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5740517閱讀:237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變速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總體涉及變速器,更具體地涉及復合變速器,其具有固定變 速器部分和通過一軸可動地連接到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以相對于所述固 定部分圍繞所述軸的軸線進行樞轉運動的可動變速器部分。
背景技術
傳統(tǒng)的變速器構造成通過其輸入軸從發(fā)動機接收動力,并且從其輸 出軸將發(fā)動機動力傳輸?shù)铰膸羞M單元,用以驅(qū)動所述履帶行進單元。
這樣的傳統(tǒng)變速器的典型示例在日本專利特開公報(JP-A)No. 63-223207 中公開。
所公開的變速器具有適于連接到發(fā)動機的輸入軸、以從動關系連接 到輸入軸的一系列變速齒輪、以從動關系連接到所述一系列變速齒輪的 最終變速齒輪的輸出軸、與輸出軸結合的離合器、和連接到離合器的減 速齒輪。所述減速齒輪安裝到與履帶行進單元連接的驅(qū)動軸。所述變速 器包括固定下部變速器部分,所述固定下部變速器部分包括變速齒輪; 和可動上部變速器部分,所述可動上部變速器部分包括離合器和減速齒 輪。所述上部和下部變速器部分通過驅(qū)動軸連接在一起。所述上部和下 部變速器部分制造成結構獨立的分離單元,并且當它們裝配在一起時, 所述驅(qū)動軸的縱向部分所述上部和下部變速器部分或單元之間露出。上 部和下部變速器單元中的每一個需要用于密封地將潤滑油保持在相應的 變速器單元中的密封部件,和設置用于在相應變速器單元的殼體中通風 的通氣室和通氣通道。
前述結構的傳統(tǒng)變速器尺寸相對大,并且需要相對大量的部件,這 使變速器在結構方面復雜化,并且制造成本高。而且,由于存在露出的 縱向部分,驅(qū)動軸易于生銹??紤]到現(xiàn)有技術的前述缺點,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變速器,其 尺寸緊湊,并且需要相對少量的部件,使得變速器結構簡單,并且制造 成本較低。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變速器,其包括固定變速器部分,該固定 變速器部分中限定有內(nèi)部空間;和可動變速器部分,該可動變速器部分 中限定有內(nèi)部空間,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通過一軸可動地連接到所述固 定變速器部分,以使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相對于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圍 繞所述軸的軸線可樞轉地運動,所述軸可旋轉地安裝到所述固定變速器 部分和可動變速器部分。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具有中空柱形第一連接部 分,所述軸延伸穿過所述中空柱形第一連接部分,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 具有中空柱形第二連接部分,所述軸延伸穿過所述中空柱形第二連接部 分。所述第一連接部分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分中的一個容納在所述第一和 第二連接部分中的另一個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之間布置單個 密封部件,以使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的內(nèi)部空間和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 的內(nèi)部空間彼此連通,由此形成用于將潤滑油保持在其中的單個氣密密 封空間。
通過這樣布置,由于所述第一連接部分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分沿其軸 向方向(平行于所述軸的軸線)彼此重疊,因此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和 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彼此靠近,從而可減小所述變速器沿所述軸的軸向 方向的尺寸。
而且,與需要兩個密封部件的傳統(tǒng)變速器(所述兩個密封部件的每 一個布置在所述軸與所述固定變速器單元和可動變速器單元的相應一個 之間)相比較,由于在所述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之間設置單個密封部件, 所以可減小所述變速器所需部件的數(shù)量。所需部件的數(shù)量的減少導致變 速器的成本削減。
所述變速器還可包括用于將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相對于所述固定變 速器部分保持在預定旋轉位置中的位置保持機構。所述位置保持機構具 有設置在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上并且平行于所述軸延伸的定位銷、設置在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上并且平行于所述軸延伸的基準銷、在一端樞轉 連接到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的一部分以圍繞所述軸的軸線進行樞轉運動 的一對位置保持板、以及作用在所述一對位置保持板之間以將所述位置 保持板朝向彼此施力的彈簧,所述位置保持板構造成在其相對端處保持 所述定位銷和所述基準銷。
