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種汽車傳動技術領的裝置,具體是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
背景技術:
如今,汽車已經(jīng)成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而汽車變速箱的好壞在影響消費者駕駛體驗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汽車變速器內部,變速箱箱體內齒輪的嚙合傳動使得箱體內溫度和氣壓急驟上升,大大的影響箱內零件的使用壽命。所以如何有效的對各零部件進行潤滑則顯得尤其重要。一般變速箱潤滑系統(tǒng)都是在變速箱中儲存一定量的潤滑油液,然后通過變速箱齒輪副的高速旋轉將潤滑油攪動,飛濺的潤滑油滴入需要潤滑的變速箱部件,采取飛濺潤滑的方式實現(xiàn)。首先,一般的變速箱需要潤滑的零部件有齒輪,軸及軸承等;其次需要潤換的部件轉速較高,對于潤滑要求高;再次,由于變速箱結構復雜,一些零件由于結構限制,往往存在著潤滑死區(qū),通常采取一些特殊結構實現(xiàn),但是往往潤滑效果不理想。總之,常規(guī)的變速箱潤滑系統(tǒng)結構設計復雜,并且潤滑效果不佳。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技術的檢索發(fā)現(xiàn),中國專利文獻號CN101463896,
公開日2009_06_24,記載了一種“變速器潤滑裝置”,該裝置設置于變速器中與變速器前殼體和變速器后殼體相連接,所述導油板包括導油槽和送油槽,所述送油槽為從導油槽引出的通向各待潤滑部件的通道,送油槽端部設有出油孔。變速器潤滑油液通過齒輪的高速旋轉攪動,由于重力作用飛濺的潤滑油滴被收集到導油板中,被收集的潤滑油被分配到需要潤滑的各個擋位齒輪、差速器主減速從動齒輪、軸以及軸承,通過采用本實用新型潤滑裝置可以實現(xiàn)對上述部件進行主動潤滑。但該現(xiàn)有技術機構復雜,很難真正運用到實際生產(chǎn)中,其二該潤滑裝置只能收集到飛濺潤滑的油液,其三,該潤滑裝置對于潤滑死區(qū),如嵌入殼體軸承處,很難把油液導到該處起到潤滑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通過該機構的潤滑油收集和分配功能,使需要潤滑的各個零部件都能達到比較滿意的潤滑效果,而且該機構克服了傳統(tǒng)變速箱潤滑效率低和結構復雜的弊病,不僅能收集到飛濺潤滑的油液而且能從倒擋軸油孔中收集油液,同時將油液導入到軸承潤滑死區(qū),能夠對軸承起到充分潤滑,延長軸承的壽命,潤滑效果更加顯著。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的: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該機構設置于變速箱中于變速箱后殼體相連接,包括:集油槽、送油槽及安裝掛扣,其中:半開放式結構的集油槽底部與半開放式結構的彎折型送油槽相連,安裝掛扣與送油槽垂直連接并位于彎折處近集油槽的一側。所述的集油槽由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和開放式輸出導管組成,其中:集油槽的入口設置于開放式腔體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開放式輸出導管設置于開放式腔體的一偵牝且對應該側的開放式腔體的邊沿設有擋邊。所述的集油槽設置于變速箱的倒擋軸后軸承至后殼體內壁的空間里,使得變速箱內部在高速轉動時,主減速從動輪會將油液帶到倒擋軸前軸承方向的空間里,從而油液進入倒擋軸油孔留到集油槽中;同時,被甩到后殼體內腔壁上的油液由于重力作用會流到送油槽中,送油槽將集油槽流過來的潤滑油和自身收集到的潤滑油送到輸入軸后軸承至后殼體內壁的空間里,從而對輸入軸后軸承和整個輸入軸總成起到潤滑作用。所述的送油槽為L字形結構的長、短導管組成,且送油槽的長導管為兩段式結構且通過彎折連接,這樣的設計使得導入的油液具有向下的勢能,以便更好更快的起到潤滑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在變速箱內設置一導油板。有兩部分油被收集起來導入到輸入軸后軸承方向油孔里。其一,由于變速箱潤滑液通過齒輪的高速旋轉攪動,潤滑油滴附在變速箱后殼體上,潤滑油滴由于重力原因被自然收集到導油板中。其二,由于差速器高速旋轉,潤滑油通過倒擋軸的全通油孔被收集到導油板的集油槽中。這兩部分被收集的油能夠沿送油槽被送到輸入軸后軸承后端空間里,首先會對輸入軸后軸承進行潤滑,等收集到一定量的油后,油液會通過輸入軸的油孔向各個擋位齒輪,滾針軸承實現(xiàn)潤換。本實用新型真正做到了變速箱內部潤滑系統(tǒng)的循環(huán)過程,解決了變速箱部分零件用傳統(tǒng)方法存在潤滑死區(qū)或者難以潤滑的問題,可以有效改善變速箱各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結構示意圖;圖中:a為變速箱總成剖視圖;b為現(xiàn)有導油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機構示意圖;圖3為集油槽立體結構示意圖;圖4為集油槽正視圖;圖5為送油槽立體結構示意圖;圖6為送油槽剖面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在變速箱總成中的示意圖;圖中:1導油板、2集油槽、3送油槽、4安裝孔、5開放式腔體、6開放式輸出導管、7入口、8擋邊、9長導管、10短導管、11彎折、12輸入軸總成、13輸出軸總成、14倒擋軸總成、15差速器總成。