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驅動機動車的電驅動器。電驅動器可用作用于機動車的唯一的驅動器或者設置成附加于內燃機,其中,電驅動器和內燃機分別可本身或共同疊加地驅動機動車。這樣的驅動方案也被稱為“混合驅動”。通常,電驅動器包括電動機和后置的變速傳動裝置,其將導入的旋轉運動從快速變緩慢。該變速傳動裝置與后置的差速傳動裝置(differentialgetriebe)驅動連接,差速傳動裝置將導入的轉矩分配到兩個半軸(seitenwelle)上用于驅動車輪。
背景技術:
用于在混合-全輪驅動車輛中的能夠可選地驅動的副軸的電驅動器可使用切斷系統(tǒng),以便使電動機在較高的車輛速度下與輪胎脫耦。這允許電動機在牽引方面的有利的設計并且在較高的車輛速度下減少摩擦損失。
以潤滑劑供應電驅動器的所有旋轉的構件、尤其遠離油底殼布置的旋轉的構件是一挑戰(zhàn)。
由文件us2008/0128208a1已知一種帶有電動機、變速傳動裝置和差速傳動裝置的電驅動器,該差速傳動裝置將導入的轉矩分配到兩個半軸上。該電動機同軸于差速傳動裝置布置。在殼體的上部區(qū)段中設置有第一收集箱(catchtank),其用于差速器的部件和電動機的潤滑油供應。設置有第二收集箱(catchtank),以便暫時存儲由電動機的轉子拋出的潤滑油,以輸送給遠離的軸承。
由文件de102012205757b4已知一種帶有電機和構造為空心軸的轉子軸的發(fā)動機-傳動裝置-單元。轉子軸具有在縱向上延伸的孔,在該孔中布置有螺旋壓力彈簧。該螺旋壓力彈簧隨旋轉的轉子軸一起旋轉并且由此形成用于冷卻劑的輸送螺旋(foerderspiral)。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目的在于提出一種帶有具有在潤滑劑中運行的驅動件的電動機的驅動組件,其確保了旋轉的驅動件的可靠的潤滑劑供應并且由此具有較長的使用壽命。
解決方案在于一種用于驅動機動車的電驅動器,其包括:殼體組件;帶有構造為空心軸的馬達軸的電動機,該馬達軸可圍繞旋轉軸線可旋轉地驅動并且與驅動輪(antriebsrad)相連接;帶有至少一個可由驅動輪旋轉地驅動的傳動軸(getriebewelle)且?guī)в兄辽僖粋€輸出軸的傳動單元,其中,該輸出軸延伸穿過空心軸;其中,在空心軸與輸出軸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通道,其帶有面向傳動單元的第一嘴口(muendung)和遠離傳動單元的第二嘴口;其中,該殼體組件具有潤滑劑導引幾何結構,其設計成將潤滑劑導引到環(huán)形通道的第一嘴口的嘴口區(qū)域中,從而潤滑劑可通過環(huán)形通道流動至第二嘴口。
該電驅動器的優(yōu)點在于,潤滑劑從傳動單元的內部也可到達電驅動器的遠離傳動單元的區(qū)域中,以便潤滑在那里旋轉的構件如軸承或密封件。必要時可放棄單獨的潤滑劑腔或單獨的潤滑劑泵,從而整體上得到電驅動器的簡單的結構。潤滑劑尤其應包括適合于冷卻或潤滑電驅動器的旋轉的構件的任何可流動的介質。例如,該潤滑劑可以是油。所提及的潤滑劑導引幾何結構尤其應包括適于或有助于將潤滑劑針對性地導引到在空心軸與輸出軸之間的嘴口區(qū)域中使得其可流入環(huán)形通道中的所有技術手段。
根據一實施形式,殼體組件具有間壁(zwischenwand),其包括潤滑劑幾何結構的至少一部分,其中,間壁徑向上在內部具有帶有通孔(durchgangsoeffnung)的環(huán)形區(qū)段,輸出軸被引導穿過該通孔。該通孔尺寸設計成使得在間壁與輸出軸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縫隙(ringspalt),通過該環(huán)形縫隙潤滑劑可從傳動單元向環(huán)形通道的方向流動。
