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測量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標準溫度計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術:
圖1為溫度計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一般溫度計包括溫度傳感器和數字儀表兩部分,溫度傳感器包括感溫元件、引線和外套管三部分。溫度傳感器的功能是利用感溫元件感受溫度變化,并將產生的模擬信號通過引線傳送到數字儀表中,外套管的作用是保護感溫元件和引線絕緣并保持一定的形狀,外套管一般采用薄壁金屬盲管。數字儀表用于將模擬信號進行放大、模/數轉換數字信號,通過計算得到溫度值并進行顯示。
為保證溫度傳感器的測量示值的準確,在溫度傳感器使用前,需要進行示值校準。一般是在實驗室中,采用高精度的標準溫度計,與被校準的溫度傳感器一起放入恒溫槽中,插入足夠深的位置,將恒溫槽控制在某個溫度點如70℃附近上,待溫度穩(wěn)定后,(如69.95℃~70.05℃)。根據熱力學第零定律,被校準溫度計和標準溫度計應該具有同樣的溫度,先后讀取被校準溫度計和標準溫度計的示值,計算兩者的差值,即可得到被校準溫度計的誤差。
現有技術的不足在于,對于有些特殊的溫度傳感器,校準溫度計不能滿足與之相同的測量環(huán)境,因此不能得到準確的需要校準的誤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標準溫度計及其使用方法,用以對特殊的溫度傳感器進行校準。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標準溫度計,包括:感溫部以及置于外套管中的引線,其中:
外套管,呈u型。
較佳地,外套管u型的底部離u型的頂部大于250mm。
較佳地,標準溫度計在垂直置于液體中時,外套管u型的底部距離液面250mm。
較佳地,標準溫度計在垂直置于液體中時,感溫部離液面的距離與待測對象感溫部離液面的距離一致。
較佳地,標準溫度計在垂直置于液體中時,感溫部距離液面20mm。
本發(fā)明有益效果如下:
由上述實施可見,由于標準溫度計的外套管為u型,因此一方面能夠根據有關規(guī)定,為防止標準溫度計外套管漏熱對校準準確度的影響,保證標準溫度計浸沒深度達到要求,例如達到250mm;另一方面,在面對特殊的溫度傳感器校準時,由于感溫部在u型的頂部,因此可以使感溫部處于與特殊溫度傳感器相同的測量環(huán)境,從而得到準確的需要校準的結果。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發(fā)明的一部分,本發(fā)明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發(fā)明,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背景技術中溫度計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標準溫度計校準常規(guī)溫度傳感器時插入深度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標準溫度計校準車用溫度傳感器時插入深度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標準溫度計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中對車用溫度傳感器時校準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發(fā)明人在發(fā)明過程中注意到:
圖2為標準溫度計校準常規(guī)溫度傳感器時插入深度示意圖,如圖2所示,為保證溫度傳感器的測量示值的準確,在溫度傳感器使用前,需要進行示值校準。一般是在實驗室中,采用高精度的標準溫度計,與被校準的溫度傳感器一起放入恒溫槽中,插入足夠深的位置,將恒溫槽控制在某個溫度點如70℃附近上,待溫度穩(wěn)定后,(如69.95℃~70.05℃)。根據熱力學第零定律,被校準溫度計和標準溫度計應該具有同樣的溫度,先后讀取被校準溫度計和標準溫度計的示值,計算兩者的差值,即可得到被校準溫度計的誤差。
