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杠桿盒的流體調節(jié)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一般涉及流體調節(jié)器,更具體地,涉及通過杠桿組件將閥動器耦接至控制元件的流體調節(jié)器。
背景技術:
調節(jié)器常常被應用在流體或氣體分配系統(tǒng)中,用以控制在調節(jié)器下游的系統(tǒng)中的壓強。眾所周知,在通常的氣體分配系統(tǒng)中供應氣體的壓強可以根據(jù)對系統(tǒng)的要求、氣候、供應源和/或其他因素而變化。然而,大多數(shù)裝備了例如,諸如鍋爐、烤爐等氣體裝置的終端用戶設施需要將氣體根據(jù)預定的壓強參數(shù)輸送。因此,該些分配系統(tǒng)使用調節(jié)器,用以確保所輸送的氣體滿足終端用戶設施的需求。在流體或氣體調節(jié)器(總稱“流體調節(jié)器”)中,許多設計和性能的考慮可以是重 要的。例如,流體調節(jié)器的設計者可能努力要設計出具有較高的壓強穩(wěn)定性和減少的對于入口壓強變化的敏感性的調節(jié)器。此外,設計者可能努力要構建出更緊湊的設計方案,并且設計出易于組裝和服務的調節(jié)器。
發(fā)明內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流體調節(jié)器包括閥體,其具有入口、出口、以及閥口;包括控制元件,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所述控制元件被適配為相對所述閥口移位,用以控制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之間的流體的流動;包括閥桿,其被耦接至所述控制元件并且被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所述閥桿被布置用以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所述閥桿包括上部、下部、以及中部;以及包括閥動器。所述裝置還包括杠桿盒,其被設置在所述閥體中,所述杠桿盒可操作地將所述閥動器耦接至所述閥桿,所述杠桿盒包括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中的每個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每個第一端被樞軸地安裝至所述杠桿盒;并且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接合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接合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以及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被可操作地耦接至所述閥動器的部分,以便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及所述閥桿對所述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所述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根據(jù)一個或多個優(yōu)選的方式,所述杠桿盒可以包括帶螺紋的安裝部分,該部分的尺寸適于接合所述閥體中的帶螺紋的孔腔。此外,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包括支承面,并且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支承所述支承面。所述閥桿的上部可以包括滾軸,其被安置用以支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彈簧可以用于將閥桿耦接至杠桿,并且可以被布置用以將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朝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偏置。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一角度,并且所述第二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由杠桿組件接觸的閥動器的部分可以是具有支承面的閥塞。第一彈簧可以被安置用以將所述控制元件朝所述關閉位置偏置,并且第二彈簧可以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朝所述第一杠桿偏置??梢詫⑼鈿た梢瞥匕惭b至所述閥體并且所述外殼可以包括孔腔,并且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可以包括同心地放置在所述外殼的所述孔腔內的螺旋彈簧。根據(jù)另一方面,流體調節(jié)裝置可以包括閥體,該閥體具有入口、出口、以及閥口 ;包括控制元件,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所述控制元件被適配成相對所述閥口移位,用以控制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之間的流體的流動;包括閥桿,其被耦接至所述控制元件并且被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所述閥桿被布置以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所述閥桿包括上部、下部、以及中部;包括閥動器;包括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其被樞軸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并且被布置為可操作地將所述閥動器耦接至所述閥桿,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中的每個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每個第一端能夠圍繞固定的樞軸點樞軸轉動。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和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在第一接觸點互相可操作地接合,以及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二接觸點可操作地接合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三接觸點可操作地接合所述閥動器,以便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及所述閥桿對所述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所述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根據(jù)附加的優(yōu)選的方式,所述第一接觸點包括由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承載的支承面,并且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包括軸承,其被安置用于支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所述第一接觸點響應于所述第一杠桿的轉動沿所述第一杠桿移動。