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到后視鏡鏡面驅動器領域,特別是涉及到一種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及其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的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其齒輪傳動機構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NGWN型的行星式減速齒輪箱,另一種為蝸桿斜齒輪式減速機構;NGWN型的行星式減速齒輪箱具有以下明顯缺陷:有三個雙聯行星齒輪,且呈120°均勻分布,裝配時需要對齒,對齒的效率較低,嚴重影響裝配效率和正確性!這無形中增加了產品的制造成本和制程控制的難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為提供一種成本低且裝配效率高的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及其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
本發(fā)明提出一種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輸入端連接馬達的轉軸,輸出端與齒條嚙合,包括雙聯行星輪、偏心軸、端蓋、齒輪箱下蓋和齒輪箱上蓋;雙聯行星輪設于齒輪箱下蓋和齒輪箱上蓋之間;齒輪箱上蓋設有第二內齒輪和傳動齒輪;傳動齒輪與齒條嚙合;齒輪箱下蓋一端設有第一內齒輪,其另一端與端蓋相抵頂磨擦,端蓋固定連接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底座;偏心軸兩端的軸心相同,其中部為偏心部分;偏心軸一端固定連接馬達的輸出軸且與齒輪箱下蓋轉動連接,另一端轉動連接齒輪箱上蓋;偏心部分貫穿雙聯行星輪;雙聯行星輪包括第二星輪和第一星輪;第二星輪與第二內齒輪嚙合,第二星輪的齒數小于第二內齒輪的齒數;第一星輪與第一內齒輪嚙合,第一星輪的齒數小于第一內齒輪的齒數。
進一步地,還包括彈片;彈片設于馬達和端蓋之間,分別抵頂馬達和端蓋。
進一步地,第二星輪與第二內齒輪的齒數比為29/32;第一星輪與第一內齒輪的齒數比為30/33。
進一步地,端蓋的外側設有卡位凸起;卡位凸起設有4個,4個卡位凸起兩個為一組對稱設于端蓋的外側。
進一步地,齒輪箱下蓋另一端活動插入端蓋。
一種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包括底座、旋轉板、馬達、第一齒條、第二齒條和上述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旋轉板活動套設于底座外側;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分別活動連接底座,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一端端部分別抵頂旋轉板;馬達固定連接底座;馬達帶動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帶動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
進一步地,馬達和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均設有兩個;兩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的傳動齒輪分別與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嚙合;兩個馬達對應連接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
進一步地,當端蓋的外側設有卡位凸起;卡位凸起設有4個,4個卡位凸起兩個為一組對稱設于端蓋的外側時,卡位凸起嵌入連接底座。
進一步地,旋轉板對應第一齒條和第二齒條的端部分別設有抵頂卡位。
本發(fā)明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及其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中,每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僅需要一個雙聯行星輪,結構簡單,成本低,而且在安裝時不需要專門對齒,降低了裝配難度,提高了裝配的效率,進而也降低了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的結構示意圖爆炸圖;
圖2是本發(fā)明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結構示意圖。
本發(fā)明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yōu)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
具體實施方式
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參照圖1-2,本發(fā)明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輸入端連接馬達3的轉軸,輸出端與齒條4嚙合,其一實施例中,包括雙聯行星輪52;雙聯行星輪52只設有一個。一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只有一個雙聯行星輪52,對比NGWN的行星式減速齒輪箱的三個雙聯行星齒輪結構更簡單,成本更低,安裝也更加方便,裝配效率更高。
在本實施例中,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還包括偏心軸54、端蓋55、齒輪箱下蓋53和齒輪箱上蓋51;雙聯行星輪52設于齒輪箱下蓋53和齒輪箱上蓋51之間;齒輪箱上蓋51設有第二內齒輪和傳動齒輪511;傳動齒輪511與齒條嚙合;齒輪箱下蓋53一端設有第一內齒輪531,其另一端與端蓋55相抵頂磨擦,端蓋55固定連接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底座1;偏心軸54兩端的軸心相同,其中部為偏心部分;偏心軸54一端固定連接馬達的輸出軸且與齒輪箱下蓋53轉動連接,另一端轉動連接齒輪箱上蓋51;偏心部分541貫穿雙聯行星輪52;雙聯行星輪52包括第二星輪521和第一星輪522;第二星輪521與第二內齒輪嚙合,第二星輪521的齒數小于第二內齒輪的齒數;第一星輪522與第一內齒輪531嚙合,第一星輪522的齒數小于第一內齒輪531的齒數。