間壁可具有與旋轉軸線同軸的并且在軸向上延伸的套筒凸肩(huelsenansatz),其有軸向重疊地接合到空心軸的端側的凹口中。套筒凸肩和空心軸在軸向上在構造較小縫隙的情況相重疊。通過套筒凸肩與空心軸的端側的凹口軸向重疊形成迷宮式密封。迷宮式密封防止向環(huán)形通道方向流動的潤滑劑通過在固定的套筒凸肩與旋轉的空心軸之間形成的縫隙在通入環(huán)形通道中之前徑向向外逸出。就此而言,迷宮式密封對于在套筒凸肩與空心軸之間的縫隙中的潤滑劑具有節(jié)流作用,從而特別支持潤滑劑輸送到環(huán)形通道的第一嘴口中。尤其設置成,間壁的套筒凸肩具有小于空心軸的端側的凹口的內徑的外徑。另外尤其設置成,在套筒凸肩的端側的端部與凹口的徑向表面之間形成有徑向縫隙。原則上在空心軸與套筒凸肩之間也可形成有滑動軸承。
為了通過環(huán)形通道的可靠的潤滑劑供應,空心軸可在面向傳動單元的端部區(qū)段(endabschnitt)中具有徑向向內伸出的凸緣(kragen)。該凸緣優(yōu)選地與空心軸的端側軸向相間隔并且可形成軸向地限制端側的凹口的側表面。凹口的軸向深度或者說凸緣與端側的軸向距離例如可為至少兩毫米、尤其至少三毫米和/或最大10毫米。凸緣具有這樣的內徑,其小于凹口的內徑或小于空心軸的從凸緣向第二嘴口的方向延伸的區(qū)段的內徑。在凸緣的柱狀內表面與輸出軸的柱狀外表面之間的徑向縫隙例如可大于0.5mm和/或小于1.5mm。相同的也可適用于在套筒凸肩與輸出軸之間形成的環(huán)形縫隙。在輸出軸與空心軸之間形成的環(huán)形通道例如可具有大于1.0mm和/或小于2.0mm的徑向延伸。應理解的是,所提及的尺寸僅是示例性的并且還可根據空心軸的長度和潤滑劑需求相應地來改變。
根據一可能的實施形式,傳動單元具有變速傳動裝置和差速傳動裝置,其中,變速傳動裝置具有傳動軸并且設計成將由驅動輪導入的轉矩變緩,其中,差速傳動裝置具有可由傳動軸旋轉地驅動的輸入件和多個輸出件,其可由輸入件圍繞旋轉軸線旋轉地驅動,其中,該至少一個輸出軸具有第一端部,其與差速傳動裝置的輸出件中的一個為了傳遞轉矩抗扭地相連接。變速傳動裝置設計成產生變緩。由此,差速傳動裝置的輸入件旋轉得比電動機的馬達軸慢多倍。差速傳動裝置將導入的轉矩分配到兩個輸出件上,輸出件可設計為半軸輪(seitenwellenrad)。半軸輪用于驅動機動車的所屬的半軸或與此相連接的車輪。被引導穿過空心軸的輸出軸與差速傳動裝置的第一半軸輪抗扭地相連接并且驅動第一半軸。相對而置的第二半軸輪用于驅動第二半軸。
電驅動器的殼體組件可由單個殼體件多件式地來設計,這些殼體件例如可通過法蘭連接來相互連接。殼體組件的間壁可在背對電動機的或面向差速傳動裝置的側面處具有腔,該腔設計成暫時地容納由于傳動單元的旋轉部件的轉動所噴濺的潤滑劑。尤其設置成,間壁具有至少一個穿過通道(durchtrittskanal),其以徑向上處于外部的端部通在該腔中并且通過該穿過通道潤滑劑可從該腔向間壁的通孔流動到第一嘴口的區(qū)域中。該腔由此形成用于潤滑劑的貯藏室,潤滑劑那么可逐漸流動至第一嘴口或到環(huán)形通道中。殼體組件另外可具有潤滑劑收集區(qū)段,其設計成收集被噴濺的潤滑劑并且導引到腔中。潤滑劑收集區(qū)段可布置在與用于差速傳動裝置的驅動輪軸向重疊區(qū)域中,以便盡可能捕集大量潤滑劑。
根據一可能的設計方案,在電動機與該至少一個輸出軸之間的功率路徑(leistungspfad)中可設置有離合器,其設計成選擇性地建立或中斷轉矩傳遞。具體地,離合器可布置在變速傳動裝置與差速器支架之間的功率路徑中,其中,不排除其他可能性。離合器可借助于可控制的促動器操縱,其中,促動器可具有電磁體。電磁體可與殼體組件的間壁相連接成使得磁體殼體的子區(qū)段(teilabschnitt)和間壁的子區(qū)段形成潤滑劑腔。
