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軸承生產設備,特別涉及一種軸承鋼珠撥散機。
背景技術:
深溝球軸承是滾動軸承中最為普通的一種類型,其結構如公告號為cn202937623u的中國發(fā)明中所示,包括外圈、內圈,在外圈和內圈之間設有鋼球組;外圈和內圈發(fā)生相對旋轉,鋼球組則能大幅度減少內圈和外圈之間的摩擦力,為了能保證外圈和內圈的滾動穩(wěn)定性,在深溝球軸承內還設置了保持架,以保持外圈、內圈內各鋼球之間的間距。
上述現(xiàn)有深溝球軸承生產步驟如下:先將若干個鋼球置入到外圈與內圈之間,但是此時,若干鋼球的分布較為分散,相鄰鋼球之間的間距均不相同,操作人員需要使用特定模具,插入到外圈與內圈之間,該特定模具端面設有若干凸起,若干凸起以特定模具的中部為中心呈圓周陣列分布,每個凸起會對應插入到兩個鋼珠之間,以保證相鄰兩個鋼珠之間的間距均保持一致,然后再放置于保持架壓裝設備上,以將保持架壓裝入外圈與內圈之間。
深溝球軸承的鋼球排列步驟,對于傳統(tǒng)企業(yè)而言,通常需要操作人員手動來進行擺放,然后轉移至保持架壓裝設備上,自動化程度低,工作效率低下。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軸承鋼珠撥散機,其能自動對軸承內的鋼珠產生撥散效果。
本發(fā)明的上述技術目的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得以實現(xiàn)的:一種軸承鋼珠撥散機,包括傳輸支架,所述傳輸支架上設有傳輸滑道,所述傳輸支架的下方設有固定臺、滑移驅動部,所述固定臺上滑移連接有滑移臺,所述滑移驅動部用于驅動滑移臺沿傳輸滑道方向進行往復滑移;
所述滑移臺上設有升降臺、升降驅動部,所述升降驅動部用于驅動升降臺上下升降運動,所述升降臺上設有輸料臺組、第三輸料臺,所述輸料臺組、第三輸料臺沿傳輸滑道的長度方向進行依次排列,所述輸料臺組的上端部設有用于將軸承整體頂起并轉移的起頂部,所述第三輸料臺上端部設有用于將軸承內部鋼珠均勻分布的均分部;
所述滑移臺上設有支撐架,所述支撐架上設有與輸料臺組相對應的撥散組件,所述撥散組件用于對軸承內部的鋼珠產生初步撥散作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鋼珠分散地位于軸承的內圈與外圈之間,該狀態(tài)的軸承會置于傳輸支架的傳輸滑道上,滑移驅動部推動整個滑移臺以及位于滑移臺上的各個部件一同往軸承放置位置進行移動;當輸料臺組位于軸承正下方時,升降驅動部則驅動升降臺向上移動,并使輸料臺組上端的起頂部與該軸承相頂,滑移驅動部反向推動滑移臺,軸承也會跟著滑移臺且沿著傳輸滑道進行移動,在軸承移動的過程中,撥散組件會對軸承內部的鋼珠產生初步撥散作用;撥散操作完成之后,滑移驅動部停止工作,且升降驅動部驅動升降臺向下運動,輸料臺組上端的起頂部與軸承發(fā)生脫離,經過初步撥散的軸承被移動至傳輸滑道的另外位置上,之后,滑移驅動部驅動滑移臺再次反向移動,直至第三輸料臺位于經過初步撥散的軸承正下方,滑移驅動部停止運動,升降驅動部再次驅動升降臺向上運動,進而使均分部能順利地插入到軸承內圈與外圈之間,并使軸承的內部鋼珠得到均分,滑移驅動部再次運動,鋼珠得到均分之后的軸承會跟隨著均分部被移動至保持架壓裝設備上,進行保持架壓裝工作;上述工作流程中,無論軸承內外圈之間的鋼珠多么分散,經過撥散組件的初步撥散以及均分部的徹底撥散,最終軸承內部鋼珠會分布地較為均勻狀態(tài),動作連貫順暢,自動化程度較高,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
優(yōu)選的,所述輸料臺組包括第一輸料臺以及第二輸料臺,第一輸料臺、第二輸料臺、第三輸料臺三者沿傳輸滑道的長度方向進行依次排列;
