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液體封入套筒。
要求于2014年10月3日遞交的日本專利申請?zhí)卦?014-205039號的優(yōu)先權,通過引用將其內容并入本文。
背景技術:
在相關領域中,例如,如在以下專利文獻1中所說明地,已知的液體封入套筒包括:內筒體,其連結到振動產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以及外筒體,其被布置成圍繞內筒體且連結到振動產生源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另外,已知的構造包括:彈性體,其介于外筒體與內筒體之間且使外筒體與內筒體連結在一起;一對液室,其被劃分在將內筒體插入彈性體的振動輸入方向上的兩側位置處且封入液體;以及開孔,其使一對液室彼此連通。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7-269641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問題
同時,在現(xiàn)有技術的液體封入套筒中,在液體封入套筒用于例如機動車的情況下,內筒體連結到懸架套筒和發(fā)動機支座中的一者,外筒體連結到懸架套筒和發(fā)動機支座中的另一者。
然而,在現(xiàn)有技術的液體封入套筒中,在如上所述的液體封入套筒用于機動車的情況下,存在改善諸如乘坐舒適性或操縱穩(wěn)定性等的高性能化的空間。
鑒于上述事實做出本發(fā)明,例如,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如下液體封入套筒:通過增大主振動的輸入方向以及與該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間的彈簧常數(shù)之間的差,能夠實現(xiàn)改善諸如乘坐舒適性或操縱穩(wěn)定性等的高性能化的液體封入套筒。
用于解決問題的方案
為了實現(xiàn)該目的,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手段。
根據本發(fā)明,提供液體封入套筒,其包括:內筒,內筒連結到振動產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任一者;和外構件,外構件布置在內筒的徑向外側且連結到振動產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其中,外構件在內筒與外構件之間劃分出一對液室,并且外構件包括形成有使一對液室彼此連通的開孔通路的開孔部,液體封入套筒還包括使開孔部與內筒彈性地連結在一起的彈性體,一對液室布置于內筒和開孔部之間且分別布置在徑向上夾著內筒的中心軸線的兩側,內筒形成有朝向徑向上的外側突出且嵌入彈性體的第一突出部,開孔部形成有朝向徑向上的內側突出且嵌入彈性體的第二突出部,并且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均布置在周向上相鄰的一對液室之間的兩部分,使得第一突出部和第二突出部在周向上的位置彼此一致、在中心軸線方向上的位置彼此不同。
發(fā)明的效果
根據本發(fā)明的液體封入套筒,通過增大主振動的輸入方向以及與該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間的彈簧比,能夠在乘坐舒適性、操縱穩(wěn)定性等方面實現(xiàn)高性能化。
附圖說明
圖1是在作為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封入套筒的軸向上的中央部的截面圖。
圖2是沿著圖1所示的液體封入套筒的線a-a截取的縱截面圖。
圖3是沿著圖1所示的液體封入套筒的線b-b截取的縱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參照圖1至圖3說明根據本發(fā)明的液體封入套筒的實施方式。另外,圖1是根據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液體封入套筒的軸向上的中央部的截面圖,圖2是沿著圖1中的線a-a截取的縱截面圖,圖3是沿著圖1中的線b-b截取的縱截面圖。另外,圖1是沿著圖2和圖3中的線c-c截取的截面圖。
圖1~圖3所示的本實施方式的液體封入套筒1包括:內筒11,其連結到振動產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一者;筒狀的外構件12,其布置在內筒11的徑向外側且連結到振動產生部和振動接收部中的另一者;以及彈性體14,其使包括在外構件12中的開孔部(orificeportion)13與內筒11彈性地連結在一起。
另外,例如,液體封入套筒1用于機動車用的懸架套筒或發(fā)動機支座、安裝在工廠中的工業(yè)機械的支座等。
內筒11和外構件12被布置成與共用軸線同軸。以下,將共用軸線稱作軸線o。另外,在當沿軸線o方向觀察時的平面圖中,將與軸線o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將繞著軸線o的方向稱作周向。
內筒11被形成為圓筒狀,沿徑向向外突出的第一突出部11a被設置成在位于軸線o方向上的中間部分處遍及整周地突出。第一突出部11a被布置成嵌入稍后說明的彈性體14,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a被布置成陷入彈性體14。另外,內筒11的內徑在軸線o方向上的整個長度上恒定。
彈性體14被形成為由橡膠材料制成的圓筒狀,并且被形成為圓環(huán)狀。另外,彈性體14包括:端環(huán)部16,其內周面連結到內筒11的外周面;以及嵌裝部17,其覆蓋內筒11的外周面且使上下一對端環(huán)部16連結在一起。在彈性體14中,除了在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部以外,端環(huán)部16和嵌裝部17中的每一者的內周面均遍及整個區(qū)域地硫化粘接到內筒11的外周面。
另外,在彈性體14中,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外側開口且沿周向延伸的環(huán)狀的缺口槽18形成于在軸線o方向上的兩端部,即形成于上下一對端環(huán)部16。因為形成有缺口槽18,所以提高了彈性體14的柔軟性,并且液體封入套筒1的彈簧常數(shù)被調整成適當設定的值。
外構件12布置于內筒11的徑向外側且圍繞內筒11。外構件12包括:上下一對環(huán)板19;筒狀的開孔部13,其布置于環(huán)板19和19之間;以及外筒22,其從徑向外側一體地圍繞環(huán)板19和19以及開孔部13。如圖1所示,外構件12在內筒11與外構件12之間劃分出一對液室23和23。