插過空心軸的輸出軸具有遠離傳動單元的第二端部區(qū)段,其借助于軸用軸承(wellenlager)圍繞旋轉軸線可旋轉地支承在殼體組件的軸承容納件中。空心軸優(yōu)選地軸向延伸直至進入軸承容納件中,也就是說空心軸的端部區(qū)段與軸承容納件軸向重疊??尚D地驅動的空心軸借助于旋轉密封件相對于固定的軸承容納件密封,該旋轉密封件可設計為徑向軸密封環(huán)。優(yōu)選地,空心軸的端側的端部、也就是說環(huán)形通道的輸出嘴口軸向地位于旋轉密封件與用于輸出軸的軸用軸承之間,從而將這些構件良好地潤滑。側向鄰近于軸用軸承設置有另外的旋轉密封件,利用其來密封在輸出軸與軸承容納件之間的環(huán)形室。
殼體組件根據一實施形式可具有中間的蓋件,其布置在電動機所容納在的第一殼體區(qū)段與變速傳動裝置和差速傳動裝置所容納在的第二殼體區(qū)段之間。蓋件可具有軸承容納區(qū)段,空心軸可旋轉地支承在該軸承容納區(qū)段中。具體地可設置成,空心軸具有與電動機的轉子抗扭地相連接的軸區(qū)段、可旋轉地支承在軸承容納區(qū)段中的軸承區(qū)段和驅動輪,其中,驅動輪與空心軸一件式地來構造并且自由地伸入在蓋件與間壁之間形成的腔中。
附圖說明
接下來根據附圖來闡述優(yōu)選的實施例。其中
圖1在縱剖面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電驅動器;
圖2以放大的圖示示出了帶有處于外部的構件的潤滑劑供應的根據圖1的電驅動器的細節(jié);以及
圖3作為細節(jié)以放大的圖示示出了圖2中的嘴口區(qū)域。
具體實施方式
接下來共同來說明圖1至3。圖1以示意圖示出了根據本發(fā)明的電驅動器2,其帶有電動機3和可由電動機旋轉地驅動的傳動單元4。傳動單元4包括變速傳動裝置5和在功率路徑中后置的差速傳動裝置6,然而不限于此。電驅動器2可作為唯一的驅動源或與附加的驅動源一起被用于驅動機動車。
電動機3包括定子7和可相對于此旋轉的轉子8,其在電動機通電時旋轉地驅動馬達軸9。馬達軸9的旋轉運動通過在功率路徑中后置的變速傳動裝置5被傳遞到差速傳動裝置6上。電動機3由電池(未示出)供應以電流,其中,電池在發(fā)電機運行中還可由電動機來充電。電驅動器2另外包括殼體組件10,電動機3和傳動單元4布置在其中。
變速傳動裝置5設計成使得由馬達軸9導入的旋轉運動被從快變慢,因此傳動裝置還可被稱為減速傳動裝置。馬達軸9設計為空心軸并且借助于軸承12、13可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地支承在電驅動器2的殼體組件10中。驅動輪14(第一齒輪)與驅動軸9抗扭地相連接,尤其與其一件式地來設計。
變速傳動裝置5包括傳動軸15,其通過軸承16、17可圍繞平行于第一旋轉軸線a的第二旋轉軸線b旋轉地支承在殼體組件10中并且還可被稱為中間軸。傳動軸15包括驅動輪18(第二齒輪)和從動輪19(第三齒輪),其抗扭地與傳動軸相連接、尤其與該傳動軸一件式地來設計。從動輪19與環(huán)輪20(第四齒輪)嚙合以驅動差速傳動裝置6。
馬達軸9的驅動輪14和傳動軸15的與此嚙合的驅動輪18形成變速傳動裝置5的帶有第一傳動比的第一齒輪對i1。傳動軸15的從動輪19和與此嚙合的環(huán)輪20形成第二齒輪對i2??勺R別出,馬達軸-驅動輪14具有比傳動軸-驅動輪18的直徑或齒數明顯更小的直徑或更少的齒數。以該方式產生變慢。同樣,傳動軸-從動輪19具有比環(huán)輪20更小的直徑或更少的齒數,使得在此實現進一步變慢。
差速傳動裝置6包括:差速器殼體22,其與環(huán)輪20固定地連接并且可由從動輪19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地驅動;和差速器單元25,其容納在差速器殼體22中。在差速器殼體22與差速器單元25之間的功率路徑中設置有可控制的離合器23,其可由促動器24操縱。差速器殼體22借助于軸承27、28圍繞旋轉軸線a可旋轉地支承在固定的殼體10中。差速器殼體22可設計成兩件式并且包括與環(huán)輪20一件式地設計的第一殼體件和第二殼體件,它們相互固定地連接。這兩個殼體件分別具有套筒凸肩29、30,殼體件利用套筒凸肩可旋轉地容納在相應所屬的軸承27、28中。差速器單元25同軸于旋轉軸線a布置在差速器殼體22中。
