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裝置110”(共同的元件用相應的編號),其允許第二受扭構件130”相對于第一受扭構件120”雙向轉動以對外力提供雙向扭轉阻力。如圖所示,雙方向性是通過提供第一接合區(qū)126”和提供相對應的第二接合區(qū)136”來實現(xiàn)的,第一接合區(qū)126”從第一自由端124”的一個側邊延伸至第一自由端124”的相對側邊,第二接合區(qū)136”從第二自由端134”的一個側邊延伸至第二自由端134”的相對側邊。
[0071]圖6-9顯示的是基于本發(fā)明第二布置(如上所定義)的用于車輛懸掛組件中的扭力裝置200。
[0072]扭力裝置200包括第一部件210、部分安裝在第一部件210內的第二部件220以及支撐第二部件220相對于第一部件210繞旋轉軸線“A”在第一角位置和第二角位置之間轉動的軸承總成230(為簡便起見圖中示出在第一角位置和第二角位置之間的中間角位置)。
[0073]第一部件210包括細長的環(huán)形套筒212 (其界定出用于容納第二部件220的圓柱形腔214)、用于封閉圓柱形腔214的端板216和阻尼板218、以及外套環(huán)219 (用于將扭力裝置200固定至車輛的一部件上)。
[0074]第二部件220包括基部222和細長支撐部224,基部222在第一部件210的第一端由軸承總成230支撐,且細長支撐部224從基部222沿軸向凸出至在第一部件210的相對另一端的阻尼板218。
[0075]細長環(huán)形套筒212和細長支撐部224分別界定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以凸起翅片240、250的形式由堅硬但有彈性的材料(如鋼)形成,沿細長支撐部224的長度軸向延伸。
[0076]第一凸起翅片240包括第一支撐端242、與第一支撐端242間隔開的第一自由端244以及位于第一自由端244上且沿第一凸起翅片240的長度延伸的第一細長彎曲接合區(qū)246。
[0077]第二凸起翅片250包括第二支撐端252、與第二支撐端252間隔開的第二自由端254以及位于第二自由端254上且沿第二凸起翅片250的長度延伸的第二細長彎曲接合區(qū)256。第二凸起翅片250與第一凸起翅片240具有大體上相同的幾何形狀和剛度。第一和第二凸起翅片240、250 —起將腔214分成第一個第二分腔214A、214B。
[0078]對扭力裝置200的操作以提供針對施加在第二部件220上的外力的扭轉阻力是以對圖3和4中所述的扭力裝置110和110的操作為基礎。然而,下面將對扭力裝置200的其他新穎特征的操作予以說明。
[0079]細長支撐部224還包括定位簧260,其配置成當?shù)诙蛊鸪崞?50處于第一角位置時抵接第一自由端444(第一受扭構件240和定位簧260分別界定第三和第四接合區(qū)248、262)。定位簧260與第一凸起翅片240的彎曲一起提供第二凸起翅片250返回第一角位置時的“軟著陸”。
[0080]第二部件220相對于第一部件210的旋轉運動通過在圓柱形腔214中填充流體265 (如油或其他潤滑流體)來減弱,以幫助減少更高頻率振動。當?shù)诙考?20相對于第一部件210從第一角位置轉動至第二角位置時,流體265被迫使從第一分腔214A移動至第二分腔214B(或者轉動方向相反時為反向),其中流體265的流動大體上被限制在阻尼板218上形成的槽218A-D中。槽218A-D形成為漸減的角長度,借此,當?shù)诙考?20相對于第一部件210朝向第二角位置轉動時,由于槽按照最小半徑的順序依次終止,第一和第二分腔214A、214B之間流體流的阻力增加。細長支撐部224還界定活塞腔226,其通過通道225與腔214流體連通且通過通風孔228與大氣流體連通,活塞腔226容納浮式活塞270,其配置成根據(jù)腔214中流體265的壓力和體積提供可變的封閉體積的流體265。當流體265在使用時變熱和膨脹,活塞腔226作用成允許膨脹,伴隨最小的壓力增加。當?shù)谝缓偷诙考?10、220迅速移動導致瞬變壓力激增時,腔226還提供緩解機制。
[0081]細長支撐部224還包括用于監(jiān)測第二部件220相對于第一部件210的角位置的傳感器280。傳感器280包括支撐臂282和傳感器磁鐵284,傳感器磁鐵284沿旋轉軸線“A”安裝在支撐臂282上,并可通過安裝在端板216上的電路(未示出)來檢測。阻尼板218上形成的分離式凹部218E允許支撐臂282和傳感器磁鐵284相對于第一部件210轉動。以此方式,關于角位置的準確反饋可提供給車輛控制系統(tǒng)(如用于在改變扭力裝置的粘稠度以及從而改變阻尼特性中使用)。例如,在扭力裝置包括由智能流體(如磁流變流體或電流變流體)構成的阻尼流體,角位置的反饋可用于改變施加在智能流體上的場。
【主權項】
1.一種扭力裝置,包括: 第一部件,其包括第一彈性受扭構件,所述第一彈性受扭構件包括: 第一支撐端; 第一自由端,其與所述第一支撐端相間隔;以及 第一接合區(qū); 第二部件,其包括第二彈性受扭構件,所述第二彈性受扭構件包括 第二支撐端; 第二自由端,其與所述第二支撐端相間隔;以及 第二接合區(qū); 其中所述第二部件可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繞旋轉軸線在第一角位置和第二角位置之間轉動,且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配置成當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從所述第一角位置轉動到所述第二角位置時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區(qū)擠向一起以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彈性受扭構件中的至少一個產生彎曲。