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傳動裝置的預緊裝置,具體是涉及一種汽車用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國內生產的汽車電動助力轉向器的電機減速裝置大多數采用的是蝸輪蝸桿機構。由于制造誤差和安裝誤差,蝸輪蝸桿在嚙合時將會產生齒側間隙。當蝸桿的轉動方向發(fā)生改變時,由于齒側間隙的存在,會導致反向間隙產生,使得蝸桿的反向轉動不能立即傳遞給蝸輪,這樣造成了機械傳動的誤差,同時會使蝸輪蝸桿產生沖擊帶來異常響聲。為了提高機械傳動的精度并消除異常響聲,必須消除這種間隙。一種公知的消除間隙的方法是通過適當的(施力)裝置將蝸桿向蝸輪(沿嚙合方向)偏壓以施加預壓來實現。在向蝸桿施加預壓時,有必要允許蝸桿軸相對于支撐軸承的內圈或外圈傾斜。專利號為200620051107. χ公開了這樣一種裝置其中蝸桿預緊機構由壓緊螺堵, 螺母,前后軸承組成,壓緊螺堵,螺母固定在蝸桿軸的前端,壓緊螺堵與前軸承端面相接,后軸承剛性連接在蝸桿軸后端。通過旋緊壓緊螺堵,可以實現一個方向的預緊。然而此種方法,當蝸桿反復正反交替運轉時,蝸桿與蝸輪齒面將會磨損,使得蝸輪蝸桿又會出現齒側間隙,并且間隙隨著磨損的增加而增大。另一方面,蝸桿軸與前后支撐軸承直接接觸,在施加預壓時,為允許蝸桿軸相對支撐軸承的內圈或外圈傾斜,通常蝸桿軸與支撐軸承內圈彼此接觸并有一個微小的間隙,如果由來自路面的輸入等所致的輕負荷被施加到蝸桿軸上,則會產生一徑向負荷而使蝸桿軸移動使得蝸桿軸與支撐軸承內圈直接接觸而產生異常響聲, 同時嚴重影響軸承的使用壽命。
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調整并能保證蝸桿軸向壓緊力,使蝸桿無軸向串動,同時在蝸輪蝸桿使用過程中能自動調整齒側間隙,并且蝸桿軸可相對于支撐軸承的內圈傾斜,能可靠防止由蝸桿軸和軸承的內圈在他們之間的微小間隙中引起的金屬撞擊出現異常響聲現象的汽車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包含有電機3和殼體11,其特征在于殼體11內包含有蝸輪1、蝸桿10、蝸桿軸向壓緊裝置; 所述的電機3的轉子軸4與蝸桿10的前端由電機轉子軸聯軸器5、蝸桿聯軸器7連接。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機轉子軸聯軸器5、蝸桿聯軸器7之間裝有彈性材料墊片6, 且兩聯軸器為牙嵌結構形式。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蝸桿軸向壓緊裝置由鎖緊螺套8、左、右端支撐軸承9、13、緩沖件2、軸承保持件12、軸承襯套14、彈簧15組成。[0009]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蝸桿10與左端支撐軸承9的內圈之間形成有一微小間隙,以使所述蝸桿10能相對于所述左端支撐軸承9的內圈傾斜;以及在所述的微小間隙中設置一緩沖件2。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緩沖件2 為一彈性元件,容納在形成于所述蝸桿10的周向溝中。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端支撐軸承13通過一軸承保持件12與彈簧15固定安裝在外殼上,在右端支撐軸承13內圈上設置一軸承襯套14,所述的軸承襯套14的內表面與蝸桿10之間存在一間隙。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端支撐軸承9右端面與蝸桿10左端軸肩的左端面接觸;所述的鎖緊螺套8與殼體11是螺紋連接, 且鎖緊螺套8的右端面與左端支撐軸承9的左端面接觸;所述右端支撐軸承13的左端面與蝸桿10右端軸肩的右端面接觸。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有如下優(yōu)點1.設置于蝸桿軸10與左端支撐軸承9內圈之間的周向溝里的緩沖件2為一彈性元件,裝配后,彈性元件被壓縮,沿蝸桿10的徑向方向產生一個反作用力,當沒有負荷作用時,蝸桿軸10相對于左端支撐軸承9內圈有一微小間隙彼此不會接觸,能防止二者因碰撞產生異常響聲;若由來自路面的輸入等所致的輕負荷施加到蝸桿10上,則會產生一徑向負荷使蝸桿10產生徑向移動,此徑向力可以被彈性元件所吸收,從而也可以可靠防止二者因碰撞產生異常響聲,并可以增加軸承的使用壽命。2.右端支撐軸承13通過一保持件安裝在外殼上,在右端支撐軸承內圈上設置一軸承襯套14,襯套14內表面與蝸桿10之間存在一定間隙,當來自路面的輸入等所致的負荷施加到蝸桿10上時,可以防止蝸桿10與右端支撐軸承13內圈,右端支撐軸承13外圈與殼體11之間直接接觸發(fā)生碰撞而產生異常響聲,能消除來自路面的振動,保證傳替的平穩(wěn)性,并可以增加軸承的使用壽命。