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投光軸與受光軸不是同軸的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特別涉及對使光透過并彎曲的塑料瓶等進行檢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
背景技術:
以往以來,作為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例如有將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與反射板組合而得到的光學系統(tǒng)。
在這樣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中,在沒有檢測體的狀態(tài)下,投光元件發(fā)出的光通過投光透鏡而作為形成規(guī)定的投光區(qū)域的投光光束射出,該投光光束入射到反射板并被反射而成為受光光束,以100%的狀態(tài)到達受光透鏡和受光元件。
因此,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中,當檢測體進入投光元件以及受光元件與反射板之間時,由于由該檢測體遮擋光路,入射到受光元件的光量發(fā)生變化,將進行光電轉換的量的減少輸出為檢測信號,從而檢測該檢測體。
但是,在上述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中,例如,當透射率高的復雜的形狀的檢測體進入時,在檢測體的表面變成由檢測體引起的漫射光、折射光,連本來與檢測無關的光也進入受光透鏡以及受光元件,有時與沒有檢測體的狀態(tài)相比,在有檢測體的狀態(tài)下,從反射板返回到受光透鏡以及受光元件的光增加,存在無法進行檢測體的穩(wěn)定檢測這樣的問題。
針對這樣的問題,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以下技術: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主體形成投光側狹縫與受光側狹縫,通過投光側狹縫,去除未進入投光區(qū)域中的反射器的尺寸的無效光,另外,通過受光側狹縫,防止無效光繞過來,從而能夠穩(wěn)定檢測使光透過并折射的檢測物體。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2-279870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然而,在專利文獻1所公開的技術中,存在如下這樣的課題:需要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主體中形成投光側狹縫與受光側狹縫,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內部的構造變得復雜,另外,由于投光側狹縫和受光側狹縫,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制作工序也變得復雜。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那樣的課題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來對檢測體進行穩(wěn)定檢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
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其是在回歸反射型的光學系統(tǒng)中使用的、投光軸與受光軸不是同軸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在該回歸反射型的光學系統(tǒng)中,通過投光透鏡將從投光元件出來的光射出,從該投光透鏡射出了的光在反射板上反射而成為回歸光,使該回歸光通過受光透鏡而由受光元件進行受光,其中,該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具備:第一遮光部,其形成于投光透鏡的與受光元件側相反的一側的面;以及第二遮光部,其形成于受光透鏡的與投光元件側相反的一側的面。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來對檢測體進行穩(wěn)定檢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
附圖說明
圖1是說明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2是說明一般的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3是說明在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中對檢測體進行檢測的構造的圖。
圖4是示出在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與反射板之間存在透射率高且形狀復雜的檢測體的情況下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5是說明在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中當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與反射板之間沒有任何檢測體的狀態(tài)下從正面看反射板的情況下的投光區(qū)域、受光區(qū)域、交錯區(qū)域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6是說明在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中發(fā)生投光光束的折射等并且在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區(qū)域進行受光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7是說明一般的單筒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結構圖。
圖9是說明在實施方式1中通過將遮光部與透鏡體一體成型而形成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10是說明在實施方式1中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外部的投光透鏡和受光透鏡上設置了遮光部的結構的一個例子的結構圖。
圖11是說明在實施方式1中用密封件形成遮光部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首先,使用附圖,說明作為本發(fā)明的前提的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結構以及該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中的問題。
圖1是說明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光學系統(tǒng)的一個例子的圖。
圖2是說明一般的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結構的一個例子的圖。
作為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光學系統(tǒng),如圖1所示,有異軸式、即將投光軸與受光軸不是同軸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組合而得到的光學系統(tǒng)。
