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通氣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通氣裝置,該通氣裝置設置于例如燃料罐等收納液體的收納部。
背景技術(shù):
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根據(jù)所存儲的燃料而變化。具體地說,當存儲在內(nèi)部的燃料氣化時,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增高。當燃料罐內(nèi)的燃料因被消耗而減少時,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減小。因此,為了將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保持在規(guī)定壓力范圍內(nèi),在燃料罐設置有通氣裝置。當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值高于預先設定的上限值時,通氣裝置向外部排出燃料罐的內(nèi)部的氣體。并且,當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低于預先設定的下限值時,通氣裝置向內(nèi)部引導外部的空氣。通氣裝置進行上述動作,由此燃料罐內(nèi)的壓力值保持在下限值與上限值之間的范圍內(nèi)。 另一方面這種通氣裝置具備過濾器,該過濾器在向內(nèi)部引導外部的空氣時收集空氣中的粉塵(例如參照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I :日本特許第3249904號公報然而,在從燃料罐經(jīng)由通氣裝置而排出燃料罐內(nèi)的氣體時,霧狀的燃料可能同時被排出。霧狀的燃料被排出,由此在燃料罐中且是通氣裝置的附近被燃料污染。通氣裝置的附近因燃料而被污染,這是不被優(yōu)選的。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夠抑制液體向外部排出的通氣裝置。技術(shù)方案I所記載的發(fā)明的通氣裝置具備第一開口部,該第一開口部向外部開口 ;第二開口部,該第二開口部向外部開口 ;開口部連通通路,該開口部連通通路連通上述第一開口部和上述第二開口部;以及分離機構(gòu),該分離機構(gòu)設置在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從氣體和液體的混合物中分離出上述液體。在技術(shù)方案I中的記載的基礎上,在技術(shù)方案2所記載的發(fā)明的通氣裝置中,上述分離機構(gòu)具備第一濾芯,該第一濾芯設置在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當上述混合物從上述第一開口部流向上述第二開口部時,在上述混合物通過的過程中對上述液體進行分離,使上述液體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落到上述第二開口部側(cè),并且使上述氣體通過;以及第二濾芯,該第二濾芯在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設置在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相對于上述第一濾芯靠近上述第二開口部側(cè)的位置,并且具有隔開上述液體的性質(zhì),當上述混合物從上述第一開口部流向上述第二開口部時,上述第二濾芯對上述混合物中的液體進行分離,使該液體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落到上述第一開口部側(cè),并且使上述氣體通過。在技術(shù)方案2中的記載的基礎上,在技術(shù)方案3所記載的發(fā)明的通氣裝置中,上述第一濾芯被收納在上述第二濾芯的內(nèi)側(cè)。在技術(shù)方案2或3中的記載的基礎上,在技術(shù)方案4所記載的發(fā)明的通氣裝置中,在上述第一濾芯與上述第二濾芯之間設置有用于積存上述液體的積存部。上述通氣裝置設置有連通上述積存部與上述外部的積存部用通路。在技術(shù)方案4中的記載的基礎上,在技術(shù)方案5所記載的發(fā)明的通氣裝置中,該通氣裝置具備第一閥,該第一閥在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設置在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比上述分離機構(gòu)靠近上述第一開口部側(cè)的位置,能夠閉塞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以及第二閥,該第二閥設置于上述積存部用通路,能夠閉塞上述積存部用通路,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在技術(shù)方案5中的記載的基礎上,在技術(shù)方案6所記載的通氣裝置中,上述第一閥具備第一閥體,該第一閥體配置在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能夠在堵塞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位置和打開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位置之間進行位移;以及第一施力部件,該第一施力部件從上述打開位置側(cè)對上述第一閥體施力,以使該第一閥體位于上述堵塞位置,上述第二閥具備第二閥體,該第二閥體設置在上述積存部用通路內(nèi),能夠在堵塞上述積存部用通路的位置和打開上述積存部用通路的位置之間進行位移;以及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部件從上述打開位置側(cè)對上述第二閥體施力,以使該第二閥體位于上述堵塞位置,上述 第一閥體的上述堵塞位置位于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比上述打開位置靠近上述第一開口部側(cè)的位置,上述第二閥體的上述堵塞位置位于沿著上述積存部用通路比上述打開位置靠近上述積存部側(cè)的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可以提供能夠抑制液體向外部排出的通氣裝置。
