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供熱管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
背景技術:
為了減少熱量損失、節(jié)約能源,提高系統(tǒng)運行的經(jīng)濟性和安全性,供熱管道大都需要進行保溫設置。供熱管道的保溫結構有多種,包括涂抹法保溫結構、綁扎法保溫結構、纏包法保溫結構等。
目前,供熱管道的保溫設置大都采用以下方法:在焊接好的供熱管道外部套上聚氨酯管,然后在外面包上鐵皮。這種保溫方法中,聚氨酯泡沫與供熱管道直接接觸,如果供熱管道的溫度過高會引起聚氨酯泡沫發(fā)生碳化,嚴重時會引起自燃。同時,這種保溫管之間存在接口,在施工過程中需要對保溫管之間的接口進行熱收縮帶處理,施工過程復雜且施工技術要求較高。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一種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包括保溫筒、支撐裝置、軟質保溫層;
所述保溫筒為圓形筒體結構,所述保溫筒的內(nèi)徑大于供熱管道的外徑;所述保溫筒由保護內(nèi)套層、保溫層、保護外套層組成,所述保溫層位于保護內(nèi)套層和保護外套層之間;所述保溫筒前端設有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橫截面呈外圓內(nèi)方的結構,所述保溫筒后端設有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二連接部橫截面呈外方內(nèi)圓的結構,所述第一連接部的方形內(nèi)壁面與前一個保溫筒第二連接部的方形外壁面配合;所述第一連接部的端部設有第一固定板,所述保溫筒的后端設有第二固定板,所述保溫筒通過第一固定板與前一個保溫筒的第二固定板與前一個保溫筒進行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裝置設于保溫筒內(nèi)壁上,所述支撐裝置包括支撐桿和支撐滑片,所述支撐桿一端與保溫筒內(nèi)壁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指向同一橫截面處保溫筒內(nèi)壁的圓心;所述支撐桿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支撐滑片,所述支撐滑片的端面呈弧面結構,所述支撐滑片的弧面結構與供熱管道的外壁面進行滑動配合;
所述軟質保溫層設置在保溫筒內(nèi)壁與供熱管道外壁之間。
優(yōu)選的,所述保護內(nèi)套層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
優(yōu)選的,所述保護外套層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
優(yōu)選的,所述保溫層由內(nèi)向外依次為瀝青玻璃布、鋁箔層、聚氨酯泡沫層、鋁箔層、瀝青玻璃布。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裝置沿保溫筒內(nèi)壁的軸向方向設有多個且等距排列。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裝置沿保溫筒內(nèi)壁同一橫截面的圓周方向至少設有三個且等角度排列。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固定板上和第二固定板上設有螺紋連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采用螺栓進行連接。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實用保溫筒采用保護內(nèi)套層、保溫層、保護外套層的結構形式,其中保溫層由內(nèi)向外依次為瀝青玻璃布、鋁箔層、聚氨酯泡沫層、鋁箔層、瀝青玻璃布,從而防止聚氨酯泡沫層直接接觸供熱管道的外壁,避免了聚氨酯泡沫因溫度過高發(fā)生碳化而引起自燃的危險現(xiàn)象的發(fā)生。
2.本實用新型在保溫筒內(nèi)壁與供熱管道外壁之間填充軟質保溫層,從而形成了保溫筒與軟質保溫層的雙層保溫結構,提升了供熱管道的保溫效果。
3.本實用新型在保溫筒的前后兩端分別設置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第一連接部橫截面呈外圓內(nèi)方的結構,第二連接部橫截面呈外方內(nèi)圓的結構;安裝時,保溫筒的第一連接部套在前一個保溫筒的第二連接部上,使第一連接部的方形內(nèi)壁面與前一個保溫筒第二連接部的方形外壁面配合,然后通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將兩個保溫筒進行螺栓連接;一方面,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的設置使前后兩個保溫筒進行嵌合連接,避免了使用熱收縮套對接口進行處理,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另一方面,第一連接部內(nèi)表面方形設計與第二連接部外表面方形設計使前后保溫筒配合之后不需旋轉就能使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螺紋連接孔對齊而進行連接,使操作簡便。
