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數(shù)碼產(chǎn)品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伸縮桿及自拍桿。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市場上所使用的自拍桿,大都是手動型的,打開與收回相對麻煩,且不能隨心所意的控制長度,更不能實現(xiàn)單手操控自拍桿的長短,為用戶帶來不便。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伸縮桿及自拍桿,旨在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自拍桿不能自動伸縮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提供一種伸縮桿,包括多節(jié)伸縮管,所述伸縮桿包括設于所述多節(jié)伸縮管頂部端口的頂部堵頭和設于所述多節(jié)伸縮管底部端口的底部堵頭,所述底部堵頭開設有連通至所述多節(jié)伸縮管內(nèi)腔的第一氣孔;
所述伸縮桿還包括具有充氣口和抽氣口的氣泵、用于切換所述充氣口或所述抽氣口與所述第一氣孔對接的控制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裝置包括氣閥板以及氣閥撥動板,所述氣閥板設于所述底部堵頭與所述氣閥撥動板之間,所述氣閥板開設與所述第一氣孔相對應的第二氣孔,所述氣閥撥動板開設有與所述充氣口相對應的第三氣孔以及與所述抽氣口相對應的第四氣孔;
所述控制裝置包括連接所述第一氣孔與所述第二氣孔的連接管、連接所述第三氣孔與所述充氣口的充氣管,以及連接所述第四氣孔與所述抽氣口的抽氣管;
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用于驅(qū)動所述氣閥撥動板以切換所述第三氣孔或所述第四氣孔與所述第二氣孔對接的撥動結(jié)構(gòu)。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裝置包括用于控制所述氣泵啟動的控制開關(guān),所述控制開關(guān)固定于所述氣閥板與所述氣閥波動板之間,且其包括彼此間隔固設于所述氣閥板上的充氣接觸彈片、抽氣接觸彈片,以及固設于所述氣閥撥動板上的觸點,其中,所述觸點在所述第三氣孔與所述第二氣孔對接時與所述充氣接觸彈片接觸,在所述第四氣孔與所述第二氣孔對接時與所述抽氣接觸彈片接觸,在解除所述第三氣孔與所述第二氣孔對接時解除與所述充氣接觸彈片接觸,在解除所述第四氣孔與所述第二氣孔對接時解除與所述抽氣接觸彈片接觸;所述充氣接觸彈片、所述抽氣接觸彈片以及所述觸點皆與所述氣泵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裝置包括電路模塊,所述充氣接觸彈片、所述抽氣接觸彈片、所述觸點以及所述氣泵皆與所述電路模塊電性連接。
進一步地,所述氣閥板與所述氣閥撥動板之間設有密封墊,所述密封墊固定于所述氣閥板上,且開設與所述第二氣孔連通的對接孔。
進一步地,所述氣閥板與所述氣閥撥動板相正對的表面凸設固定軸,所述氣閥撥動板中與所述氣閥板相正對的表面凹設與所述固定軸配合的軸孔。
進一步地,所述多節(jié)伸縮管包括多個依次套接管體,以及多組連接組件,任一相鄰兩所述管體之間通過一組所述連接組件連接,所述連接組件包括至少兩個密封圈,以及從一所述管體延伸至另一所述管體的連接堵頭,所述連接堵頭插設于一所述管體內(nèi)的端部套設至少一個所述密封圈,所述連接堵頭插設于另一所述管體內(nèi)的端部套設至少一個所述密封圈,所述連接堵頭開設以使兩管體的管腔之間相互連通的第五氣孔。
進一步地,各所述連接堵頭呈錐型,且兩端部分別開設環(huán)形槽,所述密封圈卡套于所述環(huán)形槽內(nèi)。
進一步地,所述伸縮桿包括具有開口腔的殼體,所述多節(jié)伸縮管底端固定于所述開口腔的開口處,所述氣泵和所述控制裝置皆設置于所述開口腔內(nèi)。
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自拍桿,所述自拍桿包括如上所述的伸縮桿以及用于控制拍照設備進行拍照的拍照組件。