圖I是示出具備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的通氣裝置的裝置的概要圖。圖2是示出沿著圖I所示的F2 - F2線剖開通氣裝置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圖3是沿著與上下方向平行且通過中心的平面剖開圖I所示的通氣裝置后的狀態(tài)的剖視圖。圖4是示出圖I所示的通氣裝置的動作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圖I所示的通氣裝置的動作的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 :通氣裝置;40 :濾芯單元(分離機構(gòu));41 :第一濾芯;42 :第二濾芯;100 :第一閥;101 :第一螺旋彈簧(第一施力部件);102 :第一閥體;110 :第二閥;111 :第二閥體;112 第二螺旋彈簧(第二施力部件);141 :第一通路(開口部連通通路);142 :第二通路(積存部用通路);143 :積存部;150 :入口部(第一開口部);151 :出口部(第二開口部);A :空氣(氣體);F :燃料(液體);M :混合物;P1 :堵塞位置;P2 :堵塞位置。
具體實施例方式使用圖I 圖5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通氣裝置進行說明。圖I是示出具備本實施方式的通氣裝置10的裝置5的概要圖。裝置5例如是重型設備。如圖I所示,裝置5具備發(fā)動機6、存儲發(fā)動機6的燃料F的燃料罐7、對存儲于燃料罐7的燃料F所包含的粉塵等異物進行過濾并除去的過濾裝置8、以及通氣裝置10。燃料F例如是汽油。在燃料罐7與發(fā)動機6之間設置有燃料從燃料罐7流向發(fā)動機6的燃料流路9。過濾裝置8設置在燃料流路9中。
通氣裝置10設置于燃料罐7。此處,對燃料罐7的上下方向V進行說明。當在與重力作用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放置裝置5時,上下方向V與重力作用的方向平行。進而,將朝向重力作用的方向行進的方向設為下方向,將相反一側(cè)設為上方向。此外,上述所謂在平面上放置是指裝置5以正常使用的姿態(tài)放置的情況。燃料罐7以上下方向V與重力的作用方向平行的姿勢被配置。此外,例如當裝置5配置在不與重力的作用方向垂直的平面上時,燃料罐7的上下方向V與重力的作用方向不平行。通氣裝置10設置在燃料罐7的上部。燃料罐7的上壁部7a具有與上下方向V垂直的平面亦即上表面7b。通氣裝置10配置在上表面7b,并且固定于上壁部7a。圖2是示出沿著圖I所示的F2 - F2線剖開而表示的通氣裝置10和燃料罐7的上壁部7a的一部分的立體圖。圖2是沿著通過通氣裝置10的中心且與上下方向V平行的平面剖開通氣裝置10后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在圖2中,被剖開且未圖示的部分的結(jié)構(gòu)與圖2所示的部分相同的結(jié)構(gòu),并形成為與圖示的部分連接。圖3是示出沿著與上下方向V平行 且通過中心的平面剖開通氣裝置10后的狀態(tài)的側(cè)視圖。
如圖2、圖3所示,通氣裝置10具備基部20、濾芯單元40、上蓋部件60、以及將上 蓋部件60固定于基部20的固定機構(gòu)80。此外,基于固定于燃料罐7的狀態(tài)對通氣裝置10進行說明。因此,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對通氣裝置10的說明中使用的上下方向與燃料罐7的上下方向相同?;?0固定于燃料罐7的上壁部7a?;?0具備基部主體21、以及安裝并固定于基部主體21的安裝部30。如圖2、圖3所示,在燃料罐7的上壁部7a形成有貫通孔7c。貫通孔7c貫通上壁部7a。當從上方朝向下方觀察貫通孔7c時,貫通孔7c的邊緣為圓形?;恐黧w21具備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以及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恐黧w用第一筒部22具備周壁部24和上壁部25,且形成為下端開口的圓筒形狀。周壁部24形成以沿著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軸線Xl的周向延伸的方式環(huán)繞一周并連結(jié)而得到的筒形狀。周壁部24沿著上下方向V延伸。在周壁部24的下端形成有向外側(cè)擴展的凸緣部26。如圖2所示,當基部20固定于燃料罐7的上壁部7a時,貫通孔7c位于凸緣部26的外邊緣的內(nèi)側(cè)。在本實施方式中,以周壁部24的內(nèi)表面與貫通孔7c的邊緣在上下方向V重合的方式形成周壁部24和貫通孔7c。上壁部25設置在周壁部24的上邊緣?;恐黧w用第二筒部23是具備周壁部27和上壁部28的圓筒形狀。周壁部27形成為以沿著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軸線X2的周向延伸的方式環(huán)繞一周并連結(jié)而得到的筒形狀。周壁部27沿著上下方向V延伸。周壁部27的下端固定于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上壁部25。上壁部28進行閉塞。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1的軸線Xl與第二筒部22的軸線X2重合。軸線X1、X2均為直線,通過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1、第二筒部22。在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上壁部25,基部用第二筒部23的周壁部27的內(nèi)側(cè)的部分貫通上壁部25。因此,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內(nèi)側(cè)的空間SI與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內(nèi)側(cè)的空間S2相互連通。安裝部30具備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和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具備周壁部33和上壁部34,且形成下端開口的圓筒形狀。周壁部33形成以沿著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的軸線X3的周向延伸的方式環(huán)繞一周并連結(jié)而得到的筒形狀。周壁部33沿著上下方向V延伸。在周壁部33的下端設置有向外側(cè)擴展的凸緣部35。上壁部34設置在周壁部33的上端。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形成為上下端開口的圓筒形狀。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具備以沿著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軸線X4的周向延伸的方式環(huán)繞一周并連結(jié)而得到的筒形狀的周壁部36。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固定于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的上壁部34。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的軸線X3與第二筒部32的軸線X4相互重合。軸線X3、X4為直線,并且通過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第二筒部32。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內(nèi)側(cè)范圍的部分在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的上壁部34中貫通。因此,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的內(nèi)側(cè)的空間S3和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內(nèi)側(cè)的空間S4相互連通。
