動,此時,從肋部36朝向凸輪從動件37在前后方向上施加回轉力矩,接著凸輪從動件37朝前后方向送進,其結果,輸出軸51圍繞著朝向前述上下方向的軸心51進行回轉動作。
該輸出軸51的回轉動作通過適當?shù)刈兏撉蛐瓮馆?5的肋部36的螺旋形狀,可實現(xiàn)各種變更,例如,根據(jù)前述肋部36的螺旋形狀的設定,也可將輸入軸41的連續(xù)回轉動作變換為間歇回轉動作,并從輸出軸51輸出。
順帶地講,為了防止齒隙所致的回轉動作精度的降低,在前述肋部36的兩側面36a,36b上通常至少一一地接觸有凸輪從動件37。
第二實施例參照圖10A,圖10B和圖11說明第二實施例。圖10A為相當于沿圖2中的X-X線的縱向剖視圖,圖10B為沿圖10A中的B-B線的剖視圖。另外,在圖10B中,以側視示出馬達11和第二齒輪63。
在前述的第一實施例中,安裝板71朝向殼體33的安裝只通過銷85a嵌入銷孔85b而進行,但在本第二實施例中,為了更可靠地進行安裝,除了前述嵌入外,還要進行螺栓固定。即,如圖10A和圖10B所示,在安裝板71上形成貫通孔93,其中穿過作為外螺紋部件的螺栓91,同時,在殼體33上形成與前述螺栓91的外螺合的內螺紋95,由此,將安裝板71連結固定到殼體33上。
但是,若該貫通孔93向外部露出,則在該貫通孔93中容易積存漂浮在空中的粉塵。為此,該貫通孔93的形成位置設定在圖10A的雙點劃線所示的前述馬達安裝面87上,因此,該貫通孔93由安裝于安裝板71上的馬達11的凸緣15a覆蓋。另外,如圖10B所示,該貫通孔93具有锪孔部94,連結固定緊固時,螺栓91的頭部91a收納于該锪孔部94內,不用擔心會與前述凸緣15a的凸緣面干涉。
在圖11A至圖11D示出第二實施例的變形例的說明圖。另外,圖11A至圖11D中的任意一個也以與圖10B同樣的樣式示出。
如圖11A所示,在該第二實施例的貫通孔93的內周面上,形成內螺紋96,該內螺紋可與比前述螺栓91大的大型螺栓92螺合。并且,如此的話,容易進行將安裝板71從殼體33上卸下的作業(yè)。即,即使在安裝板71的銷85a牢固地嵌入到前述殼體33的銷孔85b時,也可如下述容易地卸下。
首先,如圖11A所示,將馬達11從安裝板71上卸下,使貫通孔93向外部露出。接著,如圖11B所示,將連結固定用的前述螺栓91從前述貫通孔93中拔出后,如圖11C所示,將大型螺栓92擰入該貫通孔93的內螺紋96中。然后,若只擰入規(guī)定量,則該螺栓92由于比原本應當與前述殼體33的內螺紋95螺合的螺栓91要大,為此,其前端部92b與前述內螺紋95的內周緣接觸,限制了其以上的擰入。不過,若在此不固定且進一步擰入,則通過因該擰入會發(fā)生千斤頂作用,即,會在拉開安裝板71和殼體33方向作用力。并且,該力克服在前述銷孔85b與銷85a間作用的嵌入力,在前述安裝板71與殼體33間形成間隙G,可從殼體33上容易地卸下安裝板71。
另外,根據(jù)易卸下的觀點,最好形成多個該變形例中的帶有內螺紋96的貫通孔93,在與圖10A同樣樣式示出的圖12的例中,這些貫通孔93,93相互形成在相對于馬達11的驅動回轉軸13點對稱的位置上。
希望如此地形成如此多個貫通孔93,93的理由為,通過使螺栓95與這些多個貫通孔93的各內螺紋96螺合,可使安裝板71與銷85a的嵌入方向平行地移動。即,卸下安裝板71之際,可使銷85a平行于嵌入方向移動,同時,可從銷孔85b拔出,其結果,能夠減少將該銷85a從銷孔85b拔出之際產(chǎn)生的阻力。
其他實施例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于該實施例,可進行如下所示的變形。
(a)在前述的實施例中,作為動作變換機構的一例,示出了具有球形凸輪35的凸輪機構31,但并不限于此。即,若在殼體33中具有輸入回轉動作的輸入軸41,也可適用于本發(fā)明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例如,可代替前述凸輪機構31,適用于所謂的曲柄機構等。
(b)在前述實施例中,作為回轉傳遞元件的一例,示出了由第一齒輪61和第二齒輪63構成的齒輪傳動裝置,但并不限于此。即,可以是將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13的回轉動作向輸入軸41傳遞的裝置,例如,可以使用前述的柔性傳動裝置等。
(c)在前述實施例中,作為驅動源的一例示出了馬達11,該馬達11的種類并沒有特別地提及,但只要是具有根據(jù)投入動力而驅動回轉的驅動回轉軸13的馬達,任意類型的馬達均可。例如,可以是靠電力回轉驅動回轉軸的電動馬達,可以是將空氣或油作為工作流體回轉驅動回轉軸的氣壓馬達或液壓馬達。
(d)在前述實施例中,第一安裝面81與第二安裝面83之間沒有夾裝任何部件地,使這兩者相互直接接觸的,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考慮到將劃成前述凹部72的前述空間S72的密封性加以提高的觀點,可在前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81,83上涂布由硅等膠體體構成的密封劑。另外,在無卸下安裝板71的預定時,可涂布粘接劑來代替前述密封劑。
權利要求
