緩沖器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緩沖器,包括盤件支承部(60),該盤件支承部(60)在中間閥座(58)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突出,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57)但低于中間閥座(58),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在第一盤件(75)被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載置在外側閥座(59)、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上的狀態(tài)下,在第一盤件(75)上,在內(nèi)側閥座(57)與盤件支承部(60)之間形成向閥本體(33)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111),在盤件支承部(60)與外側閥座(59)之間形成向離開閥本體(33)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112)。
【專利說明】緩沖器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緩沖器。
【背景技術】
[0002]在緩沖器中,公開了一種通過降低外側閥座、中間閥座與內(nèi)側閥座中的中間閥座的高度而利用彈簧向該中間閥座推壓盤件,從而對盤件施加設定載荷的結構(例如,參見特開平2-66333號公報)。
[0003]另外,在緩沖器中,公開了一種具有外側閥座、中間閥座和內(nèi)側閥座,并設置將中間閥座與內(nèi)側閥座沿徑向連接的盤件支承部的結構(例如,參見特開2011 — 179550號公報)。
[0004]在上述結構中,由于設定載荷變高而造成開閥點提高,因此,閥特性不一定適當。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能夠使閥特性適當?shù)木彌_器。
[0006]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案,緩沖器包括: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內(nèi)側閥座而低于所述中間閥座,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第一盤件,其能夠落座地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將所述第一盤件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使所述第一盤件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第一盤件上,在所述內(nèi)側閥座與所述盤件支承部之間形成向所述閥本體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在所述盤件支承部與所述外側閥座之間形成向離開所述閥本體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由此,該緩沖器落座在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外側閥座上。
[0007]所述盤件支承部也可以為多個,配置在沿所述閥本體的周向相鄰的所述通道之間。
[0008]也可以在所述第一盤件上,載置比該第一盤件直徑小的第二盤件。
[0009]在所述第一盤件上,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外側閥座之間,也可以在第二彎曲部的外側形成靠近所述閥本體的第三彎曲部。
[0010]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案,緩沖器包括: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第一盤件,其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徑向上的相同位置,所述盤件支承部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第一盤件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并且,在徑向上的相同位置,所述外側閥座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僅載置在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第一盤件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
[0011]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案,緩沖器包括: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外側突出部;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突出部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中間突出部,突出地設置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突出部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突出部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內(nèi)側閥座而低于所述中間突出部,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盤件,其能夠落座地載置在所述外側突出部、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將所述盤件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使所述盤件載置在所述外側突出部、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盤件上,在所述內(nèi)側閥座與所述盤件支承部之間形成向所述閥本體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在所述盤件支承部與所述外側突出部之間形成向離開所述閥本體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由此,該緩沖器落座于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外側突出部。
[0012]所述外側突出部形成為環(huán)狀,所述中間突出部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形成為環(huán)狀。
[0013]根據(jù)上述緩沖器,能夠使閥特性合理。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局部剖視圖。
[0015]圖2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中使用的保持件的俯視圖。
[0016]圖3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主要部分的局部放大剖視圖。
[0017]圖4A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各閥座及盤件支承部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
[0018]圖4B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各閥座及盤件支承部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
[0019]圖4C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各閥座及盤件支承部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
[0020]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衰減力特性的特性線圖。
[0021]圖6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局部剖視圖。
[0022]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衰減力特性的特性線圖。
[0023]圖8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第一、第二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中使用的活塞本體的變形例的俯視圖。
[0024]圖9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局部剖視圖。
[0025]圖10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中使用的活塞本體的俯視圖。
[0026]圖1lA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各閥座及盤件支承部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
[0027]圖1lB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各閥座及盤件支承部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
[0028]圖1lC是用于說明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各閥座及盤件支承部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
[0029]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的衰減力特性的特性線圖。
[0030]圖13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中使用的活塞本體的變形例的俯視圖。
[0031]圖14是表示在本發(fā)明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中使用的活塞本體的另一變形例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第一實施方式]
[0033]下面,參照圖1?圖5,對本發(fā)明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進行說明。
[0034]如圖1所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具有缸體11,該缸體11封入有液體或氣體等工作流體。該缸體11具有一端側(圖1的上側)開口而另一端側(圖1的下側)封閉的有底筒狀的形狀,在此省略了對該形狀的圖示。在缸體11內(nèi),能夠滑動地嵌裝有活塞12。
[0035]活塞桿13的一端側(圖1的上側)向缸體11的外部延伸,另一端側插入到缸體11中。活塞12與該活塞桿13的另一端部通過螺母14連結。另外,活塞桿13的一端側在安裝于缸體11的一端開口部的活塞桿導向套及油封中穿過并向外部延伸,在此省略了圖示。活塞12將缸體11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S卩,活塞桿13伸出的那一側(圖1的上側)的活塞桿室18和缸體11的未圖示的底部側(圖1的下側)的底部腔室19。
[0036]活塞桿13具有主軸部25和處于缸體11內(nèi)側的端部且直徑小于主軸部25的直徑的安裝軸部26。由此,在主軸部25,在安裝軸部26側的端部形成了沿著與軸線正交的方向的臺階部27。在安裝軸部26,在與主軸部25相反一側的規(guī)定范圍內(nèi)形成有與上述螺母14螺合的外螺紋28。
[0037]活塞12具有大致圓盤狀的活塞本體(閥本體)31、安裝于活塞本體31的外周面并與缸體11內(nèi)滑動接觸的圓環(huán)狀的滑動接觸部件32、以及配置在活塞本體31的底部腔室19側的保持件(閥本體)33。活塞本體31及保持件33分別通過燒結工藝成形。
