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發(fā)動機領域,特別涉及一種V型8缸發(fā)動機的曲軸結構。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V型8缸發(fā)動機的曲軸的扭振振幅較大,并且曲軸的強度性能較差,并且八缸曲軸的供油能力較差,油道不好布置和加工等。
公開于該背景技術部分的信息僅僅旨在增加對本實用新型的總體背景的理解,而不應當被視為承認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該信息構成已為本領域一般技術人員所公知的現(xiàn)有技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V型8缸發(fā)動機的曲軸結構,從而克服現(xiàn)有的曲軸扭振振幅大且強度性能差的缺點。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V型8缸發(fā)動機的曲軸結構,曲軸的兩端分別為自由端和功率輸出端,自由端至功率輸出端依次設有第一曲拐、第二曲拐、第三曲拐、第四曲拐,曲軸的每個曲柄臂關于相應的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與曲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對稱,第一曲拐和第四曲拐的每個曲柄臂的下端分別設有弧形的第一配重塊,第一配重塊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曲柄臂的中心軸線之間的夾角為0°~45°。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二曲拐上靠近自由端的曲柄臂和第三曲拐上靠近功率輸出端的曲柄臂的下端分別設有弧形的第二配重塊,第二配重塊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曲柄臂的中心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5°~90°。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沿自由端至功率輸出端方向投影,沿順時針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第二曲拐、第四曲拐、第三曲拐,相鄰曲拐的夾角為90°,曲軸的發(fā)火順序為1-4-2-3。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第一曲拐和第四曲拐兩側的主軸頸上分別設有水平的第一油道,第一油道的中心軸線垂直于曲軸的中心軸線;第二曲拐上靠近功率輸出端的主軸頸上設有豎直的第二油道。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每個連桿軸頸上設有兩個關于曲軸的中心軸線與每個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對稱的出油孔組,每個出油孔組包括兩個軸向對稱的出油孔;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中心處分別設有連通孔,出油孔與相鄰的連通孔之間設有通道,形成斜油道。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出油孔的軸心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徑向截面的圓心之間的連線與曲軸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45°~90°。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出油孔的軸心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徑向截面的圓心之間的連線與曲軸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60°。
優(yōu)選地,上述技術方案中,每個曲拐上對稱設有兩個減重孔,減重孔自每個曲拐一側的曲柄臂延伸至相應的連桿軸頸。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曲柄臂和配重塊的設計有利于曲軸的輕量化,降低曲軸的內(nèi)力矩,提高曲軸的動平衡率;發(fā)火順序有利于降低曲軸系的扭振振幅,改善曲軸的強度、扭振和強度的性能;油道的布置方便加工,并且可充分潤滑主軸承和連桿軸承,改善了V型發(fā)動機的軸頸軸承的潤滑效果;減重孔有利于曲軸的輕量化。
附圖說明
圖1是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V型8缸發(fā)動機的曲軸結構的主視圖。
圖2是圖1的A-A視圖。
圖3是圖1的B-B視圖。
圖4是圖1的C-C視圖。
圖5是圖1的R-R視圖。
圖6是圖1的D-D視圖。
圖7是圖1的P-P視圖。
主要附圖標記說明:
1-曲軸,101-第一曲拐,102-第二曲拐,103-第三曲拐,104-第四曲拐,105-自由端,106-功率輸出端,107-第一油道,108-第一油道,109-第二油道,110-第一油道,111-第一油道,112-出油孔,113-斜油道,114-減重孔,2-第一配重塊,3-第二配重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描述,但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受具體實施方式的限制。
