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機械傳動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
背景技術:
在傳動技術領域,無論是皮帶傳動、齒輪傳動、蝸輪蝸桿傳動或者鏈條傳動,當在傳動結構輸出端連接上負載的時候,均會造成動力的衰減。
以帶動負載轉動為例,假設傳動結構輸出端不接負載,即傳動結構空載,此時傳動結構輸出端的瞬時轉速為α;當在傳動結構輸出端接上負載的一瞬間,傳動結構輸出端將會在負載上產生一個驅動力矩,而負載也會施加一個反驅動力矩在傳動結構輸出端,及時在該傳動結構輸入端結構動力源,單該反驅動力矩也將會造成傳動結構輸出端的轉速降低,假設該傳動結構輸出端驅動負載轉動一圈后的瞬時轉速為β;容易得知α>β。而在傳動結構輸出端繼續(xù)驅動負載轉動的過程中,負載作用于傳動結構輸出端的反驅動力矩也將會一直存在,該反驅動力矩將會造成傳動結構輸出端的轉速降低,其提供給負載的動力發(fā)生衰減,即使在傳動結構輸出端持續(xù)不斷的輸入動力,但是由于負載反驅動力矩的一直作用,也將會造成傳動結構輸出端動力的衰減。
基于上述原理,當用較小功率的電動機通過傳動結構去帶動需較大功率的負載是不能實現(xiàn)的,即使剛開始的時候,該電動機以及傳動結構能驅使較大功率的負載運行一小段時間,由于動力衰減,過了一小段時間,該電動機以及傳動結構將不再有帶動較大功率負載的能力。
然而,當傳動結構輸出端的動力發(fā)生衰減的時候,如若能讓傳動結構輸出端空載一端時間,在該時間內,由于在傳動結構的動力輸入端有持續(xù)動力輸入,輸入的動力將會對傳動結構輸出端衰減的部分動力進行補償,使得該傳動結構輸出端的動力恢復如初,而后再將該傳動結構輸出端作用于負載上,從而使得傳動結構輸出端作用于負載上的動力始終為原始最大值。
因此,為了實現(xiàn)上述設計,一種能防動力衰減傳動系統(tǒng)的內部結構亟待出現(xiàn)。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其通過在動力輸出端內設置有間歇傳動結構,該間歇傳動結構可以間歇性的將動力輸入端的動力傳遞至二級輸出傳動結構以及輸出軸上,當間歇傳動結構處于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動力輸入端以及間歇傳動結構的動力將發(fā)生衰減,當間歇傳動結構處于未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的時候,動力輸入端空載,而此時動力輸入端所接動力源將會提供動力給動力輸入端以及間歇傳動結構動力,該補充的動力將會補償上述動力輸入端以及間歇傳動結構衰減的動力,當間歇傳動結構再次處于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時,其作用于二級輸出傳動結構的動力將會和之前作用二級輸出傳動結構的動力相同,以此方式,實現(xiàn)防止從本發(fā)明的輸出軸輸出的動力發(fā)生衰減的目的,實用性強。
本發(fā)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包括傳動連接在一起的動力輸入端和動力輸出端,所述動力輸出端包括一級輸出傳動結構、二級輸出傳動結構、間歇傳動結構和輸出軸,所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間歇傳動結構的輸入端與所述動力輸入端之間,所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間歇傳動結構的輸出端與所述輸出軸之間。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間歇傳動結構包括撥動輪和多齒槽輪,所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撥動輪與所述動力輸入端之間,所述撥動輪與所述多齒槽輪不完全嚙合間歇傳動連接,所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多齒槽輪和所述輸出軸之間。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本發(fā)明,還包括飛輪,所述動力輸入端傳動連接在所述飛輪的一端,所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飛輪的另一端。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多齒槽輪包括兩塊正對設置并同軸聯(lián)動的圓形輪盤,所述圓形輪盤外緣設置有多個貫穿所述圓形輪盤上下兩側壁的弧形通槽,所述弧形通槽關于所述圓形輪盤的軸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所述圓形輪盤圓周側壁上設置有多個撥槽,所述撥槽貫穿兩塊圓形輪盤相對側的側壁,所示撥槽關于所述圓形輪盤的軸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所述撥槽與所述弧形通槽間隔設置;所述兩塊圓形輪盤之間設置有間隙;兩塊所述圓形輪盤均可拆卸固定連接在a轉軸上,所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a轉軸與所述輸出軸之間。