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評估碰撞過程中最大沖力的方法,可以用于評估物體的臨界擊穿沖力,例如子彈擊穿頭盔的臨界值。
背景技術:
在牛頓碰撞定律與彈性力學的基礎上,本發(fā)明利用測試件在碰撞前后的運動速度,來間接測量碰撞時間和最大沖力。最大沖力達1010n量級,而碰撞時間僅為us量級,理論上的基本方程表明,只要能測出測試件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就可間接推算出碰撞時間和最大沖力。
沖量是碰撞過程中沖力與時間的積分量。在兩個物體數(shù)10us的碰撞過程中,沖力由零升至最大又回復至零,要想定量而且精準地測量并記錄到?jīng)_量的瞬變信息,并非易事,然而這一技術領域在國防裝備工業(yè)中卻是至關重要的。傳統(tǒng)的沖量測試技術,往往是基于沖量與動量變化的規(guī)律借助于壓電式測振傳感器和復雜而昂貴的輔助設備,實現(xiàn)對沖量的間接測量。
本發(fā)明分析了這些基本方程的適用條件,并設計了以開放式光耦來測量測試件速度及其附件裝置。實驗結果表明,基準確度的評估值,可控為個位數(shù),從而為碰撞沖量測量提供了一種簡便的新途徑。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jù)以上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出一種評估碰撞過程中最大沖力的方法,通過用測試件來撞擊待測件,通過數(shù)學運算的方法,求解出瞬間的碰撞力,可用于評估物體的強度。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評估碰撞過程中最大沖力的方法,所述方法應用于評估碰撞過程中最大沖力的裝置,所述裝置包括框體、后擋板、電機轉軸、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第一轉軸、第一滑軌、第一繞線輪、第一固定塊、第一滑塊、第一光源、第二滑塊、第二光源、凹型支架、電機、第二固定塊、第二光敏元件、第一軸承座、第二繞線輪、第二軸承座、第一拉繩、第二拉繩、第一彈簧、第二滑軌、第二彈簧、第三滑塊、第一光敏元件、第四滑塊和計時器,框體的前后側壁中心位置固定設置有凹型支架,凹型支架的右側固定設置有電機,電機的電機轉軸上固定連接有第一錐齒輪,第一錐齒輪與第二錐齒輪嚙合,第二錐齒輪連接第一轉軸,第一轉軸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一轉軸上固定設有第一繞線輪,框體的前側壁上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有第一滑軌,第一滑軌上嵌有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第一滑塊上設置有第一光源,第二滑塊上設置有第二光源,第一拉繩的一端連接至第一繞線輪,另一端連接第一滑塊和第二滑塊,第二滑塊的側壁上連接有拉力彈簧,拉力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一固定塊,后擋板與框體的前側壁鉸鏈連接,第一轉軸的另一端固定設有第二繞線輪,框體的后側壁上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有第二滑軌,第二滑軌上嵌有第三滑塊和第四滑塊,第三滑塊上設置有第一光敏元件,第四滑塊上設置有第二光敏元件,第二拉繩的一端連接至第二繞線輪,另一端連接第三滑塊和第四滑塊,第四滑塊的一側壁上連接有第二彈簧,第二彈簧另一端連接第二固定塊,框體的后側壁末端與后擋板活動連接,第一光敏元件和第二光敏元件均連接至計時器,測試件穿過第一光敏元件和第二光敏元件產(chǎn)生的脈沖信號作為計數(shù)器的閘門,得到計數(shù)值nx,第一光敏元件與第二光敏元件距離為定距l(xiāng);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步驟一:將待測的物體受力面放置在第一光敏元件與第二光敏元件的右側;
步驟二:將測試件以一定的速度撞擊待測的物體,先經(jīng)過第一光敏元件,然后經(jīng)過第二光敏元件,與待測的物體撞擊后,再依次經(jīng)過第二光敏元件和第一光敏元件,求解兩次經(jīng)過第一光敏元件和第二光敏元件的延時
步驟三:根據(jù)測試得出的v10和v1求解恢復系數(shù)e、最大沖力fmax和碰撞接觸時間τc。
作為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步驟二中延時
作為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步驟三中最大沖力fmax的求解方法為:
作為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步驟三中恢復系數(shù)e的求解方法為:
作為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步驟三中碰撞接觸時間τc的求解方法具體為:
作為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所述第一光敏元件與第二光敏元件距離為定距l(xiāng)=10cm。
本發(fā)明有益效果是:(1)本發(fā)明的檢測裝置的開放式光電耦合器可以實現(xiàn)同時移動,且保持相互間距不動;(2)墊臺為光滑平面,與待測件摩擦力小,其影響可以忽略不計;(3)本發(fā)明裝置結構簡單,通過兩個光電式耦合器就可以評估待測物體的強度。
附圖說明
下面對本說明書附圖所表達的內容及圖中的標記作簡要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碰撞解析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f、δ的變化趨勢和其極值時間。
圖3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v1(t)、v2(t)變化趨勢。
圖4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開放式光電耦合器布置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延時為t的兩個脈沖信號可轉化為脈寬信號。
圖6是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的檢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框體,2-后擋板,3-墊臺,4-電機轉軸,5-第一錐齒輪,6-第二錐齒輪,7-第一轉軸,8-第一滑軌,9-第一繞線輪,10-第一固定塊,11-第一滑塊,12-第一光源,13-第二滑塊,14-第二光源,15-凹型支架,16-電機,17-第二固定塊,18-第二光敏元件,19-第一軸承座,20-第二繞線輪,21-第二軸承座,22-第一拉繩,23-第二拉繩,24-第一彈簧,25-第二滑軌,26-第二彈簧,27-第三滑塊,28-第一光敏元件,29-第四滑塊,30-第二固定塊,31-第二光敏元件。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對實施例的描述,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構件的形狀、構造、各部分之間的相互位置及連接關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制造工藝及操作使用方法等,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以幫助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本發(fā)明的發(fā)明構思、技術方案有更完整、準確和深入的理解。
如圖4和6所示,為本發(fā)明的測試沖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包括第一光電耦合器和第二光電耦合器,第一光電耦合器和第二光電耦合器的定距是l,光電耦合器分別包括光敏元件和光源,測試件以一定的速度從第一光電耦合器的左側向右運動,經(jīng)過第二光電耦合器后與待測物體發(fā)生碰撞反彈,再依次經(jīng)過第二光電耦合器和第一光電耦合器。本發(fā)明利用牛頓碰撞定律與彈性力學規(guī)律相結合,分析與討論了碰撞過程的基本方程及其適用條件,從而設計出簡便的測速裝置和實驗驗證方法,為沖量測試新技術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如圖6所示,為本發(fā)明的測試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包括框體1、后擋板2、墊臺3、電機轉軸4、第一錐齒輪5、第二錐齒輪6、第一轉軸7、第一滑軌8、第一繞線輪9、第一固定塊10、第一滑塊11、第一光源12、第二滑塊13、第二光源14、凹型支架15、電機16、第二固定塊17、第二光敏元件18、第一軸承座19、第二繞線輪20、第二軸承座21、第一拉繩22、第二拉繩23、第一彈簧24、第二滑軌25、第二彈簧26、第三滑塊27、第一光敏元件28、第四滑塊29。
