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閥門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結構新穎、效果優(yōu)良的搖桿式暗桿密封閘閥。
背景技術:
閥門是流體輸送系統(tǒng)中的控制部件,具有截止、調節(jié)、導流、防止逆流、穩(wěn)壓、分流或溢流泄壓等功能。
其中傳統(tǒng)閘閥閘板的運動方向與流體的方向垂直,閘閥密封的時候通常利用流體的壓力使閘板和閥座之間緊密連接,實現靜密封,在此情況下,閘閥的啟閉時由于閥座與閘板之間的過度擠壓,會產生很強的摩擦力,閘板的運動過程中容易摩擦發(fā)熱,而且易于造成閥座變形從而影響其使用壽命。閥桿的驅動通常采用手輪,再轉動時由于手輪的結構難以施力,因此需要一種全新的結構來實現。
鑒于此,本案發(fā)明人對上述問題進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產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新穎,效果優(yōu)良的搖桿式暗桿密封閘閥。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這樣的技術方案:
一種搖桿式暗桿密封閘閥,包括閥體、閥蓋和閥桿,閥蓋連接于閥體上方,閥桿與閥蓋相連,閥體內部具有供水流通過的通道,通道包括第一通道口和第二通道口;第一通道口設有由上至下向第二通道口傾斜放置的第一閥座,第二通道口設有由上至下向第一通道口傾斜放置的第二閥座;還包括驅動桿和兩個受閥桿驅動轉動的與第一閥座相對應的第一閘板以及與第二閥座相對應的第二閘板;閥桿內配備有容置驅動桿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內設有上下移動的滑塊,滑塊包括處于滑塊上端的樞接部,滑塊通過樞接部與驅動桿相樞接;滑塊周壁設有第一凸塊,第一空腔內設有供第一凸塊滑動的第一滑動槽;閥體底部設有下樞接部,下樞接部包括靠近第一通道口并與第一閘板相樞接的第一下樞接部和靠近第二通道口并與第二閘板相樞接的第二下樞接部;閥桿下端設有上樞接部,上樞接部包括第一上樞接部和第二上樞接部,第一上樞接部與第一閘板通過可朝第一閥座方向擺動的第一連接桿相樞接,第二上樞接部與第二閘板通過可朝第二閥座方向擺動的第二連接桿相樞接;閥蓋內設有供上樞接部上下滑動的第二空腔。
進一步的,第一閘板包括與第一閥座相配合封口的第一封口面、以及與第一封口面相反的第一閘板背面,第一閘板背面上方設有與連接桿相接的第一樞接塊;第二閘板包括與第二閥座相配合封口的第二封口面、以及與第二封口面相反的第二閘板背面,第二閘板背面上方設有與連接桿相接的第二樞接塊;第一上樞接部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一上轉軸,第二上樞接部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二上轉軸,第一樞接塊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一下轉軸,第二樞接塊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二下轉軸。
優(yōu)選的,封口面配設有彈性封口層。
優(yōu)選的,彈性封口層包括靠近下樞接部一側的底端面和遠離下樞接部一側的頂端面,彈性封口層厚度由頂端面至底端面逐漸遞增。
優(yōu)選的,封口面呈球面狀。
進一步的,上樞接部與閥桿通過螺紋連接,上樞接部上端周沿設有均勻排布的第二凸塊,第二空腔內側壁設有供第二凸塊上下滑動的第二滑動槽;閥桿上端與閥蓋上端卡接在一起;第二滑動槽下方設有防止第二凸塊脫離滑動槽的限位下邊緣。
進一步的,上樞接部外周邊緣截面呈多邊形,第二空腔截面為與上樞接部相匹配的多邊形。
進一步的,滑塊截面呈多邊形,第一空腔截面為與搖桿相匹配的多邊形。
進一步的,下樞接部和上樞接部配設有扭簧。
進一步的,第一閘板和第二閘板之間張設有壓簧。
增益效果:采用本發(fā)明,可以有效降低閥座的摩擦,便于閘閥的啟閉;同時利用搖桿代替手輪,轉動的時候更加省力,使用更加方便;同時搖桿的結構設計可以隱藏搖桿,節(jié)約空間,同時可以防止非故意的啟閉。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閉合時簡易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開啟時簡易結構示意圖。
圖中:
1-閥體 11-下樞接部
12-通道 2-閥蓋
21-上樞接部 211-連接桿
212-第二凸塊 22-第二滑動槽
3-閘板 31-樞接塊
32-彈性封口層 4-閥桿
41-滑塊 411-樞接部
412-第一凸塊 42-第一滑動槽
5-驅動桿 6-閥座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解釋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