3.軸承保持件12右端面與殼體11之間聯接一彈簧15,當調整鎖緊螺套8時可以給彈簧15—個初始壓縮量,可以消除蝸輪蝸桿初始齒隙,當齒面發(fā)生磨損后,在彈簧力作用下可以自動消除反向間隙。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示意圖圖中1蝸輪,2緩沖件,3電機,4電機轉子軸,5電機轉子軸聯軸器,6彈性材料墊片,7蝸桿聯軸器,8鎖緊螺套,9左端支撐軸承,10蝸桿,11殼體,12軸承保持件,13右端支撐軸承,14軸承襯套,15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 左端支撐軸承內圈與蝸桿之間連接一彈性元件,此彈性元件包容在蝸桿一周向溝里面,左端支撐軸承9右端面與蝸桿10左端軸肩的左端面接觸;鎖緊螺套8與殼體11是螺紋連接,且鎖緊螺套8的右端面與左端支撐軸承9的左端面接觸;右端支撐軸承13通過一軸承保持件12與彈簧15固定安裝在外殼上,在右端支撐軸承13內圈上設置一軸承襯套14,軸承襯套14的內表面與蝸桿10之間存在一間隙;右端支撐軸承13的左端面與蝸桿10右端軸肩的右端面接觸。 當擰緊鎖緊螺套8時,對蝸桿10施加了一軸向預緊力,可以限制蝸桿10的軸向串動,能減少蝸輪1蝸桿10因軸向串動而產生的磨損,保證了蝸輪1蝸桿10傳遞的平穩(wěn)性, 同時,彈簧15在初始預緊力作用下壓縮變形,當蝸輪1蝸桿10齒面發(fā)生磨損時,在彈簧力作用下可以自動消除反向間隙。
權利要求1.一種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包含有電機⑶和殼體(11),其特征在于殼體 (11)內包含有蝸輪(1)、蝸桿(10)、蝸桿軸向壓緊裝置;所述的電機(3)的轉子軸⑷與蝸桿(10)的前端由電機轉子軸聯軸器(5)、蝸桿聯軸器(7)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電機轉子軸聯軸器(5)、蝸桿聯軸器(7)之間裝有彈性材料墊片(6),且兩聯軸器為牙嵌結構形式。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軸向壓緊裝置由鎖緊螺套(8)、左端支撐軸承(9)、右端支撐軸承(13)、緩沖件O)、軸承保持件(12)、軸承襯套(14)、彈簧(15)組成。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蝸桿 (10)與左端支撐軸承(9)的內圈之間形成有一微小間隙,以使所述蝸桿(10)能相對于所述左端支撐軸承(9)的內圈傾斜;以及在所述的微小間隙中設置一緩沖件O)。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緩沖件 ⑵為一彈性元件,容納在形成于所述蝸桿(10)的周向溝中。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右端支撐軸承(1 通過一軸承保持件(1 與彈簧(1 固定安裝在外殼上,在右端支撐軸承(13) 內圈上設置一軸承襯套(14),所述的軸承襯套(14)的內表面與蝸桿(10)之間存在一間隙。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端支撐軸承(9)右端面與蝸桿(10)左端軸肩的左端面接觸;所述的鎖緊螺套(8)與殼體(11) 是螺紋連接,且鎖緊螺套(8)的右端面與左端支撐軸承(9)的左端面接觸;所述右端支撐軸承(1 的左端面與蝸桿(10)右端軸肩的右端面接觸。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電動助力轉向器蝸桿預緊裝置,具體由電機、電機轉子軸、聯軸器、軸承、蝸桿、蝸輪、殼體、軸承保持件,軸承襯套等組成。主要特點是蝸桿與兩支撐軸承安裝在殼體內,左端支撐軸承內圈與蝸桿軸被包容在蝸桿軸周向溝中的彈性元件隔開彼此不接觸,可以防止在徑向載荷作用下內圈與蝸桿產生撞擊異響。右端支撐軸承內圈與蝸桿軸之間由一襯套連接,外圈與殼體由一保持件連接,襯套和保持件都由彈性材料做成,可以消除來自路面的振動,保證傳動的平穩(wěn)性。保持件與殼體在蝸桿軸向之間連接一彈簧,擰緊鎖緊螺套,能實現預壓消隙,同時在彈簧力作用下能自動消除蝸輪蝸桿因齒面磨損出現的反向間隙。
文檔編號F16H55/24GK202152841SQ201120211558
公開日2012年2月29日 申請日期2011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劉志輝, 周廷明, 唐寧, 李夢奇, 陳志剛 申請人:周廷明, 陳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