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撥動輪包括圓盤和與所述撥槽相配合的撥齒,所述撥齒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所述撥齒中的兩個設置在所述圓盤的上表面外緣,設置在所述圓盤上表面的兩個撥齒之間的夾角為180°,四個所述撥齒中的另外兩個設置在所述圓盤的下表面外緣,設置在所述圓盤上表面外緣的兩個撥齒和設置在所述圓盤下表面的兩個撥齒關于圓盤呈鏡像對稱分布,所述撥齒不完全嚙合間歇傳動連接在所述撥槽內,所述圓盤的厚度小于兩塊所述圓形輪盤之間的間隙高度;所述圓盤可拆卸固定連接在b轉軸上,所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b轉軸與所述飛輪之間。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撥動輪還包括定位塊,所述定位塊上相對的兩側壁上均設置有凸鎖止弧,所述凸鎖止弧與所述圓形輪盤外緣相契合,所述定位塊上相對的另外兩側壁上設置有凹行進弧,所述凹行進弧與所述圓形輪盤外緣相契合,所述圓盤上下表面均同軸固定連接有所述定位塊。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弧形通槽的數量為五個。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撥槽的縱切面呈梯型,所述撥槽沿所述圓形輪盤的徑向設置,所述撥槽的邊角處設置有圓角。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撥齒呈錐柱狀。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本發(fā)明,所述動力輸入端包括輸入軸和輸入傳動結構,所述輸入傳動結構傳動連接在所述輸入軸與所述飛輪之間,所述輸入傳動結構、一級輸出傳動結構和二級輸出傳動結構均為齒輪傳動副。
本發(fā)明相較于現(xiàn)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其通過在動力輸出端內設置有間歇傳動結構,該間歇傳動結構可以間歇性的將動力輸入端的動力傳遞至二級輸出傳動結構以及輸出軸上,當間歇傳動結構處于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動力輸入端以及間歇傳動結構的動力將發(fā)生衰減,當間歇傳動結構處于未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的時候,動力輸入端空載,而此時動力輸入端所接動力源將會提供動力給動力輸入端以及間歇傳動結構動力,該補充的動力將會補償上述動力輸入端以及間歇傳動結構衰減的動力,當間歇傳動結構再次處于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時,其作用于二級輸出傳動結構的動力將會和之前作用二級輸出傳動結構的動力相同,以此方式,實現(xiàn)防止從本發(fā)明的輸出軸輸出的動力發(fā)生衰減,實用性強;
(2)本發(fā)明中,限定上述間歇傳動結構包括撥動輪和多齒槽輪,在撥動輪上設置有撥齒,在多齒槽輪上設置有撥槽,并且在上述多齒槽輪上還設置有弧形通槽,當上述撥齒位于上述撥槽內的時候,該間歇傳動結構的傳動,當撥齒位于弧形通槽內的時候,該間歇傳動結構處于空載狀態(tài),以此方式實現(xiàn)上述撥動輪和多齒槽輪的不完全嚙合間歇傳動連接,結構簡單合理,生產制造方便,傳動穩(wěn)定;
(3)本發(fā)明中,在上述撥動輪上的圓盤上還設有定位塊,在該定位塊上設置有均與多齒槽輪外緣相契合的凸鎖止弧和凹行進弧,該凸鎖止弧可以作用于上述多齒槽輪外緣外緣,使得多齒槽輪不能轉動,但是當上述多齒槽輪與所述凹行進弧相配合的時候,該多齒槽輪能夠轉動,以此方式實現(xiàn)對上述多齒槽輪上的撥槽的定位,以便使得撥齒能夠準確進入撥槽進行傳動,增強本實用新型的合理性和實用性;
(4)本發(fā)明中,限定設置在上述多齒槽輪上的弧形通槽的數量為五個,即使得上述多齒槽輪中的“齒”為六個,也即使得相鄰兩個“齒”或者撥槽之間的的夾角為60°,而本發(fā)明中的圓盤一個面上的撥齒為兩個,并且兩個之間的夾角為180°,從而使得本發(fā)明中的間歇傳動結構在傳動時所轉角度為60°,故而在未傳動時,上述撥齒轉動的角度為120°,綜上可知,該間歇傳動結構負載狀態(tài)下轉動的角度為60°,而空載狀態(tài)下轉動的角度為120°,在空載狀態(tài)下轉動120°的過程中,動力源輸入動力至上述動力輸入端,而后傳遞至上述間歇傳遞結構的輸入端,補償其衰減的動力,綜合上述空載和負載的比例為2:1,故上述間歇傳動結構的輸入端衰減的動力能夠得到足夠的補償,從而使其所攜帶動力狀態(tài)完全恢復至衰減前的所攜帶的動力狀態(tài);
