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具有支承裝置外圈(12)、支承裝置內圈(14)、以及在支承裝置外圈(12)和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起作用的用于在第一支承軸線(L1)方向上減振的第一彈性體(16)。本發(fā)明的特征在于,在支承裝置外圈(12)和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設置有圍繞與第一支承軸線(L1)垂直的第二支承軸線(L2)起作用的第一中間支承件(18)。
【專利說明】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根據權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現有技術中公開了各種設計方案的機動車彈性體支承裝置,其例如應用在機動車的車輪懸架系統(tǒng)中。例如彈性體支承裝置將減振器與機動車車身相連接。
[0003]DE10147604A1公開了這種類型的、具有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全部特征的彈性體支承裝置。這種所公開的彈性體支承裝置的缺點是,不能夠獨立于支承裝置的橫向剛度來設定其扭轉剛度。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進一步改進根據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所述類型的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使得能夠獨立于支承裝置的橫向剛度地設定該支承裝置的扭轉剛度。
[0005]該目的通過權利要求1特征部分的特征連同其前序部分的特征得以實現。
[0006]從屬權利要求構成了本發(fā)明有利的改進方案。
[0007]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以公知的方式具有支承裝置外圈、支承裝置內圈以及在支承裝置外圈和支承裝置內圈之間起作用的、用于沿第一支承軸線方向吸收振動的第一彈性體。
[0008]根據本發(fā)明,在支承裝置外圈與支承裝置內圈之間設有圍繞與第一支承軸線垂直的第二支承軸線——下面還稱作第一轉動軸線——起作用的第一中間支承件。
[0009]由于本發(fā)明設有另一個垂直于第一支承軸線起作用的中間支承件,所以這樣能夠在獨立于第一彈性體剛度的情況下設定彈性體支承裝置圍繞第二支承軸線的扭轉剛度。
[0010]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第一中間支承件在此是滑動支承件/滑動軸承。由于結構上的簡單性,第一中間支承件作為滑動支承裝置的這種設計證實是具有優(yōu)點的。
[0011]根據本發(fā)明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第一中間支承件具有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和設置在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與支承裝置內圈之間的第二彈性體。由于借助該彈性體能夠以簡單的方式設定圍繞第二支承軸線一也就是第一轉動軸線一的扭轉剛度,所以這種實施方式證實是具有優(yōu)點的。
[0012]根據本發(fā)明的一種特別具有優(yōu)點的實施方式,在支承裝置外圈和第一中間支承件之間設有圍繞與第一支承軸線垂直并且與第二支承軸線(=第一轉動軸線)垂直的第三支承軸線一下面還稱作第二轉動軸線一一起作用的第二中間支承件。因為這樣不僅能夠沿第一支承軸線方向進行減振、設定圍繞第一轉動軸線的扭轉剛度,還能夠設定圍繞第二轉動軸線的扭轉剛度,所以這種實施方式證實是特別具有優(yōu)點的。
[0013]優(yōu)選在此第二中間支承件也是滑動支承裝置/滑動軸承。這就結構成本而言證實是具有優(yōu)點的。[0014]根據一種特別具有優(yōu)點的實施方式,第二中間支承件具有設置在支承裝置外圈與第一支承元件或者說第一支承元件的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之間的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以及設置在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與第一支承元件或第一中間支承件的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之間的第三彈性體。通過對彈性體進行選擇或確定尺寸能夠以簡單的方式設定扭轉剛度,就此而言,第二中間支承件作為彈性體支承裝置的這種設計證實是非常有優(yōu)勢的。
[0015]優(yōu)選地,第一支承軸線的方向觀察在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與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之間存在有間隙。這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即當沿第一支承軸線的方向存在較高的力時,在克服了這兩個支承件中間環(huán)之間的間隙后出現力流“短路”,從而避免了第三彈性體過載。
[0016]此外,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用于機動車減振器的減振器支承結構,其中減振器通過兩個支承裝置支承在機動車的安裝件上,所述兩個支承裝置彼此相對地、與減振器軸線平行地設置在減振器管上。根據本發(fā)明,所述支承裝置是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承裝置。
[0017]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特征和可能應用方案從下面的說明連同附圖所示的實施例得到。下面借助附圖所示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說明。
[0018]說明書、權利要求和附圖中使用的是下面附圖標記列表中所使用的術語和對應的附圖標記。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附圖中:
[0020]圖1示出彈性體支承裝置的剖面圖,和
[0021]圖2示出一種借助于兩個根據圖1的彈性體支承裝置(實現的)用于機動車減振器的減振器支承結構。
【具體實施方式】
[0022]圖1示出整體以附圖標記10表示的彈性體支承裝置的剖面圖。
[0023]該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具有用于固定在機動車部件的安裝件上的支承裝置外圈12以及支承裝置內圈14,通過該支承裝置內圈例如固定在減振器的減振器管上。
[0024]在支承裝置外圈12和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設置沿豎直方向——下面還稱作第一支承軸線L1——起作用的第一彈性體16。
[0025]該第一彈性體16與支承裝置外圈12直接連接并且在該結構中吸收豎直的彈動分量。
[0026]如圖1進一步所示,在支承裝置外圈12和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設有圍繞與第一支承軸線L1垂直的第二支承軸線L2——下面還稱作第一轉動軸線——起作用的、整體以附圖標記18表示的第一中間支承件。