[0038]在活塞本體31上,在其徑向的中央以沿軸向貫通的方式形成有供活塞桿13穿過的通孔35。在該通孔35的底部腔室19 一側的開口部,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沿軸向及徑向凹入的定位凹部36。
[0039]另外,在活塞本體31上,在其活塞桿室18—側的端部,形成有在通孔35的徑向外側沿軸向突出的環(huán)狀的內(nèi)側閥座40和在比內(nèi)側閥座40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沿軸向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41。
[0040]在活塞本體31上,沿周向間隔形成有多處(在圖1中出于是剖面的關系,僅圖示了一處)通道孔43,通道孔43在活塞桿室18 —側在內(nèi)側閥座40與外側閥座41之間開口且沿軸向貫通。另外,在活塞本體31上,沿周向間隔形成有多處(在圖1中出于是剖面的關系,僅圖示了一處)通道孔44,通道孔44在活塞桿室18 —側在比外側閥座41更靠外側的位置開口且沿軸向貫通。通道孔43與通道孔44在活塞本體31的周向上交替配置。
[0041]在保持件33上,在其徑向的中央以沿軸向貫通的方式形成有供活塞桿13穿過的通孔51。在該通孔51的活塞本體31側的開口部的徑向外側,沿周向局部地形成有沿軸向突出的定位凸部52。另外,在保持件33上,在活塞本體31—側沿周向間隔形成有多處(在圖1中出于是剖面的關系,僅圖示了一處)通道缺口部53,這些通道缺口部53從通孔51與外周部之間向外周部穿出并沿軸向凹入。另外,在保持件33上,在活塞本體31—側,沿周向間隔形成有多處(在圖1中出于是剖面的關系,僅圖示了一處)通道凹部54,通道凹部54在通孔51與外周部之間沿軸向凹入。通道缺口部53與通道凹部54在活塞本體31的周向上交替配置。
[0042]在保持件33上,在與活塞本體31相反的那側,形成有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中間突出部)58和外側閥座(外側突出部)59。內(nèi)側閥座57在通孔51的徑向外側沿保持件33的軸向突出。中間閥座58在比內(nèi)側閥座57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沿保持件33的軸向突出。外側閥座59在比中間閥座58更靠徑向外側的位置沿保持件33的軸向突出。另外,在保持件33上,在與活塞本體31相反的那側,形成有從中間閥座58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沿保持件33的軸向突出的盤件支承部60。也就是說,中間閥座58及外側閥座59是通過將突出部連續(xù)地配置成環(huán)狀而構成的。
[0043]在保持件33上,在所有通道凹部54的底面位置形成有通道孔61,該通道孔61的一端在通道凹部54中開口而另一端在內(nèi)側閥座57與中間閥座58之間開口,并沿軸向貫通。
[0044]在使保持件33與活塞本體31徑向位置匹配而使定位凸部52嵌入定位凹部36中時,通道缺口部53使其周向的位置與通道孔43 —致,通道凹部54使其周向的位置與通道孔44 一致。由此,通道缺口部53與通道孔43連通,通道凹部54與通道孔44連通。通道缺口部53和通道孔43與內(nèi)側閥座40和外側閥座41之間的腔室62 —起,構成能夠將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連通并始終與底部腔室19連通的通道63。通道孔44、通道凹部54和通道孔61與內(nèi)側閥座57和中間閥座58之間的腔室65 —起,構成能夠將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連通并始終與活塞桿室18連通的通道66。
[0045]如圖2所示,內(nèi)側閥座57具有圍繞通孔51的環(huán)狀形狀。具體地說,內(nèi)側閥座57具有中心與通孔51的中心一致的圓環(huán)狀形狀。中間閥座58具有圍繞內(nèi)側閥座57的環(huán)狀形狀。具體地說,中間閥座58具有與內(nèi)側閥座57中心一致的圓環(huán)狀形狀。外側閥座59具有圍繞中間閥座58的環(huán)狀形狀。具體地說,外側閥座59具有與中間閥座58中心一致的圓環(huán)狀形狀。
[0046]盤件支承部60設有多個(具體為五處),在保持件33的周向上等間隔配置,使通道66的通道孔61配置在相鄰的盤件支承部60彼此之間。換句話說,通道66的通道孔61設有多個(具體為五處),在保持件33的周向上等間隔配置,使盤件支承部60配置在相鄰的通道孔61彼此之間。盤支承部60具有圓弧狀的形狀,配置在圍繞內(nèi)側閥座57的環(huán)狀位置。具體地說,盤件支承部60配置在與內(nèi)側閥座57中心一致的圓環(huán)狀位置。因此,多個盤件支承部60不連續(xù)地環(huán)狀配置在中間閥座58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
[0047]如圖1所示,在活塞12的活塞本體31的軸向的活塞桿室18 —側,從軸向的活塞本體31側開始依次設置有墊片70、盤件71、墊片72、限制部件73。另外,在保持件33的軸向的與活塞本體31相反的那側,從保持件33側開始依次設置有第一盤件75、第二盤件77、墊片78、限制部件79。
[0048]在墊片70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0,在盤件71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1,在墊片72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2,在限制部件73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3。另外,在第一盤件75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5,在第二盤件77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7,在墊片78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8,在限制部件79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99。
[0049]并且,活塞桿13的安裝軸部26在限制部件73的通孔93、墊片72的通孔92、盤件71的通孔91、墊片70的通孔90、活塞本體31的通孔35、保持件33的通孔51、第一盤件75的通孔95、第二盤件77的通孔97、墊片78的通孔98、限制部件79的通孔99中按該順序穿過,在該狀態(tài)下,將螺母14螺合在安裝軸部26的外螺紋28上。
[0050]于是,這些限制部件73、墊片72、盤件71、墊片70、活塞本體31、保持件33、第一盤件75、第二盤件77、墊片78及限制部件79均由安裝軸部26限制徑向移動并層疊在一起,并且在該層疊狀態(tài)下分別被活塞桿13的臺階部27與螺母14夾持。此時,盤件71、第一盤件75及第二盤件77僅各自的內(nèi)周側被夾緊而無法相對于活塞桿13進行軸向移動。
[0051]墊片70的外徑比內(nèi)側閥座40的座面40a的外徑稍大。盤件71由多片(具體為四片)等徑的圓盤狀單體盤件100層疊而成,其外徑比外側閥座41的座面41a的外徑稍大。在向活塞桿13上安裝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單體盤件100形成為正反面分別位于軸向上的一定位置處的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因此,盤件71也同樣形成為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
[0052]墊片72的外徑比內(nèi)側閥座40的座面40a的外徑稍小。限制部件73的外徑比外偵_座41的座面41a的內(nèi)徑稍小。
[0053]就形成于活塞本體31的活塞桿室18側的內(nèi)側閥座40及外側閥座41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而言,在將突出方向定為正方向的情況下,外側閥座41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比內(nèi)側閥座4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稍高。S卩,外側閥座41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41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比內(nèi)側閥座40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40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更具體地說,外側閥座41的座面41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比與內(nèi)側閥座40的突出方向上的座面40a抵接的墊片70的高度位置高。
[0054]盤件71以被向與內(nèi)側閥座40的座面40a抵接的墊片70推壓的方式安裝在活塞桿13上,在處于活塞桿室18及底部腔室19中沒有壓力差的非工作狀態(tài)時,盤件71落座于活塞本體31的外側閥座41的座面41a上,將設置在活塞本體31及保持件33中的通道63關閉。并且,在活塞桿13朝縮入側移動而使其向缸體11中的進入量增加時,若與活塞桿13一起移動的活塞12使底部腔室19的壓力高于活塞桿室18的壓力,則盤件71離開外側閥座41以打開通道63。由此,工作流體以對應于盤件71與外側閥座41之間的開閥量的流量,從底部腔室19經(jīng)由通道63流向活塞桿室18。也就是說,在通道63中,若活塞桿13向壓入側移動且活塞12與其一體地在缸體11內(nèi)滑動,則工作流體借助該滑動從底部腔室19流向活塞桿室18。
[0055]內(nèi)部由上述通道63貫通的活塞本體31及保持件33、以圍繞通道63的開口部的方式在活塞本體31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41、將活塞本體31的盤件71保持一體的內(nèi)側閥座40和對通道63的活塞桿室18 —側進行開閉的盤件71構成了縮入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101,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101設于通道63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0056]如圖3所示,第一盤件75由多片(具體為兩片)等徑的圓盤狀單體盤件104層疊而成,其外徑大于外側閥座59的供落座的座面59a的外徑。在向活塞桿13上安裝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單體盤件104形成為正反面分別位于軸向上的一定位置處的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因此,第一盤件75也同樣形成為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在第一盤件75的最靠近保持件33 —側的單體盤件104的外周部形成有盤件缺口部105,盤件缺口部105形成為沿軸向貫通并向外周緣部穿出的形狀。另外,在這個最靠近保持件33 —側的單體盤件104上,在比外周部的外周緣部更靠內(nèi)側的位置形成有盤件通道孔106。
[0057]第二盤件77由多片(具體為四片)等徑的圓盤狀單體盤件114層疊而成,其外徑小于第一盤件75的外徑且小于供第一盤件75落座的外側閥座59的座面59a的內(nèi)徑,但比供第一盤件75落座的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外徑大。在向活塞桿13上安裝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單體盤件114形成為正反面分別位于軸向上的一定位置處的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因此,第二盤件77也同樣形成為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
[0058]墊片78具有圓環(huán)狀形狀,其外徑與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的外徑大致相同。限制部件79具有圓環(huán)狀形狀,其外徑與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內(nèi)徑大致相同。