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作詳細說明,本實施例在以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為前提下進行實施,給出了詳細的實施方式和具體的操作過程,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不限于下述的實施例。實施例1如圖2和圖7所示,本實施例包括:變速箱導油板1,其設置于變速器中與變速箱后殼體相連接,在變速箱后殼體設計了用于安裝和固定導油板I的安裝孔4,導油板I依靠這些安裝孔4固定在變速箱中。所述的導油板I包括集油槽2和送油槽3,其中送油槽3不僅起到送油作用,還有集油的作用。如圖3所示,所述的集油槽2由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5和開放式輸出導管6組成,其中:集油槽的入口 7設置于開放式腔體5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開放式輸出導管6設置于開放式腔體5的一側,且對應該側的開放式腔體的邊沿設有擋邊8,圖中深色箭頭即表示油液走勢方向。如圖4所示,為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5的剖面圖,其中:集油槽的入口 7的直徑為5.8mm,且入口 7的下沿與水平面呈20°的下傾角度,用于助油液的收集,入口直徑設計為略大于倒擋軸的通孔直徑大小尺寸。如圖5所示,所述的送油槽3為L字形結構的長、短導管9、10組成,且送油槽的長導管9為兩段式結構且通過彎折11連接,這樣的設計使得導入的油液具有向下的勢能,以便更好更快的起到潤滑效果,圖中深色箭頭即表示油液走勢方向。如圖6所示,送油槽3的截面為U形結構,其壁厚為0.8mm,內腔最大容積高度為
5.7mm,其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送油量截面積為.πτ2+ ^=39.28ιηπι2。如圖7所示,所述的集油槽2具體設置于變速箱的倒擋軸后軸承至后殼體內壁的空間里,使得變速箱內部在高速轉動時,主減速從動輪會將油液帶到倒擋軸前軸承方向的空間里,從而油液進入倒擋軸油孔留到集油槽2中。于此同時,被甩到后殼體內腔壁上的油液由于重力作用會流到送油槽3中,送油槽3將集油槽2流過來的潤滑油和自身收集到的潤滑油送到輸入軸后軸承至后殼體內壁的空間里,從而對輸入軸后軸承和整個輸入軸總成12起到潤滑作用,大 大提高了各零部件的使用壽命。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在于,該機構設置于變速箱中于變速箱后殼體相連接,包括:集油槽、送油槽及安裝掛扣,其中:半開放式結構的集油槽底部與半開放式結構的彎折型送油槽相連,安裝掛扣與送油槽垂直連接并位于彎折處近集油槽的一側。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油槽由半圓形結構的開放式腔體和開放式輸出導管組成,其中:集油槽的入口設置于開放式腔體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開放式輸出導管設置于開放式腔體的一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是,對應設置開放式輸出導管的一側的開放式腔體的邊沿設有擋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送油槽為L字形結構的長、短導管組成,且送油槽的長導管為兩段式結構且通過彎折連接,這樣的設計使得導入的油液具有向下的勢能,以便更好更快的起到潤滑效果。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油槽設置于變速箱的倒擋軸后軸承至后殼體內壁的空間里,使得變速箱內部在高速轉動時,主減速從動輪會將油液帶到倒擋軸前軸承方向的空間里,從而油液進入倒擋軸油孔留到集油槽中;同時,被甩到后殼體內腔壁上的油液由于重力作用會流到送油槽中,送油槽將集油槽流過來的潤滑油和自身收集到的潤滑油送到輸入軸后軸承至后殼體內壁的空間里,從而對輸入軸后軸承和整個輸入軸總成起到潤滑作用。
6.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集油槽的入口的直徑為5.8mm,且入口的下沿與水平面呈20°的下傾角度,用于助油液的收集。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4或5所述的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送油槽的截面為U形結構,其壁厚為0.8mm,內腔最大容積高度為5.7mm,其在單位時間內最大送油量截面積為39.28mm2。
專利摘要一種汽車變速箱潤滑機構,該機構設置于變速箱中于變速箱后殼體相連接,包括集油槽、送油槽及安裝掛扣,其中半開放式結構的集油槽底部與半開放式結構的彎折型送油槽相連,安裝掛扣與送油槽垂直連接并位于彎折處近集油槽的一側。通過該機構的潤滑油收集和分配功能,使需要潤滑的各個零部件都能達到比較滿意的潤滑效果,而且該機構克服了傳統(tǒng)變速箱潤滑效率低和結構復雜的弊病,不僅能收集到飛濺潤滑的油液而且能從倒擋軸油孔中收集油液,同時將油液導入到軸承潤滑死區(qū),能夠對軸承起到充分潤滑,延長軸承的壽命,潤滑效果更加顯著。
文檔編號F16H57/04GK203009799SQ201220661499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2月5日
發(fā)明者王攀, 鮑為祖, 駱妤卿, 陳丹, 麻建國 申請人:上海汽車變速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