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鉤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卡鉤結構,設置于相對應結合的上殼體及下殼體,卡鉤結構包括:滑動件、磁性元件、凸塊、以及卡鉤。當上殼體及下殼體對接扣合后,卡鉤會卡固于凸塊上。而當滑動件滑移至釋放位置時,滑動件會頂抵卡鉤,進而帶動卡鉤旋轉,使卡鉤脫離凸塊。藉此,使用者從殼體外觀不會看到卡鉤結構,使殼體外觀能更為簡潔美觀。而當要拆開上、下殼體而進行內部元件維修時,僅需利用可提供外部磁吸力的元件,如磁鐵,來帶動卡鉤結構的磁性元件,即可帶動卡鉤脫離凸塊,而分離上、下殼體。
【專利說明】卡鉤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系關于一種卡鉤結構,尤指適用于卡固電子裝置之外殼體的卡鉤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現(xiàn)有電子產品為了美觀,機殼組裝大多會選擇采用無螺絲設計,以使外觀更為平滑簡潔。在無螺絲設計之考量下,目前較常使用的結構有兩種,一種是背膠貼合,另一種則是卡鉤設計。其中,背膠貼合的方式可以確保電子產品的機殼結合能較為穩(wěn)固,但缺點則是維修不易,在拆解機殼以進行維修的過程中,十分容易造成機殼毀損,而使得產品維修報廢率提高。
[0003]卡鉤方式則是利用多個卡鉤的卡合來使兩機殼結合,卡鉤數量越多時,可使機殼的結合更為穩(wěn)固,然而卡鉤數量越多,在維修時拆解機殼就越不容易。但若為使拆裝容易而減少卡鉤的數量,又容易使得機殼在受外力時容易脫開。再者,利用卡鉤方式結合的機殼,由于卡鉤是形成于機殼內部,拆開機殼時多是由外部強行掰動殼體使殼體間錯位,而讓卡鉤脫離卡合狀態(tài),在此拆解過程中亦容易造成機殼留下拆解痕跡而破壞機殼的外觀。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出一種卡鉤結構,設置于相對應結合的一上殼體及一下殼體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間中。卡鉤結構包括:一滑動件、一磁性元件、一凸塊、以及一卡鉤。滑動件設置于下殼體,且滑動件可滑移于一卡固位置及一釋放位置。磁性元件固設于滑動件,且磁性元件可受一外部磁吸力而帶動滑動件由卡固位置滑移至釋放位置。凸塊是設置于上殼體??ㄣ^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樞接部,樞接部位于第一端部與第二端部之間。其中,樞接部樞設于下殼體,則是第一端部卡固于凸塊上。當滑動件滑移至釋放位置時,滑動件會頂抵第二端部,進而帶動卡鉤以樞接部為軸心旋轉,使第一端部脫離凸塊。
[0005]優(yōu)選地,該下殼體包括平行設置的二樞接件,該卡鉤的該樞接部包括一樞轉軸,該樞轉軸的二端分別對應穿設至該多個樞接件之其一。
[0006]優(yōu)選地,該滑動件包括一滑塊及至少一定位件,該至少一定位件穿過該滑塊并固定至該下殼體。
[0007]優(yōu)選地,該滑塊穿設有至少一滑槽,該至少一定位件穿過對應的該至少一滑槽。
[0008]優(yōu)選地,該滑動件更包括一限位件凸設于該滑塊,該卡鉤的該第二端部具有一倒U型卡鉤,該倒U型卡鉤對應套設該限位件。
[0009]優(yōu)選地,該限位件的寬度系略小于或等于該倒U型卡鉤的內側寬度。
[0010]優(yōu)選地,該滑動件更包括二固定鉤件,該些固定鉤件固設于該滑塊,并對應設置于該磁性元件的相對二側邊。
[0011]優(yōu)選地,更包括一彈性元件,設置于該下殼體,該彈性元件一端頂抵于該下殼體,另一端頂抵于該卡鉤的該第二端部。
[0012]優(yōu)選地,該彈性元件固設于該二樞接件之任一。
[0013]優(yōu)選地,該彈性元件為一卷簧。
[0014]優(yōu)選地,該磁性元件為一磁鐵。
[0015]通過上述結構,將卡鉤結構設置于上、下殼體內部,使用者從殼體外觀不會看到卡鉤結構,使殼體外觀能更為簡潔美觀。將上、下殼體對應扣合時,卡鉤的第一端部會卡固于凸塊,使上、下殼體固合。而當要拆開上、下殼體而進行內部元件維修時,僅需利用可提供外部磁吸力的元件,如磁鐵,來帶動卡鉤結構的磁性元件,進而帶動卡鉤脫離凸塊。當卡鉤脫離凸塊后,即可將上、下殼體分離。透過利用磁鐵與磁性元件間之磁力作用,即可帶動位于上、下殼體內部的卡鉤結構,而不需要強硬分開上、下殼體,避免造成上、下殼體的毀損。
[0016]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實用新型之詳細特征以及優(yōu)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熟悉相關技藝者了解本實用新型之技術內容并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范圍及圖式,任何熟習相關技藝者可輕易地理解本實用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yōu)點。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示意圖(一)。
[0018]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分解圖。
[0019]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示意圖(二)。
[0020]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動作側視圖(一)。
[0021]圖5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動作側視圖(二)。
[0022]圖6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動作側視圖(三)。