[0059]對于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外側閥座59及盤件支承部60各自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而言,在將突出方向(圖3中的向下的方向)定為正方向的情況下,中間閥座58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比內(nèi)側閥座57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外側閥座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或等于中間閥座58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另外,盤件支承部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57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低于中間閥座58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
[0060]換句換說,中間閥座58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58a的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57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57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外側閥座59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59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于或等于中間閥座58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58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另外,盤件支承部60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60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57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57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中間閥座58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58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于盤件支承部60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60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
[0061]此處,設定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外側閥座59及盤件支承部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以使載置在它們之上的平板狀的第一盤件75產(chǎn)生以下形狀的彈性變形。[0062]首先,圖4A、圖4B中表示了用于說明各閥座的高度設定方法的示意圖。如圖4A中示意性表示的那樣,設定盤件支承部60,使得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盤件支承部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58上的狀態(tài)下的第一盤件75。也就是說,在僅設置內(nèi)側閥座57及中間閥座58,將第一盤件75向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上推壓而使之僅載置在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上的狀態(tài)下,求出在該狀態(tài)下應該配置盤件支承部60的徑向位置處的第一盤件75的高度位置。然后,設定盤件支承部60的位置,以將座面60a配置在與該高度位置高的位置。若僅設置內(nèi)側閥座57和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57的中間閥座58,則在盤件的彈簧作用下,第一盤件75將在內(nèi)側閥座57與中間閥座58之間向中間閥座58等的突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呈凸狀地彎曲,比中間閥座58更靠近外周側的第一盤件75的端部將位于比中間閥座58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的地方。此時,由于第一盤件75為圓盤狀,因此第一盤件75外周側的端部欲恢復平坦。但是,不會抵接于外側閥座59。此處,僅載置的狀態(tài),是指僅將第一盤件75向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推壓的狀態(tài),也就是不從第一盤件75上對盤件支承部60、中間閥座58施力的狀態(tài)。
[0063]然后,若在上述位置設置盤件支承部60,則如圖4B中示意性表示的那樣,第一盤件75的內(nèi)側閥座57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部分被向盤件支承部60等的突出方向推起。與此相伴,第一盤件75的內(nèi)側閥座57與盤件支承部60之間的部分向盤件支承部60等的突出方向的相反方向呈凸狀地彎曲,雖然第一盤件75的比盤件支承部60更靠外側的部分欲恢復平坦,但由于第一盤件75與內(nèi)側閥座57抵接,因此盤件支承部60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部分以及中間閥座58外側的部分向中間閥座58等的突出方向呈凸狀地彎曲。
[0064]也就是說,在將第一盤件75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僅使第一盤件75載置在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上的狀態(tài)下,第一盤件75因此而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內(nèi)側閥座57與盤件支承部60之間形成向軸向上的保持件33側(圖4B的下側)彎曲成凸狀的環(huán)狀彎曲部111’,在盤件支承部60與應該配置外側閥座59的徑向位置之間形成向離開保持件33的一側(圖4B的上側)彎曲成凸狀的圓環(huán)狀彎曲部112’,在彎曲部112’的徑向外側,形成越靠近徑向外側離軸向上的保持件33側(圖4B的下側)越近的彎曲部113’。
[0065]接著,設定外側閥座59,使得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外側閥座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以上述方式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上的狀態(tài)下的第一盤件75。也就是說,在僅設置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將第一盤件75向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上推壓而使之僅載置在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及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上的狀態(tài)下,求出在該狀態(tài)下應該配置外側閥座59的徑向位置處的第一盤件75的高度位置。然后,設定外側閥座59的位置,以將座面59a配置在與該高度位置相同或者在突出方向上高的位置。因此,若將外側閥座59設置在該位置,則第一盤件75的向外側閥座59的座面59a上抵接的部分被向外側閥座59等的突出方向推起。另外,設定外側閥座59的座面59a的高度位置,從而即使在被外側閥座59以此方式推起的狀態(tài)下,第一盤件75仍能維持載置在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兩者上的狀態(tài)。
[0066]另外,例如,如果將盤件支承部60配置在內(nèi)側閥座57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徑向中央位置,且將從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至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高度Hl設為1,那么從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至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的高度H2優(yōu)選為0.3?0.5。其原因在于:如果高度H2小于0.3,那么盤件支承部60有可能無法與第一盤件75抵接;如果高度H2高于0.5,則第一盤件75有可能無法與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抵接。
[0067]如圖3所示,當?shù)谝槐P件75與其它部件一起安裝到活塞桿13上時,第一盤件75被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載置在外側閥座59、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上。在該狀態(tài)下,第一盤件75的外周側被外側閥座59推起,并且第一盤件75在與保持件33相反的一側載置第二盤件77而受到來自第二盤件77的作用力。因此,在第一盤件75上,在內(nèi)側閥座57與盤件支承部60之間,以向軸向上的保持件33側彎曲成凸狀的方式形成第一彎曲部111,該第一彎曲部111的彎曲程度比不存在上述外側閥座59及第二盤件77的情況下的彎曲部111’的彎曲程度小。另外,在盤件支承部60與外側閥座59之間,以向軸向上的離開保持件33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方式形成彎曲程度比彎曲部112’小的環(huán)狀的第二彎曲部112。另夕卜,在中間閥座58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第二彎曲部112的外側,以越靠近外側離軸向上的保持件33側越近的方式形成彎曲程度比彎曲部113’小的環(huán)狀的第三彎曲部113。
[0068]另外,也可以使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于連結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與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連線在徑向同一位置的高度位置,并且使外側閥座59的座面59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低于連結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與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連線的延長線在徑向同一位置的高度位置,從而使第一盤件75如上所述地彈性變形為具有第一彎曲部111、第二彎曲部112及第三彎曲部113的形狀。
[0069]另外,通過對外側閥座59及中間閥座58的高度位置等進行調(diào)整,如圖4C所示,在第二彎曲部112的外側,形成向軸向上的保持件33側彎曲成凸狀的環(huán)狀彎曲部110。其結果是,第二彎曲部112至少比外側閥座59更靠近盤件支承部60側形成。
[0070]如圖1所示,當?shù)谝槐P件75安裝到活塞桿13上并且處于活塞桿室18及底部腔室19中沒有壓力差的非工作狀態(tài)時,第一盤件75以上述方式緊貼在保持件33的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上,并抵接在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及外側閥座59的座面59a上。
