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裝置觀測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高溫試驗爐高溫觀測記載裝置。
背景技術:
高溫試驗爐主要用于各工礦企業(yè)、科研單位化驗室、實驗室加溫、熱處理,是不可缺少的儀器設備,而在高溫試驗爐的工作狀態(tài)下,往往需要對爐內的試驗件的狀態(tài)進行觀察。
人們往往需要在高溫試驗爐上鑿上觀察孔或者利用其他儀器從外部往內部觀察,但由于高溫試驗爐在運作過程中會產(chǎn)生焦炭或其他雜質,這些雜質附著在內壁以及觀察儀器上,從而加大了觀察難度,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困擾。
目前的高溫試驗爐上的觀察孔往往只能觀察局部或者大部分的爐內的情況,而有些視野盲區(qū)往往無法觀察到,從而容易造成觀察誤差或者其他情況的發(fā)生。
目前的高溫試驗爐上的觀察孔往往只能從固定的位置遠距離的觀察爐內情況,而無法拉近觀察的距離,無法近距離的觀察試驗件的爐內狀態(tài),從而容易造成觀察誤差。
而目前,并沒有一種能夠清晰的觀察爐內試驗件狀態(tài)并全方位無死角觀察爐內情況的一種高溫試驗爐高溫觀測記載裝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技術缺陷,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高溫試驗爐高溫觀測記載裝置,用于觀察高溫試驗爐內試驗件的狀態(tài),包括緊鄰密閉高溫試驗爐1設置的反力架2,試驗件3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1內并與所述反力架2的加載裝置21連接,觀測管11貫穿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1緊鄰所述反力架2一側的隔離壁12,所述觀測管11內置可伸縮耐高溫攝像頭13。
優(yōu)選地,所述加載裝置21為千斤頂或者液壓裝置。
優(yōu)選地,所述觀測管11內設置有導軌111,耐高溫攝像頭13通過滾輪112連接在所述導軌111上,所述滾輪112連接第一馬達41,所述第一馬達41連接控制終端4。
優(yōu)選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通過傳動軸113與所述滾輪112連接,所述傳動軸113連接第二馬達42,所述第二馬達42連接所述控制終端4。
優(yōu)選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通過萬向節(jié)114與傳動軸113連接。
優(yōu)選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連接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連接控制平臺5并將耐高溫攝像頭13觀測到的圖像傳送到控制平臺5。
優(yōu)選地,所述控制平臺5與所述控制終端4通訊,所述控制平臺5根據(jù)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傳送的數(shù)據(jù)向所述控制終端4發(fā)出指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通過伸入所述高溫試驗爐設置的耐高溫攝像頭,并結合滾輪以及萬向節(jié),實現(xiàn)了高溫試驗爐內全方位觀測的技術效果,同時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將圖像進行反饋,實現(xiàn)了實時觀測的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設計簡單,操作方便,觀察精確,具有極好的商業(yè)前景。
附圖說明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高溫試驗爐高溫觀測記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在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中,所述觀測管與所述高溫攝像頭連接的結構示意圖;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在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中,所述觀測管與所述高溫攝像頭連接的結構示意圖;以及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在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中,部分裝置的連接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好的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清晰的表示出來,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圖1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的,一種高溫試驗爐高溫觀測記載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在所述圖1中還示出了在本實用新型中未被公開的技術特征,例如,助燃風機、燒嘴、燃氣供應管路、引射風機等,其中,燒嘴通過燃氣供應管路輸送的燃氣實現(xiàn)點火,進而對所述高溫試驗爐內部進行加溫或者對試驗件本身進行焚燒,助燃風機用于向高溫試驗爐內鼓風,引射風機用于將高溫試驗爐內的廢氣抽出并平衡高溫試驗爐內的爐壓,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這些技術特征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故在此不予贅述。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高溫試驗爐高溫觀測記載裝置,用于觀察高溫試驗爐內試驗件的狀態(tài),所述試驗件優(yōu)選地被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內的上方位置,如圖1所示,而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試驗件還可以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的下方底部、中部或者側面臨近爐壁處,進一步地,所述觀測記載裝置包括緊鄰密閉高溫試驗爐1設置的反力架2,所述反力架2起到固定試驗件的作用,所述反力架2優(yōu)選地固定在水平地面上,所述反力架臨近所述高溫試驗爐設置,配合所述高溫試驗爐固定所述試驗件。
