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傳感器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風速傳感器。
背景技術:
風速、風向是反應氣象情況非常重要的參數(shù),對環(huán)境監(jiān)測、空氣調節(jié)和工農(nóng)業(yè)的生產(chǎn)有重要影響,因此,快速、準確地測量出風速和風向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傳統(tǒng)的風杯和風向標目前仍是廣泛使用的檢測器件,但這些機械裝置因具有移動部件而易磨損,同時具有體積大、價格昂貴、需要經(jīng)常維護等缺點,而目前廣泛研究的熱式微機械風速傳感器雖然測量簡單、制作工藝易于控制,但其功耗大,而且襯底傳熱會導致測量誤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靈敏度高、不易磨損且功耗低的風速傳感器。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一種風速傳感器,包括底座、“7”形支架、感風裝置及測風電容組,所述底座的中心位置處設有固定基座,所述支架設置在固定基座的一側,所述感風裝置包括風敏桿,所述風敏桿的上端懸掛在支架上,風敏桿的底部設有硬質球,所述硬質球的底部通過彈性繩與一球形彈性伸縮固定端連接,所述彈性伸縮固定端設置在固定基座內(nèi),所述固定基座中心設有一圓孔,所述圓孔下部設有容納槽,所述彈性伸縮固定端設置在容納槽內(nèi),所述固定基座上端面設有四塊安裝板,所述安裝板均布在硬質球外部構成正方形結構,所述測風電容組設置在固定基座上,測風電容組包括四個測風電容,四個測風電容分別設置在硬質球與安裝板之間,測風電容包括固定電極和可動電極,所述可動電極設置在固定電極與硬質球之間,固定電極的根部固定在固定基座上,可動電極在無風狀態(tài)下與硬質球相切,可動電極的根部與固定基座接觸但不相連,可動電極的兩側通過彈性件與安裝板連接,所述測風電容連接有電容測量模塊,所述電容測量模塊連接有信號轉換模塊,所述信號轉換器還連接有顯示模塊,所述電容測量模塊、信號轉換模塊均設置在底座內(nèi),所述顯示模塊設置在底座側壁上。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風速傳感器,所述彈性件為彈簧,所述彈簧外表面設有絕緣涂層。
優(yōu)選地,本發(fā)明所述的一種風速傳感器,所述風敏桿中部設有球形扇葉部,所述扇葉部由八片半圓形扇葉繞風敏桿軸線均布而成,所述扇葉與水平面垂直。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所述的可動電極在無風狀態(tài)下與硬質球相切,此時風敏桿處于自然下垂的豎直狀態(tài),彈性繩拉緊不松弛,硬質球與彈性伸縮固定端的球心均位于風敏桿的軸線上,當有水平風吹過時,風敏桿帶動硬質球產(chǎn)生位移,硬質球擠壓可動電極,可動電極朝向固定電極移動,即可動電極與固定電極間的距離變小,測風電容的電容值增大,根據(jù)電容值的變化即可獲得風速,根據(jù)電容值發(fā)生變化的測風電容所處方位即可獲得風向,在風敏桿中部設置扇葉部,使得感風裝置對微風的感應更為敏感。
本發(fā)明技術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采用電容作為感應裝置,當感風裝置受風力作用擠壓可動電極,通過測量測風電容的電容變化來確定風力,根據(jù)具體發(fā)生電容值變化的測風電容即可確定風向,簡單可行,而電容不存在直流功耗,在測量時只需使用交流小信號,有效降低功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于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現(xiàn)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說明。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fā)明技術方案一種風速傳感器,包括底座1、“7”形支架2、感風裝置及測風電容組,所述底座1的中心位置處設有固定基座3,所述支架2設置在固定基3座的一側,所述感風裝置包括風敏桿4,所述風敏桿4的上端懸掛在支架2上,風敏桿4的底部設有硬質球5,所述硬質球5的底部通過彈性繩6與一球形彈性伸縮固定端7連接,所述彈性伸縮固定端7設置在固定基座3內(nèi),所述固定基座3中心設有一圓孔,所述圓孔下部設有容納槽8,所述彈性伸縮固定端7設置在容納槽8內(nèi),彈性伸縮固定端7的有效直徑始終大于圓孔的直徑,所述固定基座3上端面設有四塊安裝板9,所述安裝板9均布在硬質球5外部構成正方形結構,所述測風電容組設置在固定基座3上,測風電容組包括四個測風電容,四個測風電容分別設置在硬質球5與安裝板9之間,測風電容包括固定電極10和可動電極11,所述可動電極11設置在固定電極10與硬質球5之間,固定電極10的根部固定在固定基座3上,可動電極11在無風狀態(tài)下與硬質球5相切,可動電極11的根部與固定基座3接觸但不相連,可動電極11的兩側通過彈性件12與安裝板9連接,所述測風電容連接有電容測量模塊,所述電容測量模塊連接有信號轉換模塊,所述信號轉換器還連接有顯示模塊13,所述電容測量模塊、信號轉換模塊均設置在底座1內(nèi),所述顯示模塊13設置在底座1側壁上。
所述彈性件12為彈簧,所述彈簧12外表面設有絕緣涂層。
所述風敏桿4中部設有球形扇葉部14,所述扇葉部14由八片半圓形扇葉繞風敏桿4軸線均布而成,所述扇葉與水平面垂直。
如圖2所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記四個測風電容分別為左測風電容、上測風電容、右測風電容和下測風電容,當有風從左側向右側吹過時,風敏桿4帶動硬質球5向右偏移,擠壓右測風電容的可動電極12,該可動電極12向右移動,使得右測風電容的兩電極間距離減小,測量到的電容值增大,通過合適的算法轉換即可獲得風速值;當有風從左上角向右下角吹過時,硬質球5擠壓右測風電容和下測風電容的可動電極12,測量到的右測風電容和下測風電極的電容值均增大,根據(jù)兩電容電容值增大的比例可計算出具體風向,根據(jù)兩電容測量的兩個分風速值進行合成即可獲得風速值。
本發(fā)明所述的風速傳感器的底座1內(nèi)還設有工作電源,所述工作電源為可充電電池,本發(fā)明在具體使用前通過風洞設備進行標定,建立風速風向與四個測風電容10之間的對應關系,測量時,電容測量模塊將測得的電容值發(fā)送給信號轉換模塊,信號轉換模塊根據(jù)對應關系將電容信號轉換成風速風向信息,并在顯示器14上顯示。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在上面結合附圖對發(fā)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fā)明具體實現(xiàn)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fā)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改進,或未經(jīng)改進將發(fā)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