[0071]第二盤件77被載置在第一盤件75上,并仿照第一盤件75的比中間閥座58更靠近徑向內(nèi)側的部分,以越靠近徑向外側就越位于軸向上的與活塞本體31相反一側的位置的方式發(fā)生彈性變形。因此,第二盤件77向中間閥座58推壓第一盤件75。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第二盤件77的外徑仍比保持件33的中間閥座58之座面58a的外徑稍大,而比外側閥座59的座面59a的內(nèi)徑小。當然,第二盤件77只要能向中間閥座58推壓第一盤件75即可,其外徑也可以在保持件33的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外徑以下。
[0072]如圖3所示,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形成在第一盤件75的與外側閥座59抵接的單體盤件104上的盤件通道孔106,是以從徑向內(nèi)側向徑向外側越過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抵接位置的方式形成的。也就是說,在處于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抵接的狀態(tài)時,該盤件通道孔106構成將中間閥座58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腔室120與通道66的腔室65連通的連接通道121。換句話說,腔室120與通道66通過盤件通道孔106始終連通。當然,也可以不設置盤件通道孔106,而是如圖3的雙點劃線所示,在保持件33中設置通過將通道凹部54與腔室120連通而使通道66始終與腔室120連通的通道孔122,從而形成將腔室120與通道66連通的連接通道。
[0073]另外,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形成在第一盤件75的與外側閥座59抵接的單體盤件104上的盤件缺口部105從徑向內(nèi)側向徑向外側越過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抵接位置,由此,使中間閥座58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腔室120始終與底部腔室19連通。換句話說,在處于第一盤件75與外側閥座59抵接的狀態(tài)時,該盤件缺口部105構成使通道66也就是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連接通道121與底部腔室19連通的固定阻尼孔125。
[0074]此處,在安裝到活塞桿13上的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及外側閥座59兩者均抵接的狀態(tài)下,由盤件通道孔106形成的連接通道121的流路面積大于由盤件缺口部105形成的固定阻尼孔125的流路面積。當然,也可以不設置盤件缺口部105,而是在外側閥座59上形成將包括座面59a在內(nèi)的部分切下的閥座缺口部,以形成固定阻尼孔。
[0075]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第一盤件75與保持件33的中間閥座58、外側閥座59和盤件支承部60抵接,關閉通道66。當然,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如圖1所示,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仍經(jīng)由通道66、連接通道121及固定阻尼孔125連通。并且,當活塞桿13從該非工作狀態(tài)向相對于缸體11的突出量增加的伸出側移動時,與活塞桿13 —起移動的活塞12使活塞桿室18的壓力高于底部腔室19側的壓力。
[0076]此時,如圖5所示,當活塞12的移動速度即活塞速度處于較慢的規(guī)定范圍O?Vl時,第一盤件75在因上述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外側閥座59及盤件支承部60之間的位置關系而產(chǎn)生的自身的第二彎曲部112及第三彎曲部113的彈性變形的彈性力的作用下,維持與中間閥座58抵接并且與外側閥座59抵接的狀態(tài)。于是,工作流體以固定阻尼孔125的一定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連接通道121及固定阻尼孔125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由此,產(chǎn)生阻尼特性(衰減力與活塞速度的二次方大致成正比)的圖5所示的O?f I的衰減力。
[0077]另外,當活塞速度處于中等的規(guī)定范圍Vl?V2時,第一盤件75在第二盤件77的作用力的作用下維持與中間閥座58抵接的狀態(tài),克服因自身的第二彎曲部112及第三彎曲部113的彈性變形產(chǎn)生的彈性力而以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外周部為起點發(fā)生變形,使外周側離開外側閥座59。
[0078]于是,工作流體以比固定阻尼孔125更大且根據(jù)第一盤件75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及連接通道121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由此,在活塞速度為中速的狀態(tài)下,將產(chǎn)生和外側閥座59與第一盤件75之間的開閥量對應的第一級閥特性(衰減力與活塞速度大致成正比)的、圖5所示的fl?f2的衰減力。
[0079]當然,只要通過上述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外側閥座59及盤件支承部60之間的位置關系,將比第一盤件75的中間閥座58更靠外側的部分離開外側閥座59所需的力設定得較小,就能夠使第一級閥特性的最小衰減力fl接近O。只要將比第一盤件75的中間閥座58更靠外側的部分離開外側閥座59所需的力設定得較大,就能夠與之相應地使最小衰減力Π增大。另外,即使增加第一盤件75的彈性力(單體盤件104的片數(shù)、厚度等),仍能增大最小衰減力H。另外,通過改變跨越中間閥座58的連接通道121的面積,能夠改變第一級閥特性的傾斜度。
[0080]并且,當活塞速度處于較快的規(guī)定范圍V2以上時,第一盤件75克服因自身的彈性變形而產(chǎn)生的彈性力以及第二盤件77的作用力,以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的外周部為起點產(chǎn)生變形,離開中間閥座58。于是,工作流體以比連接通道121大且根據(jù)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由此,將產(chǎn)生和中間閥座58與第一盤件75之間的開閥量對應的第二級閥特性的、圖5所示的f2以上的衰減力。
[0081]與第一級閥特性相比,第二級閥特性中衰減力相對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率更低。第二級閥特性的最小衰減力f2可因中間閥座58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的高度差、第二盤件77的彈性力(單體盤件114的厚度、片數(shù)等)而改變。
[0082]由上可知,在設于活塞本體31及保持件33的通道66中,當活塞桿13向伸出側移動且活塞12也隨之一體地在缸體11內(nèi)滑動時,通過該滑動使工作流體從活塞桿室18流向底部腔室19。
[0083]內(nèi)部由上述通道66貫通的活塞本體31及保持件33、在保持件33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59、在保持件33的外側閥座59的內(nèi)側突出的環(huán)狀的內(nèi)側閥座57、在保持件33的外側閥座59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以圍繞通道66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的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58、在中間閥座58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57而低于中間閥座58并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的盤件支承部60、載置在外側閥座59、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上的第一盤件75、載置在第一盤件75上的第二盤件77和將中間閥座58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腔室120與通道66連通的連接通道121構成了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131,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131設于通道66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0084]在上述特開平2-66333號公報中記載的緩沖器中,外側閥座、中間閥座和內(nèi)側閥座中的中間閥座的高度低于內(nèi)側閥座及外側閥座,通過利用彈簧向該中間閥座推壓被夾緊而緊貼于內(nèi)側閥座的盤件,對盤件施加設定載荷。在該結構中,盤件對外周閥座施加的設定載荷變高,導致開閥點提高,因此閥特性不一定適當。也就是說,在通過使外側閥座高于中間閥座以獲得上述的多級衰減力特性的緩沖器中,若使用例如燒結工藝制造具有內(nèi)側閥座、中間閥座及外側閥座的部件,則制造上的誤差(公差)有可能使內(nèi)側閥座、中間閥座及外側閥座的高度關系出現(xiàn)偏差。當內(nèi)側閥座、中間閥座及外側閥座的高度關系出現(xiàn)偏差時,盤件可能無法同時與中間閥座和外側閥座接觸,因而出現(xiàn)間隙而造成工作流體泄漏,可能無法獲得期望的衰減力特性。因此,如特開平2-66333號公報那樣,使中間閥座低于外側閥座及內(nèi)側閥座,利用彈簧推壓盤件,使其與中間閥座及外側閥座兩者抵接。但是,如果是利用彈簧推壓盤件而使其與外側閥座以及高度比它低的中間閥座抵接的結構,則盤件對外側閥座施加的設定載荷變高,導致開閥點變高。
[0085]另外,在特開2011-179550號公報中記載的緩沖器中,使中間閥座的高度高于內(nèi)側閥座,并且,以連接它們的方式設置盤件支承部,使外側閥座的高度高于中間閥座。并且,通過夾緊盤件以使其緊貼在內(nèi)側閥座上,使盤件仿照盤件支承部、中間閥座及外側閥座產(chǎn)生彈性變形,從而在其彈性力的作用下產(chǎn)生設定載荷。在該情況下,盤件以外周側在軸向上離開活塞的方式翹曲而產(chǎn)生彈性變形,由于開閥方向就是使變形加大的方向,因此,盤件對外側閥座施加的設定載荷變高,導致開閥點變高。
[0086]與之相對,根據(jù)第一實施方式的緩沖器,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盤件支承部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58上的狀態(tài)下的第一盤件75,并且,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外側閥座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內(nèi)側閥座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上的狀態(tài)下的第一盤件75。由此,第一盤件75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內(nèi)側閥座57與盤件支承部60之間形成向保持件33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111,在盤件支承部60與外側閥座59之間形成向離開保持件33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112。并且,第一盤件75以上述方式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其彈性力的作用下在第二彎曲部112外周側的第三彎曲部113與外側閥座59抵接。如此,第一盤件75在盤件支承部60與外側閥座59之間彈性變形為具有向離開保持件33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112的形狀而與外側閥座59抵接,因此,離開外側閥座59的方向與恢復到平坦的自然狀態(tài)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即使吸收制造上的誤差(公差)也能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因此,第一盤件75易于自外側閥座59分離,能夠抑制開閥點變高的情況,因此能夠使閥特性適當。