4.本實用新型在保溫筒內(nèi)壁上設有支撐裝置,該支撐裝置能夠避免供熱管道擠壓軟質保溫層,從而避免軟質保溫層被擠壓變薄而喪失保溫效果的風險。
附圖說明
圖1-圖2是本實用新型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的A-A剖面圖;
圖4-圖5是本實用新型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與供熱管道的裝配結構示意圖;
圖6是圖5的B-B剖面圖;
其中0–供熱管道;
1–保溫筒,11–保護內(nèi)套層,12–保溫層,13–保護外套層,2–支撐裝置,21–支撐桿,22–支撐滑片,3–第一連接部,4–第二連接部,5–第一固定板,6–第二固定板,7–軟質保溫層。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6所示,一種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包括保溫筒1、支撐裝置2、軟質保溫層7;
所述保溫筒1為圓形筒體結構,所述保溫筒1的內(nèi)徑大于供熱管道0的外徑;所述保溫筒由保護內(nèi)套層11、保溫層12、保護外套層13組成,保護內(nèi)套層11一方面對保溫層12進行保護,另一方面避免保溫層12與供熱管道0的外壁直接接觸,保護外套層13對保溫層12和供熱管道0起到保護作用;所述保溫層12位于保護內(nèi)套層11和保護外套層13之間;所述保溫筒1前端設有第一連接部3,所述第一連接部3橫截面呈外圓內(nèi)方的結構,所述保溫筒1后端設有第二連接部4,所述第二連接部4橫截面呈外方內(nèi)圓的結構,所述第一連接部3的方形內(nèi)壁面與前一個保溫筒1第二連接部4的方形外壁面配合,第一連接部3和第二連接部4的設置使前后兩個保溫筒1進行嵌合連接,避免了使用熱收縮套對接口進行處理,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同時第一連接部3內(nèi)表面方形設計與第二連接部4外表面方形設計使前后保溫筒1配合之后不需旋轉就能使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的螺紋連接孔對齊而進行連接,使操作簡便;所述第一連接部3的端部設有第一固定板5,所述保溫筒1的后端設有第二固定板6,所述保溫筒1通過第一固定板5與前一個保溫筒1的第二固定板6與前一個保溫筒1進行固定連接;
所述支撐裝置2設于保溫筒1內(nèi)壁上,所述支撐裝置2包括支撐桿21和支撐滑片22,所述支撐桿21一端與保溫筒1內(nèi)壁面固定連接,所述支撐桿21指向同一橫截面處保溫筒1內(nèi)壁的圓心;所述支撐桿21的另一端固定連接支撐滑片22,所述支撐滑片的端面22呈弧面結構,所述支撐滑片22的弧面結構與供熱管道0的外壁面進行滑動配合,該支撐裝置2能夠避免供熱管道0擠壓軟質保溫層7,從而避免軟質保溫層7被擠壓變薄而喪失保溫效果的風險;
所述軟質保溫層7設置在保溫筒1內(nèi)壁與供熱管道0外壁之間,從而形成了保溫筒1與軟質保溫層7的雙層保溫結構,提升了供熱管道0的保溫效果。
優(yōu)選的,所述保護內(nèi)套層11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防止腐蝕。
優(yōu)選的,所述保護外套層13的外壁上涂覆防腐漆,防止腐蝕。
優(yōu)選的,所述保溫層12由內(nèi)向外依次為瀝青玻璃布、鋁箔層、聚氨酯泡沫層、鋁箔層、瀝青玻璃布,多層保溫材料的設置增強了對供熱管道的保溫效果。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裝置2沿保溫筒1內(nèi)壁的軸向方向設有多個且等距排列,增強對供熱管道0的支撐作用。
優(yōu)選的,所述支撐裝置2沿保溫筒1內(nèi)壁同一橫截面的圓周方向至少設有三個且等角度排列,使供熱管道0位于保溫筒1的中間位置,使供熱管道0各個方向的保溫效果一致。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固定板5上和第二固定板6上設有螺紋連接孔,所述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采用螺栓進行連接。
一種供熱管道直管段保溫裝置,其具體實施方式為:將該保溫裝置套在需要進行保溫的供熱管道外部,并在保溫筒1內(nèi)壁與供熱管道0外壁之間填充軟質保溫層7,將保溫筒1的第一連接部3套在前一個保溫筒1的第二連接部4上,使第一連接部3的方形內(nèi)壁面與前一個保溫筒1第二連接部4的方形外壁面配合,然后通過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6將兩個保溫筒進行螺栓連接;采用相同的方法將后續(xù)保溫裝置安裝,整個過程簡單易操作。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前”、“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