在基部用第二筒部23的內(nèi)壁部24的內(nèi)表面形成有內(nèi)螺紋部29。在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紋部36a。外螺紋部36a與內(nèi)螺紋部29螺合。形成于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外螺紋部36a與形成于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周壁部24的內(nèi)螺紋29螺合,由此將安裝部30安裝且固定于基部主體21。此時,軸線XI、X2、X3、X4相互重合,且相互配置在同一直線上。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的上壁部34的上表面34a是與軸線X3垂直的平面?;恐黧w用第一筒部22的上壁部25的下表面25a是與軸線Xl垂直的平面。因此,當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外螺紋部36a與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32的內(nèi)螺紋部29螺合到最后時,由于上表面34a與下表面25a相互面接觸,因此上表面34a與下表面25a之間被液密且氣密地密封。在安裝部30安裝于基部主體21的狀態(tài)下,在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上端與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空間S2的上端之間形成有空間S5。因此,空間S5是空間S2的一部分。在基部用第二筒部23的周壁部27且是形成空間S5的部分形成有多個開口 27a。在空間S5內(nèi)形成有第一閥100。第一閥100具備第一螺旋彈簧101和第一閥體102。第一閥體102收納在空間S5內(nèi)。第一閥體102氣密且液密地堵塞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上端開口 32a,并能夠沿著上下方向在堵塞位置Pl與打開上端開口 32a的位置之間移動。此外,所謂打開上端開口 32a的位置是指除了堵塞位置Pl以外的位置,亦即全部上端開口 32a打開的位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閥體102從堵塞位置Pl朝向打開位置的方向,即打開方向,是從下朝上的方向。第一螺旋彈簧101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第一螺旋彈簧101收納在第一閥體102與空間S5的上端之間。第一螺旋彈簧101對從上朝下向堵塞第一閥體102的位置Pl施力。即,第一螺旋彈簧101從打開第一閥體102的位置朝向堵塞位置Pl施力。關(guān)于第一螺旋彈簧101的作用力,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在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上壁部25形成有貫通孔25b。貫通孔25b沿著以軸線Xl作為中心的假想圓形成有多個。安裝部用第一筒部22的凸緣部35沿著上下方向V延伸至與貫通孔25b重合的位置。在貫通孔25b與凸緣部35之間形成有第二閥110。第二閥110具備第二閥體111和第二螺旋彈簧112。
相對于一個貫通孔25b而設置有一個第二閥體111。在本實施方式中,所有的第二閥體111相互連結(jié)。第二閥體111收納在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內(nèi)側(cè)的空間SI內(nèi)。第二閥體111在貫通孔25b與凸緣部35之間沿著上下方向而氣密且液密地堵塞貫通孔25b,并能夠在堵塞位置P2與打開貫通孔25b的位置之間移動。此外,打開貫通孔25b的位置是指貫通孔25b以外的位置。從堵塞第二閥體111的位置P2朝向打開位置的方向,即打開方向,是從向朝下的方向。第一閥體102的從堵塞位置Pl朝向打開方向的移動方向與第二閥體111的從堵塞位置P2朝向打開位置的移動方向相互形成為反方向。第二螺旋彈簧112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第二螺旋彈簧112在內(nèi)側(cè)收納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一端部與凸緣部35抵接,且另一端部與第二閥體111抵接。第二螺旋彈簧112將第二閥體111沿著上下方向從下朝上 對堵塞位置P2施力。S卩,第二螺旋彈簧112對第二閥體111從打開位置朝向堵塞位置P2施力。關(guān)于第二螺旋彈簧的作用力,在后面進行詳細說明。第二螺旋彈簧112在安裝部30安裝于基部主體21之前,安裝于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安裝部30在安裝部用第一筒部31收納在第二螺旋彈簧112內(nèi)的狀態(tài)下安裝于基部主體21。在基部20的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周壁部24的凸緣部26與燃料罐7的上壁部7a之間設置有密封部件120。密封部件120被夾持在凸緣部26與上壁部7a之間。密封部件120沿著形成于上壁部7a的貫通孔7c的邊緣而被設置。貫通孔7c與基部20之間被密封部件120氣密且液密地密封。在凸緣部26的一部分和密封部件120的一部分形成有貫通孔26a、121。在燃料罐7的上壁部7a形成有沿著上下方向V延伸的焊接螺栓122。焊接螺栓122通過貫通孔26a、121而與螺母123螺合。焊接螺栓122形成有多個。在凸緣部26與密封部件120與焊接螺栓122對應地形成有多個貫通孔26a、121。基部20利用焊接螺栓122和螺母123而被固定于燃料罐7。當通氣裝置10固定于燃料罐7時,軸線Xl X4與上下方向V平行。 濾芯單元40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分離機構(gòu)的一例。