所述撥散組件包括與第一輸料臺對應設置的第一撥散部、與第二輸料臺對應設置的第二撥散部,所述第一撥散部包括呈豎直設置的第一升降氣缸、位于第一升降氣缸端部的第一撥散件,所述第一撥散件用于插入到軸承內圈以及外圈之間并使軸承內部的鋼珠擠壓于一處;
所述第二撥散部包括呈豎直設置的第二升降氣缸、位于第二升降氣缸端部的第二撥散件,所述第二撥散件用于將擠壓于一處的鋼珠初步撥散于軸承內部。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軸承內部鋼珠在撥散過程中,首先受到第一輸料臺的抵觸,在這期間,第一升降氣缸會將第一撥散件插入到該軸承內圈以及外圈之內,并使軸承內圈以及外圈之內的鋼珠擠壓于一處;滑移驅動部會推動整個滑移臺往一側移動,并使軸承移動至指定位置,升降驅動部驅動升降臺下降,并且使第一輸料臺與軸承發(fā)生脫離,軸承位于傳輸滑道上,滑移驅動部驅動滑移臺進行移動,并使第二輸料臺位于該軸承的正下方,升降驅動部則驅動升降臺向上運動,第二輸料臺會與該軸承接觸,第二升降氣缸則推動第二撥散件,進而使第二撥散件將擠壓于一處的鋼珠進行初步撥散;
如此動作順序,第一步,將軸承內的鋼珠擠壓于一處,能使處于分散狀態(tài)下的鋼珠匯集于一處;第二步,將匯集在一起的鋼珠再初步撥散;在這個過程中,首先,鋼珠與軸承之間會發(fā)生不斷滾動,能減少后期鋼珠與軸承之間的發(fā)生卡滯的幾率;其次,鋼珠從聚集狀態(tài)同時轉成分散狀態(tài),鋼珠能分散地更加均勻。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撥散件包括第一撥散片,所述第一撥散片的水平切面形狀為圓弧形且能插入軸承內外圈之間的間隙中,所述第一撥散片的整體水平弧線長度從上到下依次變短。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當第一升降氣缸推動第一撥散片往軸承方向進行運動時,水平弧線長度較短的第一撥散片端部會首先插入到軸承的內圈與外圈之間,由于插入的端部整體尺寸較小,能更加容易插入到兩個鋼珠之間;隨著第一撥散片的逐漸下降,第一撥散片的弧形邊會不斷地對軸承內部的鋼珠進產生擠壓,并最終使軸承內的鋼珠匯集于一處,由于第一撥散片的整體水平弧線長度從上到下依次變短,鋼珠的匯集速度也會較為平緩,鋼珠之間因碰撞所產生的損傷較小。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撥散片的材質為尼龍工程塑料。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由于第一撥散片與鋼珠直接接觸,尼龍工程塑料以其在機械性能、耐久性、耐腐蝕性、耐熱性等方面的高性能優(yōu)勢,且尼龍工程塑料為非金屬材質,能有效減少軸承所受到的摩擦傷,有利于提升軸承的后期制作質量。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撥散件用于將軸承內部的鋼珠擠壓于背離第二撥散部一處,所述第二撥散件包括若干第二撥散片,若干第二撥散片以第二升降氣缸的升降軸心為中心呈圓周陣列分布,相鄰兩個第二撥散片之間留有供單個鋼珠滯留的滯留空間,若干第二撥散片的整體長度沿背離第一撥散部的方向逐漸變短。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第一撥散件會將軸承內的鋼珠匯集于一處,該軸承移動至第二撥散件處時,第二升降氣缸驅動第二撥散片往下運動時,此時,長度較長且靠近第一撥散部的第二撥散片會先與鋼珠匯集點相接觸,并先將位于鋼珠匯集點的鋼珠撥散,隨著第二撥散片的繼續(xù)下降,每個鋼珠會進入到對應的滯留空間內,最終實現(xiàn)鋼珠的初撥散。
優(yōu)選的,每個第二撥散片下端部均設有斜切面。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每個鋼珠在被撥散的過程中,鋼珠會時刻與斜切面相貼合,鋼珠滾動的過程較為平緩,能減少鋼珠因受外力強制擠壓而與軸承內外圈之間產生的摩擦傷,且整體撥散過程發(fā)出的噪音較小。