[0023]圖7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動作側視圖(四)。
[0024]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
[0025]I 卡鉤結構
[0026]11 滑動件
[0027]111 滑塊
[0028]112 滑槽
[0029]113 定位件
[0030]114 固定鉤件
[0031]115 擋止部
[0032]116 限位件
[0033]12 磁性元件
[0034]13 凸塊
[0035]14 卡鉤
[0036]141 第一端部
[0037]142 第二端部
[0038]1421倒U型卡鉤
[0039]143 樞接部
[0040]1431 樞轉軸
[0041]15 彈性元件
[0042]21 上殼體
[0043]22 下殼體
[0044]221 樞接件
[0045]2211 開口
[0046]2212 固定軸
[0047]23 容置空間
[0048]3 磁鐵
[0049]T 卡固位置
[0050]R 釋放位置
【具體實施方式】
[0051]請參閱圖1至圖3,其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卡鉤結構的示意圖(一)、分解圖及示意圖(二)。本實用新型的卡鉤結構I包括一滑動件11、一磁性元件12、一凸塊13、以及一卡鉤14??ㄣ^結構I是設置于相對應結合的一上殼體21及一下殼體22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間23中。在本實施例中是應用于一電子裝置之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以方便內部元件毀損等需要進行維修或替換時,容易分開接合的外殼體。電子裝置可為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隨身硬碟、螢幕、手機、印表機、影印機等等,但不以此為限。此卡鉤結構I亦可應用于任何需要利用二殼體對接卡固,以形成容置空間之外殼,例如組合柜等。
[0052]滑動件11是設置于下殼體21且滑動件11可滑移于一卡固位置T及一釋放位置R(請參閱圖6所示)。由圖3可見,滑動件11包括一滑塊111、二滑槽112及二定位件113。二滑槽112設置于滑塊111相對應的二側邊,且每一滑槽112是沿滑塊111滑動之方向(如圖2中的箭頭所示)延伸形成一滑動限位部。
[0053]二定位件113設置于滑塊111相對應的二側邊,且一個定位件113會對應穿過一個滑槽112。定位件113穿過滑槽112后鎖固于下殼體22中,但保留可使滑塊111滑移的空間。且如圖3所示,定位件113的上部直徑寬度可大于滑槽112的寬度,以對滑塊111產生限位作用,使滑塊111于平面上沿箭頭所示的方向移動于卡固位置T及釋放位置R。在本實施例中是使用二定位件113以使滑塊111 二側邊同時產生限位效果,避免產生旋轉或受力不均。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考量設置位置及需要,僅設置一定位件或更多的定位件。
[0054]磁性元件12固設于滑動件11的滑塊111上,以便當磁性元件12受一外部磁吸力時,帶動滑動件11由卡固位置T滑移至釋放位置R。在本實施例中,磁性元件12為一磁鐵,但在其他形式下,磁性元件12亦可為磁性金屬等。磁性元件12固設于滑動件11上的方式有許多,可直接設置于滑動件11內部,亦即利用鑲嵌的方式,或是透過黏固、鎖固等方式進行固定。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滑動件11更包括二固定鉤件114固設于滑塊111上,并對應設置于磁性元件12的相對二側邊,以固定磁性元件12。固定鉤件114可具有些微彈性,以利磁性元件12可由二固定鉤件114的上方向下壓設至固定鉤件114中。
[0055]另外,為使增加磁性元件12之定位,避免磁性元件12在外部磁吸力作用的帶動下沿滑動方向滑動時會脫離滑塊111,在磁性元件12相對二固定鉤件114的另外二側邊可凸設二擋止部115。通過二固定鉤件114及二擋止部115圍繞固定磁性元件12,可使磁性元件12穩(wěn)固固定于滑塊111上,在組裝時亦僅需將磁性元件12壓合至二固定鉤件114及二擋止部115所形成的定位空間中即可,而不需要再另外使用黏膠或螺絲等進行固定。
[0056]凸塊13是設置于上殼體21,卡鉤14則是樞設于下殼體22??ㄣ^14具有一第一端部141、一第二端部142及一樞接部143。樞接部143位于第一端部141與第二端部142之間,且卡鉤14透過樞接部143樞設于下殼體22。如圖2為所示,下殼體22包括平行設置之二樞接件221,卡鉤14之樞接部143包括一樞轉軸1431。樞轉軸1431之二端分別對應穿設至二樞接件221之其一中,使卡鉤14可以樞轉軸1431為軸心旋轉。由圖2可見,每一樞接件221上開設有一開口 2211,開口 2211的寬度即為卡鉤14的樞轉軸1431的厚度,以使得卡鉤14的樞轉軸1431可穿過開口 2211設置至樞接件221中。
[0057]另外,卡鉤結構I更包括一彈性元件15設置于下殼體22。彈性元件15 —端頂抵于下殼體22,另一端頂抵于卡鉤14的第二端部142。在本實施例中,彈性元件15為一卷簧,而在任一樞接件221上凸設有一固定軸2212,彈性元件15即穿設于固定軸2212上。彈性元件15通過二端頂抵于下殼體22及卡鉤14的第二端部142,以提供卡鉤14 一彈性力。
[0058]再請同時參閱圖1、2,滑動件11包括一限位件116凸設于滑塊111,而卡鉤14的第二端部142則具有一倒U型卡鉤1421,倒U型卡鉤1421對應套設限位件116。且限位件116的寬度會略小于或等于倒U型卡鉤1421的內側寬度,以使限位件116在推動倒U型卡鉤1421時,可平均施力于倒U型卡鉤1421,避免卡鉤14因受力不均而產生翻轉。