優(yōu)選地,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布置在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上方,具 有在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中限定并且與所述變速器中的單個氣密密封空 間連接的通氣室,以及用于將所述通氣室與所述變速器外部的空氣連通 的通氣通道。通過這樣設置所述通氣室和所述通氣通道,可使所述變速 器的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和固定變速器部分通風。所述通氣通道優(yōu)選包 括一端連接到所述通氣室的通氣管,以及通氣軟管,該通氣軟管的一端 連接到所述通氣管的另一端,而該通氣軟管的另一端面向豎直向下方向。


下面將僅通過實施例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實施方 式,附圖中
圖1是其中結合了實施本發(fā)明的變速器的小型除雪機的立體圖2是變速器的立體圖3是變速器的平面圖4是顯示了其中結合有變速器的動力傳輸裝置的動力傳輸路徑的 示意圖5是沿圖3的線5-5的剖視圖; 圖6是沿圖3的線6-6的剖視圖7是變速器的位置保持機構的一部分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變速器的后視圖9是顯示了與把手相關的致動機構的側視圖,所述致動機構用于
致動變速器的可動變速器部分,以相對于變速器的固定變速器部分樞轉
或旋轉可動變速器部分;
圖IOA和IOB是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當要啟動除雪機而使其向前行進時與和除雪機把手相關的致動機構的一部分的操作協(xié)同的變速器操
作;
圖IIA是平面圖,示出可動變速器部分被致動機構致動而沿一個方 向進行樞轉運動的方式;
圖IIB是示意圖,顯示了當可動動力傳輸部分布置在圖UA所示的 位置中時形成的動力傳輸路徑;
圖12A和12B是示意性側視圖,示出了當要啟動除雪機而使其向后 行進時與和除雪機把手相關的致動機構的一部分的操作協(xié)同的變速器操 作;
圖13A是平面圖,示出了其中可動變速器部分被致動機構致動而沿 相反方向進行樞轉運動的方式;并且
圖13B是示意性視圖,顯示了當可動動力傳輸部分布置在圖13A所 示的位置中時形成的動力傳輸路徑。
具體實施例方式
現(xiàn)在參照附圖,特別是圖1,圖1顯示了其中結合有根據(jù)本發(fā)明一 個優(yōu)選實施方式的變速器13的小型除雪機10。除雪機10總體包括主體 11、安裝在主體11上的發(fā)動機12、安裝在主體11上用于從發(fā)動機12向 一對(左右)履帶行進單元14和16傳輸動力的變速器13、樞轉連接到 主體11的一對(左右)擺管17和18、連接到各擺管17、 18前端部的除 雪鏟21、和連接到各擺管17和18后端并且向主體11后上方延伸的一對 (左右)把手22和23。變速器13結合在動力傳輸裝置25中,動力傳輸 裝置25構造成從發(fā)動機12將動力傳輸?shù)阶笥衣膸羞M單元14、 16。變 速器13被罩26覆蓋或隱藏。
發(fā)動機12是立式發(fā)動機,具有豎直布置的曲軸27。左履帶行進單 元14包括布置在除雪鏟21后方的驅(qū)動輪31、布置在驅(qū)動輪31后方的惰 輪32、圍繞驅(qū)動輪和惰輪31、 32拖動的履帶33、固定到驅(qū)動輪31并且 連接到變速器13的驅(qū)動軸34、和在其上可旋轉地支撐惰輪32的從動軸 36。右履帶行進單元16與左履帶行進單元14關于除雪機10的縱向中心線對稱布置,并且具有與左履帶行進單元14相同的結構,因此可省略對
右履帶行進單元16的進一步描述。
左右把手22、 23均在其端部具有手柄41。右把手23設置有向前 /倒退行進轉換桿42,其用于在向前行進方向和倒退行進方向之間轉換除 雪機10的行進方向;和鎖定桿43,其用于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鎖 定在適當位置,防止相對于右把手23的樞轉運動。向前/倒退行進轉換 桿42通過第一和第二纜線45和46連接到變速器13。
圖2以立體圖顯示了結合有變速器13的動力傳輸裝置25。如該圖 中所示,動力傳輸裝置25包括固定連接到發(fā)動機12 (圖1)的曲軸27 下端的驅(qū)動帶輪51,圍繞驅(qū)動帶輪51拖動的兩個V型帶52、 53,和以 從動關系通過V型帶52、 53連接到驅(qū)動帶輪51的變速器13。
變速器13包括連接到V型帶52、 53的上部變速器部分55,和布置 在上部變速器部分55下方的下部變速器部分56。上部變速器部分55安 裝成圍繞豎直布置在下部變速器部分56中的驅(qū)動軸121 (圖5)進行樞 轉運動。下部變速器部分56固定安裝到除雪機10的主體11,并且連接 到左右履帶行進單元14、 16 (圖l)的驅(qū)動軸34。因而,上部變速器部 分55為可動變速器部分,而下部變速器部分56為固定變速器部分。驅(qū) 動帶輪51為一體部件,并且在其外周表面上具有分別用于容納V型帶52 和53的兩個V型凹槽51A和51B。
上部變速器部分55包括殼體63和豎直布置并且可旋轉地安裝到殼 體63的第一和第二輸入軸61和62。第一帶輪64通過螺母67附接到第 一輸入軸61的上端,第二帶輪66通過螺母67附接到第二輸入軸62的 上端。V型帶52在驅(qū)動帶輪51和第一帶輪64之間延伸,并且V型帶53 在驅(qū)動帶輪51和第二帶輪66之間延伸。
