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切口的螺母及其鎖固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螺母,特別涉及一種具有切口的螺母及其鎖固結構。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技術的蓬勃發(fā)展,各式電子零件已廣泛地運用在電子設備中,為了使各種電子零件得以結合及操作運用,就需要利用螺絲及螺母來鎖附電子零件。但值得注意的是,若是螺絲與螺母的鎖固不緊密,往往會導致電子零件松脫且影響到電子設備的運作效果。
請參閱
圖1所示,這是現有螺絲與螺母的鎖固結構的爆炸圖。鎖固結構10包括一螺絲11、一上板材12、一下板材13、一墊片14及一螺母15。其中上、下板材12、13分別具有可對應穿透的一孔洞121、131,且孔洞121是用以使螺絲11向上穿透且結合于螺母15。墊片14設置于上板材12的孔洞121與螺母15之間。借助墊片14的放置,可使螺母15與上板材12之間彼此增加摩擦力,進而防止螺母15脫落移位或是松動。
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傳統(tǒng)的鎖固結構,以加入墊片來防止螺母移位的效果并不佳。這是由于墊片與螺母及板材之間的摩擦面積不大,且配合螺絲表面上的螺紋與螺母內的螺紋所產生出的摩擦效果有限,因此這樣的鎖固結構在使用后容易發(fā)生螺母脫落移位或是螺母與螺絲松動的問題。
因此,如何針對上述缺點研究出一個不易松動脫落,進而使電子設備具有較長壽命與較佳效能的鎖固結構,乃是現在運用鎖固結構的相關產業(yè)人員所需致力的方向。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具有切口的螺母及其鎖固結構,借助此切口來達到防止螺母脫落移位的效果。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而提出的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具有切口的螺母,配合一螺絲鎖固一板材。螺母具有至少一切口。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鎖固結構,用以鎖固一板材,該板材具有一孔洞,所述鎖固結構包括一螺絲,用以穿過所述孔洞,且表面具有多個螺紋;一螺母,具有至少一切口,且所述螺母可與所述螺絲結合以鎖固所述板材,所述切口與所述螺絲的螺紋會相互接觸,所述切口穿透所述螺母。
在本發(fā)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切口由該螺母的底面向其頂面延伸,且切口長度可為螺母底面至其頂面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且螺絲表面上具有多個螺紋,螺母與螺絲結合時,切口與螺絲的螺紋便相互接觸。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中,螺母具有至少一切口。螺母內壁具有多個螺紋,用以與螺絲的螺紋配合。切口約略平行內螺紋設置,切口長度可為該螺紋的四分之一圈至一又二分之一圈。
本發(fā)明具有切口的螺母及其鎖固結構與傳統(tǒng)僅僅靠著螺紋鎖附的方式相比,借由切口提升螺絲與螺母間的摩擦力,能延長螺母與螺絲的鎖附壽命。
以下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特征和優(yōu)點,其中圖1是現有螺絲與螺母的鎖固結構的爆炸圖。
圖2a是本發(fā)明的鎖固結構的爆炸圖。
圖2b是圖2a中的螺母的下視剖面示意圖。
圖2c是本發(fā)明的鎖固結構的剖面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具有切口的螺母的另一實施例的爆炸圖。
圖中主要元件符號說明如下鎖固結構10、20 螺絲11、22、32上板材12、211 下板材13、212墊片14 螺母15、23、33孔洞121、131、2110、2120板材21、31切口230、330螺紋220、320內壁231、331外壁232、332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實施例揭露一種具有切口的螺母,借助此切口可減少螺母與螺絲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兩者接觸部位的正向力,亦即使摩擦力增加,來達到防止螺母脫落移位的效果。有關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詳細說明如下所示。
第一實施例請參閱圖2a及圖2b所示,圖2a是本發(fā)明的鎖固結構的爆炸圖,此鎖固結構用以鎖固板材21;圖2b是圖2a中的螺母結構的下視剖面示意圖。鎖固結構20包括一螺絲22及一螺母23。如圖中所示,板材21包括一上板材211及一下板材212,且上、下板材211、212分別具有孔洞2110、2120。螺絲22由下而上穿過孔洞2120、2110,且螺絲22表面周圍具有多個螺紋220。螺母23借由套入螺絲22來鎖固上、下板材211、212。
螺母23具有多個切口230,且沿著螺母23的底端向其頂端延伸,其中多個切口230對稱于螺母23中心設置。另外在螺母23結合于螺絲22時,切口230與螺紋220便相互摩擦。
螺母23在本實施例中不僅具有鎖附功能,并具有防止脫落移位的效果。因此為了達到上述效果,本發(fā)明設計出一個具有切口230的螺母23。其中螺母23具有內壁231、外壁232以及至少一切口230。
螺母23為一中空結構,其內壁231表面具有多個螺紋,用以在套入螺絲22時與螺絲22上的螺紋220彼此產生摩擦而穩(wěn)固。另外在螺母23的外壁232表面具有多個直向紋路。而切口則沿著內壁231與外壁232的底端向螺母23切割一段距離所形成。
如圖中所示,切口230穿透內壁231與外壁232,且沿著內壁231與外壁232的底端向頂端延伸。本實施例中,如圖2b所示,制作了三個切口230于螺母23上。且切口230為一長條結構并向上切割至螺母23的長度約略二分之一。
