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大流量球式浮球閥。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為了使水箱或水塔內的水位始終保持在某一高度,通常采用在水箱或水塔內安裝浮球閥的方式來實現。當水箱或水塔內的水位下降時,浮球閥自動打開供水管道為水箱或水塔供水,將水位補充至原來的高度。
中國專利文獻CN101915322A公開了一種浮球閥,如圖1所示,包括閥體01,連桿02以及浮球03。其中,閥體01具有內腔,以及與內腔連通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內腔中可轉動地安裝有有閥芯05,還包括閥桿04,閥桿04穿過閥體01與閥芯05固定連接,并能帶動閥芯05在閥體01內部轉動。連桿02的一端與浮球03連接,另一端與閥桿04固定連接。
上述專利文獻所公開的技術方案的缺陷在于:浮球03通過連桿02直接帶動閥桿04轉動,也即,浮球03以閥桿04的軸線為轉動軸線轉動帶動閥桿04轉動;當水位下降較少時,浮球03的下降高度也較小,這時連桿02只能帶動閥桿04轉動很小的角度,相應地閥芯05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只有很小一部分與閥體01的進出口連通,此時補水速度很慢;只有當水位下降較多時(大于連桿02的長度),浮球03才能通過連桿02驅動閥芯05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閥體01的進出口完全連通,然而此時水箱或水塔內的水已經很少,補水速度很容易跟不上使用的速度,導致使用不便。也即,現有技術中的浮球閥在水位下降時不能很靈敏地進行補水,導致補水速度慢,容易給使用帶來不便。
因此,如何設計一種在水箱或水塔內的水位下降較少時,也能很靈敏地迅速補水,使水箱或水塔內的水始終保持在原位的浮球閥,是現有技術中尚未解決的技術難題。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的浮球閥在水位下降時不能很靈敏地對水箱進行補水,導致補水速度慢,容易給使用帶來不便的技術缺陷,從而提供一種在水位下降時,能夠很靈敏地對水箱進行補水,因而不會給使用帶來不便的浮球閥。
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大流量球式浮球閥,包括:
閥體,具有閥腔,以及與所述閥腔分別連通的進口和出口;
閥芯,包括閥球和閥桿;所述閥球可轉動地貼合安裝在所述閥腔內部,具有中部通道;所述閥桿穿過設在所述閥體上的通孔后與所述閥球連接,并能夠帶動所述閥球在所述閥腔內部轉動,從而使所述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接通或封閉;
浮球,能夠跟隨水位的升降而升降;
還包括:
第一轉動配合件,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上,一端與所述浮球相連,另一端具有第一轉動配合部;
第二轉動配合件,固定安裝在所述閥桿上,具有能夠與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匹配嚙合的第二轉動配合部;
當水位變化時,所述浮球帶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轉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通過與所述第二轉動配合部配合,帶動所述閥桿轉動;
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轉動角度為a時,帶動所述第二轉動配合部轉動角度為b,并且所述角度a小于所述角度b。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角度a為所述角度b的1/5~4/5。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角度a為45°,所述角度b為90°。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閥桿為兩個,上下相對地穿過設在所述閥體上的通孔后與所述閥球連接;
每一個所述閥桿上均安裝有一個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并且,與每一個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相對,在所述閥體上相應設有一個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第一連桿,所述第一連桿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二連桿與兩個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連接,所述第一連桿的中部通過第三連桿與所述浮球連接。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還包括用于對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的轉動進行限位的限位結構。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限位結構包括:
限位開口,設置在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上,具有第一限位臺和與其相對第二限位臺;
限位塊,固定在所述閥體上,且位于所述限位開口內部;
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轉動至所述第一限位臺與所述限位塊接觸時,所述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完全接通;
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轉動至所述第二限位臺與所述限位塊接觸時,所述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完全封閉。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上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閥體上設有第二安裝孔,安裝螺栓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后與所述第二安裝孔螺接,從而將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上設有第三安裝孔,所述閥桿上具有安裝部,所述第三安裝孔套設在所述安裝部上后,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不能相對于所述閥桿轉動。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閥桿伸出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的部分上設有第四安裝孔,開口銷穿過第四安裝孔后將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限位在所述閥桿上。
