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緊固夾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緊固夾。
技術背景這種類型的緊固夾由DE 42 28 511 Al所^>開。用于連4妄支岸義 部件和附件的已#皮7>開的緊固夾具有貫穿邊腳,該貫穿邊腳具有貫 穿套管。螺栓可穿過該貫穿套管。此外,還存在螺紋ii^卩,其相對 于貫穿邊腳設置并且與螺紋單元連接。螺栓可旋擰到螺紋單元中。 在已公開的緊固夾中,在螺紋邊腳上還設計有貫穿套管,其中,貫 穿套管/人貫穿邊腳或者螺紋套管的4皮此相對側4皮此相對地延伸。在此,貫穿套管的總高度大于支承部件的厚度,其中,緊固夾應該插 接到該支承部件上。在貫穿邊腳和在螺紋邊腳上設計有彈簧突起, 其在緊固夾在支承部件上的確定的布置時支撐在支承部件的相關 側。由此,螺栓可以被足夠強地擰緊從而提供可靠的夾持并且另一 方面不會通過螺栓連接影響膨脹特性。然而,在這種已經(jīng)公開的緊 固夾時不能進行校準。由DE 101 53 569Al公開了一種用于連接具有不同膨脹特性的 板材的緊固夾,其具有在矩形的基板上形成的螺紋套管。該緊固夾套管嚙合穿過長孔。附件可與支承部件這樣地連接,即附件抵靠在 基板的相對于螺紋套管的 一 側并且利用與螺紋套管嚙合的螺栓來固定。因此,附件可在長孔的皇從向方向中移動。然而,緊固夾的位 置4皮固定在4黃向于長^L的皇從向方向的方向上。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出 一種開頭所述類型的緊固夾,其特征在之后出于^^差補償?shù)哪康倪€允許附件移動。根據(jù)本發(fā)明,在開頭所述類型的緊固夾時,該目的通過權利要 求1的特4正來實現(xiàn)。首先,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緊固夾基本上無阻礙地插接到支承部件上 并且在支承部件的凹口區(qū)域中相對粗略地預定位。然后,在將附件 放置到緊固邊腳的遠離于支承部件的一側上的支承部件上之后,螺 栓可以引導穿過貫穿套管并且在穿過附件凹口穿過貫通套管的情 況下與螺紋套管旋檸在一起。在螺栓嚙合到螺紋套管中之后,緊固 夾在嚙合件與支承部件嚙合之前還要相對于支承部件精確地定位, 從而在完成螺栓連接和嚙合件與支承部件的嚙合之后,相對于支承 部件固定緊固夾。此外,由于貫穿套管的足夠大的有效結構高度,附件可以相對于支岸義部件在附件的凹口或者在附件的遠離于支^K 部件的一側和螺栓的止擋之間的中間空間的尺寸范圍內(nèi)移動,以平 衡公差,例如附件的厚度或者平面度或者關系到其他對附件產(chǎn)生作 用的條件。本發(fā)明的其他有利的i殳計方案由從屬4又利要求中得出。
由接下來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的描述得出其他優(yōu)選的i殳計方案和優(yōu)點。圖中示出圖1以透視圖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緊固夾的一個實施例,圖2是在^f黃向方向上穿過根據(jù)圖l的緊固夾的截面圖,圖3是支承部件和附件的俯視圖,其通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緊固夾 來連接,以及圖4是在縱向方向上穿過才艮據(jù)圖1的實施例的截面圖,具有插 入到緊固夾中的支岸義部件和》文置在緊固夾上的附件。
具體實施方式