所述第二接觸點處可以包括由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承載的支承面,并且包括由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承載的彎曲端,并且所述第二接觸點可以響應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的轉動沿所述第二杠桿移動。所述第三接觸點包括被耦接至所述閥動器的支承面和由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承載的彎曲端,并且所述第三接觸處響應于所述第二杠桿的轉動沿所述閥動器的所述支承面移動。彈簧可以被耦接至所述閥桿并且被布置用以將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朝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偏置。所述第一杠桿可以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一角度,并且所述第二杠桿可以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 角度。第一彈簧可以被安置用以將所述控制元件朝所述關閉位置偏置,第二彈簧可以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朝所述第一杠桿偏置,并且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可以包括同心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的螺旋彈簧。根據(jù)又一附加的方面,用于在流體調節(jié)器中將閥動器耦接至控制元件的方法包括提供閥體,其具有入口、出口、以及閥口 ;包括提供控制元件,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以便所述控制元件能夠相對所述閥口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位,用以控制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之間的流體的流動;包括提供閥桿,其被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包括將所述閥桿耦接至所述控制元件,以便所述閥桿的移動使得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關閉位置與所述打開位置之間移動;包括提供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其被樞軸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用以可操作地將所述閥桿耦接至所述閥動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中的每個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并且其中每個第一端圍繞固定的樞軸點樞軸轉動。在所述閥體中安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和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在第一接觸點互相可操作地接合,并且以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二接觸點可操作地接合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進一步安置所述杠桿,以便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三接觸點接合所述閥動器,以便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及所述閥桿對所述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所述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根據(jù)附加的優(yōu)選的方式,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安裝至帶螺紋的盒,提供在所述閥體內的帶螺紋的孔腔,并且將所述盒螺紋地安裝至所述帶螺紋的孔腔。附加地,所述方法可以包括提供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朝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偏置,可以包括將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安裝至樞軸點,以便所述第一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一角度,以便所述第二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以及可以包括提供第一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控制元件朝所述關閉位置偏置,并且包括第二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朝所述第一杠桿偏置,并且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同心地安置在所述閥 體內。
圖I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公開示例的教導組裝的、包括杠桿盒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的剖視圖,該流體調節(jié)裝置的該控制裝置被示出在打開位置;圖2是類似于圖I、但是示出了在關閉位置的該控制裝置的另一剖視圖;圖3是示出了杠桿盒的情況的、放大的局部前視圖,并且還包括閥桿和至閥動器的連接。圖4是示出了杠桿盒的部分被剖開用以顯露杠桿和閥桿的上部的情況的、放大的局部透視圖。圖5是示出了杠桿和閥桿的上部的附加的情況的、放大的局部透視圖。圖6是示出了閥桿的下部以及用于獨立地偏置閥桿和控制元件的同心彈簧對的部分的、放大的局部剖視圖。圖7是示出了杠桿、閥桿、以及通過設置在閥體內或可移除的外殼中的彈簧可以將閥桿向上偏置的方式的、放大的局部圖,其中部分為剖視。
具體實施例方式現(xiàn)在參見附圖,圖I和圖2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公開示例的教導而組裝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并且該裝置通過附圖標記10表示。流體調節(jié)裝置10包括閥體12,其包括閥入口14、閥出口 16、以及閥口 18??刂圃?0被可移動地設置在閥體12內,以便控制元件20能夠相對閥口 18移位,以便控制在入口 14與出口 16之間的流體的流動。閥口 18通常包括閥座19。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理解,能夠通過在如圖I所示的打開位置與如圖2所示的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控制元件20來控制經(jīng)由流體調節(jié)裝置的流體的控制。在打開位置,控制元件20離開閥座19,在關閉位置,控制元件20位于閥座19上。