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如圖2所示,在設置于支撐部50的背面?zhèn)鹊耐豆庠惭b部51上安裝投光元件52,在設置于支撐部50的背面?zhèn)鹊氖芄庠惭b部53上安裝受光元件54,在設置于支撐部50的前表面部的透鏡安裝部63上安裝將投光透鏡64與受光透鏡65一體成形而得到的透鏡體55。
此外,使投光元件52的中心與投光透鏡64的中心一致,使受光元件54的中心與受光透鏡65的中心一致。
如圖1所示,投光元件52發(fā)出的光通過投光透鏡64而作為形成規(guī)定的投光區(qū)域E1的投光光束射出。
該投光光束入射到反射板61的表面的三角錐并被反射,但作為該反射光的受光光束形成規(guī)定的受光區(qū)域E2,投光區(qū)域E1、受光區(qū)域E2的重疊的部分E3的回歸光通過受光透鏡65而到達受光元件54。此外,此處將該重疊的部分E3設為交錯區(qū)域E3。
使用圖3,說明在以上那樣的以往的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光學系統(tǒng)中對檢測體進行檢測的構造。圖3的(a)是說明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沒有檢測體的狀態(tài)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的(b)是說明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有透射率低的檢測體x的狀態(tài)的一個例子的圖,圖3的(c)是說明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有透射率高的檢測體y的狀態(tài)的一個例子的圖。
此外,在圖3中,為方便說明,簡化地記載了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但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結構如使用圖2來說明的那樣。
如圖3的(a)所示,當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沒有檢測體的狀態(tài)下,關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的投光元件52發(fā)出的光,如果將從被射出的光中的與受光區(qū)域E2交錯的交錯區(qū)域E3回歸的光設為100%,則100%的光全部成為受光光束而到達受光元件54。
另一方面,當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有檢測體的情況下,由于由該檢測體遮擋光路,入射到受光元件54的光量減少。
如圖3的(b)所示,在有透射率低的檢測體x的情況下,例如,來自交錯區(qū)域E3的100%的光變成10%的光的受光光束而到達受光元件54。另外,如圖3的(c)所示,在有透射率高的檢測體y的情況下,例如,來自交錯區(qū)域E3的100%的光變成80%的光的受光光束而到達受光元件54。
這樣,在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中,當檢測體進入作為投光區(qū)域E1、受光區(qū)域E2的重疊部分的交錯區(qū)域E3時,由于由該檢測體遮擋光路,入射到受光元件54的光量變化,將光電轉換的量的減少輸出為檢測信號。
然而,在上述那樣的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中,如圖4所示,當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存在空的塑料瓶、瓶子等透射率高且形狀復雜的檢測體z的情況下,存在例如100%的光變成110%的光的受光光束而到達受光元件54等無法對檢測體進行穩(wěn)定檢測的這樣的問題。
其原因能夠推測為在于由空的塑料瓶、瓶子等檢測體z引起的漫射光、折射光。以下,使用圖5、6來具體地說明。
圖5是說明當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與反射板61之間沒有任何檢測體的狀態(tài)下從正面、即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60側看反射板61的情況下的投光區(qū)域、受光區(qū)域、交錯區(qū)域的一個例子的圖。
在沒有任何檢測體的的情況下,如圖5所示,將例如在設為任意的距離L[mm]時的來自反射板61的交錯區(qū)域的面積的回歸光設為100%。
但是,如圖6所示,當空的塑料瓶、瓶子等檢測體19進入時,就會引起投光光束的折射等,在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區(qū)域進行受光。即,由于檢測體19而導致投光光束發(fā)生折射,光投射到本來沒有光投射到的反射板61上的投光區(qū)域(圖6的a),或者有本來在受光側看不到的反射板61上的受光區(qū)域(圖6的b)的光入射,所以射出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或者入射該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從而成為誤檢測檢測體19等、無法穩(wěn)定地對檢測體19進行檢測的原因。
為了解決這樣的問題,在現(xiàn)有技術中,如上所述,通過形成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主體的投光側狹縫與受光側狹縫,能夠穩(wěn)定檢測使光透過并折射的檢測物體,但在這樣的結構中,配備投光側狹縫、受光側狹縫這樣的零件的工序變得復雜,另外,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內部的構造也變得復雜。
在此,本發(fā)明能夠提供一種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對檢測體19進行穩(wěn)定檢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
此外,在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中可能產生上述那樣的問題。
作為一般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也有投、受光同軸的、即單筒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但在這樣的投、受光同軸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中,不產生上述那樣的問題。
單筒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的光學系統(tǒng)如圖7所示,構成為在設置于支撐部71的背面?zhèn)鹊氖芄庠惭b部72上安裝受光元件73,使透鏡75位于設置于支撐部71的前表面部的透鏡安裝部74上,在該光路上配置半透半反鏡76,在支撐部71的與光路構成直角的光路上安裝投光元件78。
在這樣的結構中,不發(fā)生圖6所示的現(xiàn)象,所以不產生上述那樣的問題。
因此,將以下說明的本發(fā)明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以投光軸與受光軸不是同軸的異軸式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作為前提。
以下,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實施方式1.