圖1以透視圖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緊固夾的一個實施例,該緊 固夾具有基本上矩形的、平坦的貫穿邊腳1和相對于該貫穿邊腳i殳 置的、同才羊矩形的螺紋邊扭卩2。貫穿邊扭卩1和螺紋邊腳2通過"i殳置 在狹長的邊緣側的連接部段3彼此連接。貫穿邊腳1具有貫穿凹口 4,在其邊緣區(qū)域設置由遠離于貫穿 邊腳1延伸的貫穿套管5。圍繞貫穿套管5,在貫穿邊腳1中沖壓 有多個突起6,這些突起突出于貫穿邊腳1的遠離于螺紋邊腳2的一側。出于加強的目的,螺紋邊腳2在其4交長的邊^(qū)彖側上i殳置有遠離 于貫穿邊腳l指向的、基本上直角地彎折的側肋7。在相對于連接 部段3的短的邊緣側上,螺紋邊腳2設計具有遠離于貫穿邊腳1傾 殺+地彎4斤的一#入舌8。相對于貫穿凹口 4,螺紋邊腳2具有在才艮據(jù)圖1的圖示中不可 觀察到的貫穿凹口 9,沿著該貫穿凹口的邊緣區(qū)域設置有作為螺紋 單元的、遠離于貫穿邊腳1指向的螺紋套管10,該螺紋單元具有形 成在其中的內(nèi)螺紋。圍繞螺紋套管10形成有作為嚙合件的、通過 沖壓在貫穿邊扭卩1的方向上指向的爪形舌簧11。圖2以遠離于連接部段3的視線方向在貫穿套管5或者螺紋套 管10的區(qū)域中以平行于貫穿邊腳1或者螺紋邊腳2的較短的邊緣 側的截面示出了在圖1中示出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緊固夾。由圖2可見, 貫穿套管5的內(nèi)直徑大于螺紋套管10的內(nèi)直徑,并且螺紋套管10 通過一個由螺紋套管10向螺紋邊腳2擴展的圓錐形部革殳12與螺紋 邊腳2連接。由此,相對簡單地實現(xiàn)了未在圖2中示出的螺栓穿過 貫穿套管5進入到螺紋套管10中,其中,在擰緊螺栓時,圓錐形 部段12也導致有利的力傳遞,從而避免變形。此外,從圖2中可以獲知,突起6相對于貫穿套管5的總結構 高度輕微地突出于貫穿邊腳1的遠離螺紋邊腳2的一側,并且因此 僅僅輕微地減少了在接下來進一步描述的貫穿套管5的有效結構高度。圖3示出了支承部件13和附件14,其通過前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 的緊固夾連接,其中,在圖3中僅僅示出了對于完成連接來說意義 重大的區(qū)域。在此,支承部件13和附件14分別具有筆直的邊緣15、 16,其在支承部件13和附件14連接之后應該;波此齊平。為此,支 7fe部件13i殳計具有長形的支^K部件凹口 17,其縱向方向垂直于支 承部件13的邊緣15指向,并且該支承部件凹口具有一個寬度,該 寬度大于螺紋套管10的外直徑。支7fc部件凹口 17以到支卩K部件13 的邊緣15的一個間距終止。附件14具有長形的附件凹口 18,其縱軸平行于附件14的邊緣 16指向。在邊緣15、 16大致對齊時,附件凹口 18的縱軸位于支承 部4牛凹口 17的中間。圖4示出了在之前描述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緊固夾,其具有在將螺 才全插入到貫穿套管5中以旋檸到螺紋套管10中之前插入到貫穿邊 腳1和螺紋邊腳2之間的支承部件13以及放置在突起6之上的附 件14。由圖4可見,通過貫穿邊腳1和螺紋邊腳2的彎折成V型 的位置實現(xiàn)了足夠大的間距,其允許緊固夾無妨礙地插接到支承部 件13上,而不會與爪形舌簧ll嚙合。在根據(jù)圖4的布置中,緊固 夾可以在螺栓與螺紋套管IO嚙合之后、在確定爪形舌簧11與支承 部件13嚙合之前相對于支承部件13來津奇確調(diào)整,以占據(jù)最終位置, 其中,在檸緊螺;f全并且爪形舌簧11完全與支岸義部件13嚙合之后, 緊固夾固定在最終位置。在產(chǎn)生確定的螺栓連接之后,螺栓的螺帽或者插入到螺栓的螺 帽和其螺紋部4殳之間的墊圏^t置在螺紋套管5的遠離于螺紋邊腳2的邊纟彖上。通過由在螺紋套管5的遠離螺紋邊腳2的邊纟彖和具有突 起6的接觸面或者在缺少突起時的貫穿邊腳1的遠離螺紋邊腳2的 側面之間的間3巨來確定的螺紋套管5的有效結構高度(該有效結構 高度大于附件14的厚度),為了7>差補償,附件14可以一方面在 附件凹口 18的》從向方向中移動,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螺栓或者墊片 的朝向貫穿邊腳1的側面和突起6的上側之間少許地移動。同時, 通過附件14與突起6的相對4交小面積的接觸,在緊固夾和附件14 之間實現(xiàn)了相對4交少的摩才察。
