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閥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閥組,包括匯流板、分別與所述匯流板配合連接的若干第一電磁閥和若干第二電磁閥,所述第一電磁閥包括第一閥體、與所述第一閥體的一端配合連接的閥蓋,所述第一閥體的另一端還設置有活塞座,所述閥蓋、所述第一閥體以及所述活塞座配合形成有第一閥腔,所述第二電磁閥包括第二閥體、與所述第二閥體固定連接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外部設置有線圈組件,所述套管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動鐵芯和靜鐵芯,所述動鐵芯和所述靜鐵芯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所述第二閥體內設置有第二閥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功能多樣、集成化程度較高、有效減少連接管路、裝配快捷。
【專利說明】一種閥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氣動元件【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閥組。
【背景技術】
[0002]閥類是氣動領域較為常見的元件之一,主要用于實現(xiàn)對流體的控制。閥的種類繁多,其中以電磁閥尤為常見。電磁閥的工作原理是借助動鐵芯對閥桿進行直接或間接的控制,進而起到控制流體的效果。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電磁閥種類繁多、樣式各異,但因結構設置不合理,在實際使用中通常存在以下缺陷:第一,市場上常見的電磁閥通常為單體結構,即一種電磁閥在工作時只能實現(xiàn)一種既定功能,導致使用局限性較大,無法滿足用戶的實際使用需求;第二,由于同一個執(zhí)行元件在工作時往往需要多個不同種類的電磁閥進行協(xié)調工作,為了保證執(zhí)行元件的正常工作,需要用戶購買不同種類的電磁閥,并采用管路將這些電磁閥分別與執(zhí)行元件相連接,如此一來,會造成管路設置較為復雜的缺陷,既影響美觀,同時更增加了裝配的難度。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合理、功能多樣、集成化程度較高、有效減少連接管路、裝配快捷的閥組。
[0004]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0005]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閥組,包括匯流板、分別與所述匯流板配合連接的若干第一電磁閥和若干第二電磁閥;
[0006]所述第一電磁閥包括第一閥體、與所述第一閥體的一端配合連接的閥蓋,所述第一閥體的另一端還設置有活塞座,所述閥蓋、所述第一閥體以及所述活塞座配合形成有第一閥腔,所述第一閥體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閥腔連通的第一輸入口和第一輸出口,所述匯流板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輸入口連通的第一流體通道、與所述第一輸出口連通的第二流體通道,所述第一閥腔內活動設置有閥桿,所述閥桿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第一閥體內壁緊密配合的扁形圈,所述閥桿的一端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與所述活塞座之間形成有工作腔,所述活塞座分別設置有與所述工作腔連通的第一氣路、與所述第一輸入口連通的第二氣路、與所述第一氣路配合設置的排氣氣路,所述活塞座的端部固定連接有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氣路與所述第二氣路、所述第一氣路與所述排氣氣路開閉的微型電磁閥,所述閥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閥蓋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
[0007]所述第二電磁閥包括第二閥體、與所述第二閥體固定連接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外部設置有線圈組件,所述套管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動鐵芯和靜鐵芯,所述動鐵芯和所述靜鐵芯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所述第二閥體內設置有第二閥腔,所述第二閥體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閥腔相連通的第二輸入口和第二輸出口,所述匯流板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輸入口連通的第三流體通道、與所述第二輸出口連通的第四流體通道,所述動鐵芯的端部伸入于所述第二閥腔內,并且所述動鐵芯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輸出口密封配合的密封件。
[0008]進一步地,所述閥桿與所述活塞為分體設置,所述活塞的端部與所述閥桿相抵配合,所述活塞與所述活塞座之間嵌設有“Y”形圈。
[0009]進一步地,所述套管的一端周緣設置有沿徑向延伸的伸出部,所述第二閥體設置有與所述伸出部相適配的臺階槽,所述套管通過所述伸出部插設于所述第二閥體內,所述伸出部沿周向設置有環(huán)狀卡槽,所述第二閥體上設置有與所述環(huán)狀卡槽相配合的卡板。