如圖1-2所示一種搖桿式暗桿密封閘閥,包括閥體1、閥蓋2和閥桿4,閥蓋2連接于閥體1上方,閥桿4與閥蓋2相連,閥體1內部具有供水流通過的通道12,通道12包括第一通道12口和第二通道12口;第一通道12口設有由上至下向第二通道12口傾斜放置的第一閥座6,第二通道12口設有由上至下向第一通道12口傾斜放置的第二閥座6;還包括驅動桿5和兩個受閥桿4驅動轉動的與第一閥座6相對應的第一閘板3以及與第二閥座6相對應的第二閘板3;閥桿4內配備有容置驅動桿5的第一空腔,第一空腔內設有上下移動的滑塊41,滑塊41包括處于滑塊41上端的樞接部411,滑塊41通過樞接部411與驅動桿5相樞接;滑塊41周壁設有第一凸塊412,第一空腔內設有供第一凸塊412滑動的第一滑動槽42;閥體1底部設有下樞接部11,下樞接部11包括靠近第一通道12口并與第一閘板3相樞接的第一下樞接部11和靠近第二通道12口并與第二閘板3相樞接的第二下樞接部11;閥桿4下端設有上樞接部21,上樞接部21包括第一上樞接部21和第二上樞接部21,第一上樞接部21與第一閘板3通過可朝第一閥座6方向擺動的第一連接桿211相樞接,第二上樞接部21與第二閘板3通過可朝第二閥座6方向擺動的第二連接桿211相樞接;閥蓋2內設有供上樞接部21上下滑動的第二空腔。
進一步的,第一閘板3包括與第一閥座6相配合封口的第一封口面、以及與第一封口面相反的第一閘板3背面,第一閘板3背面上方設有與連接桿211相接的第一樞接塊31;第二閘板3包括與第二閥座6相配合封口的第二封口面、以及與第二封口面相反的第二閘板3背面,第二閘板3背面上方設有與連接桿211相接的第二樞接塊31;第一上樞接部21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一上轉軸,第二上樞接部21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二上轉軸,第一樞接塊31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一下轉軸,第二樞接塊31具有水平方向延伸并與流體傳輸方向垂直的第二下轉軸。
使用時可以直接將驅動桿5從第一空腔內抽出,然后沿著樞接部彎折九十度與閥桿4垂直,此時推動驅動桿5繞著樞接部轉動,樞接部帶動閥桿4轉動,閥桿4帶動上樞接部21向上升起,上樞接部21帶動連接桿221拉動閘板3、使閘板3繞著上樞接部21進行旋轉移動,使得發(fā)明處于開啟的狀態(tài),使用時簡便省力省時;滑塊41周壁設置第一凸塊412,可以使滑動更加平穩(wěn),同時第一凸塊412卡在第一滑動槽42的上邊緣能起到限位的作用,在轉動驅動桿5的時候,第一凸塊412卡住滑動槽,還能夠帶動閥桿4的轉動。
優(yōu)選的,封口面配設有彈性封口層32。彈性封口層32便于封口,彈性封口層32材料可以是橡膠層或其他具有彈性的密封件。
優(yōu)選的,彈性封口層32包括靠近下樞接部11一側的底端面和遠離下樞接部11一側的頂端面,彈性封口層32厚度由頂端面至底端面逐漸遞增。底端面的運動路徑較短,底端面與頂端面達到相同的型變量底端面會先接觸閥座6,因此設計時底端面厚度大于頂端面的厚度便于閥座6的轉動,容許的誤差范圍增大,使用的效果更好。
優(yōu)選的,封口面呈球面狀。球面狀閘板3便于緊密密封通道口。
進一步的,上樞接部21與閥桿4通過螺紋連接,上樞接部21上端周沿設有均勻排布的第二凸塊212,第二空腔內側壁設有供第二凸塊212上下滑動的第二滑動槽22;閥桿4上端與閥蓋2上端卡接在一起;第二滑動槽22下方設有防止第二凸塊212脫離滑動槽的限位下邊緣。在上樞接部21設有第二凸塊212有利于上樞接部21上下滑動,同時可以限制上樞接部21的活動范圍,不使上樞接部21隨著閥桿4轉動,限位下邊緣防止上樞接部21脫落。
進一步的,上樞接部21外周邊緣截面呈多邊形,第二空腔截面為與上樞接部21相匹配的多邊形。有助于使用驅動桿5帶動閥桿4轉動,減輕第二凸塊212的受力,防止第二凸塊212變形影響樞接部的上下滑動。
進一步的,滑塊41截面呈多邊形,第一空腔截面為與滑塊41相匹配的多邊形。便于卡住受力,方便轉動,同時保護了第一凸塊412。
進一步的,下樞接部11和上樞接部21配設有扭簧。使閘板3具有向兩邊驅動的力。
進一步的,第一閘板3和第二閘板3之間張設有壓簧。同樣使閘板3具有向兩邊驅動的力。
在本案中,閘板3、閥座6、上樞接部21、下樞接部11并沒有實際的區(qū)別,權利要求中描述第一、第一僅是為了更加清楚的描述整體結構,因此在附圖的標注中將第一閘板3、第二閘板3統(tǒng)稱為閘板3,閥座6、上樞接部21以及下樞接部11標注方法同上。
本發(fā)明的產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圖示和實施例,任何人對其進行類似思路的適當變化或修飾,皆應視為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專利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