權利要求
1.緊固夾,用于連接支承部件(13)和附件(14),所述緊固夾具有帶有貫穿套管(5)的貫穿邊腳(1),螺栓可穿過所述貫穿套管;以及相對于所述貫穿邊腳(1)設置的螺紋邊腳(2),所述螺紋邊腳與螺紋單元(10)連接,所述螺栓可旋擰到所述螺紋單元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貫穿套管(5)延伸遠離于所述螺紋邊腳(2)并且所述貫穿套管具有一個有效結構高度,所述有效結構高度大于所述附件(14)的厚度;即在所述螺紋邊腳(2)的朝向所述貫穿邊腳(1)的一側具有嚙合件(11);以及,即所述貫穿邊腳(1)和所述螺紋邊腳(2)在所述緊固夾產(chǎn)生連接之前的設置狀態(tài)中具有一個間距,所述間距為這樣的大小,即所述支承部件(13)基本上不與所述嚙合件(11)嚙合地定位于貫穿邊腳(1)和所述螺紋邊腳(2)之間,從而在將所述螺栓旋擰到最終位置之后,所述嚙合件(11)這樣與所述支承部件(13)嚙合,即所述緊固夾不可移動地與所述支承部件(13)連接。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緊固夾,其特征在于,所述嚙合件被設 計成沖出的爪形舌簧(11)。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緊固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貫穿 邊腳(1 )處設計有突起(6 ),所述突起在所述貫穿邊腳(1 ) 的遠離螺紋邊腳(2)的一側延伸。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緊固夾,其特征在于,在 所述螺紋邊腳(2)的相對的邊纟彖側形成有側肋(7),所述側 肋遠離于所述貫穿邊腳(1 )指向。5. 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緊固夾,其特征在于,所 述螺紋套管(10 )通過圓錐形部段(12 )與所述螺紋邊腳(2 ) 連接。
全文摘要
一種緊固夾,用于連接支承部件(13)和附件(14),其具有帶有貫穿套管(5)的貫穿邊腳(1)和與螺紋單元(10)連接的螺紋邊腳(2)。貫穿套管(5)延伸遠離于螺紋套管(2)并具有大于附件(14)的厚度的有效結構高度。在螺紋邊腳(2)的朝向貫穿邊腳(1)的一側具有嚙合件(11)。邊腳(1、2)在預裝配的布置中具有一個間距,該間距為這樣的大小,即支承部件(13)可基本上不與嚙合件(11)嚙合地定位于邊腳(1、2)之間,從而在將螺栓旋擰到最終位置之后,嚙合件(11)這樣與支承部件(13)嚙合,即緊固夾不可移動地與支承部件(13)連接。由此,在支承部件(13)上實現(xiàn)確定的定位自由度并出于公差補償?shù)哪康膶崿F(xiàn)附件(14)的移動。
文檔編號F16B5/02GK101268287SQ200680034879
公開日2008年9月17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9月23日
發(fā)明者文森特·德格利 申請人:A.雷蒙合伙企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