差速器單元25包括作為輸入件的差速器支架32(其相對于差速器殼體25可旋轉地支承)、多個與差速器支架32相連接的差速器輪33(其可旋轉地支承在與差速器支架32相連接的銷26上)以及作為輸出件的第一和第二半軸輪34、35(其可由差速器輪33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地驅動)。第一半軸輪34與輸出軸36抗扭地相連接,該輸出軸同軸于旋轉軸線a布置并且插過構造為空心軸的馬達軸9。輸出軸36具有在傳動裝置側的第一端部區(qū)段37(其借助于軸承41可旋轉地支承在傳動裝置殼體22中)和遠離傳動裝置的端部區(qū)段38(其借助于軸承40可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地支承在殼體組件10中)。在處于外部的端部區(qū)段38處可識別出同步萬向節(jié)(gleichlaufgelenk)的鉸接外部件42,其在角運動的情況下用于將轉矩傳遞到機動車的第一半軸(未示出)上。第二半軸輪35與軸頸(wellenzapfen)43抗扭地相連接,軸頸將導入的轉矩通過同步萬向節(jié)傳遞到第二半軸(未示出)上。
離合器23設計為形狀配合的離合器,其中,還可使用適合于根據需要在機動車的半軸與電動機3之間的功率路徑中建立或中斷轉矩傳遞的其他離合器。離合器23包括第一離合器件44(其與差速器殼體22抗扭地且可軸向運動地相連接)以及第二離合器件45(其與差速器支架32固定地相連接、尤其與它設計成一件式)。第一離合器件44為了傳遞轉矩可被移入第二離合器件45中,其中,在這兩個離合器件之間產生形狀配合的連接。通過重新移出第一離合器件44又可中斷轉矩傳遞。第二離合器件45作為形狀配合件具有齒圈,其一件式地模制在差速器支架32的端側處。相應地,第一離合器件44具有相同配對的齒圈,其布置在差速器殼體22內。另外,第一離合器件44具有多個分布到周緣上的軸向凸肩,其穿過差速器殼體22的相應的通孔。電磁促動器24在操縱時作用到第一離合器件44的軸向凸肩上,以使其軸向運動。通過操縱促動器24使第一離合器件44移入,從而中斷從驅動輪20到差速器單元25上的轉矩傳遞。在未操縱的狀態(tài)中,第一離合器件44被彈性件48加載到移出的狀態(tài)中。在第一離合器件44的軸向凸肩處可緊固有探測器元件,其與傳感器(未示出)共同作用,從而可確定離合器的位置。
促動器24包括電磁體46以及活塞47,其在電磁體46通電時向離合器23方向被加載。電磁體46具有環(huán)形的殼體,其與殼體組件10的間壁52相連接。
在圖1中可識別出,殼體組件10由多個單個殼體件組裝而成。殼體組件10尤其包括第一殼體區(qū)段53(在其中容納電動機3)和第二殼體區(qū)段54(在其中容納傳動單元4)以及蓋件55(其布置在第一和第二殼體區(qū)段53、54之間并且與它們固定地相連接)。蓋件55具有第一軸承容納區(qū)段56(空心軸9借助于軸承13可圍繞旋轉軸線a旋轉地支承在其中)以及第二軸承容納區(qū)段57(傳動軸15借助于軸承16可圍繞旋轉軸線b旋轉地支承在其中)。軸向地在蓋件55與間壁52之間形成有容納室49,在該容納室中容納驅動輪14、18。間壁52具有軸承容納區(qū)段(在該軸承容納區(qū)段中容納用于可旋轉地支承差速器殼體22的軸承27)以及通孔51(傳動軸15被引導穿過該通孔)。通孔51具有比齒輪19的外徑更大的內徑,從而可通過孔51來裝配帶有齒輪19的傳動軸15。
在遠離傳動單元4的端部處殼體組件10具有另外的蓋件58(在該蓋件中容納用于空心軸9的軸承12)以及與此相連接的軸承容納件59(在該軸承容納件中容納用于輸出軸36的軸承40)。空心軸9具有第一端部區(qū)段60(其借助于軸用軸承12可旋轉地支承在殼體件58中)、與轉子8抗扭地相連接的軸區(qū)段、可旋轉地支承在蓋件55的軸承容納區(qū)段56中的區(qū)段和驅動輪14(其伸入在蓋件55與間壁52之間形成的容納室49中)。
