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汽車配件領域,具體的說是指一種可全方位減震的扭力膠芯。
背景技術:
扭力膠芯,是作用于汽車底盤橋的扭力桿兩端,起到減震緩沖以及用于向導和傳力的作用。現(xiàn)有的扭力膠芯包括外套、兩擋膠擋板、兩外固定擋板、彈性橡膠體以及中軸,所述彈性橡膠體設于外套內,所述擋膠擋板分別與彈性橡膠體的兩端面固定連接,所述兩外固定擋板分別位于兩擋膠擋板的兩側,所述中軸橫穿外固定擋板、擋膠擋板以及彈性橡膠體,所述兩外固定擋板焊接于中軸上。
在裝配時,將外套和擋膠擋板放置于模具上,在外套的內周面和擋膠擋板的內側面涂上膠水,然后將彈性橡膠體與外套和擋膠擋板硫化為一體,再將中軸穿過外固定擋板、擋膠擋板和彈性橡膠體,最后將外固定擋板焊接于中軸上?,F(xiàn)有的扭力膠芯在減震時只靠擋膠擋板和中軸之前的空隙實現(xiàn)定向減震,而在工作中隨著車輛負載的大小,扭力膠芯里面的彈性橡膠體受到擠壓就會向兩端釋放力度,這樣會導致?lián)跄z擋板受到更大的外張力,從而增加和外固定擋板的摩擦力,擋膠擋板和外固定擋板摩擦產生熱量會造成加大好幾倍的阻力,所以就會導致扭力桿受到的力度超過了它的承受力,從而造成扭力桿變形和斷裂。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的是一種可全方位減震的扭力膠芯,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的扭力膠芯減震不合理而造成扭力桿易變型和斷裂的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的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一種可全方位減震的扭力膠芯,包括外套、彈性橡膠體、中軸、左扭力擋板、右扭力擋板、左外固定擋板以及右外固定擋板,所述彈性橡膠體固設于外套內,所述左、右扭力擋板分別位于外套的兩端內,且左、右扭力擋板包覆于彈性橡膠體內,該左扭力擋板的左端、右扭力擋板的右端均伸出彈性橡膠體外,且該左扭力擋板的左端、右扭力擋板的右端分別與左外固定擋板的右端、右外固定擋板的左端抵觸連接,所述左、右扭力擋板均設有供中軸橫穿的第一軸孔,所述左、右外固定擋板均設有供中軸橫穿的第二軸孔,所述中軸依次穿過左外固定擋板、左扭力擋板、彈性橡膠體、右扭力擋板以及右外固定擋板,所述左、右外固定擋板均與中軸固定連接,所述左、右扭力擋板的外徑均小于外套的內徑,所述第一軸孔的內徑大于中軸的外徑。
進一步的,所述外套的內徑與左、右扭力擋板的外徑差為0.5-1cm。
更進一步的,所述外套的內徑與左、右扭力擋板的外徑差為0.8cm。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軸孔的內徑與中軸的外徑差為0.5-1.5cm。
更進一步的,所述第一軸孔的內徑與中軸的外徑差為1cm。
進一步的,所述左扭力擋板的左端、右扭力擋板的右端均伸出彈性橡膠體外的距離為0.5-1.5cm。
更進一步的,所述左扭力擋板的左端、右扭力擋板的右端均伸出彈性橡膠體外的距離為1cm。
進一步的,所述左、右外固定擋板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與中軸固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橡膠體的兩端上部為一延伸部,且該延伸部的內側面為一圓弧面,所述左、右扭力擋板的內側面和內周面的連接處也為一圓弧面。
進一步的,所述彈性橡膠體與外套和左、右扭力擋板一體硫化連接。
由上述對本發(fā)明的描述可知,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結構新穎、設計巧妙,由于左、右扭力擋板包覆于彈性橡膠體內,且左、右扭力擋板的外徑均小于外套的內徑,第一軸孔的內徑大于中軸的外徑,當扭力膠芯受到擠壓和扭力時,彈性橡膠體和左、右扭力擋板可在全方位向外擠,這樣使得扭力膠芯在各個部位均具有減震效果,當膠芯受到擠壓時,不管是在哪個方向到擠壓,先受到擠壓的部位即可優(yōu)先減震扭力。同時,左扭力擋板的左端、右扭力擋板的右端均伸出彈性橡膠體外,且左扭力擋板的左端、右扭力擋板的右端分別與左外固定擋板的右端、右外固定擋板的左端抵觸連接,這樣的設置不僅可牢固地擋住彈性橡膠體,且較之現(xiàn)有的扭力膠芯又可減小左、右扭力擋板與左、右外固定擋板間的摩擦,從而使得扭力桿不易變形和斷裂。