變速器13還包括位置保持機構70,位置保持機構70用于將上部變 速器部分55相對于下部變速器部分56保持在預定旋轉位置中。位置保 持機構70具有通過一對螺栓75附接到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殼體63前 部的托架76、從托架76前端部垂直向下延伸的定位銷77、從下部變速 器部分56的殼體78的前部垂直向上延伸的基準銷81、在一端樞轉連接到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下部并且在其另一端保持銷77、 81的一對(左 右)位置保持板82和83,以及作用在位置保持板82、 83之間以將位置 保持板82、 83彼此相向推動的拉伸盤簧84。定位銷77和基準銷88平行 于驅(qū)動軸121延伸。
上部變速器部分55通過位置保持機構70所保持的預定旋轉位置對 應于其中V型帶52、 53松弛并且不能從發(fā)動機12 (圖1)向變速器13 的輸入軸61、 62傳輸動力的動力傳輸裝置25的空檔位置。上部變速器 單元55通常通過位置保持機構70保持在預定位置(即動力傳輸裝置25 的空檔位置)。如從下面給出的描述可理解的那樣,當釋放趨于使上部變 速器部分55相對于下部變速器部分56旋轉的力時,上部變速器部分55 通過位置保持機構70的拉伸盤簧84的彈簧力或彈性自動返回到空檔位 置。
變速器13還包括致動機構90,致動機構90用于致動上部變速器部 分55以使上部變速器部分55相對于下部變速器部分56樞轉或旋轉。致 動機構90具有從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殼體63的左右端垂直向下延伸的 一對(左右)銷91和92 (圖3),連接到每一個銷91、 92的附接凸耳93, 連接在附接凸耳93與連接到第一和第二纜線45、 46 (圖l)中每一個的 端部的線端配件96之間的拉伸盤簧94,第一和第二纜線45、 46 (圖i), 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 (圖l),和鎖定桿43 (圖l)。
第一纜線45包括一端支撐到安裝到除雪機10的主體11 (圖1)的 纜線支撐條98上的外部纜線101,和可動容納在外部纜線101中并且一 端連接到線端配件96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第二纜線46 (圖l)的結構與 第一纜線45相同,并且可省略對其的進一步描述。
上部變速器部分55包括通過多個螺栓75 (顯示了兩個)連接到上 部變速器部分55的殼體63的上表面的水平平板112,以及從平板112的 上表面垂直向上突出以防止V型帶52、 53從相關的帶輪64、 66滑脫的 多個銷113、 114、 116。銷114通過設置在支撐板112上表面上的垂直支 撐壁118附接到平板112。
應意識到,變速器13通常包括上部變速器部分55、下部變速器部分56,用于致動上部變速器部分55以使其相對于下部變速器部分56在 其中任一個V型帶52、 53都處于拉伸狀態(tài)的第一位置和其中V型帶52、 53都處于松弛狀態(tài)的第二位置之間進行樞轉運動的致動機構90,以及用 于將上部變速器部分55保持在空檔位置中的位置保持機構70,在空檔位 置中V型帶52、 53都布置在松弛位置,因此它們不能將動力從發(fā)動機曲 軸27傳輸?shù)阶兯倨?3的輸入軸61、 62。
如圖3中所示,變速器13的第一輸入軸61布置在中心線122左側, 第二輸入軸62布置在中心線122的右側,所述中心線122沿除雪機10 (圖l)的縱向或前后方向延伸,以如平面圖中所示連接發(fā)動機12(圖1) 的曲軸27的軸線27a和變速器13的驅(qū)動軸121的軸線121a。固定到第 一輸入軸61的第一帶輪64具有外徑Dl,外徑Dl小于附接到第二輸入軸 62的第二帶輪66的外徑D2。附圖標記123標示穿過驅(qū)動軸121的軸線 12la并且與中心線122正交的參考線。
第一帶輪64設置成用于在除雪機10 (圖1)向前行進過程中進行動 力傳輸,而第二帶輪66設置成用于在除雪機10 (圖l)倒退行進過程中 進行動力傳輸。第二帶輪66的外徑D2制成比第一帶輪64的外徑Dl大, 以提供比第一帶輪64更大的減速比,由此實現(xiàn)除雪機IO (圖l)的倒退 行進速度比除雪機的向前行進速度更慢。
位置保持機構70的定位銷77和基準銷81沿中心線122側向并置布 置,并且它們通常在拉伸盤簧84的彈簧力或彈性作用下保持在位置保持 板82、 83的相應保持表面82a、 83a之間。
基準銷81固定在位于中心線122的位置處,而定位銷77在上部變 速器部分55圍繞驅(qū)動軸121的軸線121a抵抗拉伸盤簧84的力順時針或 逆時針旋轉時可沿中心線122的側向向外方向移動。當釋放用于旋轉上 部變速器部分55的力時,定位銷77通過位置保持板82、 83中的一個隨 著這一個位置保持板通過拉伸盤簧84的力朝向另一個位置保持板樞轉而 自動返回到中心線122上的初始位置。
圖4示意性顯示了結合有變速器13的動力傳輸裝置25的動力傳輸 路徑。如該圖中所示,第一輸入軸61在其上安裝有用于與第一輸入軸61一起旋轉的第一驅(qū)動齒輪131,第二輸入軸62在其上安裝有用于與第二 輸入軸62 —起旋轉的第二驅(qū)動齒輪132,并且驅(qū)動軸121在其上安裝有 用于與驅(qū)動軸121 —起旋轉的從動齒輪133。第一驅(qū)動齒輪131和第二驅(qū) 動齒輪132具有相同的齒數(shù)。
第一驅(qū)動齒輪131與從動齒輪133嚙合,第二驅(qū)動齒輪132與安裝 在惰輪軸134上的惰輪136嚙合,惰輪136與從動齒輪133嚙合。惰輪 136具有與第一和第二驅(qū)動齒輪131、 132相同的齒數(shù)。惰輪軸134安裝 到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殼體63 (圖3和5),并且布置在位于第二輸入 軸62前方、驅(qū)動軸121后方的位置處。
第一驅(qū)動齒輪131和從動齒輪133形成第一齒輪組或齒輪系137, 用于沿向前方向(圖4中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驅(qū)動軸121。第二驅(qū)動齒輪 132、惰輪134和從動齒輪133形成第二齒輪組或齒輪系138,用于沿倒 退方向(圖4中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驅(qū)動軸121。
