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發(fā)動機懸置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三輪摩托車技術領域,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三輪摩托車的發(fā)動機
懸置裝置。
背景技術:
發(fā)動機是三輪摩托車的動力源,也是一個內在的振動源, 如扭矩波動、怠速抖動、 整車起步和變速引起的扭矩變化等。三輪摩托車的發(fā)動機由懸置裝置支承定位,懸置裝置 能有效控制發(fā)動機振動向底盤傳遞,起隔離振動的作用,以隔離路面不平引起車輪、懸架系 統(tǒng)振動向發(fā)動機的傳遞,并隔離因發(fā)動機振動產生的噪聲傳遞等。目前,通用的發(fā)動機懸置 裝置采用簡單的四點布置形式,其四點均采用支架、壓縮式螺旋彈簧和壓縮式橡膠軟墊等, 對發(fā)動機振動的隔離及定位效果較差,特別是對于發(fā)動機垂直振動和扭矩振動的隔離作用 不大,容易造成三輪摩托車整車振動較大,從而影響乘坐的舒適性。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隔振效果良好的發(fā)動機懸置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發(fā)動機懸置裝置,包括車架左縱梁、車架右縱 梁、發(fā)動機左懸支耳、發(fā)動機右懸支耳、連接梁、前懸置軟墊、前支座、后懸置軟墊和后支座, 其中車架左縱梁和車架右縱梁平行設置,所述發(fā)動機左、右懸支耳各自固定在一根連接梁 的中部,該連接梁與車架左、右縱梁相平行,連接梁的后端固定在后懸置軟墊上,該后懸置 軟墊安裝于后支座的懸臂端,而后支座的根部與對應的車架縱梁相固定;所述連接梁的前 端固定在前懸置軟墊上,該前懸置軟墊安裝于前支座的頂端,前支座的底端與對應的車架 縱梁相固定。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發(fā)動機左、右懸支耳分別與三輪摩托車發(fā)動機上對應的安裝 部位連接,發(fā)動機由左、右懸支耳支承定位,而左、右懸支耳由各自的連接梁支撐,連接梁的 前、后兩端均設有懸置軟墊,通過懸置軟墊與車架縱梁上的支座連接,這樣一方面能確保發(fā) 動機安裝牢靠;另一方面,懸置軟墊起緩沖減震的作用,以隔離發(fā)動機與底盤之間的振動, 并且隔振效果良好,減小了發(fā)動機振動產生的噪聲,提高了三輪摩托車的乘坐舒適性。所述后支座位于車架左、右縱梁所在的平面內,所述前支座與車架左、右縱梁所在 的平面之間具有40-50°的夾角。以上結構使得懸置裝置的彈性中心與發(fā)動機的質心靠近, 能夠大大減小發(fā)動機的垂直振動和扭矩振動,進一步增強了隔振效果。所述前懸置軟墊由第一頂板、第一底板、第一橡膠體和第一螺栓組成,其中第一頂 板的后部向下彎折,形成護板,該護板與連接梁的前端相焊接;所述第一底板位于第一頂板 的下方,兩者之間通過第一橡膠體連接,并且第一底板與前支座的頂面相貼合,由從上往下 穿設的第一螺栓固定。以上結構簡單可靠、牢固性好,并且隔振的穩(wěn)定性有保障。同樣的道理,所述后懸置軟墊由第二頂板、第二底板、第二橡膠體、第二螺栓和第 三螺栓組成,其中第二頂板為“ η ”形,該第二頂板的頂部通過從下往上的第二螺栓與連接梁的后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頂板內設置第二橡膠體,該第二橡膠體的底部包覆有“ U ”形第 二底板,該第二底板的底部通過從上往下穿設的第三螺栓與后支座的懸臂端相固定。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實施容易,在確保發(fā)動機安裝牢靠的 同時,能有效隔離發(fā)動機與底盤之間的振動,并減小發(fā)動機振動產生的噪聲,大大提高了三 輪摩托車的乘坐舒適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本實用新型中前懸置軟墊與后懸置軟墊的布置示意圖。圖3為圖1的俯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前懸置軟墊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后懸置軟墊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由車架左縱梁1、車架右縱梁2、發(fā)動機左懸支 耳3、發(fā)動機右懸支耳4、連接梁5、后懸置軟墊6、后支座7、前懸置軟墊8和前支座9構成, 其中車架左縱梁1和車架右縱梁2以左右平行的方式布置,所述車架左、右縱梁1、2及發(fā)動 機左、右懸支耳3、4的結構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做贅述。在車架左縱梁1的右側設有一根與 之平行的連接梁5,該連接梁5的中部焊接發(fā)動機左懸支耳3。在車架右縱梁2的左側也設 有一根與之平行的連接梁5,該連接梁5的中部焊接發(fā)動機右懸支耳4。