(5)本發(fā)明中,將飛輪直接傳動連接在本發(fā)明的動力輸入端和動力輸出端之間,飛輪可以借助自身的大轉動慣量,對連接在本發(fā)明中的動力源輸出能量進行蓄能,而后釋放該能量給本發(fā)明中的一級輸出傳動結構,在釋放的時候,其釋放的能量由飛輪自身性質決定,而該釋放的能量與上述動力源瞬時輸出能量無關,從而使得本發(fā)明中的動力輸出端上的輸入能量大小與動力源無關,也即動力輸出端上的輸入能量不會受到動力源功率的限定,設計合適的飛輪,便可以大大增強動力輸出端上的輸入能量,進而增強本實用新型的實用性;
(6)本發(fā)明中,限定撥槽縱切面呈梯型,該撥槽沿所述圓形輪盤的徑向設置,該撥槽的邊角處設置有圓角,并且限定上述撥齒呈錐柱狀,從而使得上述撥齒在撥槽中滑動更加順暢,進而增強了本發(fā)明的實用性。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fā)明中的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第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中的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第二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的a區(qū)域局部放大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中的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的第三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中的b區(qū)域局部放大視圖;
圖6是本發(fā)明中的間歇傳動結構的第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中的間歇傳動結構的第二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中的撥動輪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fā)明中的撥動輪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fā)明中的多齒槽輪的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使用新型中的多齒槽輪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中1-動力輸入端;11-輸入軸;111-p齒輪;12-輸入傳動結構;121-a齒輪;122-b齒輪;123-c齒輪;124-d齒輪;125-e齒輪;126-f齒輪;127-g齒輪;128-h齒輪;129-i齒輪;130-j齒輪;131-k齒輪;132-l齒輪;133-m齒輪;134-n齒輪;135-o齒輪;2-動力輸出端;21-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1-q齒輪;212-r齒輪;22-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1-s齒輪;222-t齒輪;223-u齒輪;224-v齒輪;225-w齒輪;226-x齒輪;23-間歇傳動結構;24-輸出軸;3-飛輪;4-撥動輪;41-圓盤;42-撥齒;43-定位塊;431-凸鎖止?。?32-凹行進??;44-b轉軸;5-多齒槽輪;51-圓形輪盤;511-弧形通槽;512-撥槽;52-a轉軸。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于本實用新型所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一種防輸出動力衰減的傳動系統(tǒng)內部結構,包括動力源(圖中未畫出)、傳動連接在一起的動力輸入端1和動力輸出端2,所述動力輸入端1連接在所述動力源上,該動力源可以給動力輸入端1提供動力,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最佳實施方式,上述動力源為電動機,并且限定為變頻電動機。
