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夾圈的制作方法
以本申請人名義公開的法國專利第2470275號中公開了一種夾圈,這種夾圈設有提供彈性儲備的波紋。
由本申請人在1993年5月9日提交的法國專利申請第9306046號中提出了一種對上述類型的夾圈的改進。
本申請公開一種由卷制的第一金屬帶部分和第二金屬帶部分構成。第金屬帶部分稱為“內帶部分”具有在其一端附近形成“耳狀物”的兩個徑向折疊。第二金屬帶部分稱為“外帶部分”,其第一端固定在內帶部分的外表面上,它具構成彈性儲備的波紋,其第二端設有當夾圈夾緊時適于接合在耳狀物后的鉤部。而且它包括一個“中間”部分,該中間部分在波紋和鉤部之間,基本沿著內帶部分的外周延伸,因此在內帶部分的另一端附近具有由所述中間部分覆蓋的一個覆蓋區(qū)。
大家知道,即使當被夾緊物的尺寸變化時,特別是在溫度變化影響下尺寸變化時,彈性儲備也可使夾圈保持令人滿意的夾緊作用。
上述專利申請第9306046號涉及,當內帶部分卷過360°,即,當其兩端重疊時,可避免夾圈在被夾緊物上作用的壓力的斷續(xù)。
但是在某些困難的情況下,上述文獻中所述的夾圈在其安裝即夾緊時卻會失去其品質。
更具體來說,當鉤部接合在耳狀物上時,夾圈可能會不經意地夾得過緊,即使只是暫時的,這也有使金屬的彈性極限被局部地超過的危險。
然而,保持夾圈的彈性卻是極為重要的,以便在夾圈安裝后被夾緊物尺寸即使稍有變化也能繼續(xù)保證夾緊狀態(tài)。
由本申請人在1993年5月19日提交的法國專利申請第9306045號中提出了設置帶有抵接件的耳狀物,當鉤部接合在耳狀物上時,這種抵接件適于抵靠鉤部的內表面。
總體來說,上述方案可滿意地防止夾圈超過其彈性極限,特別是在其鉤部上。
然而,制造廠商提出的要求是,即使在最困難的情況下,必須根本避免超過彈性極限,特別是在彈性儲備區(qū)域上,以便保證彈性儲備的全部有效性。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解決上述技術問題,進一步改進上述夾圈。
為此目的,夾圈包括分別設置在外帶部分的中間部分上和內帶部分的覆蓋區(qū)上的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這種抵接裝置的相互配合以便對彈性儲備的使用設定一個極限。
在夾圈的整個工作壽命中,彈性儲備可在其擴張和收縮兩個方向上使用。然后一旦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進入接觸狀態(tài)就阻止了擴張。
當然抵接裝置應該在擴張達到超過彈性極限的閾值之前進入接觸狀態(tài)。換言之,可以使用彈性儲備的極限應低于超過彈性極限的閾值。
這種很簡單的設計可以充分保證彈性儲備的有效性。
使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有效的必要條件是將其設置在兩個不同帶部分(外帶部分和內帶部分)上。當這兩個裝置相互抵接時,鉤部的位置相對于帶的內帶部分的第二端劈開。因此,夾圈好象只有一條帶構成那樣起作用,可以通過減小這種單一帶的直徑來變緊,這相當于主要作用在帶的內帶部分上。
在夾緊后,彈性儲備馬上收縮以減小夾圈的直徑,收縮的方向使支承裝置分開使其停止相互配合工作。其后,按照例如由溫度變化而引起的被夾緊物直徑的增減,可在擴張方向或收縮方向上變化。
應該看到,如果第二抵接裝置在帶的內帶部分的與耳狀物的相同端,并伸過耳狀物(而不是象本發(fā)明中那樣,設在帶的內帶部分的另一端附件),那么,抵接裝置就不能起到限制彈性儲備行程的作用。
假如第二抵接裝置在耳狀物端,那么抵接裝置相互合作的開始就會鎖定外帶部分位于第一抵接裝置和鉤部之間部分的尺寸,因此,上述相互合作就會鎖定鉤部相對于耳狀物的位置。在這種情況下,如果被夾緊物直徑足夠小,那么,彈性儲備就不起作用,鉤部可接合在耳狀物上,所提供的在耳狀物和第二抵接裝置之間的距離就會短于鉤的端部和第一抵接裝置之間的距離。
與此相反,如果被夾緊物的直徑較大,那么,彈性儲備就不可避免地受力而不受任何限制,直至達到夾緊直徑,從而使鉤部接合在耳狀物上。
因此,第一抵接裝置的這種設置不能以任何方式限定彈性儲備在使用中可被伸展的量的極限。
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可單獨設置,也可以和構成第9306045號法國專利申請主題的支承件同時設置。