[0087]另外,由于既不必增加盤件片數(shù),也不必使用帶有突起的盤件、螺旋彈簧,因此能夠降低成本,并且能夠縮短軸向長度。
[0088]另外,由于盤件支承部60可使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和外側閥座59良好地抵接,因此,可獲得穩(wěn)定的衰減力。
[0089]另外,由于能夠確保內(nèi)側閥座57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高度差h較大,因此,可獲得中速下的穩(wěn)定的衰減力。
[0090]另外,由于盤件支承部60設置在沿保持件33的周向相鄰的通道66彼此之間,因此,能夠避免保持件33在徑向上的大型化乃至緩沖器在徑向上的大型化。
[0091]另外,由于在第一盤件75上載置了直徑比第一盤件75小的第二盤件77,因此,即使第一盤件75自外側閥座59分離,也能夠使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抵接。因此,如上所述,能夠獲得第一級及第二級閥特性。
[0092]另外,由于在第一盤件75上,在中間閥座58與外側閥座59之間,在第二彎曲部112的外側形成了靠近保持件33的第三彎曲部113,因此,能夠使吸收制造上的誤差且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的效果得到加強。
[0093][第二實施方式]
[0094]下面,對于第二實施方式,主要基于圖6及圖7,以其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另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名稱、相同的附圖標記進行表示。
[0095]在第二實施方式中,第二盤件77由兩片單體盤件114構成,在第二盤件77與墊片78之間,具有層疊設置在其上的第三盤件155。在第三盤件155上,與第二盤件77相同,也是在徑向中央形成有通孔156,活塞桿13的安裝軸部26在該通孔156中穿過。
[0096]第三盤件155由多片(具體為兩片)等徑的圓盤狀單體盤件157層疊而成,其外徑大于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的外徑,小于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內(nèi)徑。在向活塞桿13上安裝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單體盤件157形成為正反面分別位于軸向上的一定位置處的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因此,第三盤件155也同樣形成為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
[0097]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第三盤件155抵接于第二盤件77,并與第二盤件77相同,仿照第一盤件75的比盤件支承部60更靠近徑向內(nèi)側的部分,以越靠近徑向外側就越位于軸向上的與活塞本體31相反一側的位置的方式發(fā)生彈性變形。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第三盤件155的外徑仍比保持件33的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的外徑稍大,比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內(nèi)徑小。
[0098]當活塞桿13從圖6所示的非工作狀態(tài)向相對于缸體11的突出量增加的伸出側移動時,與活塞桿13 —起移動的活塞12使活塞桿室18的壓力高于底部腔室19側的壓力。
[0099]此時,如圖7所示,當活塞速度處于較慢的規(guī)定范圍O?Vl時,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第一盤件75維持與中間閥座59抵接的狀態(tài),工作流體以固定阻尼孔125的一定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連接通道121及固定阻尼孔125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產(chǎn)生阻尼特性的圖7所示O?fl的衰減力。
[0100]另外,在活塞速度處于中等的規(guī)定范圍Vl?V2時,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第一盤件75維持與中間閥座58抵接的狀態(tài),以中間閥座58的座面58a的外周部為起點發(fā)生變形,使外周側離開外側閥座59,工作流體以根據(jù)第一盤件75與外側閥座59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及連接通道121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產(chǎn)生和外側閥座59與第一盤件75之間的開閥量對應的第一級閥特性的圖7所示的fl?f2的衰減力。
[0101]并且,當活塞速度為中等但處于比上述活塞速度快的規(guī)定范圍V2?V3時,第一盤件75維持與盤件支承部60抵接的狀態(tài),克服第二盤件77的作用力而以盤件支承部60的座面60a的外周部為起點發(fā)生變形,離開中間閥座58。于是,工作流體以比連接通道121大且根據(jù)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流向底部腔室19側。因此,產(chǎn)生和中間閥座58與第一盤件75之間的開閥量對應的第二級閥特性的、圖7所示的f2?f3的衰減力。與第一級閥特性相比,第二級閥特性中衰減力相對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率更低。
[0102]并且,當活塞速度處于較高的規(guī)定范圍V3以上時,第一盤件75克服第二盤件77及第三盤件155的作用力而以內(nèi)側閥座57的座面57a的外周部為起點發(fā)生變形,離開盤件支承部60,進而離開中間閥座58。于是,工作流體以比連接通道121大且根據(jù)第一盤件75與中間閥座58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66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由此,產(chǎn)生和中間閥座58與第一盤件75之間的開閥量對應的第三級閥特性的、圖7所示的f3以上的衰減力。與第二級閥特性相比,第三級閥特性中衰減力相對于活塞速度的增加率更低。
[0103]根據(jù)這種結構的第二實施方式,由于在保持件33的中間閥座58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設置了盤件支承部60,并且在第二盤件77上層疊設置了比中間閥座58直徑小但比盤件支承部60直徑大的第三盤件155,因此,能夠獲得多級閥特性的衰減力特性。
[0104]注意,雖然以中間閥座58及外側閥座59均為圓形閥座的情況為例說明了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但中間閥座58及外側閥座59中的至少一個也可以是圓形以外的花瓣形等異形閥座。
[0105]另外,也可以設置多個中間閥座58并將多個中間閥座58設成同心圓狀。
[0106]另外,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表示了將本發(fā)明應用到活塞的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中的示例,但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將本發(fā)明應用到活塞的縮入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中。
[0107]另外,雖然以在活塞本體31上設置與之分體的保持件33、在該保持件33上設置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外側閥座59、盤件支承部60、始終與活塞桿室18連通的通道66的情況為例說明了上述第一、第二實施方式,但也可以將它們設置在活塞本體31上。在該情況下,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將始終與底部腔室19連通的通道63設置在活塞本體31上。
[0108]例如,如圖8所示,在設置通道孔122 (使圖1的活塞桿室18始終與腔室120連通的圖3所示的通道孔122)的情況下,形成從中間閥座58周向的局部位置向徑向外側突出的多個外側閥座構成部160,在這些外側閥座構成部160與中間閥座58之間,設置通道孔122。并且,在沿周向相鄰的外側閥座構成部160彼此之間設置通道63 (始終與圖1的底部腔室19連通的通道63)。該情況下,外側閥座59由多個外側閥座構成部160和沿周向相鄰的外側閥座構成部160彼此之間的中間閥座58構成,形成為花環(huán)形的環(huán)狀。并且,中間閥座58的不構成外側閥座59的那部分被配置在外側閥座59與內(nèi)側閥座57之間。在中間閥座58周向上的與外側閥座構成部160相一致的位置,形成有沿徑向貫通的通道槽161,并且,可以省略圖3所示的第一盤件75的單體盤件104的盤件通道孔106。
[0109][第三實施方式]
[0110]下面,對于第三實施方式,主要基于圖9?圖14,以其與第一實施方式不同的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另外,對于與第一實施方式相同的部位,使用相同名稱、相同的附圖標記進行表示。
[0111]如圖9所示,在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中,活塞212通過螺母14與活塞桿13連結,在缸體11內(nèi)滑動,該活塞212具有通過燒結工藝一體成形的大致圓盤狀的活塞本體(閥本體)231以及安裝在活塞本體231的外周面上并與缸體11的內(nèi)壁滑動接觸的圓環(huán)狀的滑動接觸部件232。在活塞212上未設置如第一實施方式那樣的保持件。
[0112]活塞本體231的軸向兩側具有相同的形狀?;钊倔w231的軸向一側構成了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另一側構成了縮入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因此,在需要對兩者進行區(qū)分的情況下,將分別為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及其結構的各附圖標記加上(A)、在縮入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及其結構的各附圖標記加上(B)來加以區(qū)分。
[0113]在第三實施方式的活塞本體231中,在其中心軸上貫通地形成了直線狀的通孔235。在活塞本體231的軸向兩端部,分別形成了在通孔235的徑向外側沿軸向突出的環(huán)狀的內(nèi)側閥座257和在內(nèi)側閥座257的徑向外側沿軸向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201。內(nèi)側閥座257的突出前端的座面257a在活塞本體231的軸向上的高度位置是一定的,沿著與活塞本體231的軸線正交的方向。外側閥座201的突出前端的座面201a在活塞本體231的軸向上的高度位置也是一定的,也沿著與活塞本體231的軸線正交的方向。
[0114]內(nèi)側閥座257具有圍繞通孔235的環(huán)狀形狀。具體地說,內(nèi)側閥座257具有中心與通孔235的中心一致的圓環(huán)狀形狀。如圖10所示,外側閥座201具有圍繞內(nèi)側閥座257的環(huán)狀形狀,并具有直徑大于內(nèi)側閥座257的多個(具體為四處)圓弧狀的中間突出部258和直徑大于中間突出部258的多個(具體為四處)圓弧狀的外側突出部259。中間突出部258形成為中心與通孔235的中心一致的圓弧狀,多個中間突出部258等間隔不連續(xù)地環(huán)狀配置在同一個圓上。外側突出部259也形成為中心與通孔235的中心一致的圓弧狀,多個外側突出部259也等間隔不連續(xù)地環(huán)狀配置在同一個圓上。中間突出部258及外側突出部259在活塞本體231的周向上交替形成。在外側突出部259上,從座面201a沿軸向凹入地形成有沿徑向貫通的缺口部305。