圖8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結構圖。
圖8的(a)是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剖視圖,圖8的(b)是從正面、即圖8的(a)的X方向看安裝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透鏡體15的圖。
此外,關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1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光學系統(tǒng),由于其與在圖1中說明的相同,所以,省略重復的說明。
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如圖8的(a)所示,在設置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支撐部20的背面?zhèn)鹊脑惭b部160中具備的印刷基板16上安裝投光元件11和受光元件13。
另外,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在設置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支撐部20的前表面部的透鏡安裝部150上安裝將投光透鏡12與受光透鏡14一體成形而得到的透鏡體15。
此外,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以使投光元件11的中心與投光透鏡12的中心一致、使受光元件13的中心與受光透鏡14的中心一致的方式,安裝投光元件11和受光元件13、透鏡體15。
在投光透鏡12的與投光元件11的發(fā)光面對置并且與受光元件13側相反的一側的面的背側,通過蒸鍍而形成遮光罩121。
另外,在受光透鏡14的與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并且與投光元件11側相反的一側的面的背側,通過蒸鍍而形成遮光罩141。
遮光罩121、141是遮斷交錯區(qū)域(參照圖6)以外的光的遮光部。
即,通過遮光罩121,對作為向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出的光的投光光束進行遮光,通過遮光罩141,對作為從交錯區(qū)域以外接收的光的受光光束進行遮光。
這樣,在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上分別形成了遮光罩121、141,從而不會由于射出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入射該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而導致對檢測體19進行誤檢測,能夠進行檢測體19的穩(wěn)定的檢測。
另外,遮光部能夠通過蒸鍍而形成于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所以,沒有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設置零件等復雜的制作工序,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進行檢測體19的穩(wěn)定的檢測。
另外,遮光部不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另行設置,而是在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處直接形成遮光部,所以,如果更換透鏡,則能夠將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用于完全不同的用途,能夠做成通用性高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另外,無需增加零件件數(shù),還使得成本削減。
此外,此處如圖8的(b)所示,以使得朝向與受光透鏡14的光軸正交的方向的遮光罩141的寬度(圖8的(b)的B)與受光透鏡14的半徑相等的方式、即以覆蓋受光透鏡14的與投光元件11側相反的一側的一半的表面的方式,設置遮光罩141。然而,由遮光罩141覆蓋的面積不限于此,遮光罩141只要覆蓋能夠去除從交錯區(qū)域以外接收的受光光束的范圍即可,其面積能夠根據(jù)對檢測體19進行檢測的距離等來適當設定。
另外,此處如圖8的(b)所示,以使得朝向與投光透鏡12的光軸正交的方向的遮光罩121的寬度(圖8的(b)的C)與投光透鏡12的半徑相等的方式、即以覆蓋投光透鏡12的與受光元件13側相反的一側的一半的表面的方式,設置遮光罩121。然而,由遮光罩121覆蓋的面積不限于此,遮光罩121只要覆蓋能夠去除向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出的投光光束的范圍即可,該面積能夠根據(jù)至反射板61的距離等來適當設定。
此外,在以上的說明中,遮光罩141、121通過蒸鍍而形成在投光透鏡12或者受光透鏡14的與投光元件11或者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的背側,但遮光罩141、121也可以通過涂飾而形成在投光透鏡12或者受光透鏡14的與投光元件11或者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的背側。
另外,遮光罩141、121也可以通過印刷而形成在與投光元件11或者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的背側。
另外,遮光罩141、121也可以如圖9所示,通過埋入例如進行遮光的膜等遮光構件而與透鏡體15一體成型來形成。
這樣,遮光部的形成方法不限于蒸鍍。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將遮光部形成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的投光透鏡12或者受光透鏡14,但也可以將遮光部形成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外部的投光透鏡12或者受光透鏡14。
圖10是說明在實施方式1中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外部的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上設置了遮光部的結構的一個例子的結構圖。