優(yōu)選的,還包括限位部,所述第二撥散件還包括連接于第二升降氣缸端部的第二撥散臺,所述第二撥散臺的水平截面為圓形,所述第二撥散臺外側同心設置有支撐環(huán),所述支撐環(huán)與第二撥散臺外側之間連接有連接件,每個第二撥散片上端部均為滑移端,每個滑移端均位于支撐環(huán)與第二撥散臺之間且能沿著第二撥散臺的外圓柱側壁進行周向移動,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定第二撥散片的移動位置。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受到軸承生產批次的影響,軸承的整體大小以及鋼珠數量均可能不相同,隨之而來的,鋼球之間的間距也可能發(fā)生變化,此時,可根據單個軸承內部的鋼球量,來選擇對應數量的第二撥散片,并將第二撥散片安裝于支撐環(huán)與第二撥散臺之間,然后根據鋼球實際的間距大小,使第二撥散片沿第二撥散臺的外側壁進行移動,移動至指定位置之后,限位部能直接對各個第二撥散片的位置進行固定。
優(yōu)選的,所述限位部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上設有若干限位凸臺,若干限位凸臺一一插入相鄰兩個滑移端之間并使若干第二撥散片的位置得到限定,所述限位板通過螺栓連接于第二撥散臺的上臺面。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根據不同批次軸承的內部鋼球布局情況,可對應設置多個限位板,當需要重新調整第二撥散臺時,只需將螺栓進行拆除,限位板從第二撥散臺上直接拆卸掉,然后對應數量的第二撥散片置入到支撐環(huán)與第二撥散臺之間,然后初步調整相鄰兩個第二撥散片之間的間距,最后將對應的限位板重新安裝在第二撥散臺上,限位板上的限位凸臺便會一一插入到相鄰兩個滑移端之間,以使所有的第二撥散片的位置得到限定。
優(yōu)選的,所述起頂部包括內插柱、外擋片,所述內插柱可插入到軸承內圈,所述外擋片可與軸承外圈外側壁相抵。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內插柱能插入到軸承的內圈并使其得到限位,外擋片則能對軸承外圈外側壁相抵并使其得到限位,即軸承整體的內外圈均得到限位,當鋼珠在撥散的過程中,軸承的整體形狀不會發(fā)生變化,減少軸承產生卡滯的幾率,提升軸承的移動平穩(wěn)性。
優(yōu)選的,所述均分部包括連接于第三輸料臺上端的均分臺,所述均分臺的上端設有若干凸起,每個凸起均用于插入軸承內部相鄰兩個鋼珠之間
通過上述技術方案,第三輸料臺會最終將撥散完成的軸承移動至下一道工序當中,均分臺上設置有若干凸起,若干凸起均用于插入到軸承內部相鄰兩個鋼珠之間,能保證第三輸料臺在傳輸過程中,軸承內部的鋼珠不會發(fā)生意外移動,從而滿足下一道工序的穩(wěn)定壓裝。
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對比于現(xiàn)有技術的有益效果為:
(1)該軸承鋼珠撥散機動作連貫順暢,自動化程度較高,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穩(wěn)定性,且經過該軸承鋼珠撥散機撥散的軸承,內部的鋼珠分布較為均勻,生產出的軸承噪音較低,質量較高;
(2)根據不同生產批次的軸承,其內部結構能發(fā)生適應性改變,單個設備能完成不同批次軸承鋼珠的撥散工作,適配性較高。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用于展示實施例的整體結構情況;
圖2為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用于展現(xiàn)實施例的內部配合情況;
