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449007閱讀:355來源:國知局
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其用于測試巖石或者砼的力學性能。



背景技術:

在研究巖石的各種力學特性的試驗中,真三軸巖石試驗機是常用的設備,其主要用于對巖石樣件或砼樣件提供三個方向且不等的壓力,以模擬巖石在地層中真實的受力狀態(tài)。另外現(xiàn)有的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在進行樣件測試時一般還需要將樣件浸泡在高壓或高溫高壓油中,以模擬樣件所受的圍壓及溫度。

在申請?zhí)枮?01510660510.6,名為:一種高溫真三軸巖石實驗機的中國發(fā)明專利中公開了一種可以適應高溫高壓油浸泡樣件的真三軸巖石實驗機,其主要是通過冷卻器對加載桿進行冷卻降溫以使加載桿上的高溫不會傳導至加載油缸從而使其設計的真三軸巖石實驗機能夠適應高溫的測試環(huán)境。但是,由于其只是通過水循環(huán)的冷卻方式對加載桿進行冷卻,也沒有說明水如何循環(huán)和具體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而申請人在進行試驗和理論分析的時候發(fā)現(xiàn)這種冷卻方式并不能夠滿足完全傳遞加載桿上的高溫,故還是會對油缸造成損壞。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加載桿一般采用的是鋼質材料制成,其導熱系數(shù)比較大,而且在進行實驗時,樣件周圍的油溫很高,如果只是通過簡單的水循環(huán)進行冷卻,一方面會受制于水循環(huán)的速度和循環(huán)水的降溫速度;另一方面由于水的導熱系數(shù)比較小,導致降溫速度不夠快。

另外,申請人對現(xiàn)有的三軸巖石試驗機進行了研究,對用油體對樣件進行浸泡并試驗后,需要對油體進行回收。但是目前的三軸巖石試驗機大部分采用一個平臺來放置樣件,導致油體不能被完全回收(總是有油體沾在平臺上),這種情況一方面造成了油體的浪費,另一方面沾在平臺上的油體在實驗倉打開后會流到平臺外,污染平臺外的環(huán)境。

故申請人認為改良現(xiàn)有的真三軸巖石試驗機的冷卻組件,以提高冷卻組件對加載桿的冷卻效果,且對實驗倉進行設計,防止實驗倉內的油體外滴、降低油體的損耗是十分必要的,同時也能推動真三軸巖石試驗機的技術更新。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現(xiàn)有技術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其冷卻裝置能為加載桿提供較好的冷卻效果,且能防止(減少)實驗倉內的油體外滴,降低油體的損耗。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如下技術:

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包括,底座、實驗倉組件、軸向加載組件;

所述的軸向加載組件分別分布在實驗倉組件的三軸方向,為實驗倉組件提供三個不同方向上的壓力;

所述的軸向加載組件包括加載油缸和冷卻組件,所述的加載油缸的加載桿穿過冷卻組件進入實驗倉組件的實驗倉中;

所述的實驗倉組件下方設有托板,兩根第一絲杠和兩個根導向桿一端分別穿過托板與底座裝配,另一端與機架頂板裝配;

所述的兩根第一絲杠均穿過底座,且伸出底座的部分上分別固定有一個同步帶輪,兩個同步帶輪間通過同步帶連接形成帶傳動結構;

其中的一根第一絲杠與絲杠電機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的第一絲杠與托板通過螺紋旋合轉配;

所述的托板上方固定有托臺、實驗倉組件和隔塊,所述的隔塊上固定有第二絲杠,所述的第二絲杠一端與頂緊電機的輸出軸連接,另一端穿過隔塊與頂緊筒的連接螺孔通過螺紋旋合裝配;所述的頂緊筒外壁上設有密封卡塊;

所述的頂緊筒穿過實驗倉外殼的密封卡孔進入實驗倉中;所述的密封卡孔橫截面形狀與頂緊筒橫截面形狀相互卡合;

所述的加載桿穿過冷卻組件后再穿過實驗倉外殼的頂緊通孔進入實驗倉中;

所述的托臺裝入實驗倉中,且所述的托臺外側壁上固定有密封圈;