濾芯單元40具備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第一下端支承板43、第二下端支承板44、上端支承板45、內(nèi)筒46、以及外筒47。作為一例,第一濾芯41形成為圓筒狀,且是沿著第一濾芯41的軸線的周向延伸一周并連結(jié)而得到的形狀。第一濾芯41在空氣A與霧狀的燃料F的混合物M通過時使空氣A通過,并且具有對霧狀的燃料F進行分離的功能。分離后的霧狀的燃料F相互粘在一起而形成油滴,落到通過第一濾芯41的外側(cè)。此外,霧狀的燃料F不是氣體而是液體,是小顆粒的燃料F的集合體??諝釧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氣體的一例。燃料F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液體的一例。作為一例,第二濾芯42形成為圓筒狀,且是沿著第二濾芯42的軸線的周向延伸一周并連結(jié)而得到的形狀。第二濾芯42在內(nèi)側(cè)收納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具有使空氣A通過的性質(zhì)和防油性。因此,當混合物M通過時,第二濾芯42僅使空氣A通過,利用表面隔開燃料F,分離出燃料F并使其落。并且,第二濾芯42具有收集空氣A所包含中的粉塵等固體異物的功能。當包含異物的空氣A通過第二濾芯42時,僅空氣A通過第二濾芯42,固體異物被收集在第二濾芯42的內(nèi)部。第一下端支承板43支承第一濾芯41的下端,并且被固定于下端。在第一下端支承板43形成有貫通孔43a。在從上朝下觀察時,貫通孔43a的邊緣是以第一濾芯41的軸線X5為中心的圓。軸線X5是直線,并且通過第一濾芯41的中心。第二下端支承板44支承第二濾芯42的下端,并且被固定于下端。在第二下端支承板44形成有貫通孔44a。在從上朝下觀察時,貫通孔44a的邊緣是以第二濾芯42的軸線X6為中心的圓。軸線X6是直線,并且通過第二濾芯42的中心。第一下端支承板43被收納在貫通孔44a的內(nèi)側(cè)。第一濾芯41與第二濾芯42的高度相同。此外,此處所說的高度是指沿著軸線X5、X6的長度。上端支承板45固定于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的上端,并支承第一濾芯41、第 二濾芯42的上端。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以軸線X5、X6相互重合的方式、即位于相同直線上的方式固定于上端支承板45。在上端支承板45形成有貫通孔45a。貫通孔45a配置在第一濾芯41的內(nèi)側(cè)。在從下向上觀察時,貫通孔45a的邊緣是以軸線X5為中心的圓。上端支承板45的貫通孔45a的形狀和第一下端支承板43的貫通孔43a的形狀相同,并且貫通孔45a的邊緣的整個區(qū)域和貫通孔43a的邊緣的整個區(qū)域在軸線X5的延伸方向重合。內(nèi)筒46收納在第一濾芯41的內(nèi)側(cè),并支承第一濾芯41的內(nèi)側(cè)。內(nèi)筒46的高度與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的高度相同。內(nèi)筒46的上端被固定支承于上端支承板45。內(nèi)筒46的下端被固定支承于第一下端支承板。如圖2所示,在內(nèi)筒46的整個區(qū)域形成有多個貫通孔46a。外筒47在內(nèi)側(cè)收納第二濾芯42。外筒47支承第二濾芯42的外側(cè)。外筒47的高度與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的高度相同。外筒47的上端被固定支承于上端支承板45。外筒47的下端被固定支承于第二下端支承板44。如圖2所示,在外筒47的整個區(qū)域形成有多個貫通孔47a。濾芯單元40形成為一個單元,即構(gòu)成為一個部件,以便在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共同使用上端支承板45。在第一下端支承板43、第二下端支承板44的外邊緣與內(nèi)邊緣設置有立壁部43b、44b。立壁部43b、44b沿著上下方向V立起。立壁部43b、44b抑制混合物M通過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時的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的變形。同樣地,在上端支承板45的外邊緣與內(nèi)邊緣形成有立壁部45b。并且,為了控制第一濾芯、第二濾芯的變形,在上端支承板45且是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之間形成有立壁部45c、45d。在第一濾芯41和第二濾芯42之間形成有規(guī)定的空間S6。空間S6沿著軸線X5的周向延伸,環(huán)繞一周并連結(jié)。在混合物M通過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時,即使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進行移動、變形,也利用立壁部43b、44b、45c、45d來限制該移動、變形。因此,利用立壁部43b、44b、45c、45d來確??臻gS6的大小。在第一下端支承板43的外邊緣與第二下端支承板44的內(nèi)邊緣之間形成有間隙
OI。間隙〇I沿著軸線X5、X6的周向延伸一周而連結(jié)??臻gS6與間隙〇I相互連通。濾芯單元40在將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收納在貫通孔43a、45a內(nèi)的狀態(tài)下配置在基部20之上。當濾芯單元40安裝于基部20時,軸線X5、X6與軸線Xl X4重合。此處,對濾芯單元40的尺寸與基部20的尺寸之間的關(guān)系進行說明。如圖3所示,在濾芯單元40安裝于基部20的狀態(tài)下,第二下端支承板44的外邊緣與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上壁部25的外邊緣沿上下方向V重合、或者大致重合。并且,形成在第一下端支承板43、第二下端支承板44之間的間隙〇I與形成于上壁部25的貫通孔25b配置于沿上下方向V對置的位置。當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收納在貫通孔43a、43a內(nèi)時,開口 27a在與軸線X2正交的方向與內(nèi)筒46對置。在濾芯單元40與基部20之間設置有密封部件130、131。密封部件130設置在第一下端支承板43與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上壁部25之間。密封部件130與第一下端支承板43和上壁部25接觸。密封部件30形成為在內(nèi)側(cè)收納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環(huán)狀,且是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的形狀。密封部件131設置在第二下端支承板44與上壁部25之間。密封部件131與第二下端支承板44和上壁部25接觸。密封部件131形成為環(huán)狀,并在內(nèi)側(cè)收納有貫通孔25b和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從空間S6到貫通孔25b之間的空間被密封部件130、131氣密且液密地密封。·