本發(fā)明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shù)的技術(shù)效果是:控制裝置連接于底部堵頭與氣泵之間,與氣泵上的充氣口、抽氣口進行對接,并切換控制充氣口或抽氣口進行工作,同時控制裝置與底部堵頭的第一氣孔對接,當控制裝置切換到充氣口時,此時充氣口與第一氣孔通過控制裝置對接連通,控制裝置同時控制氣泵進行充氣,多節(jié)伸縮管由于氣壓推動,逐漸伸長;當控制裝置切換到抽氣口時,此時抽氣口與第一氣孔通過控制裝置對接連通,控制裝置同時控制氣泵進行抽氣,由于氣泵抽氣,使得多節(jié)伸縮管內(nèi)的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受外界氣壓的推動,多節(jié)伸縮管組件收縮在一起。因此,通過控制裝置連接在多節(jié)伸縮管與氣泵之間,并控制氣泵啟動,實現(xiàn)多節(jié)伸縮管自動伸縮,無需人工進行拉伸/收縮,為用戶帶來方便,提高了用戶的體驗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伸縮桿的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殼體的立體圖;
圖3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手柄的立體分解圖;
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多節(jié)伸縮管的立體分解圖;
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主殼體的立體圖;
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副殼體的立體圖;
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除去電路模塊的控制裝置的立體分解圖;
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氣閥撥動板的立體圖;
圖9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相鄰兩管體沿軸線的局部剖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底蓋的立體圖。
上述附圖所涉及的標號明細如下: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稱為“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它可能通過第三部件間接固定于或設置于另一個元件上。當一個元件被稱為“連接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它可能通過第三部件間接連接于另一個元件上。
還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的左、右、上、下等方位用語,僅是互為相對概念或是以產(chǎn)品的正常使用狀態(tài)為參考的,而不應該認為是具有限制性的。
請同時參閱圖1至圖6,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伸縮桿,包括多節(jié)伸縮管1,伸縮桿包括設于多節(jié)伸縮管1的頂部端口2的頂部堵頭10和設于多節(jié)伸縮管1的底部端口3的底部堵頭20,底部堵頭20開設有連通至多節(jié)伸縮管1的內(nèi)腔的第一氣孔21;
伸縮桿還包括具有充氣口和抽氣口的氣泵30、用于切換充氣口或抽氣口與第一氣孔21對接的控制裝置40。
在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多節(jié)伸縮管1的頂部端口2與多節(jié)伸縮管1的底部端口3分別是指多節(jié)伸縮管1伸長時,位于頂部用于插設頂部堵頭10的端口以及位于底部用于插設底部堵頭20的端口。
在本實施例中,控制裝置40連接于底部堵頭20與氣泵30之間,與氣泵30上的充氣口、抽氣口進行對接,并切換控制充氣口或抽氣口進行工作,同時控制裝置40與底部堵頭20的第一氣孔21對接,當控制裝置40切換到充氣口時,此時充氣口與第一氣孔21通過控制裝置40對接連通,控制裝置40同時控制氣泵30進行充氣,多節(jié)伸縮管1由于氣壓推動,逐漸伸長;當控制裝置40切換到抽氣口時,此時抽氣口與第一氣孔21通過控制裝置40對接連通,控制裝置40同時控制氣泵30進行抽氣,由于氣泵30抽氣,使得多節(jié)伸縮管1內(nèi)的氣壓小于外界氣壓,受外界氣壓的推動,多節(jié)伸縮管1組件收縮在一起。因此,通過控制裝置40連接在多節(jié)伸縮管1與氣泵30之間,并控制氣泵30啟動,實現(xiàn)多節(jié)伸縮管1自動伸縮,無需人工進行拉伸/收縮,為用戶帶來方便,提高了用戶的體驗性。