所述的托臺頂部設置有球形的導油弧面,所述的導油弧面中間設置有承重塊,所述的承重塊頂部固定有試驗載板;所述的承重塊與導油弧面交界處設有回油通孔。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兩根第一絲杠和兩根導向桿分別安裝在托板的對角位置。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試驗載板上設置有一個用于放置樣件的槽體。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實驗倉內壁與導油弧面邊緣貼緊接觸。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試驗載板不超出導油弧面的最大直徑處。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實驗倉內壁與導油弧面接觸處設置有一圈導油環(huán),所述的導油環(huán)的配合弧面與導油弧面貼緊接觸,且其導油固定面與實驗倉內壁固定。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第二絲杠在隔塊朝向實驗倉組件的側面的部分上設置有受力卡塊,所述的受力卡塊與隔塊朝向實驗倉組件的側面貼緊。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受力卡塊與隔塊之間安裝有推力球軸承。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加載桿上套裝有隔熱套,所述的隔熱套采用低導熱系數(shù)的材料制成;

所述的隔熱套穿過頂緊通孔,且所述的隔熱套外壁上設有密封槽,所述的密封槽與固定在頂緊通孔內的密封塊配合密封;

所述的加載桿固定在隔熱套中且所述的隔熱套一端裝入冷卻組件中。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冷卻組件,包括,冷卻外殼,所述的冷卻外殼內設有冷卻罩,所述的冷卻罩頂面上設有驅動電機,所述的驅動電機的輸出軸與傳動軸連接;

所述的傳動軸上設有蝸桿段,且所述的傳動軸遠離驅動電機一端上固定有驅動帶輪;

所述的蝸桿段與渦輪配合形成蝸輪蝸桿傳動,所述的渦輪裝配在第一軸體上,所述的第一軸體通過第一帶傳動組件與第二軸體連接;

所述的第一軸體還通過第二帶傳動組件與第三軸體連接;

所述的第三軸體通過第三帶傳動組件與第四軸體連接;

所述的第四軸體通過第四帶傳動結構與第五軸體連接;

所述的第二軸體和第五軸體一端穿過冷卻罩進入冷卻倉中,且所述的第二軸體和第五軸體裝入冷卻倉中的部分分別為第二攪拌桿和第五攪拌桿,所述的第二攪拌桿上設有動力漿塊;所述的第二攪拌桿和第五攪拌桿結構完全相同;

所述的加載桿穿過冷卻罩上的連接通孔進入冷卻倉中,然后穿過倉體外殼進入實驗倉中;所述的冷卻倉中裝滿冷卻油。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冷卻組件還包括散熱組件,所述的散熱組件,包括,設置在傳動軸上的驅動帶輪,所述的驅動帶輪與安裝在第六軸體上的從動帶輪通過皮帶連接形成第五帶傳動結構;

所述的第六軸體通過第六帶傳動結構與第七軸體連接;

所述的第七軸體上固定有第一齒輪,所述的第一齒輪分別與第二齒輪和第三齒輪嚙合并形成齒輪傳動結構;

所述的第二齒輪和第三齒輪分別安裝在第八軸體和第九軸體上,所述的第八軸體和第九軸體上還分別安裝有第二半齒輪和第三半齒輪;

所述的第二半齒輪和第三半齒輪均可與動力齒條兩側的卡齒嚙合并形成齒輪齒條傳動結構;初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二半齒輪與動力齒條嚙合;

所述的動力齒條,底部與活塞桿頂部連接,所述的活塞桿底部裝入套筒中;

所述的套筒分別與冷卻進油管和冷卻出油管連通,且所述的冷卻進油管和冷卻出油管上分別設有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

所述的第一單向閥和第二單向閥出油方向相同,且所述的第一單向閥出油方向為向套筒內;

所述的冷卻出油管在冷卻罩外側壁上盤繞,最后接入冷卻倉的回油口中;

所述的冷卻進油管的進油端與冷卻倉的出油口連通。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冷卻倉內側壁為中間大兩端小的鼓形,及所述的冷卻倉的內側壁截面為弧面。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冷卻倉內側壁上設置有由下到上螺旋而上的導流槽。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的回油口在弧面底部的切線方向。