在除雪機10 (圖1)的向前行進過程中,發(fā)動機12 (圖1)的動力 從曲軸27連續(xù)經(jīng)過驅(qū)動帶輪51、 V型帶52、第一帶輪64、第一輸入軸 61、第一驅(qū)動齒輪131和從動齒輪133傳輸?shù)津?qū)動軸121。因而,發(fā)動機 動力從第一輸入軸61經(jīng)過第一齒輪系137傳輸?shù)津?qū)動軸121。
在除雪機IO (圖l)的倒退行進過程中,發(fā)動機動力從曲軸27連續(xù) 經(jīng)過驅(qū)動帶輪51、 V型帶53、第二帶輪66、第二輸入軸62、第二驅(qū)動齒 輪132、惰輪136和從動齒輪133傳輸?shù)津?qū)動軸121。因而,發(fā)動機動力 從第二輸入軸62經(jīng)過第二齒輪系138傳輸?shù)津?qū)動軸121。
如圖5中所示,動力傳輸裝置25包括驅(qū)動帶輪51, V型帶52、 53, 以及由V型帶52, 53驅(qū)動的變速器13。變速器13包括上部變速器部分 55、下部變速器部分56、位置保持機構70和致動機構90 (圖2)。變速 器13可操作以在向前行進方向和倒退行進方向之間轉換除雪機10的行 進方向,并且也可操作以將動力傳輸裝置25設定在其中沒有動力從發(fā)動 機曲軸27傳輸?shù)津?qū)動軸121的空檔位置中。
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殼體63通過一對軸承141和142可旋轉地安 裝在驅(qū)動軸121的上部。殼體63由下部殼體部件143和附接到下部殼體部件143的上端的上部殼體部件144構成。第二輸入軸62通過一對軸承 146和147可旋轉地安裝在殼體63中。雖然在圖5中未顯示,但是第一 輸入軸61 (圖3)通過一對軸承可旋轉地安裝在殼體63中。惰輪軸134 通過將其相對端裝配在分別形成在下部殼體部件143和上部殼體部件144 中的一對相對保持孔143a和144a中而安裝在殼體55中。第一驅(qū)動齒輪 131 (圖4)、第二驅(qū)動齒輪132、惰輪136和從動齒輪133布置在由殼體 55的下部和上部殼體部件143、 144限定的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內(nèi)部空 間148中。第二驅(qū)動齒輪132通過花鍵連接到第二輸入軸62的布置在軸 承146、 147之間的下部。雖然在圖5中未顯示,但是第一驅(qū)動齒輪131 (圖4)通過花鍵連接到第一輸入軸61 (圖3和4)的布置在軸承之間的 下部。惰輪136通過襯套或套筒軸承149可旋轉地安裝在惰輪軸134上。 從動齒輪133通過花鍵連接到驅(qū)動軸121的位于軸承141、 142之間的上 部。第二帶輪66通過花鍵連接到從殼體63的上部殼體部件144向外伸 出的第二驅(qū)動軸62的上部。雖然圖5中未顯示,但是第一帶輪64 (圖3 和4)通過花鍵連接到從殼體63的上部殼體部件144向外伸出的第一驅(qū) 動軸61 (圖3和4)的上部。
圖5所示的附圖標記151標示裝配在上部殼體部件144的開口 144b 中以閉合開口 144b的蓋。密封部件152布置在第二輸入軸62和形成在 上部殼體部件144中以供第二輸入軸62穿過的開口 144c之間。軸環(huán)153 設置成用于使下部殼體部件143和上部殼體部件144相對于彼此定位, 螺栓154延伸穿過軸環(huán)153,并且將下部殼體部件143和上部殼體部件 144緊固在一起。
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殼體161包括向下開口的大致桶狀的殼體主體 162,和附接到殼體主體162的下端以閉合殼體主體162的開口的底蓋部 件163。驅(qū)動軸121通過一對軸承164和166可旋轉地安裝到殼體161。 驅(qū)動軸121具有在驅(qū)動軸121的在軸承164、 166之間延伸的一部分上形 成的蝸桿121A。蝸桿121A與安裝在驅(qū)動軸34上的蝸輪167嚙合,驅(qū)動 軸34可旋轉地安裝到殼體161。蝸桿121A和蝸輪167布置在由殼體161 的殼體主體162和底蓋部件163形成的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內(nèi)部空間174中。
圖5所示的附圖標記171標示多個定位軸環(huán)171 (顯示了兩個),定 位軸環(huán)設置成用于使殼體161的殼體主體162和底蓋部件163相對于彼 此定位。多個螺栓172 (顯示了兩個)延伸穿過相應的軸環(huán)171,并且將 殼體主體162和底蓋板163緊固在一起。附圖標記169標示與驅(qū)動軸121 的具有外螺紋的上端部螺紋結合,以防止軸承142從驅(qū)動軸121移除的 螺母。殼體主體162通過多個螺栓173 (顯示了兩個)固定連接到除雪機 10 (圖1)的主體ll (圖1)。
下部變速器部分56具有形成在殼體161的殼體主體162上端部處的 中空柱形第一連接部分162a。類似地,上部變速器部分55具有形成在殼 體63的下部殼體部件143下端部處的中空柱形第二連接部分143b。中空 柱形第二連接部分143b具有小于中空柱形第一連接部分162a的內(nèi)徑的 外徑。第二連接部分143b松散地容納在第一連接部分162a中,并且單 個密封部件168布置在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162a、 143b之間,用于使它 們之間形成氣密密封,以使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內(nèi)部空間174和上部變 速器部分55的內(nèi)部空間148彼此連通,由此形成單個氣密密封空間177, 氣密密封空間177用于將潤滑油176保持在其中。保持在空間177中的 潤滑油176具有水平面176a,以使布置在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內(nèi)部空間 148中的第一和第二齒輪系137和138以及布置在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 內(nèi)部空間174中的蝸桿121A和蝸輪167可通過潤滑油176充分潤滑。