圖3為圖2的a部放大圖;
圖4為第一輸料臺、第二輸料臺、第三輸料臺的結構示意圖,用于重點展現(xiàn)起頂部以及均分部的總體結構;
圖5為第二撥料部的爆炸結構示意圖,用于展示第二撥料部的內部組成結構。
附圖標記:1、傳輸支架;2、傳輸滑道;3、固定臺;4、滑移驅動部;5、滑移臺;6、升降臺;7、升降驅動部;8、輸料臺組;81、第一輸料臺;82、第二輸料臺;9、第三輸料臺;10、起頂部;101、內插柱;102、外擋片;11、均分部;111、均分臺;112、凸起;12、支撐架;13、撥散組件;14、第一撥散部;141、第一升降氣缸;142、第一撥散件;1421、第一撥散片;15、第二撥散部;151、第二升降氣缸;152、第二撥散件;1521、第二撥散片;1522、滑移端;1523、斜切面;1524、第二撥散臺;16、支撐環(huán);17、連接件;18、限位部;181、限位板;182、限位凸臺;19、滯留空間;20、進料端;21、出料端。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一種軸承鋼珠撥散機,參見圖1所示,包括呈水平設置的傳輸支架1,該傳輸支架1上設有傳輸滑道2,該傳輸滑道2整體也為水平設置,傳輸滑道2內部可容納待撥散的軸承通過,整個傳輸支架1分為進料端20以及出料端21,在進料端20與出料端21之間則設置有用于對軸承內的鋼珠進行撥散的撥散組件13,待撥散的軸承從進料端20進入,經過撥散組件13的撥散作用,鋼珠被均勻分布于軸承內部,并從出料端21處送出,完成軸承鋼珠的撥散工序。
對于撥散組件13:參見圖2所示,在傳輸支架1的下方設有固定臺3以及滑移驅動部4,在固定臺3上滑移連接有滑移臺5,滑移臺5的滑移方向與傳輸滑道2的整體長度方向保持一致,滑移驅動部4可選用氣缸,滑移驅動部4驅動滑移臺5沿著傳輸滑道2方向進行往復滑移;在滑移臺5上向上豎直延伸出支撐架12,支撐架12上設有升降臺6,升降臺6豎直滑移連接在支撐架12上,并且滑移臺5上安裝有升降驅動部7,升降驅動部7為氣缸,升降驅動部7的驅動端連接在升降臺6上,升降驅動部7可用于驅動升降臺6進行上下移動;
參見圖2以及圖5所示,升降臺6上設有輸料臺組8、第三輸料臺9,輸料臺組8分為第一輸料臺81以及第二輸料臺82,第一輸料臺81、第二輸料臺82、第三輸料臺9從進料端20往出料端21一側進行依次排列,在第一輸料臺81的上端部以及第二輸料臺82的上端部均設有起頂部10,該起頂部10包括內插柱101以及兩個外擋片102,內插柱101為圓柱型且用于插入到軸承內圈,兩個外擋片102均為弧形片且對稱分布于內插柱101的外側,每個外擋片102的內側壁可用于與軸承外圈外側壁相抵;在第三輸料臺9的上端設有均分部11,該均分部11包括均分臺111以及若干凸起112,若干凸起112以均分臺111的中部為中心呈圓周陣列分布,每個凸起112均可用于插入軸承內部相鄰兩個鋼珠之間。
參見圖2、圖3以及圖4所示,在滑移臺5向上延伸出支撐架12,撥散組件13位于該支撐架12上,撥散組件13用于對位于第一輸料臺81以及第二輸料臺82上軸承內部的鋼珠產生初步撥散作用,該撥散組件13包括第一撥散部14、第二撥散部15,第一撥散部14與第一輸料臺81相對應,且第一撥散部14包括呈豎直設置的第一升降氣缸141、位于第一升降氣缸141端部的第一撥散件142,第一撥散件142包括有第一撥散片1421,該第一撥散片1421的水平切面形狀為圓弧形且能插入軸承內外圈之間的間隙中,第一撥散片1421的整體水平弧線長度從上到下依次變短,第一撥散片1421的材質為尼龍工程材料;當第一升降氣缸141驅動第一撥散片1421往下運動時,第一撥散片1421能直接插入到位于第一輸料臺81上的軸承內外圈之間,可直接將軸承內部的鋼珠擠壓至背離第二撥散部15位置;