本實施例中,限定上述動力輸出端2包括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間歇傳動結構23和輸出軸24,將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傳動連接在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和上述動力輸入端1之間,上述動力源將動力通過動力輸入端1傳遞上述第一輸出傳動結構后,再傳遞至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將上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傳動連接在上述間歇傳動機構的輸出端和上述輸出軸24之間,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所接收到的動力間歇性傳遞至該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出端,而后再通過上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將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出端接收到的動力傳遞至上述輸出軸24輸出。值得注意的是,本發(fā)明中的間歇傳動結構23包括輸入端和輸出端,輸入端和輸出端兩者間歇傳動連接在一起。
采用上述結構,當間歇傳動結構23處于傳遞動力狀態(tài)下的時候,即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與輸出端傳動連接在一起,此時上述輸出軸24將會轉動,若在該輸出軸24上連接有負載,此時,上述輸出軸24將會帶動負載轉動,可是在負載施加一個驅動力矩在負載上的時候,上述負載也將會施加一個反驅動力矩在上述輸出軸24上,該反驅動力矩將會造成上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間歇傳動結構23、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以及動力輸入端1的動力衰減,即便在上述動力輸入端1連接有動力源,按時上述反驅動力矩的存在,造成上述輸出軸24以及間歇性傳動結構的輸出端輸出的動力小于其空載時的動力,此為上述“動力衰減”,并且由于反驅動力矩不會消失,故上述“動力衰減”將會一直存在,假如將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與輸出端傳動一直連接在一起進行傳動(即現(xiàn)有技術中的傳動機構,如齒輪傳動副、鏈條傳動副等),如若上述動力源能輸出一個合適功率的動力,則能驅使負載運行,如若動力源提供的動力稍小或者不足,那么則不能驅使負載運行。由于間歇傳動結構23的特性在于能提供一個間歇性的傳動,即其輸入端和輸出端不會是一直連接在一起進行傳動,而是在連接在以及進行傳動一端時間,然后輸入端與輸出端兩者分離開,不再進行傳動,此時,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則處于空載狀態(tài)下,更進一步解釋,此時,連接在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的以及傳動結構以及本實用新型的動力輸入端1將會處于空載狀態(tài),由于在動力輸入端1連接有動力源(即上述變頻電動機),該動力源將會持續(xù)不斷地給上述動力輸入端1輸入動力,也即給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和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輸入動力,此時,由于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空載,但是其動力已經衰減,輸入的動力將會對衰減的動力進行補償,使得該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的動力和衰減之前一樣。當間歇傳動結構23中的輸入端和輸出端再次從分離狀態(tài)變成接觸狀態(tài)進行傳動作用時,由于該間歇傳動結構23中的輸入端的動力得到了補償,故其作用于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出端的動力將會和前一次接觸時傳遞的動力一樣大,從而使得本發(fā)明的輸出軸24輸出的動力始終達到原始最大值,以“補償”的方式來防止輸出軸24輸出動力的衰減,實用性強。由于本實用新型的輸出軸24上不存在動力衰減,故可以利用本發(fā)明傳動較小功率的動力源的動力去驅動需要較大功率負載運行,從而使得本發(fā)明具有節(jié)能環(huán)保的優(yōu)勢。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也可以將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省去,但是為了減少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的負荷壓力,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最佳實施方式,需將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通過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連接在本發(fā)明的動力輸入端1上。
實施例2:
本實施例作為實施例1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限定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包括撥動輪4和多齒槽輪5。
上述多齒槽輪5包括兩塊正對設置并同軸聯(lián)動的圓形輪盤51,兩塊圓形輪盤51之間留有間隙,具體地,將上述兩個圓形輪盤51可拆卸固定連接在a轉軸52上,優(yōu)選的,在該多齒槽輪5的中間位置開設圓形通孔,然后在圓形通孔壁中固定安裝一個連接環(huán),隨后將該連接環(huán)與上述a軸鍵接。上述圓形輪盤51的外緣位置設置有多個貫穿該圓形輪盤51上下兩側壁的弧形通槽511,限定多個弧形通槽511關于上述圓形輪盤51的軸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此時,上述圓形輪盤51外緣在兩個相鄰的弧形通槽511之間的部位將會形成多齒槽輪5的“齒”;本實施例中,在上述圓形輪盤51圓周側壁(即上述“齒”的外側壁上)上設置有多個撥槽512,該撥槽512貫穿上述兩塊圓形輪盤51相對側的側壁,即在上位置的圓形輪盤51上的撥槽512貫穿其下表面,在下位置的圓形輪盤51上的撥槽512貫穿其上表面,限定該撥槽512也關于上述圓形輪盤51的軸心線呈圓周陣列分布,并且該撥槽512與上述弧形通槽511間隔設置。
上述撥動輪4包括圓盤41和撥齒42,該圓盤41可拆卸固定連接(鍵接)在b轉軸44上,該撥齒42能配合連接在上述撥槽512里面,也即上述撥齒42能在上述撥槽512里面自由滑動,并撥動上述撥槽512側壁。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最佳實施方式,限定上述撥齒42的數量為四個,四個撥齒42中的兩個設置在上述圓盤41的上表面外緣,并且設置設置在圓盤41上表面的來個撥齒42之間的夾角為180°,將四個撥齒42中的另外兩個設置在上述圓盤41的下表面外緣,并且限定設置在上述圓盤41下表面的撥齒42與設置在上述圓盤41上表面的撥齒42關于上述圓盤41呈對稱分布。在a轉軸52與b轉軸44之間設置合適的間距,使得當上述圓盤41轉動的時候,撥齒42能夠不完全嚙合間歇傳動連接在上述撥槽512內,限定上述圓盤41的厚度小于兩塊圓形輪盤51之間的間隙高度,圓盤41可以進入兩塊輪盤之間的間隙內。具體為:當b轉軸44帶動圓盤41轉動到一個位置的時候,圓盤41上表面的兩個撥齒42中的一個進入位于在上位置的圓形輪盤51上的一個撥槽512內,并撥動該撥槽512壁時,與該撥齒42相對的另外一個撥齒42將會進入位于在下位置的圓形輪盤51上的撥槽512內,并同時撥動該撥槽512的側壁;當b轉軸44轉動一定角度a1后,進入撥槽512內的撥齒42將會從撥槽512內,上述撥動輪4不再與多齒輪盤接觸,此時上述撥動輪4處于空載狀態(tài);當轉軸再轉動一個角度a2(a1+a2=180°),圓盤41上表面的另一個撥齒42以及圓盤41下表面的另一個撥齒42將會進入另一個撥槽512內,再次對多齒輪盤進行撥動。為了使得保證當轉軸再轉動一個角度a2(a1+a2=180°),圓盤41上表面的另一個撥齒42以及圓盤41下表面的另一個撥齒42將會順利進入另一個撥槽512內,本實施例中,限定上述撥動輪4還包括定位塊43,在上述圓盤41的上下表面上均固定連接有此定位塊43,該定位塊43上相對的兩個側壁上均設置有凸鎖止弧431,在該定位塊43上相對的另外兩側壁上設置有凹行進弧432,該凸鎖止弧431和凹行進弧432均與上述圓形輪盤51的外緣相契合,上述凸鎖止弧431可以阻擋上述圓形輪盤51的外緣,使得圓形輪盤51不能轉動,但是當上述圓形輪盤51的外緣與上述凹行進弧432正對轉動時,上述凹行進弧432不會對上述圓形輪盤51造成干涉,故上述圓形輪盤51可以繼續(xù)轉動。為了使得上述定位塊43能進行精準定位和限位(即使得上述撥齒42能順利進入撥槽512內以及限定上述圓形輪盤51何時轉動何時不轉動),將設置在上述圓盤41上表面的撥齒42設置在與上述凹行進弧432中心正對的位置,此時,當一個撥齒42進入一個撥槽512時,上述圓形輪盤51的“齒”的外壁剛好轉動行進在上述凹行進弧432的中間位置,上述撥齒42撥動撥槽512壁,當撥齒42撥動多齒槽輪5轉動一定角度,此時,上述凸鎖止弧432將會轉動到達上述弧形通槽511內,此時該鎖止弧將會擋住上述撥槽512相鄰的撥槽512的外壁,使得多齒槽輪5不再轉動。
本實施例中,將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傳動連接在上述b轉軸44與上述動力輸出端2之間,將上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傳動連接在上述a轉軸52與上述輸出軸24之間。
