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探針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探針裝置。
技術背景如圖1、圖2所示,現有『探針裝置』至少包括數個彼此平行的探 針單元70,每一探針單元70概呈薄片狀且具有一第一接觸部71、 一第 二接觸部72及兩個固定孔部73;一對擋止元件80(圖2僅顯示其中一個的局部結構,另一個圖中未 示),每一擋止元件80均具有兩個階梯狀凹部81;一對固定貫穿圓桿90,是用以貫穿每一探針單元70的固定孔部73; 每一固定貫穿圓桿90的兩端,均固定于相對應的擋止元件80的階梯狀 凹部81上?,F有探針單元產生如下缺點1、 階梯狀凹部的加工成本高。現有擋止元件上的階梯狀凹部在制造 上,其精密度要求很高,故,以放電加工制造出階梯狀凹部的費用極為 昂貴,進而導致整體的成本高;而探針屬耗材,在液晶面板產業(yè)或是電 子業(yè)中的消耗量極高,若單價稍高極喪失市場競爭力;故,若成本高則 市場競爭性極低。2、 組裝不易。現有探針單元是設置固定孔部穿設于固定貫穿圓桿上, 而固定孔部僅恰好可供固定貫穿圓桿穿過(孔徑極小),故每一探針單元 均需用人工仔細慢慢的穿設于固定貫穿圓桿上,若是數百片的探針單元, 則裝設上極度耗時。3、 維修不易。假設現有探針單元為一百片式,若其中第七十八片損 壞,則必需將探針單元一一拆下數十片,待維修完畢后,再一一裝回, 相當的麻煩,加上探針單元為耗材,如此麻煩的維修拆裝過程是經常必 需進行的,更是浪費不少時間,維修極不易。因此,有必要研發(fā)新技術以解決上述缺點。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主要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缺 陷,而提供一種探針裝置,其用以定位固定貫穿圓桿的相關結構的加工 成本低,且組裝簡易,維修簡便。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探針裝置,包括數個彼此平行的探針單元;其特征在于,該 每一探針單元是呈薄片狀且具有一第一接觸部、 一第二接觸部、 一第一 固定凹部及一第二固定凹部;該第一固定凹部及該第二固定凹部分別具 有一半圓段及一平行段; 一對限位片,每一限位片均具有兩個限位孔; 兩對擋止塊,分別固定于該對限位片的兩端的限位孔外; 一對固定貫穿 圓桿,恰通過該第一、第二固定凹部的平行段并接觸該半圓段,而固定 住該數片探針單元,且該固定貫穿圓桿的兩端被該擋止塊擋止; 一對定 位導正部,每一定位導正部皆具有數個定位溝槽,其用以將數個第一/第 二接觸部定位。前述的探針裝置,其中又包括 一對擋止片,每一擋止片的兩端均 分別具有一擋止凹部;每一擋止片設于每一限位片的外側;每一擋止塊 分別固定于每一擋止片的兩端的擋止凹部外。前述的探針裝置,其中第一、第二固定凹部與所述第一、第二接觸 部呈水平對應結構。前述的探針裝置,其中第一、第二固定凹部是與所述第一、第二接 觸部呈垂直對應結構。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其用以定位固定貫穿圓桿的相關結構的加工 成本低,且組裝簡易,維修簡便。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圖1是現有結構的平面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部分結構的立體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示意圖 圖4是圖3所示實施例部分結構的放大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部分結構的分解示意6是本發(fā)明的部分結構的其他實施例示意中標號說明10、 70探針單元 11、 71第一接觸部12、 72第二接觸部 13第一固定凹部 13A、 14A半圓段 13B、 14B平行段14第二固定凹部 20限位片 21限位孔 30擋止片 31擋止凹部 40擋止塊 50、 90固定貫穿圓桿 60定位導正部61定位溝槽 73固定孔部80擋止元件 81階梯狀凹部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3至圖5,本發(fā)明為一種『探針裝置』,其第一實施例包括數個彼此平行的探針單元10,每一探針單元10概呈薄片狀且具有一 第一接觸部11、 一第二接觸部12、 一第一固定凹部13及一第二固定凹 部14;該第一固定凹部13及該第二固定凹部14分別具有一半圓段13A、 14A及一平行段13B、 14B;一對限位片20,每一限位片20均具有兩個限位孔21;兩對擋止塊40,分別固定于該對限位片20的兩端的限位孔21外;一對固定貫穿圓桿50,恰可通過該第一固定凹部13及該第二固定凹 部14的平行段13B及14B,并接觸該半圓段13A及14A,而可固定住該 數片探針單元10,且該固定貫穿圓桿50的兩端被該擋止塊40所擋止;一對定位導正部60,每一定位導正部60皆具有數個定位溝槽61, 其用以將數個第一/第二接觸部11或12定位(圖4以第二接觸部12為例 表示,第一接觸部ll亦為相同的設置方式)。如此為本發(fā)明的探針裝置。本發(fā)明的探針裝置可視情況而再包括(如圖5所示)一對擋止片30,每一擋止片30的兩端均分別具有一擋止凹部31;每一擋止片30是設于每一限位片20的外側;每一擋止塊40分別固定于每一擋止片30的兩端的擋止凹部31外。參閱圖4及圖5,本發(fā)明的探針單元10的第一、第二固定凹部13與 14分別具有一半圓段13A、 14A及一平行段13B、 14B,也就是說,該第 一、第二固定凹部13與14并非"封閉圓孔",而是"開放凹部",這樣 的設計,在裝設數片探針單元10時,并不用將每一探針單元10費時的 "穿過"該固定貫穿圓桿50,而可以迅速以探針單元10其任一固定凹部 的平行段"滑過"該固定貫穿圓桿50,并以半圓段接觸該固定貫穿圓桿 50,之后另一邊也是如此迅速的固定在固定貫穿圓桿50上,組裝相當的方便迅速。