上蓋部件60具備周壁部61和上壁部62,且是下端開口的圓筒狀形狀。周壁部61沿著上蓋部件60的軸線X7的周向延伸,并且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上壁部62形成在周壁部61的上端。上壁部62形成有貫通孔63。上蓋部件60在將基部用第二筒部23收納在貫通孔63內(nèi)的狀態(tài)下安裝并固定于基部20。上蓋部件60在內(nèi)側(cè)具有用于收納濾芯單元40和基部20的大小。如圖3所示,在上蓋部件60安裝并固定于基部20的狀態(tài)下,在周壁部61與外筒47之間形成有間隙〇2。間隙〇2沿著基部20的周向延伸,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周壁部61的下端延伸到比濾芯單元40的下端靠近下側(cè)的位置。在周壁部61與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周壁部24之間形成有間隙〇3。間隙〇3沿著基部20的周向延伸,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間隙〇2與間隙〇3相互連通。在上蓋部件60與濾芯單元40之間設置有密封部件132。密封部件132設置在濾芯單元40的上端支承板45與上蓋部件60的上壁部62之間。密封部件132與上端支承板45和上壁部62接觸。密封部件132形成為在內(nèi)側(cè)收納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環(huán)狀,且是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的形狀。上蓋部件60利用固定機構(gòu)80而固定于基部20。固定機構(gòu)80具備一對墊圈81、82、螺母83、以及蓋形螺母84?;恐黧w用第二筒部23延伸到比上蓋部件60的上壁部62靠近上方的位置。在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中延伸到比上蓋部件60靠近上方的部分形成為朝向軸線X2側(cè)比其下側(cè)部分細一級的細徑部86。在細徑部86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紋部85。在將上蓋部件60安裝于基部20時,當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通過貫通孔63內(nèi)時,貫通孔63的邊緣與細徑部86和與細徑部86之下的部分的邊界的臺階部87接觸。臺階部87沿著軸線X2的周向形成在整個區(qū)域。在細徑部86依次安裝有墊圈81、螺母83、墊圈82、以及蓋形螺母84。墊圈81從上方與上蓋部件60的上壁部62接觸。螺母83與蓋形螺母84與外螺紋部85螺合,由此上蓋部件60以從上方被按壓于基部20的臺階部87的狀態(tài)固定于基部20。當?shù)谝婚y體102位于打開位置、且第二閥體111位于堵塞位置P2時,形成通過第一濾芯而使燃料罐7與燃料罐7的外側(cè)連通的第一通路114。S卩,第一閥100能夠閉塞第一通路141,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狀態(tài)。第一通路141是如下通路從內(nèi)側(cè)朝向外側(cè)通過第一濾芯41,通過空間S6,從內(nèi)側(cè)朝向外側(cè)通過第二濾芯42,通過間隙〇2、間隙〇3,到達通氣裝置10的外側(cè)。第一通路141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一例。當?shù)谝婚y體102位于堵塞位置P1、且第二閥體111位于打開位置時,形成不通過第一濾芯41而使燃料罐7內(nèi)與燃料罐7外連通的第二通路142。第二通路142具備貫通孔25b、間隙〇I、空間S6、第二濾芯42、以及間隙〇2、間隙〇3。換而言之,第二閥110能夠閉塞第二通路142,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狀態(tài)。第二通路142是本發(fā)明中所說的積存部用通路的一例。接著,對第一螺旋彈簧101、第二螺旋彈簧112的作用力進行說明。在燃料罐7內(nèi)收納有燃料F。燃料F氣化,由此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增高。并且,燃料罐7內(nèi)的燃料減少,由 此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降低。如圖3所示,在第一閥體102處于堵塞位置Pl而氣密且液密地覆蓋安裝部用第二筒部32的上端開口 32a,并且第二閥體111處于堵塞位置P2而氣密且液密地覆蓋基部主體用第一筒部22的上壁部的貫通孔25b的狀態(tài)下,燃料罐7的貫通孔7c被基部20和密封部件120液密且氣密地覆蓋。因此,燃料罐7的內(nèi)側(cè)的壓力作用于基部20的內(nèi)側(cè)。更具體地說,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因作用于空間S1、S3、S4而作用于第一閥體102、第二閥體111。由于第一閥體102、第二閥體111設置為能夠移動,因此根據(jù)燃料罐7的內(nèi)側(cè)的壓力而相應地移動。另外,通氣裝置10的外部壓力也作用于第一閥體102、111。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通氣裝置10在外側(cè)即大氣中露出,因此通氣裝置10的外部壓力為大氣壓。當在第一通路141中夾著第一閥體102且靠收納部側(cè)的壓力值比外側(cè)部的壓力值大第一規(guī)定值以上時,在第一閥100中使用的第一螺旋彈簧101具有允許從堵塞位置Pl向打開方向位移的作用力。在第一通路141中夾著第一閥體102且靠收納部側(cè)的壓力與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相同??諝馔ㄟ^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因此,在第一通路141中夾著第一閥體102且靠外部側(cè)的壓力與通氣裝置10的外側(cè)壓力即大氣壓相同。在本實施方式中,S卩,當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外部的壓力值大第一規(guī)定值以上時,第一螺旋彈簧101縮短。也考慮到第一閥體102的重量而設定第一螺旋彈簧101的作用力。