流體調節(jié)裝置50包括閥桿22,其被連接至控制元件20,該閥桿具有上部24、下部26、以及中部28。在所示例子中,中部28被連接至控制元件20,以便當閥桿22上下移動時,控制元件20上下移動。更具體地,閥桿22的中部28包括臺價或第一加寬部分30,其尺寸適于并且被安置以支承控制元件20的相應的上部32,以便當閥桿22向下移動時,第一加寬部分30將控制元件20向下推。當閥桿22向上移動時,彈簧95 (在圖6和7中示出并將在下文進一步描述)的力足以將控制元件20向上移動。加寬部分30可以被安置,用于允許在閥桿22與控制元件20之間的獨立的相對滑動移動。因此,中部28和加寬部分30的向下移動將控制元件20向下移動,而彈簧95將控制元件20向上移動。用于將閥桿22和控制元件20互相安裝的其他結構可以被證明是合適的。優(yōu)選地,余隙空間S(圖6),諸如環(huán)形的余隙空間,被提供在控制元件20的內部孔腔與閥桿22的外表面之間,以便在控制元件20下的孔腔92中的壓強與閥座19上的腔室A中的壓強(出口壓強)相同。優(yōu)選地,提供在孔腔92內的、圍繞控制元件20的部分的0形環(huán)C(圖1、2和6),以便腔室B與入口壓強隔離。
流體調節(jié)裝置10還包括閥動器38,其在示出的例子中在現(xiàn)有技術中通常應用的類型的氣動隔膜類型的閥動器。其他的閥動器可以被證明是合適的。杠桿盒40被安裝在閥體12內,以便可操作地將閥動器38耦接至閥桿22,杠桿盒40包括第一杠桿42和第二杠桿44。第一杠桿42包括第一端46、第二端48、以及中部50。類似地,第二杠桿44包括第一端52、第二端54、以及中部56。第一杠桿42的第一端46被安裝至樞軸58,而第二杠桿44的第一端52被安裝至樞軸60。在所示例子中,杠桿盒40承載樞軸58和60,并且樞軸58和60互相獨立。替代地,杠桿42和44可以被樞軸地安裝至閥體12的部分。優(yōu)選地,杠桿42的第二端48具有圓形的輪廓55,以及杠桿44的第二端54具有圓形的輪廓57。在圖
4、6和7中可最佳地查看圓形的輪廓55和57。當被如圖I和2所示安置時,閥桿22的上部24與第一杠桿42的中部50接合或以其它方式接觸。類似地,當被如圖I和2所示安置時,第一杠桿42的第二端48與第二杠桿44的中部56接合或以其他方式接觸。第二杠桿44的第二端54接合或支承閥動器38的朝下的表面62。因此,當閥動器上下移動時,第一和第二杠桿42和44圍繞其各自的樞軸58和60轉動,以便閥桿22上下移動,從而引起上述的、控制元件22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的相應的移動。當查看圖I和2時,顯然地,第一杠桿42圍繞樞軸58以逆時針方向轉過第一角度,該角度是在圖I所示的第一杠桿42的位置與圖2所示的第一杠桿42的位置之間的差別。另一方面,顯然地,第二杠桿44圍繞樞軸60以順時針方向轉過第二角度,該角度也是在圖I所示的第二杠桿44的位置與圖2所示的第二杠桿44的位置之間的差別。當查看圖I和圖2中的杠桿42和44的位置時,顯然地,第二角度大于第一角度。圖3和4更詳細地示出杠桿盒40。杠桿盒40包括通常圓柱形的主體64,其具有加寬的上凸緣部分66和帶螺紋的安裝部分68。閥體12包括帶螺紋的孔腔70(如圖3所示),并且可以通過將帶螺紋的安裝部分68螺入帶螺紋的孔腔70來將杠桿盒40安裝至閥體12。上凸緣部分66承載樞軸58和60,并且上凸緣部分66包括在與下孔腔76連通的中央凹部74中的、適合的邊槽72,以便第一和第二杠桿42和44具有圍繞其各自的樞軸58和60轉動的空間,并且以便閥桿22能夠如圖3和4所示在大致上垂直的方向上上下往復移動。能夠從圖3中意識到,優(yōu)選地,杠桿盒40被以與閥座19大致同心的方式安裝至閥體12,以便閥桿22的軸X與閥座19的中心軸同心地延伸?,F(xiàn)在參考圖4和5,第一杠桿42的下側形成支承面78,而第二杠桿44的下側形成支承面80。有利地,如圖5所示,閥桿22的上部24支承第一杠桿42的支承面78,而第一杠桿42的第二端48支承第二杠桿44的支承面80。優(yōu)選地,閥桿22的上部24包括軸承82,其在公開示例中是滾動軸承。因此,當?shù)谝桓軛U42轉動時,在閥桿22的上部24與第一杠桿42的支承面78之間的第一接觸點84不是靜止的,而是替代地沿第一杠桿42的支承面78移動。類似地,當?shù)诙軛U44轉動時,在第一杠桿42的第二端48與第二杠桿44的支承面80之間的第二接觸點86不是靜止的,而是沿第二杠桿44的支承面80移動。最后,當結合圖3-5查看圖I和2時能夠意識到,當?shù)诙軛U44轉動時,第三接觸點88 (在圖1_3中可見)被定義為第二杠桿44的第二端54與由閥動器38承載的相應支承面62相接觸或以其它方式相接合的地方。同樣,當?shù)诙軛U44移動時,第三接觸處不是靜止的,而是沿支承面62移動。在所示例子中,支承面62由被安裝在閥動器38的外殼內的閥塞91的下表面形成,從而隨同閥動器38的隔膜和隔膜板一起上下移動。 現(xiàn)在參考圖6,閥桿22的下部26被示出延伸至形成在閥體12中的孔腔92。還能夠在圖7中看到鄰近閥桿22的下部26的布置。優(yōu)選地,孔腔92被形成在外殼93中,如圖I和2所示,外殼93可以被可移除地固定于閥體12。閥桿22的下部26包括凸緣94,其可以形成在閥桿中或其可以是分離的扣套,并且彈簧95被安置在孔腔92內,以便對閥桿22施加向上的偏置力。控制元件20包括下表面96,并且同樣設置在孔腔92中的另一彈簧97對控制元件20施加向上的偏置力,以便將控制元件20向閥座19推動并且最終將其推動至關閉位置。彈簧95也將閥桿22的上部24向杠桿24推動,用以維持在軸承82與第一杠桿42的支承面78之間的接觸。在圖6和7中可見彈簧95,但其在圖I和2中不明顯??梢蕴峁┱{節(jié)器來調節(jié)彈簧97的對于控制元件20的彈簧力。在所示例子中,彈簧95和97被定向為互相大體上同軸,并且相對于閥桿22的軸X同軸。此外,優(yōu)選地,彈簧95和97互相獨立地操作。彈簧95通過對閥桿22施加第一偏置力來維持在閥桿22的上部24與第一杠桿42的支承面78之間的接合,而彈簧97通過對控制元件20施加第二偏置力來將控制元件20朝閥座偏置。優(yōu)選地,第一和第二偏置力互不相同。根據(jù)替代形式,杠桿42和44可以被直接地安裝至閥體12的內部,而無需使用上述類型的、分離的、帶螺紋的杠桿盒40。根據(jù)公開示例的一方面,閥動器38中的雙杠桿組件構造可以提供更緊湊的尺寸。附加地,通過使用由杠桿提供的杠桿比,公開的設計方案可以以減小的對于入口壓強變化的敏感性提供更好的壓強穩(wěn)定性,并且易于抑制不穩(wěn)定的條件。附加地,公開示例的雙杠桿構造提供了有利的、聞的杠桿比。在此處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的實施例,包括發(fā)明人已知的、用于執(zhí)行本發(fā)明的、最佳的一個或多個模式。雖然在此處示出和描述了許多示例,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容易理解,各種實施例的細節(jié)并不互斥。相反,一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閱讀了在此的教導,其應該能夠將一個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特征與余下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特征組合。此外,應該理解,所示的實施例僅作為示例,并不應該將其作為限制本發(fā)明的范圍。除非另有在此指明或除非內容上明顯地矛盾,能夠以任何合適的順序施行在此處描述的所有方法。在此提供的任何一個和所有例子的或示例性語言(例如,“諸如”)的使用,僅僅旨在更好地說明本發(fā)明 的示例實施例的內容,并不對本發(fā)明的范圍產生限制。說明書的任何語言都應該不應被解釋為將任何未寫入權利要求的元素指示為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基本要素。