現(xiàn)對照以下附圖進行詳細描述以進一步闡明本發(fā)明及其優(yōu)點。
圖1是本發(fā)明的夾圈的剖面圖,圖中鉤部尚未接合在耳狀物上,處于彈性儲備未用的情況下;圖2a是沿圖1中箭頭F看去的不完全視圖;圖2b是類似2于圖2a的視圖,表示抵接裝置的另一實施例;圖3表示圖1夾圈的一部分,圖中鉤部接合在耳狀物上,處于已達到彈性儲備使用極限的狀態(tài);圖4是表示夾圈另一實施例的部分剖面圖;圖5是表示圖4夾圈的內帶部分的兩端部的平面圖。
圖1和3所示的夾圈由卷起的內帶部分10和第一端固定在內帶部分10的外表面上的外帶部分構成。內帶部分10在一端10a附近具有兩個折疊部16a和16b構成從外周上徑向突出的耳狀物16。內帶部分10卷起超過360°,因此,夾圈處于未夾緊狀態(tài)時,內帶部分10的另一端10b在所述一端10a之下,或者甚至在耳狀物16之下。
外帶部分12的第二端12b設有一鉤部18,當夾圈被夾緊時適于接合在耳狀物16上。外帶部分12,從其第一端12a至鉤部18,順序包括構成彈性儲備的皺紋20和基本沿內帶部分10的外周延伸的中間部分22。因此,內帶部分具有一個被中間部分22覆蓋的區(qū)域24。這個被覆蓋的區(qū)域24位于內帶部分的所述另一端10b和內帶部分10和外帶部分12的第一端12a間的連接部之間。
在圖示實例中,外帶部分12通過鉚接固定在內帶部分10上,即,一圓筒形件26的圓邊沖入內帶部分10,被向下錘擊在外帶部分12上。這種固定的方法可避免在內帶部分10的內周上形成突起,否則會具有損傷被夾圈夾緊的物體的危險。
在這個實例中,波紋20并不是緊鄰于構成夾圈的兩個帶部分固定在一起的區(qū)域,而是與其偏離開一個外帶部分12沿內帶部分10的外周延伸的部分28。
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分別外帶部分的中間部分22和內帶部分的覆蓋區(qū)域24上形成。
在圖1,2a和3中,中間部分22具有一個窗口32,覆蓋區(qū)域24設有通過窗口32向外突出的徑向凸起34。
第一抵接裝置是由窗口32的靠近皺紋20的端部32a構成的。徑向凸起34構成第二抵接裝置。
在外帶部分12的縱向上,窗口32的長度為L。取決于彈性儲備的形變,徑向凸起34在窗口內的端部32a和另一端(最遠)32b之間移動。因此窗口的長度決定可使用彈性儲備的范圍。
在圖2b所示的變型中,中間部分122具有兩個并排對準的側向凹口132和132’。覆蓋區(qū)域124具有兩個同樣并排對準并接合在凹口132和132’中的徑向凸起134和134’。
第一抵接裝置是由凹口的靠近于波紋的端部132a和132a’構成的,而第二抵接裝置是由徑向凸起134和134’構成的。
取決于波紋的形變,凸起在凹口內移動,凹口的長度L’決定了彈性儲備可以使用的范圍。
也可以只設置一個側向凹口和一個接合在凹口中的徑向凸起。
徑向凸起34,134或134’是由在內帶部分的覆蓋區(qū)域24或124內通過沖壓或類似方法形成的片。
圖3表示1的夾圈,它處于與一個工具如鉗子相接合的狀態(tài),鉗子的一部分由虛線示出。此時也許必須用盡彈性儲備,如圖3所示,圖中波紋20處于其最大的擴張位置。該位置相應于可以使用彈性儲備的極限,是由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配合工作而決定的。
如圖1和3所示,中間部分22在徑向上稍許變形。抵接端部32a在這個變形的接近于內帶部分10的外周的部分上形成。即使當彈性儲備用盡時,上述變形也可以使端部32a的邊緣保持靠近內帶部分10,從而保證徑向凸起34不從其中脫出。
在圖2b所示的變型中可以設置類似的變形。
波紋20呈Ω形環(huán)的形式,它有兩個腿部20b和20c,處于彈性儲備的松釋狀態(tài)時它們相互鄰近,基本在徑向上延伸。
在圖4和5中,與圖1中相類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標號加上200。
在圖4和5所示的變型中,優(yōu)越性來自下述事實,即,當夾圈處于未夾緊狀態(tài)時,內帶部分210的端部210b在內帶部分的端部210a下延伸,以便使這兩個端部相互連接。為此目的,設有耳狀物216的端部210a具有位于耳狀物的內板上的縱槽250,即,在耳狀物端部210a向著另一端部210b的方向上,在耳狀物之后。端部210b設有向外折疊的徑向末端260。