第一規(guī)定值設定為,使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不超過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的最佳范圍的上限值。大氣壓大致恒定。第一規(guī)定值基于使用氣體裝置10的位置的大氣壓和上述上限值而被設定。此外,使用通氣裝置10的位置的大氣壓例如能夠通過觀測等而得到。在第二閥110中使用的第二螺旋彈簧112的作用力設定為,當在第二通路142內(nèi)夾著第二閥體111且靠外部側(cè)的壓力值比收納部側(cè)的壓力值大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時,第二閥體111從堵塞位置P2朝向打開方向位移。在第二通路141中夾著第二閥體111且靠收納部側(cè)的壓力與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相同。在第二通路142中接著第二閥體111且靠外部側(cè)的壓力與通氣裝置10的外側(cè)壓力即大氣壓相同。
在本實施方式中,S卩,當大氣壓比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大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時,第二螺旋彈簧112縮短。也考慮到第二閥體111的重量而設定第二螺旋彈簧112的作用力。另外,即,當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大氣壓小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時,第二螺旋彈簧112縮短。第二規(guī)定值是對燃料罐7預先設定的值,例如,設定為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不低于最佳范圍的下限值。通過以上述方式設定第一螺旋彈簧101、111的作用力,由此,在本實施方式中,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被保持在從大氣壓減去了第二規(guī)定值的值以上、且向大氣壓加上了第一規(guī)定值的值以下的范圍。進而,如上所述,該范圍對于燃料罐7來說是最佳值的范圍。接著,對通氣裝置10的動作進行說明。圖4是以與圖3相同的方式剖開通氣裝置10并示出的剖視圖。圖4是示出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大氣壓大第一規(guī)定值以上,因而第 一閥體102從堵塞位置Pl朝向打開方向位移后的狀態(tài)下的通氣裝置10。如圖4所示,并且如上所述,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比大氣壓大第一規(guī)定值以上,由此第一閥體102被按壓且第一螺旋彈簧101縮短,因此第一閥體102從堵塞位置Pl朝向打開位置移動。此時,第二閥體111位于堵塞位置P2。由此,打開連通燃料罐7內(nèi)與燃料罐7的外側(cè)的第一通路141。當?shù)谝婚y體102離開堵塞位置Pl時,即位移到打開位置時,包括燃料罐7內(nèi)的空氣與霧狀的燃料F的混合物M從基部主體用第二筒部23的上端的開口 27a向空間S5內(nèi)排出?;旌衔颩從內(nèi)側(cè)朝向外側(cè)通過第一濾芯41。第一濾芯41具有從混合物M分離出霧狀的燃料F并使其成為液滴的功能。在混合物M通過第一濾芯41的過程中,霧狀的燃料F被分離。被分離的燃料F相互粘在一起而形成液滴。進而,落到空間S6內(nèi)。由于第二閥體111位于堵塞位置P2,因此從空間S6到第二閥體111的范圍成為積存分離后的燃料F的燃料積存部143。由于利用第一濾芯41來分離燃料F,因此通過第一濾芯41后的混合物M幾乎成為空氣A,但也存在殘留少量霧狀的燃料F的情況。通過第一濾芯41后的混合物M到達第二濾芯42。第二濾芯42具有防油性。因此,意欲通過第二濾芯42的混合物M利用第二濾芯42的表面隔開殘留的燃料F而被分離。分離后的燃料F落到空間S6內(nèi)。在混合物M的流動過程中,第二濾芯42配置在比第一濾芯41靠下游的位置。基于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的上述作用,通過第二濾芯42后僅剩下空氣A??諝釧通過間隙〇2、間隙〇3,并流向通氣裝置10的外側(cè)。安裝部30的內(nèi)側(cè)是供燃料罐7內(nèi)的混合物M導入的、第一通路141的入口部150。入口部150作為本發(fā)明中所說的第一開口部的一例而發(fā)揮功能。間隙〇3是第一通路141的出口部151。出口部151作為本發(fā)明中所說的第二開口部的一例而發(fā)揮功能。接著,對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大氣壓小、且其差達到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時的動作進行說明。圖5是示出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大氣壓小、且其差達到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的狀態(tài)下的通氣裝置10的剖視圖。圖5示出以與圖3相同的方式剖開通氣裝置10的狀態(tài)。如圖5所示,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大氣壓小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由此第二閥110的第二閥體111離開堵塞位置P2,因此打開第二通路142。此時,第一閥體102位于堵塞位置Pl0如上所述,在第二通路142打開的狀態(tài)下,由于燃料罐7內(nèi)的壓力值比大氣壓的壓力值小,因此通氣裝置10的外側(cè)的空氣A通過第二通路142而被導入燃料罐7內(nèi)。首先,空氣A通過第二濾芯42。第二濾芯42具有收集空氣A中的粉塵的功能。因此,通過使空氣A通過第二濾芯42來收集空氣A中的粉塵。通過第二濾芯42后的空氣A通過空間S6和貫通孔25b而被引導到燃料罐7內(nèi)。在燃料F積存于燃料積存部142的情況下,燃料F也與空氣A—起返回燃料罐7內(nèi)。在以此方式構(gòu)成的通氣裝置10中,由于與空氣A—起從燃料罐7排出的霧狀的燃料F被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分離,因此不會流到通氣裝置10的外部。因此,在通氣裝置10的外側(cè)且是通氣裝置10的附近不會被燃料F污染。另外,為了分離燃料F,使用功能不同的兩種濾芯。具體地說,使用所謂的凝聚過濾器型的第一濾芯41和所謂的分離器型的第二濾芯42,上述第一濾芯41在空氣A與燃料F的混合物M通過的過程中分離燃料F,并且具有使其成為大顆粒的液滴而落的功能,上述第二濾芯42具有防油性,具有利用表面分離燃料的功能。由此,能夠高性能地分離燃料F。