進一步地,所述試驗件3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1內并與所述反力架2的加載裝置21連接,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試驗件3穿過所述高溫試驗爐1的上方伸入所述高溫試驗爐1設置,所述試驗件3連接所述反力架2上的加載裝置21,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所述加載裝置21起到的是連接緊固的作用,所述加載裝置可以采用液壓裝置實現(xiàn)對所述試驗件3的加壓試驗,作為一種變化,所述液壓裝置可以替換為千斤頂,在此不予贅述。
進一步地,所述觀測記載裝置還包括一觀測管11,所述觀測管11作為載體,其用于實現(xiàn)在高溫試驗爐外部對設置在高溫試驗爐內部的試驗件進行觀測,所述觀測管11貫穿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1緊鄰所述反力架2一側的隔離壁12,進一步地,所述隔離壁12為所述高溫試驗爐1一側的爐壁,實際上,所述高溫試驗爐具有四個爐壁,相應地,所述隔離壁12為四個爐壁中的一個。具體地,所述高溫試驗爐的爐壁上設置有孔洞,所述觀測管11穿過所述孔洞設置,且所述孔洞設置在所述反力架2的一側,所述孔洞的位置優(yōu)選地設置在所述隔離壁的靠近中部位置,而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孔洞還可以設置在所述隔離壁的上部或者下部區(qū)域。
而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觀測管11還可以設置有多個,例如可以設置四個,四個觀測管分別設置在所述高溫試驗爐1的四個周壁上,還可以設置六個、八個或者更多,這都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在此不予贅述。
進一步地,所述觀測管11內置可伸縮耐高溫攝像頭13,所述觀測管11伸縮連接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由于是觀測高溫試驗爐1內部情況,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具有耐高溫的特點,進一步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可伸縮的連接所述觀測管11,可以沿所述觀測管11長度方向自由伸縮,增大了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的可觀測范圍。
圖2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在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中,所述觀測管1111與所述高溫攝像頭連接的結構示意圖,作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具體實施例,主要對于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的連接以及工作方式給出了一個優(yōu)選地實施方案,具體地,如圖2所示,所述觀測管11內設置有導軌111,所述導軌111固定連接所述觀測管11,優(yōu)選地,所述導軌111伸入所述觀測管11內部并通過卡合、粘結或者焊接等方式予以固定,所述導軌伸入所述高溫試驗爐內部的部分可以垂直所述隔離壁12設置,也可以與所述隔離壁12非垂直設置,且伸入所述高溫試驗爐內部的長度也不做限制,可以為半伸入,也可以貫穿所述所述高溫試驗爐內部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通過滾輪112連接在所述導軌111上,所述滾輪112的尺寸優(yōu)選地與所述導軌111的尺寸相適應,所述滾輪112可沿所述導軌111的長度方向作直線反復運動,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在所述滾輪112的帶動下移動,優(yōu)選地,在圖2示出的實施例中,所述滾輪112與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之間通過一個連接架(圖中未示出)連接,所述連接架可緊固定所述滾輪,也可以沿所述滾輪為軸進行旋轉,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架緊固定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進一步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沿所述滾輪為軸旋轉,而在其他的實施例中,也可以不要所述連接架,所述滾輪112直接連接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在此不予贅述。
圖3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在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中,所述觀測管11與所述高溫攝像頭連接的結構示意圖,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通過傳動軸113與所述滾輪112連接,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傳動軸是一個高轉速、少支承的旋轉體,因此它的動平衡是至關重要的,利用所述傳動軸,可以實現(xiàn)所述傳動軸的兩端所連接的物體的相對位置在預計范圍內變動時,能可靠地傳遞動力,所述傳動軸能保證所連接兩軸均勻運轉。
