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機械技術領域,涉及一種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
背景技術:
取力器(Power Take Off,縮寫PTO),就是一組或多組變速齒輪,又稱功率輸出器,一般是由齒輪箱、離合器、控制器組合而成,與變速箱低檔齒輪或副箱輸出軸連接,將動力輸出至外部工作裝置,如舉升泵等。
現(xiàn)有的取力器包括內(nèi)部為空腔的殼體,殼體上連接有輸入軸、輸出軸和傳動齒輪。取力器在使用過程中,傳動齒輪長時間的轉動,導致其溫度比較高,從而降低了整個取力器的穩(wěn)定性。
中國專利其公開號CN104265839A公開了一種取力器及取力器總成,前者包括分離軸、輸出軸、傳導軸、撥叉、齒套、輸出齒輪、傳導齒輪,輸出軸與殼體轉動連接,輸出齒輪空套在輸出軸上,齒套與輸出軸滑動連接,輸出齒輪具有與齒套的內(nèi)花鍵相適配的結合齒;傳導軸固裝在殼體內(nèi),傳導齒輪與傳導軸轉動連接,且與輸出齒輪相嚙合;分離軸與殼體滑動連接;撥叉固裝在分離軸上,且與齒套固連;后者包括取力器、換擋器、換擋軟軸和搖臂,搖臂與搖臂支架樞接,換擋軟軸的兩端分別與換擋器的直線運動輸出部和搖臂連接,搖臂與分離軸連接。
可以看出,上述取力器采用換擋軟軸操縱控制對應的取力器,省去了氣源、實現(xiàn)雙向氣操縱控制的氣路及各種氣缸等結構,因此具有結構簡單及使用安全的優(yōu)點。
但是,取力器中動力傳遞不順暢,而且,控制取力器離合的部分也是位于殼體內(nèi)的,這樣使得取力器穩(wěn)定性不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提供一種結構緊湊且穩(wěn)定性高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可通過下列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包括內(nèi)部為空腔的殼體,所述殼體上連接有輸入軸、輸出軸,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內(nèi)還具有固連在輸入軸上的齒輪一和空套在輸入軸上的齒輪二,所述輸出軸上固連有齒輪三,上述齒輪二和齒輪三之間具有與兩者相嚙合的齒輪四,上述的齒輪二、齒輪三和齒輪四均為直齒齒輪,所述齒輪一外側套有與其相嚙合的齒圈,所述殼體外側還具有離合機構,上述離合機構能帶動齒圈移動且當齒圈移動后齒圈能同時與齒輪一和齒輪二相嚙合,所述殼體下部具有用于與外部潤滑管路相連的接頭。
當離合機構使齒圈與齒輪一和齒輪二同時嚙合后,輸入軸處的動力能由于齒輪二、齒輪四、齒輪三傳遞至輸出軸處,從而完成取力器作業(yè)。
反之,離合機構使齒圈脫離齒輪二后,輸入軸空轉,從里無法傳遞至輸出軸。
由于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二級增速直齒傳動,輸入軸離合的方式完成動力輸出,其穩(wěn)定性比較高。同時,由于上述的輸入軸、輸出軸和齒輪等均位于殼體內(nèi),其結構還比較緊湊。
另外,由于接頭與外部潤滑管路相聯(lián),因此,它能自動的對本取力器內(nèi)部進行潤滑。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的齒輪二為雙聯(lián)齒輪,且齒輪二的兩端分別為嚙合部一和嚙合部二,上述嚙合部二與齒輪四相嚙合,上述嚙合部一能與齒圈相嚙合。
這樣的結構能在離合機構的作用下穩(wěn)定的實現(xiàn)動力的傳遞以及斷開。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的離合機構包括氣缸、轉軸和連桿,上述氣缸固連在殼體外側,上述轉軸內(nèi)端位于殼體內(nèi)并與齒圈相聯(lián),轉軸外端伸出殼體并與連桿的一端相聯(lián),所述連桿的另一端與氣缸的活塞桿活動連接。
氣缸動作后,通過連桿帶動轉軸轉動,轉動后的轉軸撥動齒圈,最終使齒圈與齒輪一和齒輪二同時嚙合。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轉軸內(nèi)端固連有撥叉,上述齒圈外側具有凹入的拔槽,上述撥叉嵌于撥槽處。
撥叉與撥槽配合能使轉軸與齒圈穩(wěn)定的活動連接。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氣缸的活塞桿上固連有呈U形的連接頭,所述連接頭的U形開口處固連有呈桿狀的插銷,上述連桿另一端具有條形的連接孔,上述插銷中部位于連接孔處。
這樣的結構能使連桿穩(wěn)定的活動連接在連接頭上,連接頭的設置能方便連桿連接。當然,由于連接條是呈條形的,這樣就保證了連桿與連接頭穩(wěn)定的活動連接。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連桿的另一端具有呈圓筒狀的連接筒,上述連接筒套在轉軸外端且兩者相固連。