[0059]再來請參閱圖4至圖7,其分別為本實施例卡鉤結構的動作側視圖(一)至(四)。當上殼體21與下殼體22對接扣合的過程中,凸塊13頂抵卡鉤14的第一端部141,使卡鉤14以樞接部113為軸心逆時鐘旋轉,直至卡鉤14之第一端部141超過凸塊13。此時,頂抵于卡鉤14之第二端部142的彈性元件15提供一彈性力,藉以推動卡鉤14順時鐘旋轉,使卡鉤14卡固于凸塊13上,即完成如圖5所示的卡固模式。
[0060]當進行電子裝置維修而要分離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時,如圖6所示,可利用一磁鐵3從下殼體23外部提供一外部磁吸力。磁鐵3吸附磁性元件12后,帶動滑動件11由卡固位置T朝向釋放位置R移動。此時,滑動件11的限位件116會推頂卡鉤14第二端部142的倒U型卡鉤1421,以帶動卡鉤14以樞接部113為軸心逆時鐘旋轉。為避免倒U型卡鉤1421推動卡鉤14時施力不均造成卡鉤14翻轉,因此限位件116的寬度略小于或等于倒U型卡鉤1421的內側寬度。
[0061]如圖7所示,當滑動件11移動至釋放位置R時,卡鉤14的第一端部141即脫離凸塊13,此時,可將上殼體21與下殼體22分離,以進行內部元件的更換或維修。而當維修完畢后,僅需將上殼體21再對應扣合至下殼體22,即可再使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完成卡固接合。
[0062]本實用新型的卡鉤結構I完全設置于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的內部,因此,使用此卡鉤結構I來卡固接合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時,相較于螺絲鎖固等方式,在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外部不會看到任何接合元件,可使產品外觀更為簡潔美觀。當要分離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進行維修時,利用磁鐵3的外部磁吸力來提供置于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中的滑動件11的位移作用力,相較于傳統(tǒng)卡扣結合后需強施作用力使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錯位才能脫離卡扣結構,使上殼體21及下殼體22的方式,來得更為輕松簡易。且亦避免強行施力于上殼體21或下殼體22,而可能破壞殼體外觀的問題。
[0063]雖然本實用新型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實用新型之專利保護范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于相對應結合的一上殼體及一下殼體所形成的一容置空間中, 該卡鉤結構包括: 一滑動件,設置于該下殼體且該滑動件可滑移于一卡固位置及一釋放位置; 一磁性元件,固設于該滑動件,該磁性元件可受一外部磁吸力而帶動該滑動件由該卡固位置滑移至該釋放位置; 一凸塊,設置于該上殼體;以及 ^鉤,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及一樞接部,該樞接部位于該第一端部與該第二端部之間,該樞接部樞設于該下殼體,該第一端部卡固于該凸塊上,當該滑動件滑移至該釋放位置時,該滑動件頂抵該第二端部,使該第一端部脫離該凸塊。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下殼體包括平行設置的二樞接件,該卡鉤的該樞接部包括一樞轉軸,該樞轉軸的二端分別對應穿設至該多個樞接件之其一。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滑動件包括一滑塊及至少一定位件,該至少一定位件穿過該滑塊并固定至該下殼體。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滑塊穿設有至少一滑槽,該至少一定位件穿過對應的該至少一滑槽。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滑動件更包括一限位件凸設于該滑塊,該卡鉤的該第二端部具有一倒U型卡鉤,該倒U型卡鉤對應套設該限位件。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限位件的寬度系略小于或等于該倒U型卡鉤的內側寬度。
7.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滑動件更包括二固定鉤件,該些固定鉤件固設于該滑塊,并對應設置于該磁性元件的相對二側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彈性元件,設置于該下殼體,該彈性元件一端頂抵于該下殼體,另一端頂抵于該卡鉤的該第二端部。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元件固設于該二樞接件之任一。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彈性元件為一卷簧。
11.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卡鉤結構,其特征在于,該磁性元件為一磁鐵。
【文檔編號】F16B5/00GK203856818SQ201420259009
【公開日】2014年10月1日 申請日期:2014年5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5月2日
【發(fā)明者】鄭善韋 申請人:緯創(chuàng)資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