如尤其在附圖2和3中可識別出的那樣,在空心軸9與輸出軸36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通道62,其具有面向傳動單元4的第一嘴口63和遠離傳動單元的第二嘴口64。殼體組件10具有潤滑劑導引幾何結構65,其設計成將潤滑劑從傳動單元4導引到第一嘴口63的嘴口區(qū)域中。潤滑劑可由此通過在空心軸9與輸出軸36之間形成的開口進入并且沿著環(huán)形通道62流動至第二嘴口64。以該方式實現也以潤滑劑供應驅動組件2的遠離傳動單元4的部件。
在第二殼體區(qū)段54中形成有潤滑劑收集區(qū)段66,在傳動單元4內由于旋轉的傳動裝置件的轉動所噴濺的潤滑劑被收集在該潤滑劑收集區(qū)段中并且經由溝槽區(qū)段被向間壁52的方向導引。潤滑劑收集區(qū)段66布置在與傳動軸15或與差速傳動裝置6的環(huán)輪20軸向重疊區(qū)域中,以便盡可能捕獲大量潤滑劑。間壁52在面向差速傳動裝置6的側面處具有潤滑劑腔67,潤滑劑可從收集區(qū)段66流入該潤滑劑腔中并且暫時地被容納在那里。腔67在軸向上在一側上由間壁52的壁區(qū)段而在另一側上由電磁體46的壁區(qū)段側向限制。徑向上在內部設置有穿過通道68,其以第一端部與腔67相連接并且以第二端部通向間壁52的在徑向上處于內部的環(huán)形區(qū)段69。潤滑劑的流動方向在圖2和3中以箭頭標出。
間壁52具有通孔70,輸出軸36被引導穿過該通孔。通孔70的內徑比軸36在該區(qū)段中的外徑更大,使得在軸與間壁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開口72,通過環(huán)形開口潤滑劑可向空心軸9或環(huán)形通道62的方向流動。尤其在圖3中可辨識出,間壁52在徑向上在內部具有與旋轉軸線a同軸的套筒凸肩73,其在軸向上延伸進入空心軸9的端側的凹口74中。在此,套筒凸肩73具有小于端側的凹口74的內徑的外徑。在裝配的狀態(tài)中,套筒凸肩73和空心軸9在軸向上相疊,其中,在半縱剖面中在這兩個構件之間形成有l(wèi)-形的縫隙。在間壁52與空心軸9之間形成的縫隙75可具有例如在0.1與0.5毫米之間的寬度。通過套筒凸肩73和空心軸9彼此軸向接合形成迷宮式密封,使得流過在套筒凸肩73與空心軸9之間的縫隙的潤滑劑流被保持得較小。在此,由縫隙75形成的節(jié)流作用隨著在套筒凸肩73與空心軸9之間的軸向重疊的長度增加而增加。例如,軸向重疊可以是在2.0與10毫米之間長。由于軸向重疊或者說由此產生的流體節(jié)流作用,更大的潤滑劑流在軸向上經過縫隙75,以便到達在空心軸9與輸出軸36之間形成的環(huán)形縫隙62中并且從那里到達遠離的待潤滑的構件。
在面向間壁52的端部區(qū)段處,空心軸9具有徑向向內伸出的凸緣76,其軸向地限制端側的凹口或縫隙75。凸緣76具有內徑,其小于凹口74的內徑并且小于空心軸9的從凸緣軸向地向第二嘴口64的方向延伸的區(qū)段的內徑。在此,為了良好的潤滑劑流動尤其設置成,凸緣76的內徑基本上相應于套筒凸肩73的內徑,或者在套筒凸肩73與軸9之間的環(huán)形縫隙與在凸緣76與軸9之間的環(huán)形縫隙差不多等大。所提及的環(huán)形縫隙例如可大于0.5mm或小于1.5mm。軸向聯接到凸緣76處的區(qū)段具有比凸緣76的內徑更大的內徑。軸向地流經凸緣76的潤滑劑在環(huán)形通道62中由于離心力到達更大的直徑上。在空心軸9的內壁77處形成的潤滑劑柱可軸向地支撐在凸緣76處,從而由于總是新流經凸緣76的潤滑劑而產生通過環(huán)形通道62直至空心軸9的遠離的端部的潤滑劑流。在此,潤滑劑從嘴口64出來并且到達軸承40和軸密封件78。