作為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出口處設置有堵頭,所述堵頭與所述閥球中部通道在同一直線上。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具有以下優(yōu)點:
1.本實用新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包括閥體,閥桿,閥球,第一轉動配合件,第二轉動配合件和浮球。閥桿穿過設在閥體上的通孔后與閥球連接,并能夠帶動所述閥球在閥腔內部轉動。當水位變化時,浮球帶動所第一轉動配合件轉動,進而帶動第一轉動配合部轉動,第一轉動配合部通過與第二轉動配合部配合,帶動閥桿轉動。第一轉動配合部轉動角度為a時,帶動第二轉動配合部轉動角度為b,由于角度a小于角度b,所以當浮球向下移動較小距離時,也即當浮球帶動第一轉動配合部轉動較小角度時,也能帶動第二轉動配合部轉動較大角度,使中部通道的兩端有較大面積與閥體的進出口連通,實現迅速補水,使水箱內的水迅速恢復至原位,不容易影響人們使用。本實用新型浮球閥當水位下降較少時,能迅速補水,補水更加靈敏;當水位滿時,閥球3完全關閉,能夠承受較大的進水壓力,不會轉動,從而使閥球密封效果很好,不會漏水。
2.本實用新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閥桿有兩個,上下相對地穿過設在所述閥體上的通孔后與所述閥球連接,每一個閥桿上均安裝有一個第二轉動配合件,并且,與每一個第二轉動配合件相對,在閥體上相應設有一個第一轉動配合件。兩組轉動配合件能夠更穩(wěn)定地通過閥桿帶動閥球轉動,另外,如果其中一組轉動配合件出現故障(非卡死時),另外一組轉動配合件還是能帶動閥桿轉動,短時間內不會影響人們使用。
3.本實用新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包括限位開口,設置在第二轉動配合件上,具有第一限位臺和與其相對第二限位臺;限位塊,固定在閥體上,且位于所述限位開口內部;第二轉動配合件轉動至第一限位臺與限位塊接觸時,所述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完全接通,進水速度最快;第二轉動配合件轉動至所述第二限位臺與所述限位塊接觸時,所述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和所述出口完全封閉。限位塊和限位開口的配合,使得當浮球跟隨水位下降時,最多只能帶動第二轉動配合件的第一限位臺與限位塊接觸,使閥球上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閥體的進出口完全連通;當浮球跟隨水位上升時,最多只能帶動第二轉動配合件的第二限位臺與限位塊接觸,使閥球上中部通道的兩端分別與閥體的進出口封閉。
4.本實用新型的浮球閥,還包括水流換向件,所述水流換向件安裝在所述出口處,用于改變從所述出口排出的水流的流向,防止水流直接沖擊浮球;設置水流換向件的作用在于,避免水流直接沖擊浮球對浮球的正常上下運動造成影響。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現有技術或本發(fā)明具體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對現有技術或具體實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圖作簡單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現有技術中浮球閥的結構爆炸示意圖。
圖2是浮球閥的側視圖。
圖3是圖2中B部分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4是浮球閥的俯視圖。
圖5是圖4中A部分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圖6是浮球閥的左視圖。
圖7是第二轉動配合件的主視圖。
附圖標記:01-閥體,02-連桿,03-浮球,04-閥桿,05-閥芯;1-閥體,2-閥芯,3-閥球,31-中部通道,5-閥桿,6-第二轉動配合件,61-第二轉動配合部,62-限位開口,63-第一限位臺,64-第二限位臺,7-第一轉動配合件,71-第一轉動配合部,72-第一安裝孔,73-第四安裝孔,8-第一連桿,81-第二連桿,82-第三連桿,10-浮球,100-進口,101-出口,11-水流換向件,12-安裝螺栓,13-平墊,14-開口銷,16-限位塊。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顯然,下述的實施例不是本發(fā)明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發(fā)明所描述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其他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fā)明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實施例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大流量球式浮球閥,如圖2-5所示,包括:
閥體1,具有閥腔,以及與所述閥腔分別連通的進口100和出口101;閥芯2,包括閥球3和閥桿5;所述閥球3可轉動地貼合安裝在所述閥腔內部,具有中部通道31;所述閥桿5穿過設在所述閥體1上的通孔后與所述閥球3連接,并能夠帶動所述閥球3在所述閥腔內部轉動,從而使所述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100和所述出口101接通或封閉;浮球10,能夠跟隨水位的升降而升降;還包括:第一轉動配合件7,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1上,一端與所述浮球10相連,另一端具有第一轉動配合部71;第二轉動配合件6,固定安裝在所述閥桿5上,具有能夠與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71匹配嚙合的第二轉動配合部61。