[0115]在活塞本體231的周向上相鄰的中間突出部258及外側突出部259的相互接近側的端部彼此通過沿著活塞本體231徑向的連結突出部202連結。由此,外側閥座201形成為非圓形的異形環(huán)狀,呈花瓣形。另外,活塞本體231的軸向一側的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與軸向另一側的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是一致的,軸向一側的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與軸向另一側的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在圓周方向上的位置是一致的。
[0116]在活塞本體231上,沿周向間隔形成有多處(具體為八處)與其軸向平行且筆直貫通的通道孔243。通道孔243的軸向一側是入口孔部203,該入口孔部203形成為在活塞本體231的周向上較長的圓弧形狀,通道孔243的軸向另一側是出口孔部204,該出口孔部204形成為比入口孔203窄的圓形形狀。多個通道孔243的入口孔203均配置于中間突出部258在活塞本體231周向上的中央位置且中間突出部258在活塞本體231徑向上的外側位置。另外,多個通道孔243的出口孔部204均配置于外側突出部259在活塞本體231周向上的中央位置且外側突出部259在活塞本體231徑向上的內(nèi)側位置。對周向位置一致的軸向兩側的中間突出部258及外側突出部259的組均形成通道孔243。因此,形狀相同的通道孔243在活塞本體231的周向上交替地倒置配置。出口孔部204在活塞本體231的軸向上對齊的多個通道孔243和圖9所示的圍繞出口孔部204的外側閥座201內(nèi)側的腔室262構成一條通道263,因此,在活塞本體231中形成兩處在軸向上方向相反的這種通道263。
[0117]在活塞本體231上,形成有從其徑向上的中間突出部258與內(nèi)側閥座257之間沿軸向突出的多個(具體為四處)盤件支承部260。如圖10所示,盤件支承部260形成為中心與通孔235的中心一致的圓弧狀,多個盤件支承部260不連續(xù)地環(huán)狀配置在同一個圓上。盤件支承部260以圍繞內(nèi)側閥座257的方式等間隔地配置。
[0118]如圖9所示,這種活塞本體231以活塞桿13的安裝軸部26在通孔235中穿過的狀態(tài)安裝到活塞桿13上,配置在缸體11內(nèi)。在這種狀態(tài)下,通道263 (A)具有入口孔部203 (A)朝向活塞桿室18的通道孔243 (A),該通道263 (A)能夠使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連通,它始終與活塞桿室18連通,構成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A)。另外,通道263 (B)具有入口孔部203⑶朝向底部腔室19的通道孔243⑶,該通道263⑶能夠使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連通,它始終與底部腔室19連通,構成縮入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B)。
[0119]在活塞本體231的軸向的底部腔室19 一側,從軸向的活塞本體31側開始依次設有構成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 (A)的盤件275 (A)、墊片278 (A)、限制部件279 (A)。在活塞本體231的由向的活塞桿室18 —側,也同樣設有構成縮入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 (B)的盤件275 (B)、墊片278 (B)、限制部件279 (B)。在盤件275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295,在墊片278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298,在限制部件279的徑向中央沿軸向貫通形成有通孔299。
[0120]并且,活塞桿13的安裝軸部26在限制部件279(B)的通孔299、墊片278(B)的通孔298、盤件275(B)的通孔295、活塞本體231的通孔235、盤件275 (A)的通孔295、墊片278(A)的通孔298、限制部件279 (A)的通孔299中按該順序穿過,在該狀態(tài)下,將螺母14螺合在安裝軸部26的外螺紋28上。于是,這些限制部件279(B)、墊片278(B)、盤件275(B)、活塞本體231、盤件275(A)、墊片278(A)、限制部件279(A)均由安裝軸部26限制徑向移動并層疊在一起,并且在該層疊狀態(tài)下被活塞桿13的臺階部27與螺母14夾持。此時,盤件275 (A), 275 (B)僅各自的內(nèi)周側被夾緊而無法相對于活塞桿13進行軸向移動。[0121]盤件275由多片(具體為四片)等徑的圓盤狀單體盤件304層疊而成,其外徑比外側閥座201的座面201a中的構成外側突出部259的那部分的外徑大。在向活塞桿13上安裝前的自然狀態(tài)下,單體盤件304形成為正反面分別位于軸向上的一定位置處的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因此,盤件275也同樣形成為平坦形狀也就是平板狀。
[0122]墊片278具有圓環(huán)狀的形狀,其外徑與內(nèi)側閥座257的座面257a的外徑大致相同。限制部件279具有圓環(huán)狀的形狀,其外徑與外側閥座201的座面201a中的形成中間突出部258的那部分的外徑大致相同。
[0123]在第三實施方式中,內(nèi)側閥座257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及盤件支承部2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之間的關系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nèi)側閥座57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中間閥座58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外側閥座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及盤件支承部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之間的關系是相同的。此時,內(nèi)側閥座257與內(nèi)側閥座57對應,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與中間閥座58對應,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與外側閥座59對應,盤件支承部260與盤件支承部60對應。
[0124]具體地說,對于外側閥座201及盤件支承部260各自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而言,在將突出方向定為正方向的情況下,包括中間突出部258及外側突出部259的外側閥座201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257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另外,盤件支承部2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257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低于外側閥座201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
[0125]換句話說,包括中間突出部258及外側突出部259的外側閥座201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201a的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257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257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另外,盤件支承部260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260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于內(nèi)側閥座257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257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外側閥座201的座面201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高于盤件支承部260的突出方向前端的座面260a在突出方向上的高度位置。
[0126]此處,設定內(nèi)側閥座257、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及盤件支承部2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以使載置在它們之上的平板狀的盤件275產(chǎn)生以下形狀的彈性變形。
[0127]首先,如圖11A、圖1lB所示,以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內(nèi)側閥座57、中間閥座58及盤件支承部60同樣的方式設定內(nèi)側閥座257、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及盤件支承部260。S卩,如圖1IA所示,在僅設置內(nèi)側閥座257及中間突出部258并將盤件275向內(nèi)側閥座257的座面257a推壓的狀態(tài)下,求出應該配置盤件支承部260的徑向位置處的盤件275的高度位置,設定盤件支承部260的位置,以將座面260a配置在高于該高度位置的位置。
[0128]若將盤件支承部260設置在上述位置,則如圖1lB所示,盤件275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內(nèi)側閥座257與盤件支承部260之間形成向軸向上的活塞本體231側(圖1lB的下側)彎曲成凸狀的環(huán)狀彎曲部311’,在盤件支承部260與應該配置外側突出部259的徑向位置之間形成向離開活塞本體231的一側(圖1lB的上側)彎曲成凸狀的圓環(huán)狀彎曲部312’,在彎曲部312’的徑向外側,形成越靠近徑向外側離軸向上的活塞本體231側(圖1lB的下偵D越近的彎曲部313’。
[0129]接著,設定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使得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外側突出部2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以上述方式向內(nèi)側閥座2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突出部258及盤件支承部260上的狀態(tài)下的盤件275。于是,在盤件275上,在內(nèi)側閥座257與盤件支承部260之間,以向軸向上的活塞本體231側彎曲成凸狀的方式形成第一彎曲部311,該第一彎曲部311的彎曲程度比不存在上述外側突出部259的情況下的彎曲部311’的彎曲程度稍小。另外,在盤件支承部260與外側突出部259之間,以向軸向上的離開活塞本體231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方式形成彎曲程度比彎曲部312,的彎曲程度稍小的環(huán)狀的第二彎曲部312。
[0130]此處,調(diào)整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及中間突出部258的高度位置等,若假設外側閥座201沒有連結突出部202,則如圖1lC所示,在第二彎曲部312的外側形成向軸向上的活塞本體231側彎曲成凸狀的環(huán)狀彎曲部314。由于外側閥座201具有連結突出部202,因此盤件275的至少與外側閥座201抵接的那部分彎曲部314形成為平坦形狀,其結果是,第二彎曲部312至少比從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更靠近盤件支承部260側形成。
