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結構的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軸承油封壓蓋。
背景技術:
軸承的密封結構是為了阻止軸承潤滑劑的流失和防止?jié)櫥瑒┑奈廴荆鶕?jù)工作原理不同分為接觸式密封(比如氈圈密封)和非接觸式密封(比如迷宮密封)。
圖一是常見的滑動軸承的潤滑密封結構組成,潤滑油通過軸承壓蓋4密封在軸承體3內(nèi),軸承壓蓋上的迷宮槽5起到密封作用,在回油槽401的引導下,將迷宮槽5中的潤滑油回收至軸承體3內(nèi),這樣設計的缺點在于,軸承體3內(nèi)的潤滑油存在泄露可能,回油槽401結構表面平滑,回油速度不夠?qū)е虑惑w8內(nèi)潤滑油堆積。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潤滑油有泄露的可能,回油速度不夠?qū)е聝?nèi)部腔體潤滑油堆積等問題,旨在提供一種改進的軸承油封壓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軸承油封壓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中心軸1,所述中心軸1的中部套接有滑動軸承2,所述滑動軸承2外套接有軸承體3,所述軸承體3的前部向內(nèi)彎折與中心軸1的前部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體3的后端通過軸承壓蓋4與中心軸1的后部固定連接,所述軸承壓蓋4垂直于軸承體3的后端設置,所述軸承壓蓋4的下部向中心軸1前部凸出設有回油槽401,所述回油槽401的上部呈斜坡狀向中心軸1前部傾斜,所述回油槽401的上部鏤空設有回油孔402,所述軸承壓蓋4與中心軸1相接的端面設有迷宮槽5,所述中心軸1的后部還套接有墊圈6,所述墊圈6嵌入軸承壓蓋4的底部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迷宮槽5由至少四個槽體7構成。
進一步地,所述軸承體3中部向內(nèi)延伸與軸承體3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體3的前部和后部與軸承體3的間隙形成兩個腔體8。
進一步地,所述軸承壓蓋4中部的內(nèi)側(cè)鏤空設有凹陷部9,所述凹陷部9與軸承壓蓋4的上部和下部連接處呈圓弧狀。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將迷宮槽的數(shù)量加大,同時迷宮槽向軸承體內(nèi)部延伸,起到更好的密封效果;另一方面配合氈圈的使用,不僅起到防塵、防外來污染的作用,還對潤滑油的密封起到雙重保險的效果;增設回油孔結構,加快回油速度,避免潤滑油堆積;降低泄露途徑,向軸承體內(nèi)部延伸的回油槽結構,其外圈表面有一定斜度,使得軸承體內(nèi)飛濺在壁面的潤滑油能沿著凹陷部流至軸承體內(nèi)。
附圖說明
圖1為現(xiàn)有技術中軸承油封壓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4.中心軸;
5.滑動軸承;
6.軸承體;
7.軸承壓蓋;
401.回油槽;
402.回油孔;
8.迷宮槽;
9.墊圈;
10.槽體;
11.腔體;
12.凹陷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但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不僅限于此。
本實用新型是提供一種軸承油封壓蓋,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中心軸1,所述中心軸1的中部套接有滑動軸承2,所述滑動軸承2外套接有軸承體3,所述軸承體3的前部向內(nèi)彎折與中心軸1的前部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體3的后端通過軸承壓蓋4與中心軸1的后部固定連接,所述軸承壓蓋4垂直于軸承體3的后端設置,所述軸承壓蓋4的下部向中心軸1前部凸出設有回油槽401,所述回油槽401的上部呈斜坡狀向中心軸1前部傾斜,向軸承體內(nèi)部延伸的回油槽401結構,其外圈表面有一定斜度,所述回油槽401的上部鏤空設有回油孔402,加快潤滑油的回收,避免潤滑油堆積,所述軸承壓蓋4與中心軸1相接的端面設有迷宮槽5,所述中心軸1的后部還套接有墊圈6,所述墊圈6嵌入軸承壓蓋4的底部設置,在密封結構外側(cè),增加氈圈6的密封結構,在密封潤滑油的過程中,實現(xiàn)雙重保護作用,進一步降低潤滑油泄露可能,此外更好地防止外界灰塵等其他雜質(zhì)的入侵。
具體實施時,所述迷宮槽5由至少四個槽體7構成,增加了迷宮槽5內(nèi)槽體7的數(shù)量,加長了迷宮密封長度,密封效果更好。
具體實施時,所述軸承體3中部向內(nèi)延伸與軸承體3固定連接,所述軸承體3的前部和后部與軸承體3的間隙形成兩個腔體8。
具體實施時,所述軸承壓蓋4中部的內(nèi)側(cè)鏤空設有凹陷部9,所述凹陷部9與軸承壓蓋4的上部和下部連接處呈圓弧狀,軸承體3內(nèi)飛濺在凹陷部9的潤滑油配合有一定斜度的回油槽401,能沿著凹陷部9流至軸承體3內(nèi)。
以上內(nèi)容是結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