如圖2所示,各環(huán)板19均埋設到彈性體14的端環(huán)部16的位于比缺口槽18靠徑向外側的部分。彈性體14硫化粘接到環(huán)板19。
開孔部13被形成為圍繞內筒11的圓筒狀且由合成樹脂材料等制成。在開孔部13中,形成有使一對液室23和23彼此連通的開孔通路24。
如圖1所示,一對液室23和23布置于內筒11與開孔部13之間且在徑向上夾著內筒11的軸線o的兩側,并且一對液室23和23中封入(充填)有液體。在開孔部13中,如圖2所示,形成有向一個液室23的內部開口的第一開口25a、與第一開口25a連通的第一連通路25b、向另一液室23的內部開口的第二開口26a以及與第二開口26a連通的第二連通路26b,并且如圖3所示,形成有使第一連通路25b與第二連通路26b合流的合流路27。另外,第一連通路25b、第二連通路26b和合流路27由開孔部13和外筒22劃分,使得形成于開孔部13的外周面的槽部被外構件12的外筒22從徑向外側覆蓋。
使一對液室23和23彼此連通的開孔通路24由第一開口25a、第一連通路25b、第二開口26a、第二連通路26b和合流路27形成。即,一個液室23內的液體依次流過第一開口25a、第一連通路25b、合流路27、第二連通路26b和第二開口26a,并且能夠流入另一液室23。另外,另一液室23內的液體沿與以上流動相反的方向流動,并且能夠流入一個液室23。
另外,在開孔部13中,如圖1所示,在周向上相鄰的一對液室23和23之間的兩部分中均形成有第二突出部28。第二突出部28沿徑向向內突出、被形成為沿周向延伸并且遍及開孔部13中的除了劃分一對液室23和23的部分以外的整個區(qū)域地形成。在周向上第二突出部28的位置與內筒11的第一突出部11a的位置一致,即,第二突出部28被布置成在周向上與第一突出部11a重疊。
另外,如圖3所示,第二突出部28被布置成使得在軸線o方向上第二突出部28的位置與第一突出部11a的位置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在一對液室23和23之間的兩部分中均形成有在軸線o方向上間隔開的兩個第二突出部28。另外,在周向上位于同側的兩個第二突出部28布置在第一突出部11a的軸線o方向上的外側。因此,第一突出部11a布置在兩個第二突出部28和28之間。
另外,與第一突出部11a同樣地,各第二突出部28均嵌入彈性體14,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各第二突出部28均被布置成陷入彈性體14。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周向上位于同側的兩個第二突出部28被布置成隔著彈性體14在軸線o方向上與第一突出部11a相面對。即,第一突出部11a與第二突出部28隔著彈性體14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相面對。因此,當從軸線o方向上的外側觀察時,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被布置成使得它們的頂端側彼此部分地重疊。另外,在圖1中用虛線表示的附圖標記14a示出了彈性體14的與圖3中的第二突出部28相面對且作為供第二突出部28嵌入的部位的內周面14a。
這里,如圖1所示,彈性體14使開孔部13的內周面中的第二突出部28所在處的周向上的部分28a以及內筒11的與該部分28a相面對的外周面以它們之間不存在間隙的實心狀態(tài)彈性地連結在一起。即,如圖3所示,彈性體14抵接位于被布置成在軸線o方向上間隔開的兩個第二突出部28和28之間的部分28a以及內筒11的第一突出部11a的布置在這兩個第二突出部28和28之間的外周面,并且使位于該部分28a與該外周面之間彈性地連結在一起。
外筒22被形成為筒狀、嵌塞且一體地固定到彈性體14的端環(huán)部16并且經由端環(huán)部16與環(huán)板19和19形成為一體。另外,如上所述,外筒22圍繞開孔部13、液密地覆蓋開孔部13的外周面并且與開孔部13一起劃分出第一連通路25b、第二連通路26b和合流路27。另外,外筒22經由開孔部13外嵌到彈性體14,并且經由彈性體14彈性地連結到內筒11。
在將具有上述構造的液體封入套筒1用于例如機動車的情況下,如果內筒11連結到作為振動產生部的發(fā)動機支座,則外構件12連結到作為振動接收部的懸架套筒。另外,內筒11可以連結到懸架套筒,外構件12可以連結到發(fā)動機支座。
另外,例如,將作為主振動的輸入方向的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施加到位于內筒11與外構件12之間的部分,內筒11和外構件12沿軸線o方向相對于彼此移位。另外,因為內筒11中形成有第一突出部11a并且開孔部13中形成有第二突出部28,所以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以均等的方式使彈性體14彈性變形。因此,彈性體14產生彈性回復力,從而在軸線o方向上獲得相對大的彈簧力。
另外,因為在周向上相鄰的一對液室23和23之間的兩部分中均布置有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所以內筒11和外構件12會在沿軸線o方向不相對偏離而容易直接移位。因此,有效地衰減且吸收了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
因此,根據本實施方式的液體封入套筒1,增大了沿著內筒11的中心軸線的軸線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并且能夠增大該彈簧常數(shù)與徑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之間的差。因此,因為能夠增大主振動的輸入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以及與該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之間的差,所以在本實施方式的液體封入套筒1用于機動車等的情況下,能夠實現(xiàn)諸如具有改善了的乘坐舒適性和優(yōu)異的操縱穩(wěn)定性等的高性能化。