伸縮桿包括具有開口腔51的殼體50以及設置于開口腔51內(nèi)的電池60,多節(jié)伸縮管1底端固定于開口腔51的開口處,氣泵30和控制裝置40皆設置于開口腔51內(nèi),且電池60分別為控制裝置40及氣泵30供電。在本實施例中,該電池60為鋰電池,且位于多節(jié)伸縮管1底端的均為手柄。
殼體50于開口腔51的開口外周部向外延伸插接管52,開口腔51的開口正對于插接管52的管腔,插接管52插設于多節(jié)伸縮管1的底部端口3內(nèi),且固定在底部端口3內(nèi),插接管52的設置便于多節(jié)伸縮管1的固定連接于殼體50上。
多節(jié)伸縮管1的頂部端口2的密封:多節(jié)伸縮管1的頂部端口2插設頂部堵頭10,頂部堵頭10包括插設于頂部端口2的第一插接部11、套設于第一插接部11上的第一密封圈12以及裸露于多節(jié)伸縮管1頂部的云臺13,云臺13用于連接固定夾持拍照設備的夾持裝置,第一密封圈12擠壓于第一插接部11的側(cè)壁和多節(jié)伸縮管1的管內(nèi)壁之間,以實現(xiàn)多節(jié)伸縮管1的頂部端口2密封,其中,云臺13卡止于頂部端口2外側(cè)。
具體地,第一插接部11的側(cè)壁開設第一環(huán)形槽111,第一密封圈12套設并卡止于第一環(huán)形槽111內(nèi),用于對第一密封圈12進行軸向限位。
具體地,多節(jié)伸縮管1頂部通過連接件固定于第一插接部11上,避免氣泵30充氣或抽氣時,由于內(nèi)部氣壓的推動使頂部堵頭10產(chǎn)生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多節(jié)伸縮管1頂部管壁通過連接件固定于第一插接部11上,該連接件可以為螺釘,但不限于此,靈活選取。
多節(jié)伸縮管1的底部端口3插設底部堵頭20,底部堵頭20包括插設于插接管52內(nèi)的第二插接部22、卡止于插接管52的管口外的第三插接部23以及套設于第三插接部23上的第二密封圈24,第二密封圈24擠壓于第三插接部23外側(cè)壁與多節(jié)伸縮管1底部的管內(nèi)壁之間,用以實現(xiàn)多節(jié)伸縮管1的底部端口3密封。
具體地,第三插接部23的外側(cè)壁開設第二環(huán)形槽231,第二密封圈24套設并卡止于第二環(huán)形槽231內(nèi),用于對第二密封圈24進行軸向限位。
具體地,插接管52的管口內(nèi)壁開設卡槽521,該卡槽521與開口腔51連通,而第二插接部22外壁上與卡槽521相對應凸設卡塊221,卡塊221卡止于卡槽521上,用于避免底部堵頭20沿多節(jié)伸縮管1伸長方向移動,第三插接部23卡止于插接管52的管口外,用于防止底部堵頭20沿多節(jié)伸縮管1收回方向移動。當然,插接管52的管口內(nèi)壁也可凸設卡環(huán),第二插接部22外壁上與卡環(huán)相對應凸設環(huán)狀卡塊,環(huán)狀卡塊卡止于卡環(huán)上,用于避免底部堵頭20沿多節(jié)伸縮管1伸長方向移動。在本實施例中,卡槽521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均布于插接管52內(nèi)壁周部,相應地,卡塊221的數(shù)量也為兩個。
具體地,插接管52與多節(jié)伸縮管1之間通過連接件連接進行固定,即多節(jié)伸縮管1底部管壁通過連接件固定于插接管52的管壁上,該連接件可以為螺釘,但不限于此,靈活選取。
殼體50包括主殼體53以及副殼體54,氣泵30、電池60以及控制裝置40皆布置于主殼體53內(nèi),副殼體54扣合于主殼體53上,主殼體53與副殼體54一起合圍形成開口腔51,主殼體53與副殼體54扣合設置便于氣泵30、電池60以及控制裝置40的安裝、固定,同時也便于底部堵頭20卡止并安裝于插接管52內(nèi),避免底部堵頭20沿軸向竄動。
具體地,主殼體53內(nèi)凸設至少兩個氣泵卡板531,且沿著多節(jié)伸縮管1伸長或收回方向間隔且相對設置,形成第一容納區(qū)間5311,氣泵30卡置于第一容納區(qū)間5311內(nèi),氣泵卡板531的設置用于氣泵30的軸向限位;而第一容納區(qū)間5311內(nèi)橫向凸設氣泵支撐板5312,該氣泵支撐板5312支撐于氣泵30外壁且與氣泵30的接觸面相契合,副殼體54內(nèi)壁與氣泵支撐板5312相正對地凸設氣泵固定板541,當副殼體54扣合于主殼體53上時,氣泵固定板541的端面抵靠于氣泵30上,用于固定氣泵30。