連接筒與轉軸接觸面積大,能保證連接筒與轉軸的連接牢固性。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齒輪二與輸入軸之間具有軸承。
在軸承的作用下齒輪二能順暢轉動。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殼體內(nèi)還具有一過渡軸,上述過渡軸的兩端分別固連在殼體內(nèi)的兩側,上述齒輪四空套在過渡軸上。
過渡軸能將齒輪四軸向固連在其上。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過渡軸與齒輪四之間具有軸承。
在軸承的作用下齒輪四能穩(wěn)定的順暢轉動。
在上述的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中,所述殼體一側具有貫穿的安裝孔,所述安裝孔處連接有一能開閉的蓋板,上述過渡軸的其中一端連接在蓋板上。
安裝孔的設置能使過渡軸方便連接在殼體內(nèi),同時蓋板還能與過渡軸的其中一端連接。也就是說,過渡軸的其中一端能軸向固連在蓋板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二級增速直齒傳動,輸入軸離合的方式完成動力輸出,其動力傳遞穩(wěn)定性高,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同時,所有的齒輪均采用磨齒工藝,加工精度提升至6級,箱體采用一體式,保證前后軸承檔同心度,全部加工中心加工,確保精度要求,有效降低了噪音,延長使用壽命。而且,氣缸位于殼體外側避免影響了殼體內(nèi)齒輪的動力傳遞,進一步的提高了穩(wěn)定性。
另外,引用飛濺潤滑原理,通過齒輪采用三角分布,降低中心高度,殼體和端蓋上全部布置散熱片,能夠有效地起到散熱作用,并在輸出軸承處增加接油槽,有效的解決了因輸出軸上齒輪和軸承因潤滑不充分,導致溫度升高,軸承損壞,齒輪斷裂的現(xiàn)象。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殼體;1a、安裝孔;2、輸入軸;3、輸出軸;4、齒輪一;5、齒輪二;5a、嚙合部一;5b、嚙合部二;6、齒輪三;7、齒輪四;8、齒圈;8a、撥槽;9、氣缸;10、轉軸;11、連桿;11a、連接孔;11b、連接筒;12、撥叉;13、連接頭;14、過渡軸;15、蓋板。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和圖3所示,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包括內(nèi)部為空腔的殼體1,所述殼體1上連接有輸入軸2、輸出軸3,所述殼體1內(nèi)還具有固連在輸入軸2上的齒輪一4和空套在輸入軸3上的齒輪二5,所述輸出軸3上固連有齒輪三6,上述齒輪二5和齒輪三6之間具有與兩者相嚙合的齒輪四7,上述的齒輪二5、齒輪三6和齒輪四7均為直齒齒輪,所述齒輪一4外側套有與其相嚙合的齒圈8,所述殼體1外側還具有離合機構,上述離合機構能帶動齒圈8移動且當齒圈8移動后齒圈8能同時與齒輪一4和齒輪二5相嚙合。
所述的齒輪二5為雙聯(lián)齒輪,且齒輪二5的兩端分別為嚙合部一5a和嚙合部二5b,上述嚙合部二5b與齒輪四7相嚙合,上述嚙合部一5a能與齒圈8相嚙合。
所述的離合機構包括氣缸9、轉軸10和連桿11,上述氣缸9固連在殼體1外側,上述轉軸10內(nèi)端位于殼體1內(nèi)并與齒圈8相聯(lián),轉軸10外端伸出殼體1并與連桿11的一端相聯(lián),所述連桿11的另一端與氣缸9的活塞桿活動連接。
所述轉軸10內(nèi)端固連有撥叉12,上述齒圈8外側具有凹入的拔槽8a,上述撥叉12嵌于撥槽8a處。
所述氣缸9的活塞桿上固連有呈U形的連接頭13,所述連接頭13的U形開口處固連有呈桿狀的插銷,上述連桿11另一端具有條形的連接孔11a,上述插銷中部位于連接孔11a處。
所述連桿11的另一端具有呈圓筒狀的連接筒11b,上述連接筒11b套在轉軸10外端且兩者相固連。
所述齒輪二5與輸入軸2之間具有軸承。
所述殼體1內(nèi)還具有一過渡軸14,上述過渡軸14的兩端分別固連在殼體1內(nèi)的兩側,上述齒輪四7空套在過渡軸14上。
所述過渡軸14與齒輪四7之間具有軸承。
所述殼體1一側具有貫穿的安裝孔1a,所述安裝孔1a處連接有一能開閉的蓋板15,上述過渡軸14的其中一端連接在蓋板15上。
當離合機構使齒圈8與齒輪一4和齒輪二5同時嚙合后,輸入軸2處的動力能由于齒輪二5、齒輪四7、齒輪三6傳遞至輸出軸3處,從而完成取力器作業(yè)。
反之,離合機構使齒圈8脫離齒輪二5后,輸入軸2空轉,從里無法傳遞至輸出軸。
由于本帶自潤滑功能的全功率取力器二級增速直齒傳動,輸入軸離合的方式完成動力輸出,其穩(wěn)定性比較高。同時,由于上述的輸入軸、輸出軸和齒輪等均位于殼體內(nèi),其結構還比較緊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