另外,因為第一突出部11a與第二突出部28隔著彈性體14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相面對,所以當內筒11和外構件12沿軸線o方向相對于彼此移位時,能夠較有效地衰減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并且能夠較有效地吸收該振動。即,因為由于第一突出部11a的移位而產生的應力不僅受到來自彈性體14的反作用力,而且還經由彈性體14受到來自第二突出部28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夠較有效地衰減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另外,因為由于第二突出部28的移位而產生的應力不僅受到來自彈性體14的反作用力,而且還經由彈性體14受到來自第一突出部11a的反作用力,所以能夠較有效地衰減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因此,能夠增大沿著內筒11的中心軸線的軸線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
另外,在軸線o方向上間隔開地形成有兩個第二突出部28,并且第一突出部11a布置在這兩個第二突出部28之間,當內筒11與外構件12沿軸線o方向相對于彼此移位時,能夠較有效地衰減和吸收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即,例如當?shù)谝煌怀霾?1a沿軸線o方向相對移位時,盡管第一突出部11a會朝向軸線o方向上的任一側相對移位,但是因為第一突出部11a會受到來自第二突出部28的反作用力,所以也能夠較有效地衰減軸線o方向上的振動。因此,能夠進一步增大沿著內筒11的中心軸線的軸線o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
另外,開孔部13以圍繞內筒11的方式被形成為筒狀,并且通過彈性體14使開孔部13的內周面的第二突出部28所在處的周向上的部分28a以及內筒11的與該部分28a相面對的第一突出部11a的外周面彈性地連結在一起。因此,例如,通過適當?shù)馗淖冮_孔部13中的第二突出部28所在處的周向上的部分的厚度,或者適當?shù)馗淖儍韧?1中的第一突出部11a所在處的周向上的部分的厚度等,相對地改變彈性體14的位于這些部分處的厚度。因此,能夠改變在與一對液室23和23沿徑向彼此相面對的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而不用改變彈性體14的材料,從而能夠容易地調整該正交的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因此,能夠增大主振動的輸入方向上的彈簧常數(shù)以及與該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彈性常數(shù)之間的差。
另外,本發(fā)明的技術范圍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而是能夠在不超出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施加各種變型。
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周向上相鄰的一對液室23和23之間的兩部分中分別形成有兩個第二突出部28。然而,可以在液室23和23之間的兩部分中分別形成一個第二突出部28。
另外,在以這種方式僅形成一個第二突出部28的情況下,可以相對于第二突出部28在軸線o方向上間隔開地形成兩個第一突出部11a。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a被布置成陷入彈性體14,并且第二突出部28也被形成為陷入彈性體14。因此,彈性體14會因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而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壓縮變形。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可以采用任意構造,只要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嵌入彈性體14即可。即,彈性體14中形成有凹部,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可以嵌入該凹部。在這種情況下,凹部被形成為小于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因此,彈性體14可以因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嵌入凹部而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壓縮變形。另外,凹部被形成為具有等于或大于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的尺寸,因此,彈性體14可以因第一突出部11a或第二突出部28嵌入凹部而在無負荷狀態(tài)下壓縮變形。
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隔著彈性體14在軸線o方向上彼此相面對,即,當從軸線o方向上的外側觀察時,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被布置成彼此重疊。然而,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的頂端側可以不彼此重疊且可以不布置成彼此相面對,只要第一突出部11a和第二突出部28在周向上的位置彼此重合即可。
另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液體封入套筒不限于使用在機動車的發(fā)動機支座中,而是能夠應用于與使用在發(fā)動機支座中不同的用途。例如,液體封入套筒能夠應用于搭載于建筑機械的發(fā)電機的支座,或者能夠應用于安裝在工廠等中的機械的支座。
另外,能夠在不超出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用已知的組成部件適當?shù)靥鎿Q上述實施方式中的組成部件,并且上述變型例可以適當?shù)亟M合。
產業(yè)上的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fā)明的液體封入套筒,通過增大主振動的輸入方向以及與該輸入方向正交的方向之間的彈簧比,能夠在乘坐舒適性、操縱穩(wěn)定性等方面實現(xiàn)高性能化。
附圖標記說明
1液體封入套筒
11內筒
11a第一突出部
12外構件
13開孔部
14彈性體
23液室
24開孔通路
28第二突出部
28a部分
o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