因此,本發(fā)明不僅在全方位具有減震效果,且又減小了左、右扭力擋板與左、右外固定擋板間的摩擦,其減震效果更佳合理、理想,使用壽命更長,在未來具有廣泛的市場空間。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的剖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圖1。一種可全方位減震的扭力膠芯,包括外套1、彈性橡膠體2、中軸3、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左外固定擋板6以及右外固定擋板7。所述彈性橡膠體2固設于外套1內,所述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分別位于外套1的兩端內,且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包覆于彈性橡膠體2內,該左扭力擋板4的左端、右扭力擋板5的右端均伸出彈性橡膠體2外,且該左扭力擋板4的左端、右扭力擋板5的右端分別與左外固定擋板6的右端、右外固定擋板7的左端抵觸連接,所述彈性橡膠體2與外套1和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7一體硫化連接。
參照圖1。所述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均設有供中軸3橫穿的第一軸孔41,所述左外固定擋板6、右外固定擋板7均設有供中軸3橫穿的第二軸孔(圖中未標出),所述中軸3依次穿過左外固定擋板6、左扭力擋板4、彈性橡膠體2、右扭力擋板5以及右外固定擋板5,所述固定擋板6、右外固定擋板7均采用焊接的方式與中軸3固定連接。所述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的外徑均小于外套1的內徑,所述第一軸孔41的內徑大于中軸3的外徑。
參照圖1。所述外套1的內徑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的外徑差為0.5-1cm,若該內徑與外徑差小于0.5cm或大于1cm,則會造成外套1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之間的距離過小或過大,從而造成外套1的內側面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的頂面之間的彈性橡膠體2的厚度太薄或太厚,這樣都會使得減震效果不理想;優(yōu)選的,該外套1的內徑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的外徑差為0.8cm。同理,所述第一軸孔41的內徑與中軸3的外徑差為0.5-1.5cm,若該內徑與外徑差小于0.5cm或大于1.5cm,則會造成中軸3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之間的距離過小或過大,從而造成中軸3的外周面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的內側面之間的彈性橡膠體2的厚度太薄或太厚,這樣也會使得減震效果不理想;優(yōu)選的,該第一軸孔41的內徑與中軸3的外徑差為1cm。
參照圖1。所述左扭力擋板4的左端、右扭力擋板5的右端均伸出彈性橡膠體2外的距離為0.5-1.5cm,若伸出的距離小于0.5cm,當扭力膠芯受力時,彈性橡膠體2的兩端面會與左固定擋板6、右外固定擋板7的端面產生摩擦;若伸出的距離大于1.5cm,當扭力膠芯受力時,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分別與左固定擋板6、右外固定擋板7之間的作用力更大,兩者之間產生的摩擦力也更大,會降低扭力膠芯的使用壽命。
參照圖1。所述彈性橡膠體2的兩端上部為一延伸部21,且該延伸部21的內側面為一圓弧面,該延伸部21的設置使得扭力膠芯受力時,有更多的彈性橡膠體2受力。所述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的內側面和內周面的連接處也為一圓弧面,該圓弧面可防止彈性橡膠體2受擠壓時與左扭力擋板4、右扭力擋板5之間發(fā)生磨損而造成碳化。
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