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中,所述傳動軸可以實現(xiàn)連接所述滾輪112以及所述攝像頭13,更進一步地,所述傳動軸一般配合萬向節(jié)114使用,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通過萬向節(jié)114與傳動軸113連接,所述萬向節(jié)即為一萬向接頭,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可以通過所述萬向節(jié)實現(xiàn)360度無死角的旋轉,從而大大增大了所述高溫試驗爐內的可視范圍。
圖4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在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中,部分裝置的連接結構示意圖,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所述圖4主要描述了所述控制終端的工作方式,而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所述控制終端并不僅僅只控制圖中示出的三個部件,還可以根據(jù)實際產(chǎn)品進行實際增加或者刪除部件功能,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控制終端是一個中央處理器,可以根據(jù)人為調試或者人工配置實現(xiàn)自動化或手動的調控,對各部件進行信息的傳遞收發(fā)。
如圖4所示,所述滾輪112連接第一馬達41,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馬達41內置于所述滾輪112中,所述第一馬達41連接控制終端4,所述第一馬達41為所述滾輪112提供動能,驅動所述滾輪112移動,具體地驅動方式屬于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予贅述。進一步地,所述控制終端4控制所述第一馬達41的工作。
進一步地,所述傳動軸113連接第二馬達42,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馬達42可以設置在所述導軌111上,也可以設置在所述傳動軸113上,所述第二馬達42連接所述控制終端4,所述第二馬達42為所述傳動軸113提供動能,帶動所述傳動軸113移動,具體地驅動方式屬于現(xiàn)有技術,在此不予贅述。所述控制終端4通過控制所述第二馬達42驅動所述傳動軸113移動。
所述控制終端4功能的實現(xiàn)可以是硬件、由處理器執(zhí)行的軟件或者二者的組合。具體地,如果通過軟件模塊實現(xiàn),可將預先的程序燒錄到處理器中,或者將軟件安裝到預置的系統(tǒng)中;如果通過硬件實現(xiàn),則可利用現(xiàn)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將對應的功能固定化實現(xiàn)。
進一步地,所述軟件模塊可以存儲于RAM存儲器、閃存、ROM存儲器、EPROM存儲器、硬盤、或本領域已知的任何其他形式的存儲介質。通過將所述存儲介質耦接至處理器,從而使所述處理器能夠從所述存儲介質中讀取信息,并且可以向所述存儲介質寫入信息。作為一種變化,所述存儲介質可以是處理器的組成部分,或者所述處理器和所述存儲介質均位于專用集成電路(ASIC)上。
進一步地,所述硬件可以是能夠實現(xiàn)具體功能的通用處理器、數(shù)字信號處理器(DSP)、專用集成電路(ASIC)、現(xiàn)場可編程門陣列(FPGA)或其他可編程邏輯器件、分立門或晶體管邏輯器件、分立硬件組件或以上這些硬件的組合。作為一種變化,還可以通過計算設備的組合實現(xiàn),例如,DSP和微處理器的組合、多個微處理器的組合、與DSP通信結合的一個或者多個微處理器的組合等。
進一步地,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連接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優(yōu)選地,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和所述控制終端4集成在一個線路板上,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連接控制平臺5并將耐高溫攝像頭13觀測到的圖像傳送到控制平臺5,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用于接收來自所述耐高溫攝像頭13的圖像信息,進一步地,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將所述圖像信息傳送給控制平臺5,所述控制平臺5接收所述圖像信息,在一個優(yōu)選地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平臺5上優(yōu)選地設置有用于提供給工作人員操作的操作按鈕,用于向所述觀測記載裝置下達指令以及查看圖像等等操作。
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平臺5與所述控制終端4通訊,所述控制平臺5根據(jù)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傳送的數(shù)據(jù)向所述控制終端4發(fā)出指令,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控制平臺5通過工作人員的指令信息向所述控制終端4下達指示命令,并通過所述控制終端4控制第一馬達41以及第二馬達42,從而帶動滾輪112的移動以及傳動軸113的運動,而在實時的觀測記載中,所述控制平臺5也可以單獨發(fā)出指令,在這樣的實施例中,所述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14將圖像信息傳送給所述控制平臺5,所述控制平臺5對所述圖像信息進行分析,從而經(jīng)過計算確定所述滾輪112以及傳動軸113的未來走向,進一步地,所述控制平臺5將還需要獲取的目標圖像的指示信息發(fā)送給所述控制終端4,所述控制終端4進而控制所述第一馬達以所述第二馬達,進一步地,帶動滾輪112以及傳動軸113的移動。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進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實施方式,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在權利要求的范圍內做出各種變形或修改,這并不影響本實用新型的實質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