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裝置,尤其涉及一種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
背景技術:
反應釜廣泛應用于石油、化工、橡膠、農藥、染料、醫(yī)藥、食品,用來完成硫化、硝化、氫化、烴化、聚合、縮合等工藝過程的壓力容器。反應釜在反應結束后,需要將反應釜內部的藥液放出,現(xiàn)有反應釜排料方式往往采用手動操作,即手動打開球閥將藥液通過膠管排出,當關閉球閥后,膠管內的藥液不會立即停止出液,膠管內的藥液會有部分殘留,若要將殘留的藥液放盡,需要在關閉球閥后等待一段時間,導致放料時間長,效率低,同時,放料時操作人員只能根據(jù)經驗來判斷容器能藥液量,導致藥液重量誤差大。鑒于上述缺陷,實有必要設計一種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來解決手動放料時膠管內藥液殘留無法快速放盡及放料量無法精確檢測控制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包括底座、托架、滾筒、第一氣缸、滑座、箱體、第二氣缸、排料管、導桿、限位套、沿所述限位套對稱布置的2件上密封座、密封套、下密封座、支架、接近開關、導向套、檢測桿、浮塊,所述的托架位于底座上端左側,所述的托架與底座螺紋相連,所述的滾筒位于底座上端右側,所述的滾筒與底座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一氣缸位于托架上端右側,所述的第一氣缸與托架螺紋相連,所述的滑座位于第一氣缸下端且位于托架右側,所述的滑座與第一氣缸螺紋相連且與托架滑動相連,所述的箱體位于滑座右側,所述的箱體與滑座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氣缸位于箱體上端,所述的第二氣缸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排料管位于箱體下端,所述的排料管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導桿位于第二氣缸下端且貫穿排料管,所述的導桿與第二氣缸螺紋相連且與排料管活動相連,所述的限位套位于導桿外側上端,所述的限位套與導桿緊配相連,所述的上密封座位于導桿外側且位于限位套外側,所述的上密封座與導桿螺紋相連且與限位套活動相連,所述的密封套位于排料管內側且位于兩件對稱布置的上密封座之間,所述的密封套與排料管緊配相連且與上密封座活動相連,所述的下密封座位于導桿外側下端且位于排料管下端,所述的下密封座與導桿螺紋相連且與排料管活動相連,所述的支架位于箱體右側,所述的支架與箱體螺紋相連,所述的接近開關位于支架右側,所述的接近開關與支架螺紋相連,所述的導向套位于支架下端,所述的導向套與支架螺紋相連,所述的檢測桿貫穿導向套,所述的檢測桿與導向套間隙相連,所述的浮塊位于檢測桿下端,所述的浮塊與檢測桿螺紋相連。
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如下:
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氣缸為伺服氣缸。
進一步的,所述的托架還設有導軌,所述的導軌位于托架右側,所述的導軌與托架螺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滑座還設有滑塊,所述的滑塊位于滑座左側且位于導軌右側,所述的滑塊與滑座螺紋相連且與導軌間隙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箱體還設有蓋板,所述的蓋板位于箱體外側,所述的蓋板與箱體螺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排料管還設有進液管,所述的進液管位于排料管外側,所述的進液管與排料管焊接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排料管還設有料嘴,所述的料嘴位于排料管下端,所述的料嘴與排料管焊接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上密封座還包括錐形密封墊、墊板,所述的導桿貫穿錐形密封墊,所述的錐形密封墊與導桿緊配相連,所述的墊板位于錐形密封墊外側且被導桿貫穿,所述的墊板與錐形密封墊粘接相連且與導桿螺紋相連。
進一步的,所述的檢測桿還設有調節(jié)塊,所述的調節(jié)塊被檢測桿貫穿且位于支架上端,所述的調節(jié)塊與檢測桿螺紋相連且與支架活動相連,調節(jié)調節(jié)塊即可調節(jié)檢測桿位置,從而滿足不同液位檢測要求。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該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工作時,將容器放置于滾筒上端,第一氣缸推動滑座固連的箱體下移,使得設置在排料管上的料嘴和浮塊伸入容器內,隨后,第二氣缸推動導桿下移,從而帶動2件上密封座下移,使得位于密封套上端的第上密封座與其壓緊,而位于密封套下端的上密封座與其分離,同時,下密封座與料嘴分離,經進液管向排料管內輸入藥液,藥液即可經料嘴排出,當容器內液面高度上升到設定高度時,浮塊受浮力作用推動檢測桿沿導向套上移,從而觸發(fā)接近開關,停止向排料管輸液,同時,第二氣缸復位,使得位于密封套上端的第上密封座與其分離,而位于密封套下端的上密封座與其壓緊,下密封座與料嘴壓緊,從而對排料管密封。該裝置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能自動檢測液面高度,從而進行放料量的控制,同時密封可靠,能快速堵住排料管,使得藥液無殘留,提高放料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示出本實用新型主視圖
圖2示出本實用新型附圖1中標記I處局部放大圖
圖3示出本實用新型附圖1中標記II處局部放大圖.