另外,在第一通路141中比第一濾芯41靠近混合物M的流動方向的下游的位置配置有第二濾芯42。由此,由于能夠利用第一濾芯41分離大部分的燃料F,利用第二濾芯42分離剩余的一部分燃料F,因此,能夠抑制空氣因第二濾芯42的防油作用而不易流動的情況,由此能夠使空氣A順暢地流動。另外,通過沿著混合物M的流動方向,在第一濾芯41的下游配置具有防油性的第二濾芯42,由此第二濾芯42具有通過隔開燃料F來防止燃料F流向下游的功能,因此能夠?qū)⑷剂螰關(guān)在第一濾芯41與第二濾芯42之間。另外,由于濾芯單元40采用在第二濾芯24內(nèi)收納第一濾芯41的結(jié)構(gòu),因此能夠?qū)V芯單元40作為一個單元即作為一個裝置進行處理。因此,能夠高效地進行濾芯單元40的更換作業(yè)。另外,能夠利用第一閥100、第二閥110來抑制燃料罐7內(nèi)的燃料意外漏出到外部的情況。另外,由于第一閥100、第二閥110是使用第一施力部件、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亦即螺旋彈簧并利用夾著第一閥體101、第二閥體112而靠兩側(cè)的壓力差對第一通路141、第二通路142進行開閉的結(jié)構(gòu)。因此能夠簡化第一閥100、第二閥110的結(jié)構(gòu)。另外,由于第二濾芯42具有收集從外部導入的空氣A所包含的粉塵的功能,因此能夠?qū)⒌谝煌?41的一部分作為第二通路142而進行利用。因此能夠使通氣裝置10緊湊。另外,第二通路142通過燃料積存部143,由此能夠利用第二通路142而使分離后的燃料F返回燃料罐7內(nèi)。因此,能夠使通氣裝置10緊湊。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濾芯41和第二濾芯42形成為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的形狀。關(guān)于該形狀,從上方觀察時的形狀不僅僅限定為圓形或者大致圓形。例如,第一濾芯、第二濾芯也可以形成為板狀部件折疊成百褶狀的部件的兩端相互連結(jié)。或者,從上方觀察時的形狀也可以是四邊形、三角形。如此,將環(huán)繞一周而連結(jié)的形狀設為筒形狀。如上所述,筒形狀并不僅限定為圓筒。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空氣A作為氣體的一例,使用燃料F作為液體的一例。液體也可以是燃料F以外的液體。在該情況下,第一濾芯41、第二濾芯42具有分離該液體的功能。另外,本發(fā)明中所說的隔開液體的性質(zhì)是指在液體為油的情況下防油的性質(zhì),在液體為水的情況下防水的性質(zhì)。本發(fā)明中所說的向外部開口表·示相對于通氣裝置向外部開口。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第一螺旋彈簧101作為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也可以使用例如其他種類的彈簧等彈性部件來構(gòu)成第一施力部件。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第二螺旋彈簧112作為第二施力部件。也可以利用例如其他種類的彈簧等彈性部件來構(gòu)成第二施力部件。本實施方式也是以下所述的附加說明I至附加說明5所記載的發(fā)明的一個實施方式。[附加說明I]一種通氣裝置,該通氣裝置設置于用于收納液體的收納部,上述通氣裝置具備第一通路,該第一通路與上述收納部內(nèi)連通,且將上述收納部內(nèi)的氣體引導向外部;分離機構(gòu),該分離機構(gòu)設置于上述第一通路,且從上述氣體和上述液體的混合物分離出上述液體;以及第二通路,該第二通路使利用上述分離機構(gòu)進行分離后的上述液體返回上述收納部。通氣裝置10是此處所說的通氣裝置的一例。燃料罐7是此處所說的收納部的一例。第一通路141是此處所說的第一通路的一例。第二通路142是此處所說的第二通路的一例。燃料F是此處所說的液體的一例??諝釧是此處所說的氣體的一例?;旌衔颩是此處所說的混合物的一例。[附加說明2]根據(jù)附加說明I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分離機構(gòu)具備第一濾芯,該第一濾芯設置在上述第一通路內(nèi),當上述混合物從上述收納部流向外部時,在上述混合物通過的過程中對上述液體進行分離,使上述液體沿著上述第一通路落到外部側(cè),并且使上述氣體通過;以及第二濾芯,該第二濾芯在上述第一通路內(nèi)設置在沿著上述第一通路比上述第一濾芯靠近外部側(cè)的位置,并且具有隔開上述液體的性質(zhì),在上述混合物從上述收納部流向外部時,對上述混合物中的上述液體進行分離,使該液體落到上述第一濾芯側(cè),并且使上述氣體通過,在上述第一濾芯與上述第二濾芯之間設置有用于積存分離后的上述液體的積存部,上述第二通路連通上述積存部與上述收納部。第一濾芯41是此處所說的第一濾芯的一例。第二濾芯42是此處所說的第二濾芯的一例。積存部143是此處所說的積存部的一例。[附加說明3]根據(jù)附加說明2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濾芯被收納在上述第二濾芯的內(nèi)側(cè)。
[附加說明4]根據(jù)附加說明I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通氣裝置具備第一閥,該第一閥在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設置在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比上述分離機構(gòu)靠近上述第一開口部側(cè)的位置,能夠閉塞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以及第二閥,該第二閥設置于上述積存部用通路,能夠閉塞上述積存部用通路,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第一閥100是此處所說的第一閥的一例。第二閥110是此處所說的第二閥的一例。[附加說明5]·根據(jù)附加說明4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閥具備第一閥體,該第一閥體配置在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且能夠在堵塞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位置和打開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位置之間進行位移;以及第一施力部件,該第一施力部件從上述打開位置側(cè)對上述第一閥體施力,以使該第一閥體位于上述堵塞位置,并且當在上述第一通路內(nèi)沿著上述第一通路夾著上述第一閥體且靠上述收納部側(cè)的壓力值比外部側(cè)的壓力值大第一規(guī)定值以上時,上述第一施力部件允許上述第一閥體從上述堵塞位置朝向上述打開位置進行位移;上述第二閥具備第二閥體,該第二閥體配置在上述積存部用通路內(nèi),且能夠在堵塞上述積存部用通路的位置和打開上述積存部用通路的位置之間進行位移;以及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部件從上述打開位置側(cè)對上述第二閥體施力,以使該第二閥體位于上述堵塞位置,當在上述第二通路內(nèi)沿著上述第二通路夾著上述第二閥體且靠上述外部側(cè)的壓力值比上述收納部側(cè)的壓力值大第二規(guī)定值以上時,上述第二施力部件允許上述第二閥體從上述堵塞位置朝向上述打開位置進行位移,上述第一閥體的上述堵塞位置位于沿著上述開口部連通通路比上述打開位置靠近上述第一開口部側(cè)的位置,上述第二閥體的上述堵塞位置位于沿著上述積存部用通路比上述打開位置靠近上述積存部側(cè)的位置。