[0131]如圖9所示,當盤件275與其他部件一起安裝到活塞桿13上時,盤件275將被向內(nèi)側閥座257推壓而載置在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外側閥座201的連結突出部202、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及盤件支承部260上。在該狀態(tài)下,盤件275的外周側被外側閥座201推起。因此,盤件275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內(nèi)側閥座257與盤件支承部260之間,形成向軸向上的活塞本體231側彎曲成凸狀的環(huán)狀的第一彎曲部311,在盤件支承部260與外側閥座201的中間突出部258之間,形成向離開活塞本體231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圓環(huán)狀的第二彎曲部312。
[0132]如圖9所示,當盤件275安裝到活塞桿13上并且處于活塞桿室18及底部腔室19中沒有壓力差的非工作狀態(tài)下,盤件275以上述方式緊貼在活塞本體231的內(nèi)側閥座257的座面257a上,并抵接在盤件支承部260的座面260a、外側閥座201的座面201a上。
[0133]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即使盤件275與包括外側突出部259的外側閥座201抵接,形成在外側閥座201的外側突出部259上的缺口部305也從徑向內(nèi)側向徑向外側貫通外側突出部259。因此,在底部腔室19側的盤件275 (A)中,抵接于它的外側閥座201 (A)與內(nèi)側閥座257(A)之間的腔室262(A)通過缺口部305(A)與底部腔室19連通。也就是說,即使處于盤件275 (A)落座在外側閥座201 (A)上的狀態(tài),該缺口部305 (A)仍構成使通道263 (A)也就是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連通的固定阻尼孔325 (A)。同樣,在活塞桿室18側的盤件275(B)中,抵接于它的外側閥座201(B)與內(nèi)側閥座257(B)之間的腔室262(B)通過缺口部305 (B)與活塞桿室18連通。也就是說,即使處于盤件275 (B)落座在外側閥座201 (B)上的狀態(tài),該缺口部305(B)仍構成使通道263(B)也就是底部腔室19與活塞桿室18連通的固定阻尼孔325(B)。另外,也可以不在外側閥座201上設置缺口部305,而是在盤件275上形成缺口部以形成固定阻尼孔。
[0134]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盤件275(A)與活塞本體231的外側閥座201(A)和盤件支承部260 (A)抵接,關閉通道263 (A)。
[0135]當然,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也經(jīng)由通道263(A)和固定阻尼孔325(A)連通。并且,當活塞桿13從該非工作狀態(tài)向相對于缸體11的突出量增加的伸出側移動時,與活塞桿13 —起移動的活塞212使活塞桿室18的壓力高于底部腔室19側的壓力。其結果是,工作流體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設在活塞本體231上的通道263(A)流向底部腔室19。
[0136]此時,如圖12所示,當活塞212的移動速度即活塞速度處于較慢的規(guī)定范圍O?Vll時,盤件275(A)維持與外側閥座201(A)抵接的狀態(tài)。于是,工作流體經(jīng)由通道263 (A)及固定阻尼孔325(A),以固定阻尼孔325(A)的一定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由此,產(chǎn)生阻尼特性(衰減力與活塞速度的二次方大致成正比)的圖12所示的O?fll的衰減力。
[0137]另外,當活塞速度處于較快的規(guī)定范圍Vll以上時,盤件275(A)克服因自身的彈性變形而產(chǎn)生的彈性力離開外側閥座201(A)。于是,工作流體以根據(jù)盤件275(A)與外側閥座201 (A)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活塞桿室18經(jīng)由通道263 (A)流向底部腔室19側。由此,將產(chǎn)生和外側閥座201 (A)與盤件275(A)之間的開閥量對應的閥特性的圖12所示的fll以上的衰減力。
[0138]由上可知,在設于活塞本體231上的通道263⑷中,當活塞桿13向伸出側移動且活塞212也隨之一起在缸體11內(nèi)滑動時,通過該滑動使工作流體從活塞桿室18流向底部腔室19。
[0139]內(nèi)部由上述通道263 (A)貫通的活塞本體231、向活塞本體231的底部腔室19側突出的外側閥座201 (A)、內(nèi)側閥座257 (A)及盤件支承部260 (A)、載置在它們之上的底部腔室19側的盤件275(A)構成了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A),該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 (A)設于通道263 (A)的一部分上,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0140]另外,在處于非工作狀態(tài)時,盤件275 (B)與活塞本體231的外側閥座201 (B)和盤件支承部260 (B)抵接,關閉通道263 (B)。當然,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活塞桿室18與底部腔室19仍經(jīng)由通道263(B)及固定阻尼孔325(B)連通。并且,當活塞桿13從該非工作狀態(tài)向相對于缸體11的進入量增加的縮入側移動時,與活塞桿13 —起移動的活塞212使底部腔室19的壓力高于活塞桿室18側的壓力。其結果是,工作流體經(jīng)由設置在活塞本體231中的通道263(B)從底部腔室19流向活塞桿室18。此時,與上述方案相同,在活塞速度較慢的情況下,工作流體以固定阻尼孔325(B)的一定的流路面積從底部腔室19流向活塞桿室18偵彳。另外,在活塞速度較快的情況下,盤件275(B)離開外側閥座201 (B),工作流體以根據(jù)盤件275 (B)與外側閥座201 (B)之間的開閥量而相應變大的流路面積,從底部腔室19經(jīng)由通道263(B)流向活塞桿室18側。
[0141]內(nèi)部由上述通道263 (B)貫通的活塞本體231、向活塞本體231的活塞桿室18側突出的外側閥座201 (B)、內(nèi)側閥座257 (B)及盤件支承部260 (B)、載置在它們之上的活塞桿室18側的盤件275(B)構成了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B),該伸出側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200 (B)設置于通道263 (B)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0142]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盤件支承部260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內(nèi)側閥座2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258上的狀態(tài)下的盤件275,并且,在徑向上的同相位置,外側突出部259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內(nèi)側閥座257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突出部258及盤件支承部260上的狀態(tài)下的盤件275。由此,盤件275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內(nèi)側閥座257與盤件支承部260之間形成向活塞本體231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311,在盤件支承部260與外側突出部259之間形成向離開活塞本體231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312。并且,盤件275以上述方式發(fā)生彈性變形,在其彈性力的作用下在第二彎曲部312的外周側與外側突出部259抵接。如此,盤件275在盤件支承部260與外側突出部259之間彈性變形為具有向離開活塞本體231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312的形狀而與外側突出部259抵接,因此,離開外側突出部259的方向與第二彎曲部312恢復到平坦的自然狀態(tài)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即使吸收制造上的誤差(公差)也能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因此,盤件275易于自外側閥座201分離,能夠抑制開閥點變高的情況,因此能夠使閥特性適當。
[0143]另外,由于形成在活塞本體231中的通道孔243與活塞本體231的軸向平行,因此,即使在使活塞本體231通過燒結工藝一體成形的情況下,也能夠在該燒結時形成通道孔243。因此,不必進行例如形成斜孔的情況下所需的鉆孔加工等,能夠降低制造成本。
[0144]在為異形閥座的情況下,如果為了獲得所需的衰減力而在外側突出部與內(nèi)側突出部之間設置高度差,那么將導致盤件不能與該形狀匹配而產(chǎn)生間隙,使工作流體泄漏。因此,使異形閥座平坦,在盤件上設置突起或者增加盤件的層疊片數(shù)。當采用這種結構時,成本將會增加,而且衰減力將產(chǎn)生偏差。與之相對,根據(jù)第三實施方式的緩沖器,使外側閥座201平坦,即便使盤件275形成為平坦的形狀并且減少單體盤件304的層疊片數(shù),仍能穩(wěn)定地獲得希望的衰減力。因此,能夠低成本地獲得穩(wěn)定的衰減力特性。
[0145]另外,也可以將第三實施方式的活塞本體231改變?nèi)缦隆?br>
[0146]如表示軸向一側的圖13所示,在活塞本體231的周向上,中間突出部258的位置與外側突出部259 —致,周向位置一致的外側突出部259及中間突出部258的一端彼此通過連結突出部202相連,另一端彼此通過連結突出部202相連。這樣,以將通道孔243 —個一個地包圍起來的方式形成外側閥座201 (軸向另一側也同樣改變)。另外,可以進一步改變,如表示軸向一側的圖14所示,以外側突出部259、連結突出部202、202及中間突出部258連成圓形的方式形成外側閥座201 (軸向另一側也同樣改變)。在這些情況下,也要將內(nèi)側閥座257、盤件支承部260、中間突出部258及外側突出部259的高度位置設定為滿足上述關系,使盤件275產(chǎn)生與上述同樣的變形。
[0147]另外,盤件275也可以由例如大、中、小等外徑不同的多個單體盤件層疊而成。
[0148]雖然上述實施方式表示了將本發(fā)明應用到單筒式緩沖器的例子,但本發(fā)明也能夠應用到在缸體的外周設置與該缸體的外周之間形成儲液室的外筒的多筒式緩沖器中,能夠用于所有的緩沖器。例如,在將本發(fā)明應用到多筒式緩沖器的情況下,還能夠將本發(fā)明應用到在儲液室與底部腔室之間設置的底閥的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中。
[0149]根據(jù)以上所述的實施方式,緩沖器包括: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內(nèi)側閥座而低于所述中間閥座,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第一盤件,其能夠落座地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將所述第一盤件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使所述第一盤件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第一盤件上,在所述內(nèi)側閥座與所述盤件支承部之間形成向所述閥本體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在所述盤件支承部與所述外側閥座之間形成向離開所述閥本體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由此,該緩沖器落座在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外側閥座上。由此,對于第一盤件而言,其離開外側閥座的方向與其恢復到平坦的自然狀態(tài)的方向是一致的,能夠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因此,第一盤件易于離開外側閥座,能夠抑制開閥點變高的情況。因此,能夠使閥特性合理。