如上所討論的,變速器13的上部變速器部分55和下部變速器部分 56通過驅(qū)動軸121以這樣的方式連接在一起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中空 柱形連接部分143b容納在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中空柱形連接部分162a 中,單個密封部件168布置在連接部分143b、 162a之間。與需要兩個密 封部件的傳統(tǒng)的變速器(所述兩個密封部件的每一個布置在驅(qū)動軸和上 部和下部變速器部分或單元中的相應一個之間)相比較,由于在上部和 下部變速器部分55、 56的連接部分143b、 162a之間設置單個密封部件 168,可減少變速器13的必要部件數(shù)量,并且簡化變速器13的結構。 而且,由于上部和下部變速器部分55、 56的連接部分143b、 162a沿其軸向方向(平行于驅(qū)動軸121的軸線)彼此重疊以形成雙管結構,
因此上部和下部變速器部分55、 56彼此靠近,并且因此變速器13沿驅(qū) 動軸121的軸向尺寸(即圖5中所示的變速器13的總高度H)可減小。
如圖5中所示,位置保持機構70的定位銷77沿向下方向延伸超過 布置在位置保持板83下方的位置保持板82?;鶞输N81壓配在形成于下 部變速器部分56的殼體主體162中的保持孔162c中,并且沿向上方向 延伸超過位置保持板83。位置保持板82、 83通過一對板保持部件181和 182樞轉地安裝在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下部殼體部件143的中空柱形部 分143c上。附圖標記184標示墊圈,并且附圖標記185標示止動環(huán)。
如圖6所示,通氣室191由蓋151、上部殼體部件144的包括由蓋 151閉合的開口 144b的上端部、可旋轉地將驅(qū)動軸121的上部支撐在上 部殼體部件144的上端部上的軸承142、驅(qū)動軸121的上端部,和緊固到 驅(qū)動軸121的上端部的螺母169共同形成。上部殼體部件144的上端部 具有在一端通向通氣室191的垂直孔144e。 L狀通氣管192具有壓配在 上部殼體部件144的垂直孔144e中的一個端部和連接到通氣軟管193的 相對端部。通氣管192和通氣軟管193 —起形成通氣通道194,通過所述 通氣通道194,通氣室191與變速器13外部的空氣連通。
通氣室191由軸承142部分限定,因此當驅(qū)動軸121旋轉時,隨著 軸承142的溫度升高,通氣室191受到在通氣室191中形成的高溫和高 壓作用。但是,由于通氣室191通過通氣通道194與外部空氣連通,因 此可降低通氣室191的溫度和壓力。
軸承142為具有固定到軸承142的外滾道142a上的密封板142b的 密封軸承。密封板142b和形成在軸承142的內(nèi)滾道142c的密封表面中 的凹槽一起形成高效防止塵土和污物進入軸承142的滑動部分中的迷宮 式間隙。
圖7以立體圖顯示了用于支撐位置保持機構70 (圖5)的位置保持 板82、 83的支撐結構。位置保持板82、 83均具有形成在其一端處的圓 形孔82b、 83b。板保持部件181、 182均具有大直徑部分181a、 182a, 小直徑部分181b、 182b,以及形成在大直徑部分181a、 182a和小直徑部分181b、 182b之間的臺階181c、 182c。
位置保持板82放置在板保持部件181的臺階181c上,其圓孔82b 可滑動地與板保持部件181的小直徑部分181b裝配在一起。類似地,位 置保持板83放置在板保持部件182的臺階182c上,其圓孔83b可滑動 地與板保持部件182的小直徑部分182b裝配在一起。墊圈184放置在位 置保持板83的上表面上。通過該布置,板保持部件181、 182具有襯套 的功能。位置保持板82與板保持部件181、 182滑動接觸,并且位置保 持板83與板保持部件182和墊圈184滑動接觸。位置保持板82、 83保 持與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下部殼體部件143 (圖5)不接觸。
如圖8中所示,第一帶輪64布置在比第二帶輪66更高的高度處。 致動機構90 (圖2)的左右銷91、 92設置在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殼體 63的下部殼體部件143的左右端部上。通氣軟管193形成通氣通道194 的一部分,具有插入穿過形成在下部殼體部件143后端部中的軟管保持 孔143e的外端部193a。通氣軟管193的外端部193a向下開口,以使通 氣通道194沒有引入雨水的風險。
圖9以側視圖顯示了與右把手23相關的致動機構90 (圖2)的一部 分。右把手23設置有沿除雪機10 (圖1)的向后方向從把手23突出的 后托架201,和沿除雪機IO (圖l)的向前方向從把手23突出的前托架 204。后托架201具有水平布置的樞軸202。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具 有與其一體形成的軸承部分或部件203。軸承部件203圍繞樞軸202可滑 動地裝配,以使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在豎直平面中圍繞樞軸202可 樞轉地運動。第一纜線45樞轉連接到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的位于樞 軸202后方的后端部,第二纜線46樞轉連接到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 的位于樞軸202前方的中間部分。前托架204具有水平布置的樞軸206, 鎖定桿43樞轉地安裝在樞軸206上。