作為本發(fā)明的進一步改進,在出油口周圍設置有導油塊,所述的導油塊與冷卻倉頂板形成導油口,所述的導油口寬度由出油口逐漸向冷卻倉內部擴大。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冷卻裝置具備非常好的冷卻效果,是的加載桿上的熱量幾乎都會在冷卻裝置中被吸收。

2、本發(fā)明在加載桿上套裝了隔熱套,所述的隔熱套能夠有效阻止大部分的熱量傳導至加載桿上,能夠降低冷卻裝置負載,且提高加載桿壽命。

3、本發(fā)明還增加了散熱裝置,通過散熱裝置對冷卻油進行循環(huán)散熱,能夠大大提高冷卻油對加載桿的導熱效率。

4、本發(fā)明采用冷卻油作為冷卻的載體,其冷卻效果了和導熱效率遠遠高于水,故其冷卻效果更佳。

5、本發(fā)明通過導油弧面和導油環(huán)的設計,及大地降低了油體的損耗,而且能防止油體外滴污染實驗倉外的環(huán)境。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俯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6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7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圖7中F4處放大圖。

圖9是圖7中F2處放大圖。

圖10是圖7中F3處放大圖。

圖11是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頂緊桿示意圖。

圖12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冷卻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3圖14中F1的放大圖。

圖14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冷卻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5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冷卻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6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冷卻組件結構示意圖。

圖17本發(fā)明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具體實施方式的冷卻組件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參見圖1至圖11,一種真三軸巖石試驗機,包括,底座101、實驗倉組件B、軸向加載組件;

所述的軸向加載組件分別分布在實驗倉組件B的三軸方向(X、Y、Z),為實驗倉組件B提供三個不同方向上的壓力;

所述的軸向加載組件包括加載油缸300和冷卻組件A,所述的加載油缸300的加載桿301(伸縮軸)穿過冷卻組件A進入實驗倉組件B的實驗倉B700中;

所述的實驗倉組件B下方設有托板102,兩根第一絲杠201和兩個根導向桿202一端分別穿過托板102與底座101裝配,另一端與機架頂板103裝配;

所述的兩根第一絲杠201和兩根導向桿202分別安裝在托板102的對角位置;這種安裝方式能夠使得第一絲杠在帶動托板上升或下降時比較平穩(wěn),而不會造成托板傾斜或者卡死;

所述的兩根第一絲杠201均穿過底座101,且伸出底座101的部分上分別固定有一個同步帶輪203,兩個同步帶輪203間通過同步帶204連接形成帶傳動結構;

其中的一根第一絲杠201與絲杠電機205的輸出軸連接,所述的絲杠電機205能夠帶動該第一絲杠201轉動;

所述的第一絲杠201與托板102通過螺紋旋合轉配,當?shù)谝唤z杠轉動時,托板102能夠在第一絲杠和導向桿軸向上上下移動。

所述的托板102上方固定有托臺B200、實驗倉組件B和隔塊1021,所述的隔塊1021上固定有第二絲杠500,所述的第二絲杠500一端與頂緊電機400的輸出軸連接,另一端穿過隔塊1021與頂緊筒600的連接螺孔602通過螺紋旋合裝配;所述的頂緊筒600外壁上設有密封卡塊601;

所述的頂緊筒600穿過實驗倉外殼B100的密封卡孔B101進入實驗倉B700中;所述的密封卡孔B101橫截面形狀與頂緊筒600橫截面形狀相互卡合(密封卡孔B101內壁形狀與頂緊筒600外壁形狀一樣);

所述的加載桿301穿過冷卻組件A后會再穿過實驗倉外殼B100的頂緊通孔B102進入實驗倉B700中;

所述的托臺B200裝入實驗倉B700中,且所述的托臺B200外側壁上固定有密封圈B300,所述的密封圈B300通過密封實驗倉B700內壁和托臺B200外壁來對實驗倉B700中的油體從托臺B200外壁流出;

所述的托臺頂部設置有球形的導油弧面B2011,所述的導油弧面B2011中間設置有承重塊B500,所述的承重塊B500頂部固定有試驗載板B400,所述的試驗載板B400用于放置樣件C,所述的樣件C為用于實驗的巖石塊或砼塊等;