而當面對維修、更換或是保養(yǎng)等可能必需拆換任一探針單元的問題 時,假設要維修、更換或是保養(yǎng)一百片探針單元中的第九十一片,并不 用將數十片探針單元一一拆下,而是只要反向操作組裝過程,簡單的將 最近距離的限位片(若有裝設擋止片則需拆下)及擋止塊拆下,即可單獨 將第九十一片探針單元拆下,在維修或是保養(yǎng)后,重新裝上(或是更新裝 上),的后再裝回該限位片(若有裝設擋止片則需裝上)及擋止塊即可,方 便、簡單且迅速,極具產業(yè)利用性。再者,每一固定貫穿圓桿50的兩端,都是在穿過該限位片20的限 位孔21后,依附于該擋止片30的擋止凹部31上,并受該擋止塊40擋 止,而限位片20、擋止片30及擋止塊40在制造上均相當容易,故,雖 然是做為耗材使用,但因成本低,極具市場競爭力。如圖5所示,第一實施例中的探針單元10,其第一、第二固定凹部 13與14與該第一、第二接觸部11與12呈"水平"對應關系。參閱圖6,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其結構大體同于該第一實施例,唯 一不同的部分,是該第一、第二固定凹部13與14是與該第一、第二接 觸部11與12呈"垂直"對應關系;凡是類似第一、第二實施例的結構 位置上的簡易變換,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內容。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及功效如下所述1、用以定位固定貫穿圓桿的相關結構的加工成本低。本發(fā)明用以將 固定貫穿圓桿定位的限位片、擋止片及擋止塊均是極易制造且可快速批 量生產的結構,故成本低,即使是在反覆拆裝的過程中產生相當大的損 耗,但仍相當具有市場競爭力。2、 組裝簡易。本發(fā)明的數片探針單元在組裝過程中,是以每片探針 單元的第一、第二固定凹部"套設"于兩個固定貫穿圓桿上,假設要組 裝一百片探針單元,仍可簡單迅速的"套設"組裝,故,組裝簡易。3、 維修簡易。假設共有一百片探針單元,且其中第三十二片損壞, 則只要將最近距離的限位片、擋止片及擋止塊拆下,即可"直接單獨" 將第三十二片探針單元從"套設"的兩個固定貫穿圓桿上拆下,待維修 完畢后,再重新裝回(或是更新裝上)即可,維修相當簡易。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發(fā)明作任何形 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 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1. 一種探針裝置,包括數個彼此平行的探針單元;其特征在于,該每一探針單元是呈薄片狀且具有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接觸部、一第一固定凹部及一第二固定凹部;該第一固定凹部及該第二固定凹部分別具有一半圓段及一平行段;一對限位片,每一限位片均具有兩個限位孔;兩對擋止塊,分別固定于該對限位片的兩端的限位孔外;一對固定貫穿圓桿,恰通過該第一、第二固定凹部的平行段并接觸該半圓段,而固定住該數片探針單元,且該固定貫穿圓桿的兩端被該擋止塊擋止;一對定位導正部,每一定位導正部皆具有數個定位溝槽,其用以將數個第一/第二接觸部定位。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探針裝置,其特征在于又包括-一對擋止片,每一擋止片的兩端均分別具有一擋止凹部;每一擋止片設于每一限位片的外側;每一擋止塊分別固定于每一擋止片的兩端的擋止凹部外。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探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 固定凹部與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呈水平對應結構。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探針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 固定凹部是與所述第一、第二接觸部呈垂直對應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探針裝置,包括數個彼此平行的探針單元;該每一探針單元是呈薄片狀且具有一第一接觸部、一第二接觸部、一第一固定凹部及一第二固定凹部;該第一固定凹部及該第二固定凹部分別具有一半圓段及一平行段;一對限位片,每一限位片均具有兩個限位孔;兩對擋止塊,分別固定于該對限位片的兩端的限位孔外;一對固定貫穿圓桿,恰通過該第一、第二固定凹部的平行段并接觸該半圓段,而固定住該數片探針單元,且該固定貫穿圓桿的兩端被該擋止塊擋止;一對定位導正部,每一定位導正部皆具有數個定位溝槽,其用以將數個第一/第二接觸部定位。本發(fā)明用以定位固定貫穿圓桿的相關結構的加工成本低,且組裝簡易,維修簡便。
文檔編號G01R1/067GK101261286SQ200710086429
公開日2008年9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3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3月9日
發(fā)明者王俊欽 申請人:海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王俊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