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具有形成在其中央部分的鎖定部分207, 鎖定部分207用于當鎖定桿43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鎖定在防止圍 繞樞軸202進行樞轉運動的適當位置時,與鎖定桿43的一部分鎖定接合。 圖9中所示的附圖標記211和212標示設置在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的側表面上并用于分別與第一和第二纜線45、 46連接的連接銷。
鎖定桿43包括樞轉地安裝在樞軸206上的安裝部分43a,和與安裝 部分43a —體并且從安裝部分43a延伸以供操作人員抓握的窄抓握部分 43b。鎖定桿43具有形成在其側表面上的兩個鎖定凸耳214、 215,鎖定 凸耳214、215用于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的鎖定部分207鎖定接合。 鎖定凸耳214、 215具有如在側視圖中所示的L形狀構造。
第一和第二纜線45、 46中的每一個都支撐在設置于右把手23上的 纜線托架217上,每一個相應纜線45、 46的外部纜線101通過一對螺母 218緊固到纜線托架217。每個纜線45、 46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在其相對 端處連接到線端配件221,并且第一纜線45的線端配件211樞轉地連接 到向前/倒退行進轉換開關42的連接銷211,而第二纜線46的線端配件 211樞轉地連接到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的連接銷212。
下面將參照圖10A和10B描述動力傳輸裝置25的操作。當向前/倒 退行進轉換桿42布置在由圖10A中所示的雙點劃線標示的第一位置中 時,圖3中所示的V型帶52、 53即使在發(fā)動機運行時仍處于松弛狀態(tài)中。 因而沒有動力從發(fā)動機的曲軸27傳輸?shù)阶兯倨?3的第一和第二輸入軸 61、 62,結果圖1所示的履帶行進單元14、 16保持靜止,并且除雪機IO 處于停止狀態(tài)。在該情況中,變速器13處于空檔位置。向前/倒退行進 轉換桿42的點劃線第一位置可稱為空檔位置。
當要啟動除雪機而使其沿向前方向行進時,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 42向下傾斜,如圖IOA所示的箭頭A所示,直到其處于由圖10A的實線 所示的第二位置。通過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的該運動,第一纜線45 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如圖10A中箭頭B所示被拉動,并且第二纜線46的內(nèi) 部金屬線102被拉到第二纜線46的外部纜線101中。
在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保持在實線的向下傾斜第二位置中的同 時,鎖定桿43向下朝向手柄41傾斜,如圖10B的箭頭C所示,直到其 處于平放在手柄41上的橫臥位置(recumbent position),如圖10B中 實線所示。然后由操作人員的右手抓握右把手23的鎖定桿43和手柄41。 通過鎖定桿43的該運動,鎖定桿43的鎖定凸耳214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的鎖定部分207鎖定接合,如圖IOB所示的箭頭D標示,以防止 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朝向圖IOA所示的點劃線第一位置(空檔位置) 返回。因而,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鎖定在圖IOB的實線第二位置中, 防止圖10B中所示的沿順時針方向的樞轉運動。
當?shù)谝焕|線45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沿圖10A所示的箭頭B的方向被拉 動時,圖11A所示的上部變速器部分55上的銷92被第一纜線45的內(nèi)部 金屬線102拉動,如圖IIA所示的箭頭E標示,因而使變速器13的上部 變速器部分55圍繞驅(qū)動軸121的軸線沿圖IIA所示的箭頭F標示的順時 針方向旋轉。通過上部變速器部件55的該順時針運動,V型帶52進入拉 伸狀態(tài),而V型帶53進入松弛狀態(tài)。
同時,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順時針運動使定位銷77抵抗拉伸盤簧 84的力沿遠離左位置保持板82的方向推動右位置保持板83,由此使右 位置保持板83圍繞驅(qū)動軸121的軸線沿順時針方向旋轉,如圖11A中所 示的箭頭G標示。拉伸盤簧84隨著右位置保持板83的順時針運動量的 增加而抵抗其彈性發(fā)生伸長,并且當釋放銷92上的拉力時,該伸長將允 許拉伸盤簧84彈回,以恢復其原始形狀和結構。
當V型帶52進入拉伸狀態(tài)時,驅(qū)動帶輪51沿圖11B中所示的箭頭 H標示的逆時針方向的旋轉由V型帶52傳輸?shù)降谝粠л?4,以使安裝在 第一輸入軸61上的第一驅(qū)動齒輪131沿由圖11B所示的箭頭H標示的逆 時針方向旋轉,并且與驅(qū)動齒輪131從動嚙合的從動齒輪133沿圖10B 中所示的箭頭J標示的順時針方向旋轉。通過從動齒輪133的該順時針 旋轉,除雪機10沿向前方向推進。