具體地,主殼體53內(nèi)凸設兩電池卡板532,同樣沿著多節(jié)伸縮管1伸長或收回方向間隔且相對設置,形成第二容納區(qū)間5321,電池60卡置于第二容納區(qū)間5321內(nèi),用于防止電池60沿軸向移動,電池60的周側(cè)限位于氣泵支撐板5312以及與其相臨近的開口腔51的內(nèi)壁之間,防止電池60橫向竄動。在本實施例中,氣泵30與電池60并排設置。
具體地,主殼體53在與副殼體54的扣合面533上凸設定位銷5331,對應地,副殼體54在與主殼體53的扣合面542上凹設定位孔5421,定位銷5331插設于定位孔5421內(nèi),以使副殼體54與主殼體53之間精準定位,便于快速安裝固定。在本實施例中,主殼體53與副殼體54之間通過連接件進行固定,該鏈接件可以為螺釘或者螺栓,不僅限于此,靈活選取。
請同時參閱圖2至圖8,進一步地,控制裝置40包括氣閥板41以及氣閥撥動板42,氣閥板41固定于開口腔51內(nèi),且位于底部堵頭20與氣閥撥動板42之間,氣閥板41開設與第一氣孔21相對應的第二氣孔411,氣閥撥動板42開設有與充氣口相對應的第三氣孔421以及與抽氣口相對應的第四氣孔422;
控制裝置40包括連接第一氣孔21與第二氣孔411的連接管43、連接第三氣孔421與充氣口的充氣管44,以及連接第四氣孔422與抽氣口的抽氣管45;
控制裝置40包括用于驅(qū)動氣閥撥動板42以切換第三氣孔421或第四氣孔422與第二氣孔411對接的撥動結(jié)構(gòu)423。
在本實施例中,當撥動結(jié)構(gòu)423控制氣閥撥動板42動作使第三氣孔421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則充氣通路被連通;當撥動結(jié)構(gòu)423控制氣閥撥動板42動作使第四氣孔422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則抽氣通路被連通,通過撥動結(jié)構(gòu)423更好的控制充氣通路連通或斷開,以及抽氣通路連通或斷開。
具體地,氣閥板41在與底部堵頭20相正對的板面上凸設固定管413,固定管413的管腔與第二氣孔411連通,連接管43的一端管口套于固定管413上,另一端管口套于第二插接部22上,連接管43為軟氣管,這將方便連接管43的彈性套接,使連接更加穩(wěn)固,且密封效果好。
具體地,開口腔51內(nèi)壁凸設環(huán)狀限位槽55,氣閥板41的外邊緣插入環(huán)狀限位槽55內(nèi),用以限制氣閥板41沿多節(jié)伸縮管1軸向移動;環(huán)狀限位槽55內(nèi)凸設限位筋塊551,相應地,氣閥板41的邊緣處開設限位插口412,限位筋塊551插入限位插口412內(nèi),用以限制氣閥板41軸向轉(zhuǎn)動,在本實施例中,限位筋塊551的數(shù)量為兩個,且分置于主殼體53內(nèi)以及副殼體54內(nèi),氣閥板41上對應兩限位筋塊551開設兩限位插口412,兩限位筋塊551分別插入兩限位插口512內(nèi)。通過環(huán)狀限位槽55與限位筋塊551的設置來固定氣閥板41。
具體地,氣泵30在充氣口處設有氣泵充氣管31以及在抽氣口處設有氣泵抽氣管32,氣閥撥動板42與氣泵30相正對的板面上間隔凸設氣閥充氣管424以及氣閥抽氣管425,且氣閥充氣管424與第三氣孔421連通,氣閥抽氣管425與第四氣孔422連通,充氣管44的兩端管口分別套設在氣閥充氣管424與氣泵充氣管31上,抽氣管45的兩端管口分別套設在氣閥抽氣管425與氣泵抽氣管32上,充氣管44與抽氣管45皆為軟氣管,這將方便充氣管44與抽氣管45的彈性套接,使連接更加穩(wěn)固,且密封性更好。
具體地,撥動結(jié)構(gòu)423為氣閥撥動板42的邊緣處凸設的撥動桿,殼體50對應撥動桿開設條狀插孔56,撥動桿從條狀插孔56穿出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撥動桿呈L型,條狀插孔56橫跨于主殼體53以及副殼體54之間,便于氣閥撥動板42的安裝。