[0010]進一步地,所述動鐵芯的端部設置有小徑連接部,所述小徑連接部外套設有與所述第二輸出口密封配合的所述密封件。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為一種集成式的組合閥,通過將若干第一電磁閥和若干第二電磁閥集成安裝在同一個匯流板上,并在匯流板上分別設置與相應電磁閥連通配合的流體通道,與現(xiàn)有單體式電磁閥相比,本實用新型集成化程度更高,使用時既能夠實現(xiàn)第一電磁閥的功能,同時還可以實現(xiàn)第二電磁閥的功能,功能更加多樣,并且有效減小了管路的連接數量和長度,裝配更為快捷,控制更為方便。
[0012]具體地說,第一電磁閥的工作原理為:工作時依次由第一流體通道、第一輸入口向第一閥體充入壓縮氣體,通過微型電磁閥對第一氣路與第二氣路、第一氣路與排氣氣路的開閉狀態(tài)進行控制,當微型電磁閥未通電時,第一氣路與第二氣路之間的通路被關閉,第一氣路與排氣氣路之間的通路被導通,工作腔內無壓縮氣體進入,此時閥桿在第一復位彈簧的作用下處于初始狀態(tài),即第一輸入口與第一輸出口之間的通路被關閉;當微型電磁閥通電工作時,第一氣路與第二氣路之間形成導通狀態(tài),第一氣路與排氣氣路之間的通路則被關閉,此時第一輸入口中的一部分氣體依次經第二氣路、第一氣路進入工作腔內,活塞在工作腔內氣壓的作用下驅動閥桿動作,第一輸入口與第一輸出口之間形成通路,第一復位彈簧被壓縮;當微型電磁閥再次停止工作時,第一氣路與第二氣路之間的通路再次被關閉,第一氣路與排氣氣路之間的通路再次被導通,此時工作腔內的壓縮氣體依次經第一氣路、排氣氣路排出,閥桿在第一復位彈簧的作用下重新回復原位;
[0013]第二電磁閥的工作原理為:初始狀態(tài)下,線圈組件處于失電狀態(tài),動鐵芯在第二復位彈簧的作用下,通過密封件與第二輸出口緊密接觸,此時第二輸出口與第二閥腔之間處于關閉狀態(tài),第二輸入口內的流體無法經第二閥腔流至第二輸出口 ;工作狀態(tài)下,線圈組件得電,靜鐵芯產生電磁吸力,吸引動鐵芯運動,使得密封件與第二輸出口脫離,第二輸出口與第二閥腔相連通,此時第二輸出口與第二輸入口處于導通狀態(tài),第二輸入口內的流體經第二閥腔流至第二輸出口 ;當線圈組件再次失電時,密封件在動鐵芯的驅動下再次與第二輸出口密封接觸,使得第二輸出口與第二閥腔之間再次被關閉。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5]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磁閥在初始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一電磁閥在通電狀態(tài)下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電磁閥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18]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第二電磁閥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0019]圖1至圖5中:
[0020]1、匯流板;A、第一電磁閥;B、第二電磁閥;
[0021]10、第一閥體;101、第一輸入口 ;102、第一輸出P ;11、閥蓋;12、活塞座;121、第一氣路;122、第二氣路;123、排氣氣路;13、第一閥腔;14、閥桿;15、扁形圈;16、活塞;161、“Y”形圈;17、工作腔;18、微型電磁閥;19、第一復位彈簧;
[0022]20、第二閥體;201、第二輸入口 ;202、第二輸出口 ;203、臺階槽;21、套管;211、伸出部;212、環(huán)狀卡槽;22、線圈組件;23、動鐵芯;24、靜鐵芯;25、第二復位彈簧;26、第二閥腔;27、密封件;28、卡板;29、小徑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0024]如圖1至圖5所示的一種閥組,包括匯流板1、分別與匯流板I配合連接的若干第一電磁閥A和若干第二電磁閥B。本實用新型通過將若干第一電磁閥A和若干第二電磁閥B集成安裝在同一個匯流板I上,并在匯流板I上分別設置與相應電磁閥連通配合的流體通道,與現(xiàn)有單體式電磁閥相比,本實用新型集成化程度更高,使用時既能夠實現(xiàn)第一電磁閥A的功能,同時還可以實現(xiàn)第二電磁閥B的功能,功能更為多樣,并且有效減小了管路的連接數量和長度,裝配更為快捷,控制更為方便。
[0025]如圖2和圖3所不,第一電磁閥A包括第一閥體10、與第一閥體10的一端配合連接的閥蓋11,第一閥體10的另一端還設置有活塞座12,閥蓋11、第一閥體10以及活塞座12配合形成有第一閥腔13,第一閥體10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一閥腔13連通的第一輸入口 101和第一輸出口 102,匯流板I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一輸入口 101連通的第一流體通道、與第一輸出口 102連通的第二流體通道,第一閥腔13內活動設置有閥桿14,閥桿14上設置有若干與第一閥體10內壁緊密配合的扁形圈15,閥桿14的一端設置有活塞16,活塞16與活塞座12之間形成有工作腔17,活塞座12分別設置有與工作腔17連通的第一氣路121、與第一輸入口 101連通的第二氣路122、與第一氣路121配合設置的排氣氣路123,活塞座12的端部固定連接有用以控制第一氣路121與第二氣路122、第一氣路121與排氣氣路123開閉的微型電磁閥18,閥桿14的另一端與閥蓋11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19。
[0026]通過在活塞座12上設置獨立的微型電磁閥18,并在第一閥腔13內設置活塞16,通過活塞16驅動閥桿14運動,使得第一閥體10的體積設置更為小巧,有利于減小安裝所需空間;通過設置微型電磁閥18,既便于對第一閥體10的工作狀態(tài)進行控制,同時由于微型電磁閥18獨立于閥體之外,裝配簡單,檢修和維護較為方便,當微型電磁閥18出現(xiàn)故障時,還可以進行更換,使用較為方便。