當要停止除雪機10 (圖1)的向前運動時,釋放鎖定桿43上的手柄, 由此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解鎖,此時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通 過圖2中所示的拉伸盤簧84和94的組合彈簧力自動從圖10B所示的實 線第二位置(向前行進位置)返回到圖10A所示的點劃線第一位置(空 檔位置)。
當要啟動除雪機而使其沿向后或倒退方向行進時,將向前/倒退行進 轉換桿42如圖12A所示的箭頭M所標示的那樣向上傾斜,以從點劃線空檔位置移動到由圖12A中所示的實線標示的第三位置。通過向前/倒退行
進轉換桿42的該運動,第二纜線46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如圖12A中箭頭N 所標示被拉動,并且第一纜線45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被拉到第一纜線45 的外部纜線101中。
在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保持在實線的向上傾斜的第三位置中的 同時,鎖定桿43如圖12B中的箭頭P所標示的那樣朝向手柄41向下傾 斜,直到其處于平放在手柄41上的橫臥位置,如圖12B所示的實線標示。 然后由操作人員的右手抓握右把手23的鎖定桿43和手柄41。通過鎖定 桿43的該運動,鎖定桿43的鎖定凸耳215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 的鎖定部分207形成如圖12B中所示的箭頭Q所標示的鎖定接合,以防 止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朝向圖12A中所示的點劃線第一位置(空檔 位置)返回。因而,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鎖定在圖12B的實線第三 位置中,防止沿圖12B中所示的逆時針方向的樞轉運動。
當?shù)诙|線46的內(nèi)部金屬線102沿圖12A中所示的箭頭N方向被拉 動時,圖13A中所示的上部變速器部分55上的銷91受到第二纜線46的 內(nèi)部金屬線102的牽拉,如圖13A中所示的箭頭R所標示,從而使變速 器13的上部變速器部分55沿由圖13A中所示的箭頭S標示的逆時針方 向圍繞驅(qū)動軸121的軸線旋轉。通過上部變速器部件55的該逆時針方向 運動,V型帶53進入在驅(qū)動帶輪51和第二帶輪66之間的拉伸狀態(tài),而 V型帶52進入松弛狀態(tài)。
同時,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逆時針運動使定位銷77抵抗拉伸盤簧 84的力沿遠離右位置保持板83的方向推動左位置保持板82,由此使左 位置保持板82圍繞驅(qū)動軸121的軸線沿逆時針方向旋轉,如圖13A中所 示的箭頭T所標示。隨著左位置保持板82逆時針運動量的增加,拉伸盤 簧84抵抗其恢復力發(fā)生伸長,并且當釋放銷91上的拉力時,該伸長允 許拉伸盤簧84彈回以恢復其初始形狀和結構。
當V型帶53進入拉伸狀態(tài)時,驅(qū)動帶輪51沿圖13B中所示的箭頭 H標示的逆時針方向的旋轉通過V型帶53傳輸?shù)降诙л?6,以使安裝 在第二輸入軸62上的第二驅(qū)動齒輪132沿圖13B中所示的箭頭H所標示的逆時針方向旋轉,與第二驅(qū)動齒輪132嚙合的惰輪134沿圖13中所示 的箭頭U所標示的順時針方向旋轉,并且與惰輪134嚙合的從動齒輪133 沿圖13B中所示的箭頭H所標示的逆時針方向旋轉。通過從動齒輪133 的該逆時針旋轉,除雪機10向后移動。
當要停止除雪機IO (圖l)的向后或倒退運動時,釋放鎖定桿43上 的手柄,由此將向前/倒退行進轉換桿42解鎖,此時向前/倒退行進轉換 桿42通過圖2中所示的拉伸盤簧84和94的組合彈簧力從圖12B中所示 的實線第三位置(倒退行進位置)自動返回到圖12A中所示的點劃線第 一位置(空檔位置)。
雖然在上面討論的示出實施例中,可動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中空柱 形連接部分143b松散地容納在固定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中空柱形連接 部分162a中,單個密封部件168布置在上部和下部變速器部分55、 56 的連接部分143b、 162a之間,如圖5中所示,但是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將連 接部分143b、 162a布置成使固定下部變速器部分56的連接部分162a具 有小于可動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連接部分143b內(nèi)徑的外徑,并且松散 地容納在可動上部變速器部分55的連接部分143b中。而且,圖6中所 示的通氣管192可直接連接到蓋151或與蓋151 —體形成。通過這樣布 置通氣管192,可省略形成在上部殼體部件144中的用于在其中容納通氣 管192的端部的垂直孔144e,并且可實現(xiàn)進一步減少變速器所需部件的 數(shù)量。
通過到目前為止所描述的結構,本發(fā)明可有利地用作結合在小型除 雪機中的變速器。
權利要求
