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的制造方法
【技術領域】
[0001 ] 本發(fā)明涉及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
【背景技術】
[0002]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是以下張緊裝置:旋轉軸體旋轉自如地軸支在張緊器外殼內,推壓體與旋轉軸體螺紋擰合,通過扭簧賦能,旋轉軸體旋轉而前進,推壓環(huán)形傳動帶,常時對環(huán)形傳動帶給予張力。
[0003]在上述那樣的張緊裝置的張緊器外殼內的旋轉軸體旋轉自如地軸支的軸承部位,通常為防止磨損,需要供給潤滑油。
[0004]于是,有在張緊器外殼的壁內形成油道將潤滑油導入軸承部位的例子(參照專利文獻1)。
[0005]【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245237號公報
[0006]專利文獻1公開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系在頂置凸輪式內燃機中對凸輪軸傳動鏈給予張力的凸輪軸傳動鏈張緊裝置,在張緊器外殼的壁內形成將潤滑油導入軸承部位的油通道。
[0007]內燃機機箱的鏈條箱壁內也需要設有與張緊器外殼的油道相連通的供油通道。
[0008]用于內燃機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是用于多種型式內燃機的常用部件,但因內燃機型式不同,有時設置供油通道在空間上存在困難,或改造范圍變大,結果導致可采用的內燃機型式受限,存在通用性低、成本高的課題。
【發(fā)明內容】
[0009]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來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傳動帶箱側不需設置供油通道的、通用性高的構造簡單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
[0010]為達到上述目的,技術方案1所記載的發(fā)明為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其包括:
[0011]張緊器外殼(21),由底壁(22)和圓筒壁(23)構成有底圓筒狀,上述圓筒壁(23)的中心軸(X)大致指向水平,安裝在傳動帶箱(3c);
[0012]旋轉軸體(30),使得一端轉動自如地軸支在形成于上述底壁(22)的底面中央的軸承凹部(22d);
[0013]推壓體(31),與上述旋轉軸體(30)螺紋擰合,由設置于上述圓筒壁(23)開口部的引導部件(35)限制旋轉,同時,軸支為在上述圓筒壁(23)的中心軸(X)上移動自如,通過上述旋轉軸體(30)的旋轉,上述推壓體(31)在軸向進退;以及
[0014]扭簧(45),對上述旋轉軸體(30),朝一旋轉方向賦能;
[0015]通過上述推壓體(31)的前進推壓傳遞動力的環(huán)形傳動帶(12),對上述環(huán)形傳動帶(12)常時給予張力;
[0016]在上述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17]安裝于上述傳動帶箱(3c)的上述張緊器外殼(21)的上述圓筒壁(23)之中,在至少上半部的外周面和內周面,形成大致指向軸向的導油槽(24,25)。
[0018]技術方案2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19]上述導油槽(24,25)在上述圓筒壁(23)的周向,配列為多條相鄰,形成連續(xù)的波形。
[0020]技術方案3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2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21]上述導油槽(24,25)所形成的波形,歷經圓筒壁(23)的全周形成。
[0022]技術方案4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2或技術方案3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23]上述圓筒壁(23)的內周面的上述導油槽(25),延伸直至上述底壁(22)的底面。
[0024]技術方案5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4的任一項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25]在上述底壁(22)的底面,形成多條從軸中心指向放射方向的槽(26)。
[0026]技術方案6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5的任一項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27]上述圓筒壁(23)之中,在至少上半部,從前端開口緣部至上述底壁(22)的上述軸承凹部(22d),形成朝軸向切入的狹縫槽(27)。
[0028]技術方案7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6的任一項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29]上述圓筒壁(23)的外周面形成圓錐面,使得從上述底壁(22)側向著前端開口緣部,外徑變??;
[0030]上述圓筒壁(23)的內周面形成圓錐面,使得從上述底壁(22)側向著前端開口緣部,內徑變大。