請同時參閱圖1、圖3、圖7和圖8、進一步地,控制裝置40包括用于控制氣泵30啟動的控制開關(guān)46,控制開關(guān)46固定于氣閥板41與氣閥撥動板42之間,且其包括彼此間隔固設于氣閥板41上的充氣接觸彈片461、抽氣接觸彈片462,以及固設于氣閥撥動板42上的觸點463,其中,觸點463在第三氣孔421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與充氣接觸彈片461接觸,在第四氣孔422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與抽氣接觸彈片462接觸,在解除第三氣孔421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解除與充氣接觸彈片461接觸,在解除第四氣孔422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解除與抽氣接觸彈片462接觸;充氣接觸彈片461、抽氣接觸彈片462以及觸點463皆與氣泵30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當撥動桿移置條狀插孔56的一端使第三氣孔421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則充氣通路被連通,與此同時,觸點463與充氣接觸彈片461電性接觸,控制氣泵30進行充氣工作,多節(jié)伸縮管1隨著管腔內(nèi)氣壓大于外部氣壓而拉伸伸長;當松開撥動桿時,觸點463與充氣接觸彈片461脫離,則氣泵30停止充氣,多節(jié)伸縮管1保持伸長狀態(tài);當撥動桿移置條狀插孔56的另一端使第四氣孔422與第二氣孔411對接時,則抽氣通路被連通,與此同時,觸點463與抽氣接觸彈片462電性接觸,控制氣泵30進行抽氣工作,多節(jié)伸縮管1隨著管腔內(nèi)的氣壓小于外部氣壓而收回縮短;當松開撥動桿時,觸點463與抽氣接觸彈片462脫離,則氣泵30停止抽氣,多節(jié)伸縮管1保持縮回狀態(tài)。通過撥動結(jié)構(gòu)423與氣閥板41以及氣閥撥動板42配合工作,實現(xiàn)控制充氣通路連通同時,也控制氣泵30啟動充氣或解除,實現(xiàn)控制抽氣通路連通時,也控制氣泵30啟動抽氣或解除,為伸縮桿的操作帶來方便。
請同時參閱圖3和圖7,進一步地,控制裝置40包括電路模塊47,充氣接觸彈片461、抽氣接觸彈片462、觸點463以及氣泵30皆與電路模塊47電性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電路模塊47為與電池60電性連接的第一PCB板,充氣接觸彈片461、抽氣接觸彈片462、觸點463以及氣泵30皆與第一PCB板電性連接,以實現(xiàn)氣泵30的電路控制。具體地,第一PCB板固定于開口腔51內(nèi),且位于與開口相正對的另一端部。
請參閱圖7,進一步地,氣閥板41與氣閥撥動板42之間設有密封墊414,密封墊414固定于氣閥板41上,且開設與第二氣孔411連通的對接孔4141。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氣孔411周部凹設安裝槽415,密封墊414固設在安裝槽415內(nèi),通過密封墊414使第二氣孔411與第三氣孔421密封連通,或者使第二氣孔411與第四氣孔422密封連通,提高充氣或抽氣的效率。
請同時參閱圖7和圖8,進一步地,氣閥板41與氣閥撥動板42相正對的表面凸設固定軸416,氣閥撥動板42中與氣閥板41相正對的表面凹設與固定軸416配合的軸孔426,該軸孔為盲孔,氣閥板41隨著撥動桿的動作,氣閥板41環(huán)繞固定軸416進行轉(zhuǎn)動,使充氣通路或抽氣通路連通,同時控制開關(guān)46控制氣泵30做相應的啟動。
請同時參閱圖4和圖9,進一步地,多節(jié)伸縮管1包括多個依次套接管體70,以及多組連接組件80,任一相鄰兩管體70之間通過一組連接組件80連接,連接組件80包括至少兩個密封圈81,以及從一管體70延伸至另一管體70的連接堵頭82,連接堵頭82插設于一管體70內(nèi)的端部套設至少一個密封圈81,連接堵頭82插設于另一管體70內(nèi)的端部套設至少一個密封圈81,連接堵頭82開設以使兩管體70的管腔之間相互連通的第五氣孔821。在本實施例中,通過密封圈81使連接堵頭82密封地連接于相鄰兩管體70之間,并且管體70的數(shù)量為四個,靈活選取管體70數(shù)量。
具體地,相鄰兩管體70分別為第一管體71以及第二管體72,第二管體72可插入第一管體71內(nèi),第二管體72的管壁通過連接件固定于連接堵頭82的外側(cè)壁上,避免第二管體72受氣壓作用脫離連接組件80。
請同時參閱圖4和圖9,進一步地,各連接堵頭82呈錐型,且兩端部分別開設環(huán)形槽822,密封圈81卡套于環(huán)形槽822內(nèi)。