圖10的(a)是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剖視圖,圖10的(b)是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前表面、即圖10的(a)的X方向看安裝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透鏡體15的圖。
如圖10的(a)、(b)所示,作為遮光部的遮光罩141、121也可以從支撐部20的外側進行蒸鍍來形成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支撐部20的前表面部的透鏡安裝部150上安裝的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的表面。
即,遮光罩121也可以形成于投光透鏡12的與和投光元件11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遮光罩141也可以形成于受光透鏡14的與和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
此外,此處如圖10的(b)所示,以覆蓋相對于受光透鏡14的光軸處于與投光元件11側相反的一側的透鏡體15的方式,設置遮光罩141。然而,由遮光罩141覆蓋的面積不限于此,遮光罩141只要覆蓋能夠去除作為從交錯區(qū)域以外接收的光的受光光束的范圍即可,該面積能夠根據(jù)對檢測體19進行檢測的距離等來適當設定。
另外,此處如圖10的(b)所示,以覆蓋相對于投光透鏡12的光軸處于受光元件13側的相反的一側的透鏡體15的方式,設置遮光罩121。然而,由遮光罩121覆蓋的面積不限于此,遮光罩121只要覆蓋能夠去除作為向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出的光的投光光束的范圍即可,該面積能夠根據(jù)對檢測體19進行檢測的距離等來適當設定。
這樣,也能夠將遮光部形成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外部的投光透鏡12或者受光透鏡14。
另外,這樣,當在外部的投光透鏡12或者受光透鏡14上設置遮光部的情況下,也如上所述,由于遮光罩141、121直接形成于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所以,只要更換透鏡,就能夠將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用于完全不同的用途,能夠做成通用性高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另外,例如,在清洗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情況下,水也不會進入遮光罩141、121與投光透鏡12、受光透鏡14之間,能夠提高使用便利性。
另外,遮光罩141、121不限于通過蒸鍍而形成于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前表面部的透鏡安裝部150上安裝的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的、與和投光元件11以及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遮光罩141、121既可以通過涂飾而形成,也可以通過印刷而形成。
另外,遮光罩141、121如圖11所示,也可以例如通過貼附具有開口部171的密封件17等遮光構件來形成。
圖11的(a)是附著了密封件17的透鏡體15的剖視圖,圖11的(b)是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前表面?zhèn)?、即圖11的(a)的X方向看附著了密封件17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圖。
密封件17的貼附位置定位于從開口部171發(fā)射交錯區(qū)域的投光光束、入射交錯區(qū)域的受光光束的位置。
此外,關于密封件17的形狀和大小,開口部171被形成為不對發(fā)射交錯區(qū)域的投光光束的部分和入射交錯區(qū)域的受光光束的部分進行遮光,只要是能夠覆蓋去除從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射的投光光束并且去除從交錯區(qū)域以外接收的受光光束的面積的形狀和大小即可。
另外,在圖11中,密封件17為1張,通過1張密封件17而形成遮光罩121、141,但不限于此,也可以通過多張密封件17而形成遮光罩121、141。
在通過密封件17形成遮光罩141、121的情況下,零件件數(shù)增加,但由于該密封件17不設置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所以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的構造不會變得復雜。另外,密封件17能夠簡單地進行拆卸、調整,所以,根據(jù)需要,也能夠將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用于完全不同的用途,能夠提高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通用性。
如上所述,根據(jù)實施方式1,在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上分別形成遮光罩121(第一遮光部)、遮光罩141(第二遮光部),所以,沒有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設置零件等復雜的制作工序,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不因射出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入射該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而對檢測體19進行誤檢測地,進行檢測體19的穩(wěn)定的檢測。
另外,由于遮光罩121(第一遮光部)、遮光罩141(第二遮光部)不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另行設置,而直接設置于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所以,只要更換透鏡,就也能夠將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用于完全不同的用途,能夠做成通用性高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
實施方式2.