請參閱圖2c所示,圖2c是本發(fā)明的鎖固結構的剖面圖;在施力F相同的情形下,受力面積A越小,單位面積所受到的壓力N(N=F/A)越大。而摩擦力是指兩相對運動物體接觸面間的運動阻力。摩擦力f的大小是與摩擦系數μ及摩擦受力面所受垂直方向的正壓力N的乘積成正比,即f=μN。由此可知,切口可減少螺母與螺絲的接觸面積,進而增加兩者接觸部位的正向力,亦即使摩擦力增加。
附帶一提的是,本實施例的內壁231可為一圓形或是配合螺絲的任意形狀。且外壁232可為一圓形,然其他實施例中也可為一方形或六角形的任意幾何結構。其中在螺母23向下旋轉或壓合進入螺絲22時,切口230與螺絲22的螺紋221便相互摩擦,借由此摩擦作用可進而使得螺母23與螺絲22的結合更加穩(wěn)固及不易松動。
第二實施例請參閱圖3所示,圖3是本發(fā)明的具有切口的螺母的另一實施例的爆炸圖。其中螺母33用以鎖附至少一板材31與一螺絲32,其中螺絲32穿過上述板材31并結合于螺母33。由于本實施例的螺母33鎖固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相同,但螺母33的切口并不相同,因此在本實施例中以螺母33的切口作為下列的詳細描述。
本實施例的螺母33包括內壁331、外壁332以及至少一切口330。其中螺母33為一中空結構,其內壁331表面具有多個螺紋,用以在套入螺絲32時與螺絲32上的螺紋320彼此產生摩擦。另外在螺母33的外壁332表面具有多個直向紋路。如圖中所示,切口330穿透內壁331與外壁332,且沿著外壁332中間處橫向切割,該切口約略平行那些內螺紋設置,其橫向切割可劃過螺母33的內壁331與外壁332一圈、二分之一圈或者三分之一圈。本實施例中,制作了二個二分之一圈的切口330環(huán)繞于螺母33上,且每一個切口330互不連接。借由此切口的設置,更可于螺絲鎖固螺母時迫緊螺母,而增加螺母與螺絲間的作用力。
另外,本實施例的內壁331為一圓形或配合螺絲的任意形狀。且外壁332可為一圓形,然其他實施例中也可為一方形或六角形。其中隨著螺母33向下旋轉進入螺絲32,螺絲將迫緊螺母,借由此迫緊作用可進而使得螺母33與螺絲32的結合更加穩(wěn)固及不易松動。
相較傳統(tǒng)僅僅靠著螺紋鎖附的方式,借由切口提升螺絲與螺母間的摩擦力,能延長螺母與螺絲的鎖附壽命。
雖然本發(fā)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發(fā)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各種的等效修改與替換,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當以所附的權利要求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鎖固結構,用以鎖固一板材,該板材具有一孔洞,其特征在于,所述鎖固結構包括一螺絲,用以穿過所述孔洞,且表面具有多個螺紋;一螺母,具有至少一切口,且所述螺母可與所述螺絲結合以鎖固所述板材,所述切口與所述螺絲的螺紋會相互接觸,所述切口穿透所述螺母。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由所述螺母的底面向其頂面延伸。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長度為所述螺母底面至其頂面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的內壁具有多圈內螺紋,所述切口約略平行所述內螺紋設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的切口長度為所述螺紋的四分之一圈至一又二分之一圈。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具有多個所述切口,所述切口對稱于螺母中心設置。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鎖固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的切口互不連接。
8.一種具有切口的螺母,用以配合一螺絲,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具有至少一切口,穿透所述螺母。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由所述螺母的底面向其頂面延伸。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長度為所述螺母底面至其頂面長度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二。
11.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絲表面具有多圈螺紋,所述螺母與所述螺絲緊密結合時,所述切口與所述螺絲的螺紋會相互摩擦。
12.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母的內壁具有多圈內螺紋,所述切口約略平行所述內螺紋設置。
13.如權利要求12所述的螺母,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口長度為所述螺紋的四分之一圈至一又二分之一圈。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一種具有切口的螺母及其鎖固結構,用以鎖附至少一板材,其具有一孔洞。螺母具有至少一切口,穿透該螺母。鎖固結構包含螺絲與螺母,螺絲結合與螺母時,螺母的切口與螺絲的螺紋可相互摩擦。借由切口提升螺絲與螺母間的摩擦力,能延長螺母與螺絲的鎖附壽命。
文檔編號F16B5/02GK101092986SQ20061009565
公開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6月22日
發(fā)明者張木財, 陳富明 申請人: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