參見圖2以及圖5所示,第二撥散部15與第二輸料臺82相對應,且第二撥散部15包括呈豎直設置的第二升降氣缸151,在第二升降氣缸151的伸縮動力端上設有第二撥散件152,第二撥散件152包括第二撥散臺1524、若干第二撥散片1521,第二撥散臺1524整體為圓柱形,第二撥散臺1524的中心軸線與第二升降氣缸151的升降方向保持一致,第二撥散臺1524連接于第二升降氣缸151端部,在第二撥散臺1524外圓周側壁上同心設置有圓環(huán)形的支撐環(huán)16,支撐環(huán)16與第二撥散臺1524外圓周側壁之間連接有連接件17,每個第二撥散片1521的上端為滑移端1522,每個第二撥散片1521的滑移端1522均滑移連接在支撐環(huán)16與第二撥散臺1524之間,每個第二撥散片1521的滑移方向為繞著第二撥散臺1524的周向方向,且每個第二撥散片1521的下端均設有斜切面1523;
參見圖2以及圖5所示,為了固定每個第二撥散片1521的位置,還在第二撥散臺1524上設置了限位部18,限位部18包括圓環(huán)形的限位板181,該限位板181的下端面設有若干限位凸臺182,若干限位凸臺182以限位板181的中部為圓心呈圓周陣列設置,限位板181通過螺栓連接于第二撥散臺1524的上臺面上,限位板181上的限位凸臺182一一插入到兩個滑移端1522之間,且最終將所有的第二撥散片1521壓緊固定于第二撥散臺1524與支撐環(huán)16之間,若干第二撥散片1521的整體長度沿背離第一撥散部14的方向逐漸變短,相鄰兩個第二撥散片1521之間留有供單個鋼珠滯留的滯留空間19;當第二升降氣缸151推動第二撥散件152往下運動時,靠近第一撥散部14的第二撥散片1521會先與聚集于一處的軸承內部鋼球接觸,隨著第二撥散件152的逐漸下降,軸承內部的鋼球則會一一對應進入到滯留空間19內,實現(xiàn)軸承鋼珠的初步撥散。
實際軸承撥散的工作情況:
(1)帶有內圈、外圈、鋼珠的軸承從進料端20置入到傳輸滑道2的第一安置位,此時,待撥散的軸承正對于第一輸料臺81,升降驅動部7驅動升降臺6向上運動,第一輸料臺81上端的內插柱101插入到內圈,外擋片102擋于外圈,滑移驅動部4驅動滑移臺5整體往出料端21方向進行移動,并且支撐架12、撥散組件13均會同步發(fā)生移動,在移動的過程中,第一升降氣缸141會直接驅動第一撥散件142往下運動,第一撥散片1421的下端會直接撥動軸承內的鋼珠,并使軸承內的鋼珠聚集于背離第二撥散部15一側,然后第一升降氣缸141驅動第一撥散件142往上運動且與軸承發(fā)生脫離,升降驅動部7驅動升降臺6往下運動,第一輸料臺81的上端部與軸承發(fā)生脫離,軸承位于傳輸滑道2的第二安置位;
(2)滑移驅動部4驅動滑移臺5整體往進料端20方向進行移動,并且支撐架12、撥散組件13均會同步發(fā)生移動,且使第二輸料臺82位于第二安置位的正下方,升降驅動部7驅動升降臺6往上運動,第二輸料臺82的起頂部10會與位于第二安置位的軸承相對插,滑移驅動部4則繼續(xù)驅動滑移臺5整體往出料端21方向進行移動,在移動過程中,第二升降氣缸151驅動第二撥散件152往下運動,并使第二撥散片1521依次插入到軸承內部的鋼球當中,實現(xiàn)初撥散,第二升降氣缸151則反向驅動第二撥散件152往上運動,第二撥散件152與軸承相分離,升降驅動部7驅動升降臺6向下運動,該軸承便會位于傳輸滑道2的第三安置位;
(3)滑移驅動部4驅動滑移臺5整體往進料端20方向進行移動,撥散組件13均會同步發(fā)生移動,且使第三輸料臺9位于第三安置位的正下方,升降驅動部7驅動升降臺6往上運動,均分部11內的均分臺111會插入到軸承的內圈,均分部11的凸起112會對應插入到兩個鋼珠之間,滑移驅動部4驅動滑移臺5整體往出料端21方向進行移動,軸承便會跟隨著第三輸料臺9移動向出料端21一側,完成軸承鋼珠的撥散工作。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示范性實施方式,而非用于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