在實施方式1中,將遮光部直接形成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或者外部的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
在本實施方式2中,說明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中使用能夠裝卸的遮光構件、并且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外側對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外部的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進行遮光的實施方式。
圖12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結構圖。
圖12的(a)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剖視圖,圖12的(b)是在安裝了遮光構件18的狀態(tài)下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前表面、即圖12的(a)的X方向看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圖。
此外,關于本實施方式2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光學系統(tǒng),由于其與在實施方式1中使用圖1來說明的相同,所以,省略重復的說明。
在圖12的(a)中,針對與在實施方式1中使用圖8的(a)來說明的結構相同的結構,附加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
本實施方式2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與在實施方式1中使用圖8~圖11來說明的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相比,僅在以下方面不同,即,不將遮光罩141、121直接形成于安裝在透鏡安裝部150上的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而使用遮光構件18來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外側對投光透鏡12和受光透鏡14進行遮光。
此處,如圖12的(a)、(b)所示,遮光構件18從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支撐部20的外側,覆蓋投光透鏡12的與和投光元件11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以及受光透鏡14的與和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
此時,遮光構件18的、覆蓋向投光透鏡12的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射的投光光束的投光區(qū)域的部分就成為遮光罩121,覆蓋從受光透鏡14的交錯區(qū)域以外入射受光光束的受光區(qū)域的部分就成為遮光罩141。
此外,遮光構件18能夠裝卸地安裝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
另外,遮光構件18例如由金屬等將光遮斷的構件構成,呈字形,如圖12的(b)所示,具有開口部181、182。
并且,遮光構件18在安裝于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時,從開口部181(第一開口部)發(fā)射交錯區(qū)域的投光光束,從開口部182(第二開口部)入射交錯區(qū)域的受光光束。
即,通過開口部181、182,能夠使所需的光、即從交錯區(qū)域發(fā)射的投光光束和入射到交錯區(qū)域的受光光束不被遮擋地通過。
此外,圖12的(a)、(b)所示的遮光構件18只不過是一個例子,關于遮光構件18的形狀和大小,在遮光構件18的形成有開口部181、182的面的開口部181、182以外的部分,只要是能夠對從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射的投光光束進行遮光、對從交錯區(qū)域以外接收的受光光束進行遮光的形狀和大小即可,另外,只要能夠從開口部181發(fā)射交錯區(qū)域的投光光束并且從開口部182入射交錯區(qū)域的受光光束即可。另外,此處如圖12的(b)所示,開口部181、182設置2個,但不限于此,例如開口部也可以是1個,從開口部發(fā)射交錯區(qū)域的投光光束并且入射交錯區(qū)域的受光光束即可。
這樣,使用遮光構件18,覆蓋從投光透鏡12的交錯區(qū)域以外的區(qū)域發(fā)射的投光光束的投光區(qū)域和從受光透鏡14的交錯區(qū)域以外入射受光光束的受光區(qū)域,所以,不會由于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的入射而對檢測體19進行誤檢測,能夠進行檢測體19的穩(wěn)定的檢測。
另外,雖然由于遮光構件18,構件件數(shù)增加,但由于不是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設置遮光構件18,所以不需要用于設置遮光構件18的復雜的制作工序,能夠簡單地安裝遮光構件18,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的構造不會變復雜。
如上所述,根據(jù)實施方式2,由于具備具有遮光罩121(第一遮光部)以及遮光罩141(第二遮光部)的遮光構件18,其中,該遮光罩121覆蓋投光透鏡12的、與和投光元件11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該遮光罩141覆蓋受光透鏡14的、與和受光元件13的發(fā)光面對置的面相反的一側的面,所以,沒有在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10的內部設置構件等復雜的制作工序,能夠通過簡單的結構,不因射出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入射該交錯區(qū)域以上的光而對檢測體19進行誤檢測地,進行檢測體19的穩(wěn)定的檢測。
此外,本申請發(fā)明在本發(fā)明的范圍內,能夠進行各實施方式的自由組合或者各實施方式的任意的構成要素的變形,或者在各實施方式中能夠省略任意的構成要素。
符號說明
10、60 回歸反射型光電傳感器
11、52、78 投光元件
12、64 投光透鏡
13、54、73 受光元件
14、65 受光透鏡
15、55 透鏡體
16 印刷基板
17 密封件
18 遮光構件
19 檢測體
20、50、71 支撐部
61 反射板
63、74 透鏡安裝部
53、72 受光元件安裝部
75 透鏡
76 半透半反鏡
121、141 遮光罩
160 元件安裝部
171、181、182 開口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