徑向未端260通過寬度小于槽250寬度因而可接合在槽250中窄頸262連接于內帶部分210。窄頸262主要在徑向上延伸,但是如圖5所示,它也可以有一個在帶平面上的部分。徑向未端260的自由端264寬于窄頸262。
在圖示實例中,徑向未端260和槽250是對準的。槽包括一個寬度至少與徑向末端260的寬度一樣大的孔252,以及由寬度小于自由端264的兩個長度254和256構成的運行部分。
因此,徑向末端260可通過孔252插入槽250中,其放大的自由端可防止其脫出。當夾圈處于非夾緊狀態(tài)時,帶部的彈性具有下述效果,即,使徑向末端自然占據(jù)長度254的靠近耳狀物216的端部254a處,在該位置它不能從槽中脫出。
徑向末端可以呈T形或倒置L形。
權利要求
1.一種夾圈,由卷起的第一金屬帶部(10)和第二帶部(12)構成,第一金屬帶部稱為內帶部分,其兩端之一具形耳狀物(16)的兩個徑向折疊部,第二帶部稱為外帶部分,其一端固定在內帶部分(10)上,其具有形成彈性儲備的波紋(20),在其第二端(12b)設有一個夾圈夾緊時接合在耳狀物(16)之后的鉤部(18),其包括一個位于波紋(20)和鉤部(18)之間,基本沿內帶部分(10)的外周延伸的中間部分(22),因而內帶部分(10)其所述另一端附近具有由所述中間部分(22)覆蓋的覆蓋區(qū)域(24),所述夾圈的特征在于它包括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32a,34),它們分別在外帶部分的中間部分(22)上和內帶部分(10)的覆蓋區(qū)域(24)上形成,且適于相互配合工作以設定彈性儲備的極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夾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帶部分(12)的中間部分(22)具有一個窗口(32),而內帶部分(10)的覆蓋區(qū)域(24)設有一個接合在所述窗口中向外突出的徑向凸起(34),所述凸起適于配合抵靠在所述窗口靠近所述波紋的端部上。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夾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帶部分的中間部分(122)具有至少一個側向凹口(132,132’),而所述內帶部分覆蓋區(qū)域(24)設有至少一個接合在所述凹口中向外突出的徑向凸起(134,134’),所述凸起適于配合抵靠在凹口的靠近所述波紋的端部(132a,132a’)上。
4.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夾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徑向凸起(34;134,134’)由從所述內帶部分(10)的覆蓋區(qū)域(24;124)沖出的片構成。
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夾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帶部分(10)設有耳狀物(216)的端部(210a)具有位于所述耳狀物的內板上的縱槽(250),而內帶部分(10)的另一端(210b)設有一個向外的徑向末端(260),所述徑向末端具有寬度小于槽(250)寬度的窄頸(262)和一個寬度大于所述窄頸寬度的自由端(264)。
全文摘要
一種由卷起的金屬內帶部分和外帶部分構成的夾圈,內帶部分在其一端具有形成耳狀物的兩個徑向折疊部,外帶部分的第一端固定在內帶部分的外表面上,其具有形成彈性儲備的波紋,其第二端具有夾圈夾緊時接合在耳狀物后的鉤部,在波紋和鉤部間具有基本沿內帶部分外周延伸的中間部分,因而內帶部分具有由中間部分覆蓋的區(qū)域,夾圈具有分設在外帶部分的中間部分上和內帶部分的覆蓋區(qū)域上的第一和第二抵接裝置,它們適于相互配合的設定彈性儲備的使用極限。
文檔編號F16B2/20GK1133947SQ96100768
公開日1996年10月23日 申請日期1996年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1月25日
發(fā)明者帕斯卡爾·德塔貝勒, 米歇爾·安德烈, 亨瑞·弗阿蒂勒 申請人:卡勞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