權利要求
1.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 閥體,其具有入口、出口、以及閥ロ ; 控制元件,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所述控制元件被適配成相對所述閥ロ移位,用以控制在所述入ロ與所述出ロ之間的流體的流動; 閥桿,其被耦接至所述控制元件并且被可滑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所述閥桿被布置用以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所述閥桿包括上部、下部、以及中部; 閥動器; 杠桿盒,其被設置在所述閥體中,所述杠桿盒可操作地將所述閥動器耦接至所述閥桿,所述杠桿盒包括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 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中的每個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每個第一端被樞軸地安裝至所述杠桿盒; 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接合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 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接合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以及 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被可操作地耦接至所述閥動器的部分,以便所述第一和第ニ杠桿以及所述閥桿對所述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所述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杠桿盒包括帶螺紋的安裝部分,該部分的尺寸適于接合所述閥體中的帶螺紋的孔腔。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或2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包括支承面,并且其中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支承所述支承面。
4.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閥桿的上部包括滾軸,其被安置用以支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彈簧,其被耦接至所述閥桿并且被布置用以將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朝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偏置。
6.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一角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ニ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7.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閥動器的所述部分包括具有支承面的閥塞。
8.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第一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控制元件朝所述關閉位置偏置,并且包括第二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朝所述第一杠桿偏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I至8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安裝至所述閥體的外殼并且所述外殼包括孔腔,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包括同心地設置在所述外殼的所述孔腔內的螺旋彈簧。
10.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 閥體,其具有入口、出口、以及閥ロ ; 控制元件,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所述控制元件被適配成相對所述閥ロ移位,用以控制在所述入ロ與所述出ロ之間的流體的流動; 閥桿,其被耦接至所述控制元件并且被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所述閥桿被布置用以在關閉位置與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所述閥桿包括上部、下部、以及中部; 閥動器; 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其被樞軸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并且被布置為可操作地將所述閥動器耦接至所述閥桿。
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中的每個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每個第一端能夠圍繞固定的樞軸點樞軸轉動; 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和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在第一接觸點互相可操作地接合; 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二接觸點可操作地接合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以及 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三接觸點可操作地接合所述閥動器,以便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及所述閥桿對所述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所述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0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接觸點包括由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承載的支承面,并且其中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包括軸承,其被安置用干支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并且其中所述第一接觸點響應于所述第一杠桿的轉動沿所述第一杠桿移動。