圖4示出本實用新型上密封座結構示意圖
圖5示出本實用新型檢測桿結構示意圖
底座 1 托架 2
滾筒 3 第一氣缸 4
滑座 5 箱體 6
第二氣缸 7 排料管 8
導桿 9 限位套 10
上密封座 11 密封套 12
下密封座 13 支架 14
接近開關 15 導向套 16
檢測桿 17 浮塊 18
導軌 201 滑塊 501
蓋板 601 進液管 801
料嘴 802 錐形密封墊 1101
墊板 1102 調節(jié)塊 1701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圖3、圖4、圖5所示,一種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包括底座1、托架2、滾筒3、第一氣缸4、滑座5、箱體6、第二氣缸7、排料管8、導桿9、限位套10、沿所述限位套10對稱布置的2件上密封座11、密封套12、下密封座13、支架14、接近開關15、導向套16、檢測桿17、浮塊18,所述的托架2位于底座1上端左側,所述的托架2與底座1螺紋相連,所述的滾筒3位于底座1上端右側,所述的滾筒3與底座1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一氣缸4位于托架2上端右側,所述的第一氣缸4與托架2螺紋相連,所述的滑座5位于第一氣缸4下端且位于托架2右側,所述的滑座5與第一氣缸4螺紋相連且與托架2滑動相連,所述的箱體6位于滑座5右側,所述的箱體6與滑座5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二氣缸7位于箱體6上端,所述的第二氣缸7與箱體6螺紋相連,所述的排料管8位于箱體6下端,所述的排料管8與箱體6螺紋相連,所述的導桿9位于第二氣缸7下端且貫穿排料管8,所述的導桿9與第二氣缸7螺紋相連且與排料管8活動相連,所述的限位套10位于導桿9外側上端,所述的限位套10與導桿9緊配相連,所述的上密封座11位于導桿9外側且位于限位套10外側,所述的上密封座11與導桿9螺紋相連且與限位套10活動相連,所述的密封套12位于排料管8內側且位于兩件對稱布置的上密封座11之間,所述的密封套12與排料管8緊配相連且與上密封座11活動相連,所述的下密封座13位于導桿9外側下端且位于排料管8下端,所述的下密封座13與導桿9螺紋相連且與排料管8活動相連,所述的支架14位于箱體6右側,所述的支架14與箱體6螺紋相連,所述的接近開關15位于支架14右側,所述的接近開關15與支架14螺紋相連,所述的導向套16位于支架14下端,所述的導向套16與支架14螺紋相連,所述的檢測桿17貫穿導向套16,所述的檢測桿17與導向套16間隙相連,所述的浮塊18位于檢測桿17下端,所述的浮塊18與檢測桿17螺紋相連,所述的第一氣缸4為伺服氣缸,所述的托架2還設有導軌201,所述的導軌201位于托架2右側,所述的導軌201與托架2螺紋相連,所述的滑座5還設有滑塊501,所述的滑塊501位于滑座5左側且位于導軌201右側,所述的滑塊501與滑座5螺紋相連且與導軌201間隙相連,所述的箱體6還設有蓋板601,所述的蓋板601位于箱體6外側,所述的蓋板601與箱體6螺紋相連,所述的排料管8還設有進液管801,所述的進液管801位于排料管8外側,所述的進液管801與排料管8焊接相連,所述的排料管8還設有料嘴802,所述的料嘴802位于排料管8下端,所述的料嘴802與排料管8焊接相連,所述的上密封座11還包括錐形密封墊1101、墊板1102,所述的導桿9貫穿錐形密封墊1101,所述的錐形密封墊1101與導桿9緊配相連,所述的墊板1102位于錐形密封墊1101外側且被導桿9貫穿,所述的墊板1102與錐形密封墊1101粘接相連且與導桿9螺紋相連,所述的檢測桿17還設有調節(jié)塊1701,所述的調節(jié)塊1701被檢測桿17貫穿且位于支架14上端,所述的調節(jié)塊1701與檢測桿17螺紋相連且與支架14活動相連,調節(jié)調節(jié)塊1601即可調節(jié)檢測桿17位置,從而滿足不同液位檢測要求,該液面自動檢測式反應釜放料裝置,工作時,將容器放置于滾筒3上端,第一氣缸4推動滑座5固連的箱體6下移,使得設置在排料管8上的料嘴802和浮塊18伸入容器內,隨后,第二氣缸7推動導桿9下移,從而帶動2件上密封座11下移,使得位于密封套12上端的第上密封座11與其壓緊,而位于密封套12下端的上密封座11與其分離,同時,下密封座13與料嘴802分離,經進液管801向排料管8內輸入藥液,藥液即可經料嘴802排出,當容器內液面高度上升到設定高度時,浮塊18受浮力作用推動檢測桿17沿導向套16上移,從而觸發(fā)接近開關15,停止向排料管8輸液,同時,第二氣缸7復位,使得位于密封套12上端的第上密封座11與其分離,而位于密封套12下端的上密封座11與其壓緊,下密封座13與料嘴802壓緊,從而對排料管8密封。該裝置結構簡單,自動化程度高,能自動檢測液面高度,從而進行放料量的控制,同時密封可靠,能快速堵住排料管8,使得藥液無殘留,提高放料效率。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fā),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