2.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配置成當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從所述第一角位置向所述第二角位置轉動而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撐端之間的角間距增大時,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區(qū)擠向一起。3.如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配置成當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從所述第一角位置向所述第二角位置轉動而所述第一和第二支撐端之間的角間距減小時,使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區(qū)擠向一起。4.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區(qū)中至少一個包括曲面。5.如權利要求4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接合區(qū)配置成當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轉動時相互滾動。6.如權利要求5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曲面具有大體上相等的曲率。7.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部件分別包括第三和第四接合區(qū),所述第三和第四接合區(qū)配置成當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從所述第二角位置轉動到所述第一角位置而所述第二受扭構件接近所述第一角位置時相互抵接。8.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配置成當所述第二部件從所述第一角位置向所述第二角位置移動而位移角增大時提供漸增的扭轉阻力。9.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設置在填充流體的封閉殼體中。10.如權利要求9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封閉殼體界定通道結構,該通道結構配置成使流體在所述第二受扭構件在所述第一和第二角位置之間移動時繞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中的至少一個流動。11.如權利要求10中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通道結構對繞所述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中至少一個流動的流體提供隨著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移動而改變的阻力。12.如權利要求9-11中任一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流體是智能流體。13.如前述任一權利要求中所述的扭力裝置,還包括用于監(jiān)測所述第二部件相對于所述第一部件的角位置的傳感器。14.車輛用拖曳臂式懸掛總成,包括權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扭力裝置配置成抵抗拖曳臂的移動。15.具有軸承裝置的車輪,所述軸承裝置包括權利要求1-13中任一所述的扭力裝置,其中所述車輪可繞與所述車輪的主旋轉軸偏移的旋轉懸掛軸轉動,且所述扭力裝置配置成抵抗繞所述旋轉懸掛軸的轉動。
【專利摘要】一種扭力裝置(10),包括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第一部件包括第一彈性受扭構件(20),第一彈性受扭構件(20)包括第一支撐端(22)、與第一支撐端(22)相間隔的第一自由端(24)以及第一接合區(qū)(26);第二部件包括第二彈性受扭構件(30),第二彈性受扭構件(30)包括第二支撐端(32)、與第二支撐端(32)相間隔的第二自由端(34)以及第二接合區(qū)(36);其中第二部件可相對于第一部件繞旋轉軸線(A)在第一角位置和第二角位置之間轉動,且第一和第二受扭構件配置成當?shù)诙考鄬τ诘谝徊考牡谝唤俏恢棉D動到第二角位置時使第一和第二接合區(qū)(26、36)擠向一起以使得所述第一和第二彈性受扭構件(20、30)中至少一個產生彎曲。
【IPC分類】F16F3/02, B60G11/18, F16F1/02
【公開號】CN105074260
【申請?zhí)枴緾N201480016022
【發(fā)明人】馬丁·休·波特伍德
【申請人】德雷加勒拉控股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1月18日
【申請日】2014年3月6日
【公告號】WO2014140533A2, WO2014140533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