發(fā)動機左、右懸支 耳3、4分別與三輪摩托車發(fā)動機上對應的安裝部位連接,對發(fā)動機支承定位。從圖1、圖2、圖3和圖4可知,在車架左、右縱梁1、2相對面的對應位置設置前支 座9,各前支座9與車架左、右縱梁1、2所在的平面之間具有40-50°的夾角,本實施例中, 夾角優(yōu)選為45°。所述前支座9的底端與對應的車架縱梁相焊接,在前支座9的的頂端安 裝前懸置軟墊8,前懸置軟墊8由第一頂板10、第一底板11、第一橡膠體12和第一螺栓13 組成,其中第一頂板10的后部向下彎折90°,形成護板10a,該護板IOa與對應側連接梁5 的前端相焊接。所述第一底板11位于第一頂板10的下方,兩者之間通過第一橡膠體12連 接固定,并且第一底板11與前支座9的頂面相貼合,由從上往下穿設的第一螺栓13固定。從圖1、圖2、圖3和圖5可知,在左側及右側前支座9的后方均設有后支座7,該支 座7位于車架左、右縱梁1、2所在的平面內。所述后支座7的根部與對應側的車架縱梁相 焊接,在后支座7的懸臂端安裝后懸置軟墊6。后懸置軟墊6由第二頂板14、第二底板15、 第二橡膠體16、第二螺栓17和第三螺栓18組成,其中第二頂板14為“ Π ”形,該第二頂板 14的頂部通過從下往上的第二螺栓17與連接梁5的后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頂板14內固定 設置第二橡膠體16,該第二橡膠體16的底部包覆有“U”形第二底板15,該第二底板15的 底部通過從上往下穿設的第三螺栓18與后支座7的懸臂端相固定。
權利要求一種發(fā)動機懸置裝置,包括平行設置的車架左、右縱梁(1、2)和發(fā)動機左懸支耳(3)、發(fā)動機右懸支耳(4),其特征在于所述發(fā)動機左、右懸支耳(3、4)各自固定在一根連接梁(5)的中部,該連接梁(5)與車架左、右縱梁(1、2)相平行,連接梁(5)的后端固定在后懸置軟墊(6)上,該后懸置軟墊(6)安裝于后支座(7)的懸臂端,而后支座(7)的根部與對應的車架縱梁相固定;所述連接梁(5)的前端固定在前懸置軟墊(8)上,該前懸置軟墊(8)安裝于前支座(9)的頂端,前支座(9)的底端與對應的車架縱梁相固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fā)動機懸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支座(7)位于車架左、 右縱梁(1、2)所在的平面內,所述前支座(9)與車架左、右縱梁(1、2)所在的平面之間具有 40-50°的夾角。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fā)動機懸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懸置軟墊(8)由第一 頂板(10)、第一底板(11)、第一橡膠體(12)和第一螺栓(13)組成,其中第一頂板(10)的后 部向下彎折,形成護板(10a),該護板(IOa)與連接梁(5)的前端相焊接;所述第一底板(11) 位于第一頂板(10)的下方,兩者之間通過第一橡膠體(12)連接,并且第一底板(11)與前支 座(9)的頂面相貼合,由從上往下穿設的第一螺栓(13)固定。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發(fā)動機懸置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懸置軟墊(6) 由第二頂板(14)、第二底板(15)、第二橡膠體(16)、第二螺栓(17)和第三螺栓(18)組成, 其中第二頂板(14)為“Π”形,該第二頂板(14)的頂部通過從下往上的第二螺栓(17)與連 接梁(5)的后端固定,在所述第二頂板(14)內設置第二橡膠體(16),該第二橡膠體(16)的 底部包覆有"U"形第二底板(15),該第二底板(15)的底部通過從上往下穿設的第三螺栓 (18)與后支座(7)的懸臂端相固定。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發(fā)動機懸置裝置,包括車架左縱梁、車架右縱梁、發(fā)動機左懸支耳、發(fā)動機右懸支耳、連接梁、前懸置軟墊、前支座、后懸置軟墊和后支座,所述發(fā)動機左、右懸支耳各自固定在一根連接梁的中部,該連接梁與車架左、右縱梁相平行,連接梁的后端固定在后懸置軟墊上,該后懸置軟墊安裝于后支座的懸臂端,而后支座的根部與對應的車架縱梁相固定;所述連接梁的前端固定在前懸置軟墊上,該前懸置軟墊安裝于前支座的頂端,前支座的底端與對應的車架縱梁相固定。本實用新型設計合理、結構簡單、實施容易,在確保發(fā)動機安裝牢靠的同時,能有效隔離發(fā)動機與底盤之間的振動,并減小發(fā)動機振動產生的噪聲,大大提高了三輪摩托車的乘坐舒適性。
文檔編號F16F15/04GK201769671SQ201020278550
公開日2011年3月23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8月2日
發(fā)明者張興余, 羅家文 申請人:力帆實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