采用上述結構,可以實現(xiàn)將上述動力輸入端1接收到的動力源的動力首先通過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傳遞至上述撥動輪4上,而后該撥動輪4通過撥齒42撥動撥槽512壁傳遞至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上,而后再傳遞至輸出軸24上,撥動輪4上的撥齒42不會一直處于撥動撥槽512壁的狀態(tài),故實現(xiàn)上述撥動輪4不完全嚙合間歇傳動連接在多齒槽輪5上,上述撥動輪4形成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上述多齒槽輪5形成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出端。利用設置在轉盤上下表面的撥齒42去撥動兩塊正對設置的圓形輪盤51,撥動傳動效果好,兩個撥齒42同時撥動,可以防止撥齒42斷裂,增強本發(fā)明的安全性和穩(wěn)定性。
作為本實施例的最佳實施方式,限定每塊圓形輪盤51上的弧形通槽511的數量為五個,即使得上述多齒槽輪5中的“齒”為六個,也即撥槽512的數量為六個,也即使得相鄰兩個“齒”或者撥槽512之間的的夾角為60°,而本發(fā)明中的圓盤41一個面上的撥齒42為兩個,并且兩個之間的夾角為180°,從而使得本發(fā)明中的間歇傳動結構23在傳動時所轉角度為60°,故而在未傳動時,上述撥齒42轉動的角度為120°,綜上可知,該間歇傳動結構23負載狀態(tài)下轉動的角度為60°,而空載狀態(tài)下轉動的角度為120°,在空載狀態(tài)下轉動120°的過程中,動力源輸入動力至上述動力輸入端1,而后傳遞至上述間歇傳遞結構的輸入端(即撥動盤),補償其衰減的動力,綜合上述空載和負載的比例為2:1,故上述間歇傳動結構23的輸入端衰減的動力能夠得到足夠的補償,從而使其所攜帶動力狀態(tài)完全恢復至衰減前的所攜帶的動力狀態(tài)。
作為本實施例的另外一種事實方式,上述撥齒42的數量以及撥槽512的數量可以根據需要進行具體設置,能實現(xiàn)間歇傳動即可。本實施例中的間歇傳動結構23也可以為其余的間歇傳動組合機構。本實施例中的圓形輪盤51也可以設置為一塊或者更多塊,而上述撥動輪4的圓盤41以及其上的撥齒42與圓形輪盤51數量相匹配。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改進,本實施例中,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動力輸入端1與動力輸出端2之間還傳動連接有飛輪3,該飛輪3的一端傳動連接在上述動力輸出端2上,該飛輪3的另一端傳動連接在上述動力輸出端2上,具體地,將該飛輪3的另一端通過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與上述b轉軸44傳動連接在一起。
本發(fā)明中的飛輪3和現(xiàn)有技術中常用的“飛輪3”一樣,其可以借助自身的大轉動慣量,對連接在本發(fā)明中的動力源(即變頻電動機)輸出能量進行蓄能,而后釋放該能量給本發(fā)明中的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而后再間歇傳遞至本發(fā)明中的輸出軸24上,在釋放的時候,其釋放的能量由飛輪3自身性質(重量和轉動慣量以及轉速)決定,而該釋放的能量與上述動力源瞬時輸出能量無關,從而使得本發(fā)明中的動力輸出端2上的輸入能量大小與動力源無關,也即動力輸出端2的輸出軸24的輸入能量不會受到動力源功率的限定,設計合適的飛輪3,便可以大大增強動力輸出端2上的輸入能量,進而增強本發(fā)明的實用性。
借助上述飛輪3的蓄能和釋能,使用者可以在輸入端輸入一個動力,經過飛輪3的蓄能后再釋放給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此時,飛輪3輸入到以及輸出傳動機構上的動力由飛輪3自身決定。相比于沒有設置飛輪3的情況,動力輸入端1傳遞至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上的動力將直接由動力源的大小決定,此時,經過傳遞至輸出軸24上輸出的動力也將由直接由動力源的大小決定,動力源提供的動力越大,輸出軸24輸出的動力越大,動力源提供的動力越小,輸出軸24輸出的動力越小。然而本發(fā)明,將動力源提供的動力蓄存在飛輪3上,然后由飛輪3給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以及輸出軸24提供動力,即便是動力源能輸入的動力很小,當驅動飛輪3達到額定轉速的時候,飛輪3將能夠輸出一個很大的動力,以此方式,使得本發(fā)明在使用的時候,可以節(jié)省很多能量,節(jié)能環(huán)保,實用性強。
實施例4:
為了使得上述撥齒42能更加穩(wěn)固的連接在上述圓盤41上,也為了使得撥齒42能夠更加靈活的在上述撥槽512內滑行,本實施例中,限定上述撥槽512的縱切面呈梯形,并且限定該撥槽512沿上述圓形輪盤51的徑向設置,并且在上述撥槽512的邊角處設置有圓角,限定上述撥齒42呈錐柱狀。具體地,限定位于在上位置的圓形輪盤51上的撥槽512呈正梯形,限定位于在下位置的圓形輪盤51上的撥槽512呈倒梯形,限定位于上述圓盤41上表面的撥齒42呈錐柱狀,限定位于上述圓盤41下表面的撥齒42呈倒錐柱狀。
