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包括固套在輸入軸(100)上相對設置第一行星輪系(200)和第二行星輪系(300),行星輪系外齒圈外圓周上分別設置有面齒,與面齒嚙合有固套在同一傳動軸(400)上的第一傳動齒輪(250)和第二傳動齒輪(350),其中一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的總傳動比大于另一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的總傳動比,兩行星架相對面上設置有錐齒,與該錐齒嚙合有輸出裝置(500),該結構簡單新穎、緊湊,本實用新型能夠根據(jù)負載工況調整輸出轉速和轉矩,具有結構緊湊,生產成本低,承載能力大、傳遞功率范圍及傳動范圍大、運行噪音小、效率高及壽命長等優(yōu)點。
【專利說明】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傳動【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利用行星輪系差速實現(xiàn)減速傳動的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傳統(tǒng)的減速器或變速器有極式和無級式,有級式減速器或變速器,采用齒輪傳動,僅具有若干個定值的傳動比,無法根據(jù)負載工況調整輸出轉速和轉矩,且操作時,需要通過離合機構,切斷動力,再進行換擋變速,操作相對復雜。
[0003]無極式減速器或變速器采用傳動帶和工作直徑可變的主、從動輪相配合來傳遞動力,可以實現(xiàn)傳動比的連續(xù)改變,從而得到傳動系與發(fā)動機工況的最佳匹配,但是其通常需要使用變矩器,結構復雜,成本較高。
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新穎,能夠根據(jù)負載自動調節(jié)輸出轉速和轉矩的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
[0005]技術方案如下:
[0006]一種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包括固套在輸入軸上且相對設置的第一行星輪系和第二行星輪系,所述第一行星輪系包括第一太陽輪,第一外齒圈,第一行星架,以及哨合在所述第一太陽輪與第一外齒圈之間的第一行星輪,所述第一行星輪與第一行星架連接;
[0007]所述第二行星輪系包括第二太陽輪,第二外齒圈,第二行星架,以及嚙合在第二太陽輪與第二外齒圈之間的第二行星輪,所述第二行星輪與第二行星架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太陽輪與第二太陽輪固套在輸入軸上,所述第一外齒圈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一面齒,第一面齒外端哨合有第一傳動齒輪;
[0008]第二外齒圈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二面齒,第二面齒外端嚙合有第二傳動齒輪,所述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通過傳動軸固套連接,其中一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的總傳動比大于另一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的總傳動比,為獲得不同的傳動比,可以為第一行星輪系和第二行星輪系中的齒輪或者傳動齒輪分別設計不同的模數(shù);
[0009]所述第一行星架與第二行星架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一錐齒,所述第二行星架與第一行星架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二錐齒,在所述第一行星架與第二行星架之間設置有輸出裝置,輸出裝置與所述第一錐齒及第二錐齒嚙合。
[0010]采用以上結構,由于第一行星輪系與第二行星輪系總傳動比不相等,且兩傳動軸固套在同一傳動軸上,因此,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角速度相等而線速度不相等,又因為第一傳動齒輪與第二傳動齒輪分別與第一面齒和第二面齒嚙合,使第一外齒圈與第二外齒圈的線速度不一致,而第一太陽輪與第二太陽輪固套在輸入軸上,其轉速一致,從而使第一行星輪與第二行星輪圍繞太陽輪公轉速度不一致,輸出裝置將類似汽車差速器行星輪一樣旋轉并輸出轉速及轉矩,當負載發(fā)生變化時,通過差速行星輪系的自動調整,輸出裝置將輸出可變的轉速及轉矩。
[0011]本實用新型既解決了傳統(tǒng)減速器或變速器無法根據(jù)負載工況調整輸出轉速和轉矩的問題,由于采用行星輪系傳動,具有結構緊湊,生產成本低,承載能力大、傳遞功率范圍及傳動范圍大、運行噪音小、效率高及壽命長等優(yōu)點。
[0012]優(yōu)選地,所述輸出裝置,包括圓環(huán)形保持架,與所述第一錐齒及第二錐齒嚙合的齒輪,所述齒輪套裝在保持架上,所述保持架中部開設有孔,所述輸入軸自孔中穿過,所述保持架外圓周面上設置有外齒圈。采用以上結構,能夠保證輸出裝置與行星架錐齒輪的嚙合,并平穩(wěn)地輸出轉速和轉矩。
[0013]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行星架包括行星架本體和連接柱,所述行星架本體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一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行星輪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行星架包括行星架本體和連接柱,所述行星架本體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一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行星輪可轉動連接。采用以上結構,能夠較為合理地實現(xiàn)第一行星架與第二行星架的轉動。
[0014]優(yōu)選地,在所述總傳動比較小的行星輪系一側的行星架上設置有單向離合器。采用以上結構,能夠保證第一行星架與第二行星架的轉動方向一致,避免出現(xiàn)逆轉。
[0015]優(yōu)選地,為取得較佳的傳動效果,所述第一行星輪為2?6個,所述第二行星輪為2?6個。