[0150]另外,所述盤件支承部為多個,配置在沿所述閥本體的周向相鄰的所述通道之間。因此,能夠避免閥本體徑向的大型化乃至緩沖器徑向的大型化。
[0151]另外,在所述第一盤件上,載置了比該第一盤件直徑小的第二盤件,因此,即使第一盤件自外側閥座分離,仍能夠使其與中間閥座抵接。因此,能夠獲得多級的閥特性。
[0152]另外,在所述第一盤件上,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外側閥座之間,在第二彎曲部的外側形成有靠近所述閥本體的第三彎曲部,因此,能夠使吸收制造上的誤差且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的效果得到加強。
[0153]另外,緩沖器包括: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第一盤件,其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徑向上的相同位置,所述盤件支承部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僅載置在中間閥座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第一盤件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并且,在徑向上的相同位置,所述外側閥座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僅載置在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第一盤件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由此,對于第一盤件而言,其離開外側閥座的方向與其恢復到平坦的自然狀態(tài)的方向是一致的,能夠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因此,第一盤件易于離開外側閥座,能夠抑制開閥點變高的情況。因此,能夠使閥特性合理。
[0154]另外,緩沖器包括: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外側突出部;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突出部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中間突出部,其突出地設置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突出部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突出部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內(nèi)側閥座而低于所述中間突出部,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盤件,其能夠落座地載置在所述外側突出部、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將所述盤件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使所述盤件載置在所述外側突出部、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盤件上,在所述內(nèi)側閥座與所述盤件支承部之間形成向所述閥本體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在所述盤件支承部與所述外側突出部之間形成向離開所述閥本體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由此,該緩沖器落座于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外側突出部。由此,對于盤件而言,其離開外側閥座的方向與其恢復到平坦的自然狀態(tài)的方向是一致的,能夠將設定載荷抑制得較低,因此,盤件易于離開外側閥座,能夠抑制開閥點變高的情況。因此,能夠使閥特性合理。
[0155]另外,所述外側突出部形成為環(huán)狀,所述中間突出部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形成為環(huán)狀。
【權利要求】
1.一種緩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 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 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 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 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 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 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 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 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 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內(nèi)側閥座而低于所述中間閥座,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 第一盤件,其能夠落座地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 在將所述第一盤件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使所述第一盤件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第一盤件上,在所述內(nèi)側閥座與所述盤件支承部之間形成向所述閥本體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在所述盤件支承部與所述外側閥座之間形成向離開所述閥本體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由此,所述緩沖器落座在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外側閥座上。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緩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盤件支承部為多個,配置在沿所述閥本體的周向相鄰的所述通道之間。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緩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盤件上,載置有比該第一盤件直徑小的第二盤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緩沖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盤件上,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外側閥座之間,在所述第二彎曲部的外側形成有靠近所述閥本體的第三彎曲部。
5.一種緩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 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 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 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 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 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 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環(huán)狀的外側閥座; 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 環(huán)狀的中間閥座,其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突出; 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閥座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 第一盤件,其載置在所述外側閥座、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在徑向上的相同位置,所述盤件支承部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載置在中間閥座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第一盤件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并且,在徑向上的相同位置,所述外側閥座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被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載置在所述中間閥座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的所述第一盤件在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
6.一種緩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缸體,其封入有工作流體; 活塞,其能夠滑動地插入該缸體中,將該缸體的內(nèi)部劃分為兩個腔室; 活塞桿,其與該活塞連結,向所述缸體的外部伸出; 多個通道,工作流體借助所述活塞的滑動而在多個該通道中流動; 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其設于該通道的一部分,抑制工作流體的流動而產(chǎn)生衰減力; 該衰減力產(chǎn)生機構包括: 閥本體,其內(nèi)部由所述·通道貫通; 在該閥本體上突出的外側突出部; 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突出部的內(nèi)側突出的內(nèi)側閥座;中間突出部,其突出地設置在所述閥本體的所述外側突出部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盤件支承部,其在所述中間突出部與所述內(nèi)側閥座之間突出,突出方向上的前端高度位置高于所述內(nèi)側閥座而低于所述中間突出部,并且以連續(xù)或不連續(xù)的方式配置成環(huán)狀;盤件,其能夠落座地載置在所述外側突出部、所述內(nèi)側閥座、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 在將所述盤件向所述內(nèi)側閥座推壓而使所述盤件載置在所述外側突出部、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盤件支承部上的狀態(tài)下,在所述盤件上,在所述內(nèi)側閥座與所述盤件支承部之間形成向所述閥本體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一彎曲部,在所述盤件支承部與所述外側突出部之間形成向離開所述閥本體的一側彎曲成凸狀的第二彎曲部,由此,所述緩沖器落座于所述中間突出部及所述外側突出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緩沖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側突出部形成為環(huán)狀, 所述中間突出部以圍繞所述通道的開口部的方式形成為環(huán)狀。
【文檔編號】F16F9/348GK103851120SQ201310757360
【公開日】2014年6月11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足羽正博 申請人:日立汽車系統(tǒng)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