[0031]技術方案8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7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32]上述張緊器外殼(21)由在上述圓筒壁(23)的中心軸(X)的軸向分割為二的模具成型。
[0033]技術方案9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至技術方案8的任一項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34]通過嵌合到上述底壁(22)的上述軸承凹部(22d)的碗狀軸承部件(40),上述旋轉軸體(30)的一端旋轉自如地軸支著;
[0035]在上述碗狀軸承部件(40)的開口端緣部,在周向形成多個切口(41)。
[0036]技術方案10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9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37]旋轉自如地推力支承在上述碗狀軸承部件(40)的上述旋轉軸體(30)的軸端部(30d)中的與上述碗狀軸承部件(40)的底面對向相接的軸端面(30f),加工形成為所需要的表面粗糙度。
[0038]技術方案11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0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39]上述旋轉軸體(30)的上述軸端面(30f)加工形成為最大高度粗糙度Rz為7以上、26以下那樣的表面粗糙度。
[0040]技術方案12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9或技術方案10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41]在旋轉自如地推力支承在上述碗狀軸承部件(40)的上述旋轉軸體(30)的軸端部(30d)中的與上述碗狀軸承部件(40)的底面對向相接的軸端面(30f),在該軸端面(30f)的外周緣部(30fe)的內側,沿該外周緣部(30fe)形成油槽(30v)。
[0042]技術方案13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2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43]上述油槽(30V)由在周向分割的多條圓弧狀油槽(30V)構成。
[0044]技術方案14記載的發(fā)明是在技術方案13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中,其特征在于:
[0045]在上述旋轉軸體(30)的軸端部(30d),從上述軸端面(30f)沿軸中心切入形成卡定上述扭簧(45) —端的狹縫卡定孔(30e);
[0046]上述圓弧狀油槽(30v)離開上述狹縫卡定孔(30e)形成。
[0047]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效果:
[0048]根據技術方案1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安裝于傳動帶箱(3c)的張緊器外殼(21)的圓筒壁(23)之中,在至少上半部的外周面和內周面,形成大致指向軸向的導油槽(24,25),因此,附著于傳動帶箱(3c)的內面流落的油,流下到張緊器外殼(21)的中心軸(X)大致水平指向的圓筒壁(23)的上側外周面,同時,飛散到圓筒壁(23)的上側外周面的油直接附著等,到達圓筒壁(23)的上側外周面的油,進入形成于外周面的導油槽(24),經導油槽(24)引導流到圓筒壁(23)的開口端,經該開口端繞入,進入圓筒壁(23)的內側,經內周面?zhèn)鹊膶в筒?25)引導,沿內周面到達底壁(22),向形成于底壁(22)的軸承凹部(22d)效率良好地供給油,潤滑旋轉軸體(30)的一端旋轉自如地軸支的軸承部位,能防止磨耗。
[0049]在張緊器外殼(21)的壁內不需形成油道,構造簡單,傳動帶箱(3c)側也不需設計供油通道,所以,即使用于內燃機時也不會因內燃機類型不同而產生限制,可維持很高的通用性,能降低成本。
[0050]根據技術方案2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導油槽(24,25)在圓筒壁(23)的周向,配列為多條相鄰,形成連續(xù)的波形,因此,到達圓筒壁(23)的上側外周面的油幾乎都被引導進入多條導油槽(24,25),可以更加高效地向旋轉軸體(30)的軸承部位供油。
[0051]根據技術方案3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由導油槽(24,25)形成的波形歷經圓筒壁(23)的全周形成,因此,當將張緊器外殼(21)使得圓筒壁(23)的中心軸(X)大致水平地安裝于傳動帶箱(3c)時,可以不管圓筒壁(23)的安裝角度如何,總使得導油槽(24,25)位于上側的外周面及內周面,因此,張緊器外殼(21)的安裝自由度高,通用性得到提尚ο
[0052]根據技術方案4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圓筒壁(23)的內周面的導油槽
(25),延伸直至底壁(22)的底面,因此,經圓筒壁(23)開口端繞入進入圓筒壁(23)內側的油,受內周面的導油槽(25)引導,確實供給至形成于底壁(22)底面的軸承凹部(22d),可以充分潤滑旋轉軸體(30)的軸承部位。
[0053]根據技術方案5記載的進給螺桿式張緊裝置,在張緊器外殼(21)的底壁(22)的底面,形成多條從軸中心指向放射方向的槽(26),因此,若繞入到圓筒壁(23)內周面的油,經內周面的導油槽(25)引導到達底壁(22),則由放射狀地形成于底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