為保證校準的準確度,減少溫度計外套管由于浸沒深度過短造成漏熱影響校準的準確度。被校準溫度傳感器和標準溫度計都要浸沒足夠的深度,根據國家質檢總局頒布的《標準水銀溫度計檢定規(guī)程jjg161-2010》中7.3.4.3的要求以及《標準水銀溫度計檢定規(guī)程jjg130-2011》中7.3.3.2的要求,標準溫度計的浸沒深度不能小于250mm。由于受恒溫槽溫場的技術性的限制,不同水平面上的溫度會有一定的差別(稱為垂直溫差),同一水平面上也會存在一定溫差(稱為水平溫差)。一般水平溫差遠遠小于垂直溫差。所以在實際校準(檢定)過程中,都把被校準溫度傳感器的感溫位置與標準溫度計的感溫位置放在同一個水平面上。標準溫度計和常用溫度傳感器的外套管較長,一般大于300mm,所以可以插入250mm深度。
但是,對于某些特殊的溫度傳感器,上述方式下,校準溫度計不能滿足與之相同的測量環(huán)境,因此不能得到準確的需要校準的誤差。下面以車用溫度傳感器的校準為例進行說明。
圖3為標準溫度計校準車用溫度傳感器時插入深度示意圖,如圖3所示,車用溫度傳感器一般用于發(fā)動機及管路溫度的測量,車用溫度傳感器長度在20mm左右,尺寸較短。在進行實驗室校準時,要求按照實際使用情況,確定浸沒深度,即浸沒深度只有20mm左右。
然而根據有關規(guī)定,為防止標準溫度計外套管漏熱對校準準確度的影響,標準溫度計必須浸沒深度達到250mm。但由于恒溫槽在250mm和20mm兩個深度的水平面溫度存在較大的差距,見圖2,環(huán)境溫度為t0,恒溫槽深度為250mm處的溫度為t1,而恒溫槽深度為20mm處的溫度為tx,tx介于t0和t1之間。在此狀態(tài)下,標準溫度計與車用溫度傳感器處于兩個溫度下,可比性較差,此時溫度示值校準結果的準確度不高。
基于此,為保證對特殊溫度傳感器的校準獲得足夠高的校準準確度,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提供了一種校準溫度計,以及對該溫度計的使用進行說明。
圖4為標準溫度計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可以包括:感溫部401以及置于外套管402中的引線403,其中:
外套管,呈u型。
實施中,溫度計保護套管是套在測溫元件之外,也可預先安裝在帶壓力不便拆卸的裝置上,起到抵御測量介質的壓力和腐蝕作用,使熱電偶、熱電阻、雙金屬溫度計等儀表能正常工作。
主要技術參數:
公稱壓力:一般是指在常溫下,保護管所能承受的靜態(tài)外壓而不破裂。允許工作壓力不僅與保護管材料,直徑,壁厚有關,且與其結構形式,安裝方法及被測介質的流速,種類有關。
水壓實驗:對保護管的耐壓和泄露檢查有要求時,須對保護管進行試驗。試驗壓力為保護管耐壓等級的15倍。
x射線探傷試驗:對保護管的壁厚,偏心距等項目檢查有要求時,可以按用戶要求進行檢查。
實施中,感溫部可以采用圖1中所述的感溫元件等具有類似功能的部件。
實施中,外套管u型的底部離u型的頂部大于250mm。
實施中,標準溫度計在垂直置于液體中時,外套管u型的底部距離液面250mm。
實施中,標準溫度計在垂直置于液體中時,感溫部離液面的距離與待測對象感溫部離液面的距離一致。
實施中,標準溫度計在垂直置于液體中時,感溫部距離液面20mm。
下面依舊與車用溫度傳感器的校準為例進行說明。容易理解,對溫度傳感器的校準其要點在于使標準溫度計與被校準溫度傳感器置于同一條件之下,使之具有可比性,因此,以參照對車用溫度傳感器的校準,作相應改進,既可以用于對其它特殊的溫度傳感器的校準。
圖5為對車用溫度傳感器時校準示意圖,如圖5所示,為保證獲得足夠高的校準準確度,在保證車用溫度傳感器浸沒深度符合實際使用要求時,將被校準的溫度傳感器和標準溫度計的感溫位置處于同一水平面上,并避免標準溫度計外套管帶來的漏熱影響。
實施中,由于溫度計套管長度較長并采用u型設計,在按照上述浸沒深度浸入液體后,從感溫元件位置一直到臨近頁面處的相當長的一段外套管都處于等溫區(qū),在外套管伸出頁面處出現的漏熱,不會影響到感溫元件處的溫度平衡。
如圖所示,將外套管延長后的、彎折成“u”型的標準溫度計放于恒溫槽,浸沒后,折線底部距上液面為250mm;
車用溫度傳感器浸沒深度為20mm左右,標準溫度計的感溫部浸沒深度也為20mm左右,也即,標準溫度計感溫部分從下向上接觸到車用溫度傳感器。
由上述實施可見,由于標準溫度計的外套管為u型,因此一方面能夠根據有關規(guī)定,為防止標準溫度計外套管漏熱對校準準確度的影響,保證標準溫度計浸沒深度達到要求,例如達到250mm;另一方面,在面對特殊的溫度傳感器校準時,由于感溫部在u型的頂部,因此可以使感溫部處于與特殊溫度傳感器相同的測量環(huán)境,從而得到準確的需要校準的誤差。
顯然,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本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