作為本實施例的另外一種實施方式,上述撥齒42的形狀也可以為圓柱型或者半球形,上述撥槽512的形狀也可以隨意設置,只要實現(xiàn)上述撥齒42能進入上述撥槽512并撥動撥槽512壁即可。
實施例5:
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作進一步限定,本實施例中,限定上述動力輸入端1包括輸入軸11和輸入傳動結構12,該輸入軸11連接在上述動力源(即變頻電動機),上述輸入傳動結構12傳動連接在上述輸入軸11與上述飛輪3之間。
限定本實施例中的輸入傳動結構12、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和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均為齒輪傳動副。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限定本實施例中的輸入傳動結構12上一共包含有15個齒輪,分別命名為a齒輪121、b齒輪122、c齒輪123、d齒輪124、e齒輪125、f齒輪126、g齒輪127、h齒輪128、i齒輪129、j齒輪130、k齒輪131、l齒輪132、m齒輪133、n齒輪134、o齒輪135,上述動力源(即變頻電動機)的輸出轉軸上連接有p齒輪111(圖中未畫出),上述各個齒輪的連接關系為:p齒輪111與a齒輪121嚙合;a齒輪121與b齒輪122同軸聯(lián)動;b齒輪122與c齒輪123嚙合;c齒輪123與d齒輪124同軸聯(lián)動;d齒輪124與e齒輪125嚙合;e齒輪125與f齒輪126同軸聯(lián)動;f齒輪126與g齒輪127嚙合;g齒輪127與h齒輪128同軸聯(lián)動;h齒輪128與i齒輪129嚙合;i齒輪129與j齒輪130同軸聯(lián)動;j齒輪130與k齒輪131嚙合;k齒輪131與l齒輪132同軸聯(lián)動;l齒輪132與m齒輪133嚙合;m齒輪133與n齒輪134同軸聯(lián)動;n齒輪134與o齒輪135嚙合;o齒輪135與飛輪3同軸聯(lián)動。
限定上述各個齒輪組的傳動比為:
p齒輪111與a齒輪121之間的傳動比為2.4:1;
b齒輪122與c齒輪123之間的傳動比為1:1.5;
d齒輪124與e齒輪125之間的傳動比為1:2;
f齒輪126與g齒輪127之間的傳動比為1:2;
h齒輪128與i齒輪129之間的傳動比為1:2;
j齒輪130與k齒輪131之間的傳動比為1:2;
l齒輪132與m齒輪133之間的傳動比為1:2;
n齒輪134與o齒輪135之間的傳動比為2:1。
綜上可知,在動力源(即變頻電機)輸出轉軸上的p齒輪111(圖中未畫出)與a齒輪121組成的齒輪傳動副為減速齒輪傳動副,以此方式來減輕動力源(即變頻電機)在臉上負載時所承受的壓力,實現(xiàn)軟啟動,保護動力源(即變頻電機)。在n齒輪134與同飛輪3同軸聯(lián)動的o齒輪135組成的齒輪傳動副也為減速齒輪傳動副,以此方式來減輕飛輪3所承受的壓力,實現(xiàn)軟啟動,進而增強本發(fā)明的安全性。其余齒輪傳動副均為加速傳動副,以便將變頻電動機輸出的低轉速加速傳遞至飛輪3上。
限定上述一級輸出傳動結構21包括q齒輪211和r齒輪212,限定上述o齒輪135同軸連接在上述飛輪3的一端,上述q齒輪211同軸連接在上述飛輪3的另一端,上述q齒輪211與上述r齒輪212嚙合。上述q齒輪211與r齒輪212之間的傳動比為:2.4:1,故q齒輪211與r齒輪212組合形成減速齒輪組,以便保護動力輸出端2各個部件以及飛輪3。
本實施例中的r齒輪212通過鍵接連接在上述b轉軸44上,即上述r齒輪212與上述撥動輪4同軸聯(lián)動連接在一起。通過上述撥動輪4上撥齒42以及多齒槽輪5上的撥輪的設計,可知該間歇傳動結構23的傳動比為3:1;
限定上述二級輸出傳動結構22包括s齒輪221、t齒輪222、u齒輪223、v齒輪224、w齒輪225和x齒輪226,上述s齒輪221可拆卸固定連接在上述a轉軸52上,故上述s齒輪221與上述多齒槽輪5同軸聯(lián)動連接在一起;隨后,將s齒輪221與t齒輪222嚙合;將t齒輪222與u齒輪223同軸聯(lián)動;將u齒輪223與v齒輪224嚙合;將v齒輪224與w齒輪225同軸聯(lián)動;將w齒輪225與x齒輪226嚙合;將x齒輪226可拆卸固定安裝在上述輸出軸24上,使得x齒輪226可以與輸出軸24同步轉動。
限定上述s齒輪221與t齒輪222之間的傳動比為1:1.8,上述u齒輪223與v齒輪224之間的傳動比為1:2,上述w齒輪225與x齒輪226之間的傳動比為1.5:1。從上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的動力輸出端2的總體傳動比為3:1,相當于將飛輪3的轉速降低3倍傳遞至上述輸出軸24上輸出。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用于將上述各個部件配合安裝在其內的外殼(圖中未換出)。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揭露的技術范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