當需要調節(jié)后視鏡鏡面驅動器連接的后視鏡角度時,馬達的輸出軸帶動偏心軸54轉動,其偏心部分541帶動雙聯行星輪52環(huán)繞偏心軸54公轉;在雙聯行星輪52公轉過程中,由于齒輪箱下蓋53受摩擦力作用固定不動,而第一星輪522與第一內齒輪531嚙合,雙聯行星輪52被動自傳,第二星輪521撥動第二內齒輪,雙聯行星輪52帶動齒輪箱上蓋51,進而傳動齒輪511帶動齒條,齒條抵頂其端部接觸部件,后視鏡角度變換。
當齒條到達極限位置時,齒條固定不動,進而齒輪箱上蓋51固定不動,雙聯行星輪52公轉過程中,雙聯行星輪52受第二內齒輪作用自傳,雙聯行星輪52自傳過程中帶動齒輪箱下蓋53克服摩擦力使齒輪箱下蓋53旋轉,可以防止馬達轉動受限,保護馬達。
在本實施例中,還包括彈片56;彈片56設于馬達3和端蓋55之間,分別抵頂馬達和端蓋55。彈片56抵頂端蓋55使端蓋55壓緊齒輪箱下蓋53,端蓋55與齒輪箱下蓋53之間形成較大的摩擦力,齒輪箱下蓋53在無法克服摩擦力的情況下,與端蓋55相對靜止。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星輪521與第二內齒輪的齒數比為29/32;第一星輪522與第一內齒輪531的齒數比為30/33。第二星輪521與第二內齒輪的齒數比以及第一星輪522與第一內齒輪531的齒數比,在符合第二星輪521的齒數小于第二內齒輪的齒數以及第一星輪522的齒數小于第一內齒輪531的齒數的條件下,還可以有其他比例。
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的傳動比i=z1*z4/(z1*z4-z2*z3);其中,z1=30,z2=33,z3=29,z4=32,i=320,在本實施例中,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的傳動比為320。
端蓋55的外側設有卡位凸起551;卡位凸起551設有4個,4個卡位凸起551兩個為一組對稱設于端蓋55的外側。每組卡位凸起551都可以和底座1卡扣連接,使端蓋55固定連接底座1;設有兩組卡位凸起551,接觸卡位凸起551的幾率更大,裝配效率更高。
齒輪箱下蓋53另一端活動插入端蓋55??梢蕴岣啐X輪箱下蓋53和端蓋55的接觸面積,增加摩擦力。
參照圖2,在本實施例中,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包括底座1、旋轉板2、馬達3、第一齒條41、第二齒條42和上述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旋轉板2活動套設于底座1外側;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分別活動連接底座1,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分別的一端部分別抵頂旋轉板2;馬達3和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至少設置有一個;馬達3固定連接底座1;馬達3一對一固定連接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馬達3帶動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帶動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成本更低,后視鏡鏡面驅動器的成本也更低。
在調節(jié)后視鏡角度時,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分別抵頂旋轉板2,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分別抵頂帶動旋轉板2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調角,旋轉板2帶動后視鏡角度變化,旋轉板2運動到極限位置會卡住,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也運動到極限位置。
馬達3和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均設有兩個;兩個馬達3對應連接兩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兩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的傳動齒輪511分別與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嚙合。兩套馬達3和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分別帶動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實現旋轉板2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調角。第一齒條41帶動旋轉板2上下方向調角,第二齒條42帶動旋轉板2左右方向調角。
端蓋55的卡位凸起551嵌入式連接底座1。端蓋55與底座1固定連接。
旋轉板2對應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的端部分別設有抵頂卡位21。抵頂卡位21為方便齒條4的端部抵頂的凹槽,能夠卡住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的端部,使第一齒條41和第二齒條42的端部的工作效果得到優(yōu)質實現。
本發(fā)明后視鏡鏡面驅動器及其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中,每個少齒差行星齒輪箱傳動機構5僅需要一個雙聯行星輪52,結構簡單,成本低,而且在安裝時不需要專門對齒,降低了裝配難度,提高了裝配的效率,進而也降低了成本。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