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0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第二接觸點包括由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承載的支承面,并且包括由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承載的彎曲端,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接觸點響應于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的轉動沿所述第二杠桿移動。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0至12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第三接觸點包括被耦接至所述閥動器的支承面以及由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承載的彎曲端,并且其中所述第三接觸點響應于所述第二杠桿的轉動沿所述閥動器的所述支承面移動。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0至13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彈簧,其被耦接至所述閥桿并且被布置用以將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朝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偏置。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其中所述第一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樞軸轉動第一角度,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樞軸轉動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16.根據(jù)權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流體調節(jié)裝置,包括第一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控制元件朝所述關閉位置偏置,并且包括第二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朝所述第一杠桿偏置,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包括同心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的螺旋彈簧。
17.用于在流體調節(jié)器中將閥動器耦接至控制元件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提供閥體,其具有入口、出口、以及閥ロ ; 提供控制元件,其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所述閥體內,以便所述控制元件能夠相對所述閥ロ在打開位置與關閉位置之間移位,用以控制在所述入口與所述出口之間的流體的流動; 提供閥桿,其被可移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將所述閥桿耦接至所述控制元件,以便所述閥桿的移動使得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關閉位置與所述打開位置之間移動; 提供第一杠桿和第二杠桿,其被樞軸地安裝在所述閥體內用以可操作地將所述閥桿耦接至所述閥動器,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中的每個包括第一端、第二端、以及中部,并且每個第一端圍繞固定的樞軸點樞軸轉動; 在所述閥體中安置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中部和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在第一接觸點互相可操作地接合,并且以便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第二端在第二接觸點可操作地接合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中部;以及 安置所述第二杠桿的所述第二端,用以在第三接觸點接合所述閥動器,以便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以及所述閥桿對所述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所述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所述控制元件。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安裝至帶螺紋的盒,提供在所述閥體內的帶螺紋的孔腔,并且將所述盒螺紋地安裝至所述帶螺紋的孔腔。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7至18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包括提供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的所述上部朝所述第一杠桿的所述支承面偏置。
20.根據(jù)權利要求17至19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一和第二杠桿安裝至樞軸點,以便所述第一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一角度,并且以便所述第二杠桿響應于所述控制元件在所述打開位置與所述關閉位置之間的移動而樞軸轉動第二角度,所述第二角度大于所述第一角度。
21.根據(jù)權利要求17至20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包括提供第一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控制元件朝所述關閉位置偏置,并且包括第二彈簧,其被安置用以將所述閥桿朝所述第一杠桿偏置,并且所述方法包括將所述第一彈簧和所述第二彈簧同心地安置在所述閥體內。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具有杠桿盒的流體調節(jié)器。該流體調節(jié)器包括控制元件,其被設置在閥體內并且相對閥口是可移動的,用以控制流動?;瑒拥拈y桿接合該控制元件并且移動該控制元件,該閥桿包括上部、下部、以及中部。該裝置還包括設置在該閥體內的杠桿盒,該杠桿盒可操作地將閥動器耦接至該閥桿并且包括第一和第二樞軸轉動杠桿,每個樞軸轉動杠桿具有第一和第二端以及中部,該第一杠桿的該中部接合該閥桿。該第一杠桿接合該第二杠桿的該中部,并且該第二杠桿被可操作地耦接至該閥動器的部分,以便該第一和第二杠桿以及該閥桿對該閥動器的移動有反應,用以由此在打開與關閉位置之間移動該控制元件。
文檔編號F16K31/44GK102691799SQ20111008517
公開日2012年9月26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3月24日
發(fā)明者孫艷濤, 舒適懷, 韓云霞 申請人:費希爾調壓器(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