[0027]如圖4和圖5所示,第二電磁閥B包括第二閥體20、與第二閥體20固定連接的套管21,套管21的外部設置有線圈組件22,套管21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動鐵芯23和靜鐵芯24,動鐵芯23和靜鐵芯24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25,第二閥體20內設置有第二閥腔26,第二閥體20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二閥腔26相連通的第二輸入口 201和第二輸出口 202,匯流板I上分別設置有與第二輸入口 201連通的第三流體通道、與第二輸出口 202連通的第四流體通道,動鐵芯23的端部伸入于第二閥腔26內,并且動鐵芯23上設置有與第二輸出口202密封配合的密封件27。
[0028]為了使第一電磁閥A裝配更方便,閥桿14與活塞16為分體設置,活塞16的端部與閥桿14相抵配合?;钊?6與活塞座12之間嵌設有“Y”形圈161,有效提高了第一閥體10的密封效果。
[0029]套管21的一端周緣設置有沿徑向延伸的伸出部211,第二閥體20設置有與伸出部211相適配的臺階槽203,套管21通過伸出部211插設于第二閥體20內,伸出部211沿周向設置有環(huán)狀卡槽212,第二閥體20上設置有與環(huán)狀卡槽212相配合的卡板28。具體而言,卡板28設置為四腳卡板28,提高了第二閥體20與卡板28之間連接的穩(wěn)定性,并且卡板28與第二閥體20之間為可拆卸的連接方式,第二電磁閥B在安裝時只需將套管21插設于第二閥體20內,并通過卡板28與環(huán)狀卡槽212相配合,使第二閥體20與套管21固定連接,無需采用焊接固定,安裝更為方便,并且當取出卡板28時,即可將套管21從第二閥體20內抽出,拆卸較為方便,從而便于對第二電磁閥B進行維護和檢修。
[0030]動鐵芯23的端部設置有小徑連接部29,小徑連接部29外套設有與第二輸出口202密封配合的密封件27。通過在動鐵芯23的端部設置小徑連接部29,并將密封件27套設于小徑連接部29外,既有效減小了動鐵芯23的尺寸大小,使第二電磁閥B的體積較小,同時還可以使第二閥體20的第二輸入口 201和第二輸出口 202的口徑盡可能設置較大,具體而言,第二電磁閥B的第二入出口和第二輸出口 202的直徑約為3mm,從而有效增大了第二電磁閥B工作時的流量,滿足了大流量工作的需要。
[0031]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
【權利要求】
1.一種閥組,其特征在于:包括匯流板、分別與所述匯流板配合連接的若干第一電磁閥和若干第二電磁閥; 所述第一電磁閥包括第一閥體、與所述第一閥體的一端配合連接的閥蓋,所述第一閥體的另一端還設置有活塞座,所述閥蓋、所述第一閥體以及所述活塞座配合形成有第一閥腔,所述第一閥體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閥腔連通的第一輸入口和第一輸出口,所述匯流板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輸入口連通的第一流體通道、與所述第一輸出口連通的第二流體通道,所述第一閥腔內活動設置有閥桿,所述閥桿上設置有若干與所述第一閥體內壁緊密配合的扁形圈,所述閥桿的一端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與所述活塞座之間形成有工作腔,所述活塞座分別設置有與所述工作腔連通的第一氣路、與所述第一輸入口連通的第二氣路、與所述第一氣路配合設置的排氣氣路,所述活塞座的端部固定連接有用以控制所述第一氣路與所述第二氣路、所述第一氣路與所述排氣氣路開閉的微型電磁閥,所述閥桿的另一端與所述閥蓋之間設置有第一復位彈簧; 所述第二電磁閥包括第二閥體、與所述第二閥體固定連接的套管,所述套管的外部設置有線圈組件,所述套管的內部分別設置有動鐵芯和靜鐵芯,所述動鐵芯和所述靜鐵芯之間設置有第二復位彈簧,所述第二閥體內設置有第二閥腔,所述第二閥體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二閥腔相連通的第二輸入口和第二輸出口,所述匯流板上分別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輸入口連通的第三流體通道、與所述第二輸出口連通的第四流體通道,所述動鐵芯的端部伸入于所述第二閥腔內,并且所述動鐵芯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輸出口密封配合的密封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組,其特征在于:所述閥桿與所述活塞為分體設置,所述活塞的端部與所述閥桿相抵配合,所述活塞與所述活塞座之間嵌設有“Y”形圈。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一端周緣設置有沿徑向延伸的伸出部,所述第二閥體設置有與所述伸出部相適配的臺階槽,所述套管通過所述伸出部插設于所述第二閥體內,所述伸出部沿周向設置有環(huán)狀卡槽,所述第二閥體上設置有與所述環(huán)狀卡槽相配合的卡板。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閥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動鐵芯的端部設置有小徑連接部,所述小徑連接部外套設有與所述第二輸出口密封配合的所述密封件。
【文檔編號】F16K31/06GK204176038SQ201420617865
【公開日】2015年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0月23日
【發(fā)明者】夏國偉, 蘇志勇 申請人:寧波利達氣動成套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