所述的承重塊B500與導油弧面B2011交界處設有回油通孔B2012;

使用時,首先啟動絲杠電機205,使絲杠電機帶動第一絲杠轉動,最后將托板在第一絲杠軸向上升起,直到實驗倉離開托臺且實驗倉與托臺的距離能夠防止樣件C即可;

然后將樣件C放置在試驗載板B400的指定位置上,為了能夠精確地找準樣件C應當放置在試驗載板B400上的位置,可以在試驗載板B400上設置一個用于放置樣件C的槽體,這樣每次放置樣件C時,就能快速、精確地確定樣件C的放置位置;

放置好樣件C后,首先啟動兩個頂緊電機400,使兩根第二絲杠500分別驅動兩根頂緊筒到達頂緊樣件C的指定位置,然后啟動加載油缸300使三根加載桿301分別頂緊樣件;

記下此時三個加載油缸各自的初始進油量,然后再對加載油缸進行供油,直到試驗結束,此時再次記下加載油缸的結束進油量,通過兩次進油量相減就能獲得試驗中加載油缸各自的進油量,通過這個進油量就能算出每個加載油缸對樣件C施加的載荷(壓力或頂緊力)。

如果需要模擬樣件C在圍壓狀態(tài)下的受理狀況,就需要對實驗倉進行充油,通過控制充油的后實驗倉中的油壓來模擬樣件C所受的圍壓狀態(tài)。而試驗結束后,需要將實驗倉中的油體(液壓油)進行回收,此時只需要將回收油體的回收管與回油通孔B2012連通即可快速將油體回收。

而導油弧面B2011的球形弧面設計會使得四周的油體向承重塊B500與導油弧面B2011交界處匯集,匯集后再通過回油通孔B2012回收,能夠提高油體的回收率和回收效率。

進一步地,為了提高油體的回收率,所述的實驗倉B700內壁應與導油弧面B2011邊緣貼緊接觸,這樣通過實驗倉B700內壁流下的油體就會直接進入導油弧面B2011進行回收,防止流出實驗倉B700外。

進一步地,所述的試驗載板B400不超出導油弧面B2011的最大直徑處,這樣能夠保證在試驗載板B400上的油體始終只滴落到導油弧面B2011上,防止流出托臺B200外造成損失和污染。

參見圖7和圖10,進一步地,為了防止實驗倉B700內壁上的油體滴落出實驗倉B700,可以在實驗倉B700內壁與導油弧面B2011接觸處設置一圈導油環(huán)B600,所述的導油環(huán)B600的配合弧面B601與導油弧面B2011貼緊接觸,且其導油固定面B602與實驗倉B700內壁固定。在對實驗倉進行充油時,有偶遇導油環(huán)與導油弧面貼緊,油體不容易通過導油環(huán)與導油弧面接觸面后進入導油環(huán)下方的實驗倉內壁,這就能夠防止實驗倉升起后油體滴落到托臺外。另外,就算實驗倉升起后,實驗倉在導油環(huán)B600以上的內壁上的油體也只會通過導油環(huán)B600滴落到導油弧面B2011上,最后通過回油通孔B2012回收。故通過導油環(huán)的設計能夠大大提高油體的回收率,防止油體滴落到導油弧面外污染托板。

參見圖7和圖8,進一步地,由于實驗時,頂緊筒600需要對加載桿301提供反向的支撐,為了防止頂緊筒提供反向支撐時,其頂緊力通過第二絲杠傳導至頂緊電機的輸出軸上損壞頂緊電機,可以在第二絲杠501在隔塊1021朝向實驗倉組件B的側面的部分上設置受力卡塊501,所述的受力卡塊501與隔塊1021朝向實驗倉組件B的側面貼緊,當?shù)诙z杠傳來頂緊力時,就可通過受力卡塊501與隔塊1021接觸頂緊而提供反向支撐,從而保護頂緊電機。

更進一步地,為了降低受力卡塊501與隔塊1021之間的摩擦力,可以在受力卡塊與隔塊1021之間安裝推力球軸承。

進一步地,由于有時實驗倉內需要充填高溫油體,為了防止高溫傳遞至頂緊電機從而損壞頂緊電機,可以將頂緊電機去除,從而采用手工轉動第二絲杠的方式來驅動頂緊筒,當然,可以配套設計相應的手工驅動結構。

