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用于輸送污水和腐蝕性介質(zhì)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用于輸送污水和腐蝕性介質(zhì)(如含有硫化氫的天然氣、石油等)的管道一般采用鋼管或玻璃鋼管,其中鋼管的缺陷是重量大、易腐蝕、使用壽命短,玻璃鋼管的缺陷是抗蠕變性差、報廢后無法再利用,易于造成環(huán)境污染。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上述問題,提供一種重量輕、不易腐蝕、抗蠕變性好,報廢后還可以進行資源化再利用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包括納米聚合物內(nèi)層、納米聚合物外層和加強層,加強層位于內(nèi)層、外層之間,所述加強層是由纖維繩編織層或纏繞層構成,所述纖維繩由多股纖維擰制而成;在所述內(nèi)層和加強層之間設有粘合層,所述外層涂覆在所述加強層表面。
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納米聚合物作為管材材料,其重量輕、耐腐蝕性好,報廢后可以將其中的各種材料分離處理,進行資源化再利用;由于采用了內(nèi)層、外層和加強層的復合結構,其抗蠕變性好;加強層由纖維繩編織層或纏繞層構成,而纖維繩由多股纖維擰制而成,該種結構使得本實用新型的柔性復合輸送管強度更高,適用于污水等各種流體特別是腐蝕性介質(zhì)的高壓輸送;外層涂覆在加強層的表面而不用粘合層,可以降低輸送管的制造成本。
所述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可以為2-6層,根據(jù)輸送管尺寸和強度要求而選用,在各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之間設有粘合層。
組成所述加強層的纖維可以是碳纖維、錦綸纖維、滌綸纖維、維綸纖維、丙綸纖維、聚乙烯纖維和/或芳綸纖維。
所述纖維繩是由錦綸纖維、滌綸纖維或維綸纖維與碳纖維或芳綸纖維間隔設置并纏繞構成,這種結構綜合了錦綸纖維、滌綸纖維、維綸纖維、丙綸纖維、聚乙烯纖維低成本及碳纖維、芳綸纖維高強度的優(yōu)點。
圖1為本實用新型增強型復合輸送管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纖維繩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內(nèi)層 2.外層 3.纖維繩編織層或纏繞層 4.粘合層5.錦綸纖維 6.芳綸纖維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包括內(nèi)層1、外層2和加強層,加強層位于內(nèi)層1、外層2之間,所述加強層是由纖維繩編織層或纏繞層3構成,所述纖維繩由多股纖維擰制而成;在所述內(nèi)層1和加強層之間設有粘合層4,所述外層2涂覆在所述加強層3表面。所述內(nèi)層1由聚乙烯、聚丙烯、PVC、尼龍、聚氨酯或者納米聚乙烯、納米聚丙烯、納米PVC、納米尼龍材料制成。
在圖1中所述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3為2層,在二層之間設有粘合層4。實際上所述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3可以為2-6層,根據(jù)輸送管尺寸和強度要求而選用,而在各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3之間設有粘合層4。
組成所述加強層的纖維是碳纖維、錦綸纖維、滌綸纖維、維綸纖維、丙綸纖維、聚乙烯纖維和/或芳綸纖維。
在圖2中,所述纖維繩是由錦綸纖維5與芳綸纖維6間隔設置并纏繞構成。纖維繩也可由滌綸纖維或維綸纖維與碳纖維間隔設置并纏繞構成。
上面以舉例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體實施例,凡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任何改進或變型均屬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內(nèi)層、外層和加強層,加強層位于內(nèi)層、外層之間,所述加強層是由纖維繩編織層或纏繞層構成,所述纖維繩由多股纖維擰制而成;在所述內(nèi)層和加強層之間設有粘合層,所述外層涂覆在所述加強層表面。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為2-6層,在各纖維編織層或纏繞層之間設有粘合層。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其特征在于組成所述加強層的纖維是碳纖維、錦綸纖維、滌綸纖維、維綸纖維、丙綸纖維、聚乙烯纖維和/或芳綸纖維。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繩是由錦綸纖維、滌綸纖維、丙綸纖維、聚乙烯纖維或維綸纖維與碳纖維或芳綸纖維間隔設置并纏繞構成。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內(nèi)層由聚乙烯、聚丙烯、PVC、尼龍、聚氨酯或者納米聚乙烯、納米聚丙烯、納米PVC、納米尼龍材料制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其包括納米聚合物內(nèi)層、納米聚合物外層和加強層,加強層位于內(nèi)層、外層之間,所述加強層是由纖維繩編織層或纏繞層構成,所述纖維繩由多股纖維擰制而成;在所述內(nèi)層和加強層之間設有粘合層,所述外層涂覆在所述加強層表面。該增強型柔性復合輸送管重量輕、不易腐蝕、抗蠕變性好,報廢后還可以進行資源化再利用。
文檔編號F16L11/08GK2839780SQ20052011838
公開日2006年11月22日 申請日期2005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9月8日
發(fā)明者孟慶義 申請人:孟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