第一閥體102是此處所說的第一閥體的一例。第一螺旋彈簧101是此處所說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第二閥體111是此處所說的第二閥體的一例。第二螺旋彈簧112是此處所說的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第一螺旋彈簧101作為第一施力部件的一例。也可以利用例如其他種類的彈簧等彈性部件構(gòu)成第一施力部件。使用第二螺旋彈簧112作為第二施力部件的一例。也可以使用例如其他種類的彈簧等彈性部件構(gòu)第二施力部件。本發(fā)明并不完全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nèi)可以對結(jié)構(gòu)要素進行變形,使其具體化。并且,也可以通過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多個結(jié)構(gòu)要素的適當組合來形成各種發(fā)明。例如,也可以從上述實施方式所公開的全部結(jié)構(gòu)要素刪除幾個結(jié)構(gòu)要素。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氣裝置具備 第一開口部,該第一開口部向外部開口 ; 第二開口部,該第二開口部向外部開口 ; 開口部連通通路,該開口部連通通路連通所述第一開口部與所述第二開口部;以及分離機構(gòu),該分離機構(gòu)設置在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從氣體和液體的混合物中分離出所述液體。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離機構(gòu)具備 第一濾芯,該第一濾芯設置在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當所述混合物從所述第一開口部流向所述第二開口部時,在所述混合物通過的過程中對所述液體進行分離,使所述液體沿著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落到所述第二開口部側(cè),并且使所述氣體通過;以及 第二濾芯,該第二濾芯在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設置在沿著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相對于所述第一濾芯靠近所述第二開口部側(cè)的位置,并且具有隔開所述液體的性質(zhì),當所述混合物從所述第一開口部流向所述第二開口部時,所述第二濾芯對所述混合物中的液體進行分離,使該液體沿著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落到所述第一開口部側(cè),并且使所述氣體通過。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濾芯被收納在所述第二濾芯的內(nèi)側(cè)。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或3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濾芯與所述第二濾芯之間設置有用于積存所述液體的積存部, 所述通氣裝置設置有連通所述積存部與所述外部的積存部用通路。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氣裝置具有 第一閥,該第一閥在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設置在沿著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比所述分離機構(gòu)靠近所述第一開口部側(cè)的位置,能夠閉塞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以及 第二閥,該第二閥設置于所述積存部用通路,能夠閉塞所述積存部用通路,并且能夠解除該閉塞。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通氣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閥具備 第一閥體,該第一閥體配置在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內(nèi),且能夠在堵塞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位置和打開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的位置之間進行位移;以及 第一施力部件,該第一施力部件從所述打開位置側(cè)對所述第一閥體施力,以使該第一閥體位于所述堵塞位置, 所述第二閥具備 第二閥體,該第二閥體配置在所述積存部用通路內(nèi),且能夠在堵塞所述積存部用通路的位置和打開所述積存部用通路的位置之間進行位移;以及 第二施力部件,該第二施力部件從所述打開位置側(cè)對所述第二閥體施力,以使該第二閥體位于所述堵塞位置,所述第一閥體的所述堵塞位置位于沿著所述開口部連通通路比所述打開位置靠近所述第一開口部側(cè)的位置, 所述第二閥體的 所述堵塞位置位于沿著所述積存部用通路比所述打開位置靠近所述積存部側(cè)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抑制液體向外部排出的通氣裝置。通氣裝置(10)具備入口部(150);出口部(151);第一通路(141),該第一通路(141)連通入口部(150)和出口部(151);以及濾芯單元(40),該濾芯單元(40)設置于第一通路(141)中,且從自入口部(150)流向出口部(151)的空氣(A)和燃料(F)的混合物(M)中分離出燃料(F)。
文檔編號F16K17/19GK102853125SQ20121022442
公開日2013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6月28日
發(fā)明者重丸大地 申請人:雅瑪信過濾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