當水位變化時,所述浮球10帶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7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71轉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71通過與所述第二轉動配合部61配合,帶動所述閥桿5轉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71轉動角度為a時,帶動所述第二轉動配合部61轉動角度為b,并且所述角度a小于所述角度b。所述角度a為所述角度b的1/5~4/5。
本實施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由于角度a小于角度b,所以當浮球10向下移動較小距離時,也即當浮球10帶動第一轉動配合部71轉動較小角度時,也能帶動第二轉動配合部61轉動較大角度,進而帶動閥芯2轉動較大角度,使中部通道31的兩端能夠有較大面積與閥體1的進出口連通,實現迅速補水,使水箱內的水迅速恢復至原位,不容易影響人們使用。本實施例的浮球閥當水位下降較少時,能迅速補水,補水更加靈敏。
本實施例中所述角度a為45°,所述角度b為90°。當水滿時,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71轉動角度為0°,第一轉動配合部71帶動第二轉動配合部61轉動0°,閥桿5帶動閥球3轉動0°,所述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封閉;當水位逐漸下降至最低水位時,所述浮球10帶動所述第一轉動配合部71轉動角度為45°,從而帶動作所述第二轉動配合部61轉動90°,所述閥桿5帶動閥球3轉動90°,從而使所述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接通,此時進水量最大。為變形設計方案,本實施例中的角度a可以為角度b的1/5~4/5,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設計。
當水位滿時,閥球3完全關閉,能夠承受較大的進水壓力,不會轉動,從而使閥球密封效果很好,不會漏水。
本實施例所述的浮球10為配重浮球,當水位由高變低時,配重浮球在自身的重量作用下更容易帶動第一轉動配合件7轉動。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所述閥桿5為兩個,上下相對地穿過設在所述閥體1上的通孔后與所述閥球3連接;每一個所述閥桿5上均安裝有一個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并且,與每一個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相對,在所述閥體1上相應設有一個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7。兩組轉動配合件能夠更穩(wěn)定地通過閥桿5帶動閥球3轉動,另外,如果其中一組轉動配合件出現故障(非卡死時),另外一組轉動配合件還是能帶動閥桿5轉動,短時間內不會影響人們使用。
如圖2、4和6所示,還包括第一連桿8,所述第一連桿8的兩端分別通過第二連桿81與兩個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連接,所述第一連桿8的中部通過第三連桿82與所述浮球10連接。
如圖2-3所示,還包括用于對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的轉動進行限位的限位結構。所述限位結構包括:限位開口62,設置在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上,具有第一限位臺63和與其相對第二限位臺64;限位塊16,固定在所述閥體1上,且位于所述限位開口62內部;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轉動至所述第一限位臺63與所述限位塊16接觸時,所述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接通;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轉動至所述第二限位臺64與所述限位塊16接觸時,所述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所述進口100和所述出口101完全封閉。
本實施中限位結構的設計,使得當浮球10跟隨水位下降時,最多只能帶動第二轉動配合件6的第一限位臺63與限位塊16接觸,使閥球3上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閥體1的進出口完全連通,并保持連通狀態(tài);當浮球10跟隨水位上升時,最多只能帶動第二轉動配合件6的第二限位臺64與限位塊16接觸,使閥球3上中部通道31的兩端分別與閥體1的進出口封閉,并保持封閉狀態(tài)。
如圖5所示,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7上設有第一安裝孔72,所述閥體1上設有第二安裝孔,安裝螺栓12穿過所述第一安裝孔72后與所述第二安裝孔螺接,從而將所述第一轉動配合件7可轉動地安裝在所述閥體1上。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上設有第三安裝孔,所述閥桿5上具有安裝部,所述第三安裝孔套設在所述安裝部上后,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不能相對于所述閥桿5轉動。
如圖2-5所示,所述閥桿5伸出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的部分上設有第四安裝孔73,開口銷14穿過第四安裝孔73后和平墊13一起將所述第二轉動配合件6限位在所述閥桿5上。本實施例中,水流換向件11為一塊與所述出口101相對、且與所述出口101相距一定距離的擋板。
本實施例的大流量球式浮球閥,還包括水流換向件11,所述水流換向件11安裝在所述出口處101,用于改變從所述出口101排出的水流的流向,防止水流直接沖擊浮球10;設置水流換向件11的作用在于,避免水流直接沖擊浮球10對浮球10的正常上下運動造成影響。本實施例中,水流換向件11為一塊與所述出口101相對、且與所述出口101相距一定距離的擋板。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