總地來說,所提及的電驅動器2提供該優(yōu)點,即潤滑劑可從傳動單元4的區(qū)域還到達遠離的區(qū)域中,以便相應地以潤滑劑供應待潤滑的構件。
附圖標記清單
2電驅動器
3電動機
4傳動單元
5變速傳動裝置
6差速傳動裝置
7定子
8轉子
9馬達軸/空心軸
10殼體組件
12軸承
13軸承
14驅動輪(第一齒輪)
15傳動軸
16軸承
17軸承
18驅動輪(第二齒輪)
19從動輪(第三齒輪)
20環(huán)輪(第四齒輪)
22差速器殼體
23離合器
24促動器
25差速器單元
26銷
27軸承
28軸承
29套筒凸肩
30套筒凸肩
32差速器支架
33差速器輪
34輸出件/半軸輪
35輸出件/半軸輪
36輸出軸
37第一端部區(qū)段
38第二端部區(qū)段
40軸承
41軸承
42第一同步萬向節(jié)
43軸頸
44第一離合器件
45第二離合器件
46電磁體
47活塞
48彈性件
49容納室
51通孔
52間壁
53第一殼體區(qū)段
54第二殼體區(qū)段
55蓋件
56第一軸承容納區(qū)段
57第二軸承容納區(qū)段
58蓋件
59軸承容納件
60端部區(qū)段
62環(huán)形通道
63第一嘴口
64第二嘴口
65潤滑劑導引幾何結構
66潤滑劑收集區(qū)段
67潤滑劑腔
68穿過通道
69環(huán)形區(qū)段
70通孔
72環(huán)形開口
73套筒凸肩
74凹口
75縫隙
76凸緣
77內壁
78軸密封件
a旋轉軸線
b旋轉軸線。
權利要求書(按照條約第19條的修改)
1.一種用于驅動機動車的電驅動器,其包括:
殼體組件(10);
電動機(3),其帶有構造為空心軸(9)的馬達軸,其能夠圍繞旋轉軸線(a)可旋轉地驅動并且與驅動輪(14)相連接;
傳動單元(4),其帶有能夠由所述驅動輪(14)旋轉地驅動的至少一個傳動軸(15),且?guī)в兄辽僖粋€輸出軸(36),其中,所述輸出軸(36)延伸穿過所述空心軸(9);其中,在所述空心軸(9)與所述輸出軸(36)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通道(62),其帶有面向所述傳動單元(4)的第一嘴口(63)和遠離所述傳動單元(4)的第二嘴口(64);
其中,所述殼體組件(10)具有間壁(52),所述間壁帶有潤滑劑導引幾何結構(67,68),其設計成將潤滑劑導引到所述環(huán)形通道(62)的第一嘴口(63)的嘴口區(qū)域中,從而所述潤滑劑能夠通過所述環(huán)形通道(62)流動至所述第二嘴口(64);
其中,所述間壁(52)徑向上在內部具有帶有通孔的環(huán)形區(qū)段(69),所述輸出軸(36)被引導穿過所述通孔,
其中,在所述環(huán)形區(qū)段(69)與所述輸出軸(36)之間形成有環(huán)形縫隙(72),通過所述環(huán)形縫隙潤滑劑能夠從所述傳動單元(4)流動到所述環(huán)形通道(62)中。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間壁(52)具有與旋轉軸線(a)同軸的且在軸向上延伸的套筒凸肩(73),所述套筒凸肩有軸向重疊地接合到所述空心軸(9)的端側的凹口(74)中。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軸(9)在面向所述傳動單元(4)的端部區(qū)段中具有徑向向內伸出的凸緣(76)。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緣(76)與所述空心軸(9)的端側軸向相間隔并且軸向地限制所述端側的凹口(74)。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緣(76)具有內徑,其小于所述凹口(74)的內徑并且小于所述空心軸(9)的從凸緣(76)向所述第二嘴口(64)的方向延伸的區(qū)段的內徑。