參見圖5、圖7、圖9,進一步地,在實驗倉內充填高溫油體時,為了降低油體對加載桿301的加熱量,從而降低實驗倉內的熱量損失、減輕冷卻組件的負荷、提高加載油缸使用壽命??梢栽诩虞d桿上套裝隔熱套700,所述的隔熱套700采用低導熱系數(shù)的材料制成,如聚四氟乙烯;

所述的隔熱套700穿過頂緊通孔B102,且所述的隔熱套700外壁上設有密封槽701,所述的密封槽701與固定在頂緊通孔B102內的密封塊B001配合密封;

所述的加載桿301固定在隔熱套700中且所述的隔熱套一端裝入冷卻組件A中;

使用時,通過加載桿帶動隔熱套在實驗倉中伸縮即可,這樣就能夠避免加載桿301直接與熱油接觸,從而降低加載桿的導熱量。

參見圖12-圖17,所述的冷卻組件A,包括,冷卻外殼A100,所述的冷卻外殼A100內設有冷卻罩A200,所述的冷卻罩A200頂面上設有驅動電機A301,所述的驅動電機A301的輸出軸與傳動軸A302連接,且可驅動傳動軸A302轉動,

所述的傳動軸A302上設有蝸桿段A3021,且所述的傳動軸A302遠離驅動電機A301一端上固定有驅動帶輪;

所述的蝸桿段A3021與渦輪A4011配合形成蝸輪蝸桿傳動,所述的渦輪A4011裝配在第一軸體A401上,所述的第一軸體A401通過第一帶傳動組件A601與第二軸體A402連接且可通過第一帶傳動組件A601帶動第二軸體A402轉動;

所述的第一軸體A401還通過第二帶傳動組件A602與第三軸體A403連接且所述的第一軸體A401可通過第二帶傳動組件A602帶動第三軸體A403轉動;

所述的第三軸體A403通過第三帶傳動組件A603與第四軸體A404連接,且所述的第三軸體能夠通過第三帶傳動組件A603帶動第四軸體A404轉動;

所述的第四軸體A404通過第四帶傳動結構A604與第五軸體A405連接,且所述的第四軸體能夠通過第四帶傳動結構帶動第五軸體A405轉動;

上述帶傳動結構,包括,在兩個連接的軸體裝配固定的帶輪,以及連接兩個帶輪的皮帶。

所述的第二軸體A402和第五軸體A405一端穿過冷卻罩A200進入冷卻倉A201中,且所述的第二軸體A402和第五軸體A405裝入冷卻倉A201中的部分分別為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所述的第二攪拌桿A4021上設有動力漿塊A420;所述的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結構完全相同;

所述的加載桿301穿過冷卻罩A200上的連接通孔A205進入冷卻倉A201中,然后穿過倉體外殼B200進入加載倉B202中;冷卻倉A201主要對留在冷卻倉A201中的加載桿301進行冷卻;

所述的冷卻倉A201中裝滿冷卻油,使用時,所述的冷卻油會在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的攪拌作用下流動以形成液體對流使得冷卻油能夠及時帶走加載桿301上的熱量;

所述的冷卻裝置還包括散熱組件,所述的散熱組件,包括,設置在傳動軸A302上的驅動帶輪,所述的驅動帶輪與安裝在第六軸體A406上的從動帶輪通過皮帶連接形成第五帶傳動結構A605;

所述的第六軸體A406通過第六帶傳動結構A606與第七軸體A407連接,且所述的第六軸體A406能夠通過第六帶傳動結構A406帶動第七軸體A407轉動;

所述的第七軸體A407上固定有第一齒輪A811,所述的第一齒輪A811分別與第二齒輪A812和第三齒輪A813嚙合并形成齒輪傳動結構;

所述的第二齒輪A812和第三齒輪A813分別安裝在第八軸體A408和第九軸體A409上,所述的第八軸體A408和第九軸體A409上還分別安裝有第二半齒輪A822和第三半齒輪A823;

所述的第二半齒輪A822和第三半齒輪A823均可與動力齒條A803兩側的卡齒嚙合并形成齒輪齒條傳動結構;