[0016]有益效果: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的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該結構簡單新穎、緊湊,本實用新型能夠根據(jù)負載工況精確調整輸出轉速和轉矩,具有結構緊湊,生產成本低,承載能力大、傳遞功率范圍及傳動范圍大、運行噪音小、效率高及壽命長等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2為圖1的A-A視圖;
[0019]圖3為圖1的B-B視圖;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輸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行星架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23]實施例1:
[0024]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包括固套在輸入軸100上且相對設置的第一行星輪系200和第二行星輪系300,所述第一行星輪系200包括第一太陽輪210,第一外齒圈220,第一行星架230,以及哨合在所述第一太陽輪210與第一外齒圈220之間的第一行星輪240,所述第一行星輪240與第一行星架230連接;
[0025]第二行星輪系300包括第二太陽輪310,第二外齒圈320,第二行星架330,以及嚙合在第二太陽輪310與第二外齒圈320之間的第二行星輪340,所述第二行星輪340與第二行星架330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太陽輪210與第二太陽輪310固套在輸入軸100上,所述第一外齒圈220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一面齒221,第一面齒221外端卩齒合有第一傳動齒輪250 ;
[0026]第二外齒圈320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二面齒321,第二面齒321外端嚙合有第二傳動齒輪350,所述第一傳動齒輪250與第二傳動齒輪350通過傳動軸400固套連接,第一行星輪系200與第一傳動齒輪250的總傳動比大于第二行星輪系300與第二傳動齒輪350的總傳動比;
[0027]所述第一行星架230與第二行星架330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一錐齒231,所述第二行星架330與第一行星架230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二錐齒331,在所述第一行星架230與第二行星架330之間設置有輸出裝置500,輸出裝置500與所述第一錐齒231及第二錐齒331
口四合。
[0028]結合圖4和圖5,所述輸出裝置500,包括圓環(huán)形保持架510,與所述第一錐齒231及第二錐齒331嚙合的齒輪520,所述齒輪520套裝在保持架510上,所述保持架510中部開設有孔530,所述輸入軸100自孔530中穿過,所述保持架510外圓周面上設置有外齒圈540。
[0029]所述第一行星架230包括行星架本體232和連接柱233,所述行星架本體232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233 —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232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行星輪240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行星架330包括行星架本體332和連接柱333,所述行星架本體332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333 —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332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行星輪340可轉動連接。
[0030]在所述第二行星架上設置有單向離合器600 ;所述第一行星輪240為2?6個,所述第二行星輪340為2?6個。
[0031]實施例2:
[0032]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包括固套在輸入軸100上且相對設置的第一行星輪系200和第二行星輪系300,所述第一行星輪系200包括第一太陽輪210,第一外齒圈220,第一行星架230,以及哨合在所述第一太陽輪210與第一外齒圈220之間的第一行星輪240,所述第一行星輪240與第一行星架230連接;
[0033]第二行星輪系300包括第二太陽輪310,第二外齒圈320,第二行星架330,以及嚙合在第二太陽輪310與第二外齒圈320之間的第二行星輪340,所述第二行星輪340與第二行星架330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太陽輪210與第二太陽輪310固套在輸入軸100上,所述第一外齒圈220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一面齒221,第一面齒221外端卩齒合有第一傳動齒輪250 ;
[0034]第二外齒圈320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二面齒321,第二面齒321外端嚙合有第二傳動齒輪350,所述第一傳動齒輪250與第二傳動齒輪350通過傳動軸400固套連接,所述第一行星輪系200與第一傳動齒輪250的總傳動比小于第二行星輪系300與第二傳動齒輪350的總傳動比;
[0035]所述第一行星架230與第二行星架330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一錐齒231,所述第二行星架330與第一行星架230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二錐齒331,在所述第一行星架230與第二行星架330之間設置有輸出裝置500,輸出裝置500與所述第一錐齒231及第二錐齒331
口四合。