[0027]第一中間支承件18具有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以及設置在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和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的第二彈性體22。該第二彈性體22在此吸收圍繞第二支承軸線L2或者說支承裝置10的第一轉動軸線的轉動運動。通過對第二彈性體22的相應選擇和/或確定尺寸來確保設定所希望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圍繞第二支承軸線L2(=第一轉動軸線)的扭轉剛度。[0028]此外,如圖1所示,在支承裝置外圈12和第一中間支承件18之間設有圍繞與第一
支承軸線L1垂直并且與第二支承軸線L2垂直的第三支承軸線L3-下面也稱作第二轉動
軸線——起作用的整體以附圖標記24表示的第二中間支承件。
[0029]該第二中間支承件24具有設置在支承裝置外圈12和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之間的、與第一彈性體16作用連接的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26,以及設置在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26和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之間的第三彈性體28。該第三彈性體28在此吸收圍繞第三支承軸線L3的轉動運動。與第二彈性體22相應地,能夠通過對第三彈性體28的相應選擇和/或確定尺寸來實現設定所希望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圍繞第三支承軸線L3(=第二轉動軸線)的扭轉剛度。
[0030]此外,如圖1進一步所示,在第一和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26之間形成沿第一支承軸線L1方向的間隙30。
[0031]在較高的豎向力一即沿第一支承軸線L1S向的力一下,間隙30閉合。這樣便出現力流短路,從而避免第三彈性體28過載。
[0032]圖2示出了整體以附圖標記100表示的、用于機動車的減振器110的減振器支承結構。
[0033]該減振器110在此具有兩個垂直于減振器中線設置的銷軸112,其上各設有一個彈性體支承裝置10。
[0034]這兩個彈性體支承裝置10以O形布置/背對背設置的結構形式示出。第一彈性體16在該結構中吸收豎直的彈動分量。根據第二和第三彈性體22、28的配置/設計,在此能夠對減振器支承結構100圍繞支承軸線L2或圍繞虛擬轉動點M1的扭轉剛度進行設定。
[0035]附圖標記列表
[0036]10彈性體支承裝置
[0037]12支承裝置外圈
[0038]14支承裝置內圈
[0039]16第一彈性體
[0040]18第一中間支承件
[0041]20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
[0042]22第二彈性體
[0043]24第二中間支承件
[0044]26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
[0045]28第三彈性體
[0046]30 間隙
[0047]100減振器支承結構
[0048]110減振器
[0049]112 銷軸
[0050]L1第一支承軸線
[0051]L2第二支承軸線
[0052]L3第三支承軸線
[0053]M1虛擬轉動點
【權利要求】
1.用于機動車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具有: -支承裝置外圈(12); -支承裝置內圈(14),以及 -在支承裝置外圈(12)與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起作用的第一彈性體(16),該第一彈性體用于沿第一支承軸線(L1)的方向吸收振動, 其特征在于,在支承裝置外圈(12)與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設有圍繞第二支承軸線(L2)起作用的第一中間支承件(18),該第二支承軸線與第一支承軸線(L1)垂直。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其特征在于,第一中間支承件(18)是滑動支承件。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其特征在于,第一中間支承件(18)具有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和設置在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與支承裝置內圈(14)之間的第二彈性體(22)。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其特征在于,在支承裝置外圈(12)與第一中間支承件(18)之間設有圍繞第三支承軸線(L3)起作用的第二中間支承件(24),該第三 支承軸線與第一支承軸線(L1)垂直并且與第二支承軸線(L2)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其特征在于,第二中間支承件(24)是滑動支承件。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彈性體支承裝置(10),其特征在于,第二中間支承件(24)具有設置在支承裝置外圈(12)與第一中間支承件(18)或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之間的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26)以及設置在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26)與第一中間支承件(18)或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之間的第三彈性體(28)。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彈性體(10),其特征在于,沿第一支承軸線(L1)的方向觀察,在第一支承件中間環(huán)(20)與第二支承件中間環(huán)(26)之間存在有間隙(30)。
8.用于機動車減振器(110)的減振器支承結構(100),其中該減振器(110)通過兩個支承裝置支承在機動車的安裝件上,所述兩個支承裝置彼此相對地、與減振器軸線平行地設置在減振器管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裝置是根據權利要求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支承>j-U ρ?α裝直。
【文檔編號】F16F9/54GK103958230SQ201280057657
【公開日】2014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1月23日
【發(fā)明者】M·威萊姆斯 申請人:奧迪股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