1.一種變速器組件,該變速器組件包括固定變速器部分(56),在該固定變速器部分中限定有內(nèi)部空間(174);和可動變速器部分(55),在該可動變速器部分中限定有內(nèi)部空間(148),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通過軸(121)可動地連接到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以使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相對于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圍繞所述軸的軸線(121a)可樞轉地運動,所述軸可旋轉地安裝到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和可動變速器部分,其中,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56)具有中空柱形第一連接部分(162a),所述軸(121)延伸穿過所述中空柱形第一連接部分(162a),并且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55)具有中空柱形第二連接部分(143b),所述軸(121)延伸穿過所述中空柱形第二連接部分(143b),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連接部分(162a)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分(143b)中的一個容納在所述第一連接部分和第二連接部分中的另一個中,在所述第一連接部分和第二連接部分之間布置單個密封部件(168),以使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的內(nèi)部空間(174)和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的內(nèi)部空間(148)彼此連通,由此形成用于將潤滑油(176)保持在其中的單個氣密密封空間(177)。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器,該變速器還包括用于將所述可動 變速器部分(55)相對于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66)保持在預定旋轉位 置的位置保持機構(70),其中,所述位置保持機構具有設置在所述可動 變速器部分(55)上并且平行于所述軸(121)延伸的定位銷(77)、設 置在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56)上并且平行于所述軸(121)延伸的基準 銷(81)、在一端樞轉連接到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的一部分以圍繞所述軸(121)的軸線(121a)進行樞轉運動的一對位置保持板(82, 83)、以 及作用在所述一對位置保持板(82, 83)之間以將所述位置保持板朝向 彼此施力的彈簧(84),所述位置保持板構造成在其相對端部處保持所述定位銷(77)和所述基準銷(81)。
3.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變速器,其中,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55) 布置在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56)上方,并具有在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55)中限定并且與所述變速器中的單個氣密密封空間(177)連接的通 氣室(191),和用于將所述通氣室(191)與所述變速器外部空氣連通的 通氣通道(194)。
4. 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變速器,其中,所述通氣通道(194)包 括一端連接到所述通氣室(191)的通氣管(192),以及通氣軟管(193), 該通氣軟管(193)的一端連接到所述通氣管(192)的另一端,而該通 氣軟管(193)的另一端面向豎直向下方向。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變速器。該變速器具有可動變速器部分(55),該可動變速器部分通過軸(121)可動連接到固定變速器部分(56),以圍繞所述軸的軸線相對于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進行樞轉運動。所述變速器部分均具有中空柱形連接部分(143b,162a),所述軸延伸穿過所述中空柱形連接部分(143b,162a)。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的所述連接部分(143b)和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的所述連接部分(162a)中的一個容納在所述連接部分中的另一個中,在其間布置單個密封部件(168),以使所述固定變速器部分的內(nèi)部空間(174)和所述可動變速器部分的內(nèi)部空間(148)彼此連通,由此形成用于將潤滑油(176)保持在其中的單個密封空間(177)。
文檔編號F16H57/023GK101586644SQ200910139398
公開日2009年11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21日
發(fā)明者宮原一嘉, 小東賢太, 石川智明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西藏| 大冶市| 门源| 合肥市| 甘洛县| 阿克苏市| 全椒县| 阳山县| 呼和浩特市| 黄陵县| 大渡口区| 肥乡县| 昌都县| 岳西县| 达日县| 望奎县| 乌鲁木齐县| 遂昌县| 湖南省| 顺平县| 平山县| 永川市| 将乐县| 新建县| 康平县| 东乌珠穆沁旗| 金湖县| 固原市| 邵阳市| 玉田县| 光泽县| 文登市| 咸宁市| 江川县| 新巴尔虎右旗| 开远市| 凤山县| 诸城市| 星座| 邯郸市| 建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