[0036]結合圖4和圖5,所述輸出裝置500,包括圓環(huán)形保持架510,與所述第一錐齒231及第二錐齒331嚙合的齒輪520,所述齒輪520套裝在保持架510上,所述保持架510中部開設有孔530,所述輸入軸100自孔530中穿過,所述保持架510外圓周面上設置有外齒圈540。
[0037]所述第一行星架230包括行星架本體232和連接柱233,所述行星架本體232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233 —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232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行星輪240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行星架330包括行星架本體332和連接柱333,所述行星架本體332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333 —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332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行星輪340可轉動連接。
[0038]在所述第一行星架上設置有單向離合器600 ;所述第一行星輪240為2?6個,所述第二行星輪340為2?6個。
[0039]空載時,所述第一行星輪240和第二行星輪340只圍繞太陽輪公轉,而不產生自轉,外齒圈不轉動;當負載發(fā)生變化時,第一行星輪240和第二行星輪340產生自轉,使外齒圈開始旋轉,由于第一行星輪系與第一傳動齒輪和第二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具有不同的總傳動比,連接在同一傳動軸的傳動輪具有相同的角速度和不同的線速度,使與之嚙合的兩外齒圈轉速不一致,進而使兩行星輪系出現(xiàn)差速,輸出裝置500開始對外輸出轉速及轉矩,由于轉速與轉矩的P=F*V關系,輸出裝置500將隨著負載變化可變地輸出轉速及轉矩。
[0040]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 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換,不能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包括固套在輸入軸(100)上且相對設置的第一行星輪系(200 )和第二行星輪系(300 ),所述第一行星輪系(200 )包括第一太陽輪(210),第一外齒圈(220),第一行星架(230),以及哨合在所述第一太陽輪(210)與第一外齒圈(220 )之間的第一行星輪(240 ),所述第一行星輪(240 )與第一行星架(230 )連接; 所述第二行星輪系(300)包括第二太陽輪(310),第二外齒圈(320),第二行星架(330),以及嚙合在第二太陽輪(310)與第二外齒圈(320)之間的第二行星輪(340),所述第二行星輪(340)與第二行星架(330)連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陽輪(210)與第二太陽輪(310)固套在輸入軸(100)上,所述第一外齒圈(220)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一面齒(221),第一面齒(221)外端哨合有第一傳動齒輪(250);所述第二外齒圈(320)外圓周上設置有第二面齒(321 ),第二面齒(321)外端嚙合有第二傳動齒輪(350),所述第一傳動齒輪(250)與第二傳動齒輪(350)通過傳動軸(400)固套連接,其中一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的總傳動比大于另一行星輪系與傳動齒輪的總傳動比;所述第一行星架(230)與第二行星架(330)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一錐齒(231),所述第二行星架(330)與第一行星架(230)相對面上設置有第二錐齒(331),在所述第一行星架(230)與第二行星架(330)之間設置有輸出裝置(500),輸出裝置(500)與所述第一錐齒(231)及第二錐齒(331)嚙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輸出裝置(500),包括圓環(huán)形保持架(510),與所述第一錐齒(231)及第二錐齒(331)嚙合的齒輪(520),所述齒輪(520)套裝在保持架(510)上,所述保持架(510)中部開設有孔(530),所述輸入軸(100 )自孔(530 )中穿過,所述保持架(510 )外圓周面上設置有外齒圈(540 )。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架(230)包括行星架本體(232)和連接柱(233),所述行星架本體(232)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233) —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232)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一行星輪(240)可轉動連接;所述第二行星架(330)包括行星架本體(332)和連接柱(333),所述行星架本體(332)呈圓環(huán)形,連接柱(333) —端固定在行星架本體(332)側面上,另一端與所述第二行星輪(340)可轉動連接。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總傳動比較小的行星輪系一側行星架上設置有單向離合器(600 )。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扭力感應差速行星輪系減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輪(240)為2?6個,所述第二行星輪(340)為2?6個。
【文檔編號】F16H48/10GK203809637SQ201420191138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4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4月18日
【發(fā)明者】楊洋 申請人:楊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