具體地,連接堵頭82的外側(cè)壁間隔開設至少兩個第三環(huán)形槽822,且分置于連接堵頭82的兩端部,各密封圈81卡套于與其對應的環(huán)形槽822內(nèi),用以對密封圈81進行軸向限位。
具體地,連接堵頭82的橫截面積相對大的一端插于第一管體71內(nèi),避免連接組件80受氣壓作用脫離第一管體71。
請同時參閱圖3、圖5、圖6和圖10,進一步地,伸縮桿還包括顯示電池60電量的顯示組件90,顯示組件90包括多個發(fā)光源以及與多個發(fā)光源分別相正對的多個透明導光柱91,多個透明導光柱91固定于開口腔51內(nèi)且從殼體50側(cè)壁穿出設置。
具體地,殼體50還包括底蓋57,底蓋57通過卡扣結(jié)構(gòu)固定于主殼體53與副殼體54的底端,底蓋57內(nèi)壁向開口腔51凸設多個間隔板571,透明導光柱91與間隔板571交替設置,使每一光源發(fā)出的光通過與其對應的且唯一的透明導光柱91傳出,底蓋57上與多個透明導光柱91分別相對應開設多個導光孔572,透明導光柱91插設于導光孔572內(nèi),便于外部觀察。多個發(fā)光源電連接于第一PCB板上。
具體地,卡扣結(jié)構(gòu)包括主殼體53底端外壁開設的第一卡孔534、副殼體54底端外壁開設的第二卡孔543,以及底蓋57內(nèi)側(cè)壁與第一卡孔534、第二卡孔543相對應分別凹設的卡止塊573,兩個卡止塊573分別卡入第一卡孔534與第二卡孔543內(nèi),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卡孔534與第二卡孔543的數(shù)量皆可以為多個,卡止塊573的數(shù)量是第一卡孔534的數(shù)量與第二卡孔543的數(shù)量的總和,且相對應設置。
請同時參閱圖3和圖10,進一步地,伸縮桿還包括供電池60充電的充電組件100,充電組件100包括充電座101,充電座101從殼體50側(cè)壁穿出設置。
具體地,底蓋57上供充電座101穿出的充電插孔574,充電座101可以與第一PCB板電性連接,而在本實施例中,充電組件100還包括第二PCB板102,第二PCB板102與第一PCB板電性連接,當然也可以直接與電池60電性連接,充電座101與第二PCB板102電性連接。
具體地,底蓋57的內(nèi)壁向內(nèi)凸設兩固定塊575,兩固定塊575相面對的表面分別開設插槽5751,第二PCB板102插設于兩插槽5751內(nèi)以進行固定。
請同時參閱圖3和圖10,進一步地,充電組件還包括供外界用電設備充電的放電座103,放電座103從殼體50側(cè)壁穿出設置。在本實施例中,放電座103與第二PCB板102進行電連接,放電座103為USB插座,底蓋57開設供放電座103穿出的放電孔576,放電座103與充電座101分置于第二PCB板102兩相對板面上。
請同時圖2、參閱圖3和圖10,進一步地,所述的伸縮桿還包括照明組件110,照明組件110包括與電池60電連接的LED燈1101,LED燈1101從殼體50側(cè)壁穿出設置。
具體地,底蓋57開設供LED燈1101穿出的燈孔577,LED燈1101與第二PCB板102電性連接,當然,也可以與第一PCB板電性連接。
請同時參閱圖2、圖3和圖5,本發(fā)明還提供一種自拍桿,自拍桿包括如上的伸縮桿以及用于控制拍照設備進行拍照的拍照組件120。
在本實施例中,拍照設備與拍照組件120之間建立控制連接,使用戶控制拍照組件120便可以控制拍照設備進行拍照,方便用戶使用。
進一步地,拍照組件120包括拍照按鈕1201以及藍牙芯片,藍牙芯片與拍照設備之間藍牙連接。
在本實施例中,拍照組件120包括第三PCB板1202,第三PCB板1202與第一PCB板電性連接,當然,也可以直接與電池60進行電性連接,藍牙芯片設于第三PCB板1202上,拍照按鈕1201與第三PCB板1202電性連接,殼體50側(cè)壁開設供拍照按鈕1201穿出的按鈕孔58,按鈕孔58橫跨在主殼體53與副殼體54上。根據(jù)人體工程學,將拍照組件120設置于手指便于按壓的位置。
具體地,主殼體53內(nèi)壁凸設兩支撐板535,第三PCB板1202置于兩所述支撐板535,位于兩支撐板535一側(cè)凸設固定槽536,第三PCB板1202插于固定槽536內(nèi)以進行固定。
具體地,拍照按鈕1201設有一卡板1203,主殼體53底部開設限位槽537,卡板1203卡止于限位槽537內(nèi),防止拍照按鈕1201竄動脫離殼體50。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