1.一種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在具有從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通過回轉傳遞元件輸入回轉動作的輸入軸和軸支承該輸入軸的殼體的裝置中,用于安裝所述驅動源,其特征在于,具有安裝板,該安裝板在一方的面上固定所述驅動源而在另一方的面上形成收納所述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前端部的凹部,同時,圍住該凹部外周緣的全周形成朝向所述殼體的第一安裝面;和第二安裝面,該第二安裝面在所述輸入軸突出的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與所述第一安裝面相對應地形成;在通過使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彼此相互對置的同時、將所述安裝板安裝到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以此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外壁面劃成的空間中,收納有所述驅動回轉軸的前端部、所述回轉傳遞元件和所述輸入軸的從所述外壁面的突出部分。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是平坦的。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遍布所述外壁面的整個面形成第二安裝面,所述安裝板的平面形狀與所述外壁面相同。
4.如權利要求1~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安裝面的任意一方的面上突出形成嵌合凸部,同時,在另一方的面上,與所述嵌合凸部相對應的位置上,形成嵌入所述嵌合凸部的嵌合凹部。
5.如權利要求1~4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外形形狀為各外壁面平坦且平滑的長方體,在該殼體的內部空間中收納有將通過所述輸入軸輸入的回轉動作變換為規(guī)定的回轉動作并從輸出軸輸出的動作變換機構。
6.如權利要求1~5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安裝板的所述一方的面上,在由固定的所述驅動源覆蓋的范圍內,形成通過外螺紋部件的貫通孔,該外螺紋部件用于將該安裝板連結固定到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貫通孔具有收納所述外螺紋部件的頭部的锪孔部。
8.如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貫通孔中形成與大于所述外螺紋部件的大型的外螺紋部件螺合的內螺紋。
9.如權利要求1~8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裝板的外面平坦且平滑。
10.如權利要求1~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回轉傳遞元件為固定到所述驅動回轉軸上的齒輪和與該齒輪嚙合且固定到所述輸入軸上的齒輪。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安裝驅動源用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能夠可靠地防止因該驅動源的安裝而可能產(chǎn)生的粉塵的漏出。該安裝結構是在具有從驅動源(11)的驅動回轉軸(13)通過回轉傳遞元件(61,63)輸入回轉動作的輸入軸(41)和軸支承該輸入軸的殼體(33)的裝置(31)中,安裝前述驅動源的驅動源的安裝結構。其具有安裝板(71),該安裝板(71)在一方表面(71a)上固定有所述驅動源而在另一方的表面(71b)上形成收納所述驅動源的驅動回轉軸(13)的前端部(13a)的凹部(72),同時,圍住該凹部外周緣的全周形成朝向所述殼體的第一安裝面(81);和第二安裝面(83),該第二安裝面(83)在所述輸入軸突出的所述殼體的外壁面(33g)上,與所述第一安裝面相對應地形成。在所述通過使第一和第二安裝面彼此相互對置的同時、將所述安裝板安裝到所述殼體的外壁面上以此由所述凹部和所述外壁面劃成的空間(S72)中,收納有所述驅動回轉軸的前端部、所述回轉傳遞元件和所述輸入軸的從所述外壁面的突出部分(41a)。
文檔編號F16B5/02GK1780108SQ20051011382
公開日2006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2005年10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0月26日
發(fā)明者加藤平三郎, 矢口直之 申請人:株式會社三共制作所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阿克陶县| 海丰县| 德兴市| 丰顺县| 芦溪县| 安溪县| 当雄县| 额尔古纳市| 玉树县| 蛟河市| 乌兰察布市| 资中县| 丰原市| 荆州市| 盖州市| 旬阳县| 德清县| 安乡县| 密云县| 卢氏县| 和平县| 青州市| 沂水县| 九龙坡区| 普洱| 庆城县| 奉节县| 九江县| 宝山区| 昌黎县| 兰州市| 鹤山市| 阿拉善右旗| 河池市| 建昌县| 泰宁县| 绍兴市| 大渡口区| 敖汉旗| 石河子市| 会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