參見圖16,初始狀態(tài)時,所述的第二半齒輪A822與動力齒條A803嚙合,當驅動電機A301驅動傳動軸A302轉動時,所述的第一齒輪A811會帶動第二齒輪A812和第三齒輪A813轉動。此時第一半齒輪A822會首先通過與動力齒條A803嚙合而驅動動力齒條向下運動,等到第二半齒輪A822脫離動力齒條A803時,第三半齒輪A823正好與動力齒條嚙合,并帶動動力齒條向上運動。如此往復,驅動動力齒條A803上下往復運動。

參見圖17,所述的動力齒條A803,底部與活塞桿A802頂部連接,所述的活塞桿A802底部裝入套筒A801中且與套筒A801可密封滑動;

所述的套筒A801分別與冷卻進油管A701和冷卻出油管A702連通,且所述的冷卻進油管A701和冷卻出油管A702上分別設有第一單向閥A711和第二單向閥A712;

所述的第一單向閥A711和第二單向閥A712出油方向相同,且所述的第一單向閥A711出油方向為向套筒A801內;

所述的冷卻出油管A702在冷卻罩A200外側壁上盤繞,最后接入冷卻倉的回油口A203中;

所述的冷卻進油管A701的進油端與冷卻倉的出油口A204連通。

所述的冷卻進油管和冷卻出油管用于將冷卻倉中的冷卻油導出,并在冷卻出油管上進行冷卻過后回流回冷卻倉。如此往復,以對冷卻油進行降溫散熱,增加冷卻油的冷卻效果。

使用時,所述的動力齒條帶動活塞桿上下往復運動,這就是套筒內部對冷卻進油管產(chǎn)生抽吸力,而對冷卻出油管產(chǎn)生推動力,此時套筒與活塞桿的功能相當于油泵。只是這種結構能夠使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與活塞桿同步運動,能夠提高冷卻效果。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形成液體對流,可以將冷卻倉A201設計成側壁為中間大兩端小的鼓形,及所述的冷卻倉A201的內側壁截面為弧面A2011.這種結構在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同向轉動的情況下會形成渦流,這種渦流能夠增加單位時間內冷卻油與加載桿的接觸次數(shù),從而及時將加載桿周圍已經(jīng)加熱的冷卻油帶走,同時換上未加熱的冷卻油,這就能夠加快加載桿上的熱量散發(fā),從而獲得更好的冷卻效果。

更進一步地,可以在冷卻倉A201內側壁上設置由下到上螺旋而上的導流槽A202,所述的導流槽A202在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通向攪拌時能夠增大渦流的力度(速度),且還能夠使渦流更容易形成。

進一步地,所述的冷卻油在被第二攪拌桿A4021和第五攪拌桿A4051攪拌時,其渦流是由下至上的(參見圖17),且所述的回油口A203在弧面A2011底部的切線方向,這能夠使回油以切線方向進入冷卻倉,而且對冷卻油的渦流產(chǎn)生推動效果(流入方向在渦流方向切線上)。

進一步地,為了使冷卻進油管A701更好地抽取冷卻油,可以在出油口A204周圍設置導油塊A205,所述的導油塊A205與冷卻倉頂板形成導油口A206,所述的導油口A206寬度由出油口A204逐漸向冷卻倉內部擴大。使用時,冷卻油在渦流的作用下會大量進入導油口,這樣就利于冷卻進油管抽取冷卻油。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fā)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chuàng)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jù)本發(fā)明的構思作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fā)明的構思在現(xiàn)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當前第1頁1 2 3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清苑县| 莱阳市| 盱眙县| 沧州市| 建始县| 沧源| 娄底市| 鲁山县| 上蔡县| 来凤县| 中山市| 承德县| 福海县| 普宁市| 潮安县| 桃江县| 华池县| 垦利县| 和静县| 互助| 定日县| 广汉市| 瑞丽市| 佛山市| 潮州市| 营山县| 靖州| 乃东县| 绥化市| 黄陵县| 唐河县| 巨鹿县| 宜阳县| 雷波县| 石楼县| 赤城县| 玉山县| 开原市| 泾源县| 安仁县| 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