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單元(4)具有變速傳動裝置(5)和差速傳動裝置(6),其中,所述變速傳動裝置(5)具有所述傳動軸(15)并且設計成將由所述驅動輪(14)導入的轉矩變緩,其中,所述差速傳動裝置(6)具有能夠由所述傳動軸(15)旋轉地驅動的輸入件(22)和多個輸出輪(34,35),其能夠由所述輸入件(22)圍繞所述旋轉軸線(a)旋轉地驅動,其中,至少一個所述輸出軸(36)具有第一端部區(qū)段,其與所述輸出件(35)中的一個為了傳遞轉矩抗扭地相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間壁(52)在背對所述電動機(3)的側面處具有潤滑劑腔(67),其設計成在所述傳動單元(4)的旋轉部件轉動時暫時容納噴濺的潤滑劑。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間壁(52)具有至少一個穿過通道(68),其以在徑向上處于外部的端部通在所述潤滑劑腔(67)中并且通過所述穿過通道潤滑劑能夠從所述潤滑劑腔向所述間壁(52)的通孔流動到所述第一嘴口(63)的區(qū)域中。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組件(10)具有潤滑劑收集區(qū)段(66),其設計成收集噴濺的潤滑劑并且導引到所述潤滑劑腔(67)中。
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電動機(4)與至少一個所述輸出軸(36)之間的功率路徑中設置有離合器(23),其設計成在所述電動機(4)與至少一個所述輸出軸(36)之間選擇性地建立或中斷轉矩傳遞。
11.根據權利要求7和10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離合器(23)能夠借助于可控制的促動器(24)操縱,其中,所述促動器具有電磁體(46),其與所述殼體組件(10)的間壁相連接,其中,磁體殼體的子區(qū)段和所述間壁(52)的子區(qū)段形成潤滑劑腔(67)。
1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個所述輸出軸(36)具有遠離所述傳動單元(4)的第二端部區(qū)段(38),其借助于軸用軸承(40)圍繞所述旋轉軸線(a)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殼體組件(10)的軸承容納件(59)中,其中,所述空心軸(9)軸向地延伸直至進入所述軸承容納件(59)中。
13.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軸(9)借助于旋轉密封件(79)相對于所述軸承容納件(59)密封,其中,所述環(huán)形通道(62)的第二嘴口(64)軸向上布置在所述旋轉密封件(79)與所述軸用軸承(40)之間。
1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驅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組件(10)具有蓋件(55),所述蓋件布置在所述電動機(3)所容納在的第一殼體區(qū)段(53)與所述傳動單元(4)所容納在的第二殼體區(qū)段(54)之間,其中,所述蓋件(55)具有軸承容納區(qū)段(56),
其中,所述空心軸(9)具有與所述電動機(3)的轉子(8)相連接的軸區(qū)段、可旋轉地支承在所述軸承容納區(qū)段(56)中的軸承區(qū)段和所述驅動輪(14),其中,所述驅動輪(14)自由地伸入在所述蓋件(55)與所述間壁(52)之間形成的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