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緊固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改進結構的用于增強飛機零部件牽引力的緊固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tǒng)的緊固聯(lián)接技術被廣泛用于各種飛機機型的機械結構連接,這種機構本文稱為用于飛機零部件牽引的緊固裝置,這種緊固裝置通常包括壓緊套、受力外套和鋼絲繩。由于牽引機構的牽引力比較大,經(jīng)過長期使用后緊固裝置的零部件的連接機構容易出現(xiàn)連接不牢固的缺陷,導致經(jīng)常發(fā)生零部件出現(xiàn)滑動、脫落、松動等情況,現(xiàn)有的專利號為CN201320301492.9,一種用于增強飛機零部件牽引力,包括壓緊套、受力外套和鋼絲繩,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外套左端開有定位孔,所述受力外套右端開有鋼絲繩伸出孔,所述鋼絲繩伸出孔與定位孔底端連通,所述鋼絲繩伸出孔的直徑小于定位孔的直徑,所述緊固裝置還包括內夾緊套,所述鋼絲繩的左端安裝在內夾緊套內,組成組合件,該組合件從定位孔入口塞入定位孔底部,所述鋼絲繩右端從受力外套右端鋼絲繩伸出孔伸出,所述壓緊套從受力外套左端的定位孔壓入抵住組合件左端,使得組合件的內夾緊套右端抵住定位孔底端。本實用新型有效的保證了內部組合件不會松動、滑行,從而確保緊固裝置的緊固性能,其結構比較簡單、使用效果非常好,大大延長了緊固裝置的壽命。但是,現(xiàn)有的緊固裝置存在著緊固效果差,不方便調節(jié)的問題。
因此,發(fā)明一種改進結構的用于增強飛機零部件牽引力的緊固裝置顯得非常必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緊固效果差,不方便調節(jié)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改進結構的用于增強飛機零部件牽引力的緊固裝置。
本實用新型為解決公知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改進結構的用于增強飛機零部件牽引力的緊固裝置包括管道、緊固裝置、支架和吊繩,所述的管道設置在緊固裝置的下方;所述的支架插接在緊固裝置的上方;所述的吊繩與管道連接在一起;所述的緊固裝置結構包括緊固座、防磨墊、安裝孔、緊固螺母、卡槽和緊固螺栓,所述的防磨墊鑲嵌在緊固座里面;所述的緊固螺母螺紋連接在緊固螺栓上;所述的緊固螺栓設置在安裝孔的中間位置;所述的卡槽開設在緊固座表面。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吊繩具體采用鋼絲繩,所述的吊繩設置有4條,有利于將兩條管道固定在一起,防止滑落。
所述的卡槽的寬度設置為0.5mm至1cm,所述的卡槽設置有4個,有利于方便支架的安裝,提供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
所述的防磨墊具體采用矩形橡膠墊,有利于提高緊固螺母的防磨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的支架插接在卡槽的里面,有利于支架安裝更加穩(wěn)定,使管道連接更加緊固。
本實用新型具有的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是:
本實用新型通過吊繩的設置,能夠將兩條管道固定在一起,防止滑落,通過卡槽的設置,方便支架的安裝,提供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通過防磨墊的設置,提高緊固螺母的防磨效果,提高工作效率,通過支架的設置,支架安裝更加穩(wěn)定,使管道連接更加緊固。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緊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管道,2-緊固裝置,21-緊固座,22-防磨墊,23-安裝孔,24-緊固螺母,25-卡槽,26-緊固螺栓,3-支架,4-吊繩。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
如附圖1和附圖2所示: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改進結構的用于增強飛機零部件牽引力的緊固裝置包括管道1、緊固裝置2、支架3和吊繩4,所述的管道1設置在緊固裝置2的下方;所述的支架3插接在緊固裝置2的上方;所述的吊繩4與管道1連接在一起;所述的緊固裝置2結構包括緊固座21、防磨墊22、安裝孔23、緊固螺母24、卡槽25和緊固螺栓26,所述的防磨墊22鑲嵌在緊固座21里面;所述的緊固螺母24螺紋連接在緊固螺栓26上;所述的緊固螺栓26設置在安裝孔23的中間位置;所述的卡槽25開設在緊固座21表面。
本實用新型還可以采用如下技術措施。
所述的吊繩4具體采用鋼絲繩,所述的吊繩4設置有4條,有利于將兩條管道1固定在一起,防止滑落。
所述的卡槽25的寬度設置為0.5mm至1cm,所述的卡槽25設置有4個,有利于方便支架3的安裝,提供更加穩(wěn)定的工作環(huán)境。
所述的防磨墊22具體采用矩形橡膠墊,有利于提高緊固螺母24的防磨效果,提高工作效率。
所述的支架3插接在卡槽25的里面,有利于支架3安裝更加穩(wěn)定,使管道1連接更加緊固。
工作原理
本實用新型在使用過程中,通過吊繩4將管道1連接在一起,通過緊固螺栓26與緊固螺母24的配合提高管道的緊固效果,通過防磨墊22的設置提高防磨效果。
利用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或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啟發(fā)下,設計出類似的技術方案,而達到上述技術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