除非另有其它明確表示,否則在整個說明書和權利要求書中,術語“包括”或其變換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將被理解為包括所陳述的元件或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組成部分。
如圖1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的V型8缸發(fā)動機的曲軸結構包括曲軸1和6個配重塊。
如圖1所示,曲軸1的兩端分別為自由端105和功率輸出端106,沿自由端105至功率輸出端106方向投影,沿順時針方向依次是第一曲拐101、第二曲拐102、第四曲拐104和第三曲拐103,相鄰曲拐之間的夾角均為90°,如圖2和5所示。具體來說,沿自由端105至功率輸出端106方向投影,如果第一曲拐101豎直向上(12點方向),則第二曲拐102水平向右(3點方向),第三曲拐103水平向左(9點方向),第四曲拐104豎直向下(6點方向)。曲軸的發(fā)火順序為1-4-2-3。
如圖2-6所示,曲軸的所有曲柄臂的形狀完全相同,曲柄臂關于相應的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與曲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對稱。如圖1-3、6所示,第一曲拐101和第四曲拐104的每個曲柄臂的下端分別設有弧形的第一配重塊2,第一配重塊2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曲柄臂的中心軸線之間的夾角為0°~45°。如圖1、4所示,第二曲拐102上靠近自由端的曲柄臂1021和第三曲拐103上靠近功率輸出端的曲柄臂的下端分別設有弧形的第二配重塊3,第二配重塊3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曲柄臂的中心軸線之間的夾角為45°~90°。如圖1和5所示,第二曲拐102上靠近功率輸出端的曲柄臂1022和第三曲拐103上靠近自由端的曲柄臂1031上未設置配重塊。
如圖1、2、4所示,第一曲拐101和第四曲拐104兩側的主軸頸上分別設有水平的第一油道107、第一油道108、第一油道110、第一油道111,第一油道的中心軸線垂直于曲軸1的中心軸線。如圖1所示,第二曲拐102上靠近功率輸出端的主軸頸上設有豎直的第二油道109。
如圖1、2、4所示,每個連桿軸頸上設有兩個關于曲軸的中心軸線與每個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對稱的出油孔組,每個出油孔組包括兩個軸向對稱的出油孔112。如圖1、3所示,以第二曲拐102為例,第二連桿軸頸上設有四個出油孔112,這四個出油孔112在橫向上關于曲軸的中心軸線與第二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對稱,在第二連桿軸頸的長度方向上(軸向)也對稱。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的中心處分別設有連通孔,出油孔112與相鄰的連通孔之間設有通道,形成斜油道113。
出油孔112的軸心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徑向截面的圓心之間的連線與曲軸1的中心軸線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45°~90°。作為一個實施例,如圖2所示,出油孔112的軸心與第一連桿軸頸的徑向截面的圓心之間的連線與曲軸的1中心軸線與相應的連桿軸頸的中心軸線形成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60°。
每個曲拐上對稱設有兩個減重孔114,減重孔114自每個曲拐一側的曲柄臂延伸至相應的連桿軸頸,并且減重孔114均避開了斜油道113。如圖7所示,以第二曲拐102為例,第二曲拐102上對稱設有兩個減重孔114,左側的減重孔114自靠近自由端的曲柄臂1021向下方延伸至第二連桿軸頸,右側的減重孔114自靠近功率輸出端的曲柄臂1022向下方延伸至第二連桿軸頸。
本實用新型的曲柄臂和配重塊的設計有利于曲軸的輕量化,降低曲軸的內(nèi)力矩,提高曲軸的動平衡率;發(fā)火順序有利于降低曲軸系的扭振振幅,改善曲軸的強度、扭振和強度的性能;油道的布置方便加工,并且可充分潤滑主軸承和連桿軸承,改善了V型發(fā)動機的軸頸軸承的潤滑效果;減重孔有利于曲軸的輕量化。
前述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示例性實施方案的描述是為了說明和例證的目的。這些描述并非想將本實用新型限定為所公開的精確形式,并且很顯然,根據(jù)上述教導,可以進行很多改變和變化。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選擇和描述的目的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的特定原理及其實際應用,從而使得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現(xiàn)并利用本實用新型的各種不同的示例性實施方案以及各種不同的選擇和改變。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意在由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形式所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