框體1的前后側壁中心位置固定設置有凹型支架15,凹型支架15的右側固定設置有電機16,電機16的電機轉軸4上固定連接有第一錐齒輪5,第一錐齒輪5與第二錐齒輪6嚙合,第二錐齒輪6連接第一轉軸7,第一轉軸7兩端分別連接第一軸承座19和第二軸承座21,第一轉軸7上固定設有第一繞線輪9,框體1的前側壁上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有第一滑軌8,第一滑軌8上嵌有第一滑塊11和第二滑塊13,第一滑塊11上設置有第一光源12,第二滑塊13上設置有第二光源14,第一拉繩22的一端連接至第一繞線輪9,另一端連接第一滑塊11和第二滑塊13,第二滑塊13的一側壁上連接有拉力彈簧24,拉力彈簧24另一端連接第一固定塊10。后擋板2與框體1的前側壁鉸鏈連接。
第一轉軸7的另一端固定設有第二繞線輪20,框體1的后側壁上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固定連接有第二滑軌25,第二滑軌25上嵌有第三滑塊27和第四滑塊29,第三滑塊27上設置有第一光敏元件28,第四滑塊29上設置有第二光敏元件18,第二拉繩23的一端連接至第二繞線輪20,另一端連接第三滑塊27和第四滑塊29,第四滑塊29的一側壁上連接有第二彈簧26,第二彈簧26另一端連接第二固定塊17??蝮w1的后側壁末端與后擋板2活動連接。
墊臺3設置在電機16的右側位置。
下文具體闡述以上測試裝置測試碰撞沖量的原理:
1.兩球體對心碰撞的基本方程
1.1動量守恒定律,在兩球體上施加的總外力為零的條件下,兩球體碰撞前后的動量之和滿足m1v10+m2v20=m1v1+m2v2(1)。
式中m1(kg)為測試件的質量,約為10-2kg。m2(kg)為被測物體的質量。
v10(m/s)為測試件碰前的速度,約為400-500m/s。v20(m/s)為被測物體碰前速度,在本發(fā)明后續(xù)討論中均假設v20=0。v1為測試件碰后速度,v2為被測物體碰后速度,此時基本方程(1)變成m1v10=m1v1+m2v2(2)。
方程(1)和(2)應滿足在兩球體對碰中所施加的外力,主要指摩擦阻力為零。對測試件而言,選用體積小運動速度高的物件,例如子彈,空氣的摩擦阻力可以忽略,而對被測物體m2的支撐應保證被測物體安裝平臺與支撐平面間的摩擦力較小。本發(fā)明中選擇鋼化玻璃與滾動軸承外鋼圈之間的支撐,故與巨大的沖力相比,外力為零的條件容易滿足,有益于推算的準確性。
1.2牛頓碰撞定律:在實際的碰撞過程中,完全的彈性碰撞是不存在的,總存在能量損耗,系統(tǒng)的機械能并不守恒,牛頓提出了恢復系數(shù)的概念。
式中分母為碰前相撞近的速度,分子為碰后分離的速度,e的取值范圍為0<e<1。對于v20=0的設定,(3)式可寫成
如果e=1,即v2-v1=v10,此時機械能在碰撞前后守恒,稱為完全彈性碰撞,實際情況均為e≤1即非彈性碰撞。聯(lián)立(2)和(4)式可得:
1.3兩球對心碰撞中球面擠壓變形與球心距的變化關系:
參見圖1,圖1中a為碰前球心距為δ0,圖1中b表示碰后,球心o1以v1運動,o2以v2運動,球心距因擠壓變形而變化為δ,則球心距的變化增量為dδ,顯見,
dδ=δ-δ0=v1·dt-v2·dt(7)
即
1.4彈性變形與彈力的關系
根據(jù)彈性力學在兩球對心非彈性碰撞中的討論,其應力與應變的關系積分量的表達式為:
式中r1(m)球1的半徑,r2(m)球2的半徑,u兩球的泊松比,e(n/m2)為兩球的彈性模量,(9)也可改寫成簡單形式:
f=n·δ3/2(10)
式中n為材料常數(shù),
n在后面討論中可視為已知常數(shù),其量綱為
由(9)式可知,無論是彈力f或變形δ都是時變函數(shù),其變化過程如圖2所示,圖中表示了f(t)和δ(t)的變化趨勢和發(fā)生極值的時間τm點,而整個碰撞過程的全部時間為τc。
1.5兩球碰撞后的速度變化趨勢,在整個碰撞過程中,由(5)和(6)式v1=v1(t),和v2=v2(t)都是時變函數(shù),其變化趨勢如圖3所示,圖中v1(t)從v10下降至與v2(t)相交在τm時刻,然后繼續(xù)下降至0,再進入負區(qū)直至τc時刻,最后保持v1(τc).v2(t)則v2(t)=0,逐漸上升至τm時刻與v1(t)相交,最后穩(wěn)定在v2(τc).曲線③則為vδ(t)=v1(t)-v2(t).本文的目的不在于求解v1(t)和v2(t)的具體的函數(shù)式,而是關注幾個關鍵時間節(jié)點的函數(shù)值,其中在時間軸起點的o點有v10,v20和v1(o)-v2(o),在時間節(jié)點τm,有a點v1(τm)=v2(τm),因此在c點vδ(τm)=0,而在時間節(jié)點b則表示v1(t)開始反向,由正區(qū)轉向負區(qū),最后在時間軸τc上分別標出了碰撞后的v1(τc),v2(τc)和vδ(τc).
2.根據(jù)基本方程求解δmax和fmax
2.1求解δmax和fmax,根據(jù)沖量與動量變化定理,可得:
式中,
引用(8)式
作兩邊對t求導得:
將(14)-(15)并與(16)聯(lián)立可得
式中,
將上式中的f并利用(10)替換為δ后可得二階微分方程
利用積分法降階可求出,當
再利用(10)式得:
2.2求解碰撞時間τc,
圖1和圖2表示整個碰撞過程,分為變量的上升階段和下降階段兩個過程,因此總碰撞時間包括0→τm和τm→τc兩部分,利用(18)積分降階,可得:
通過參數(shù)變換和積分可得
上式表明第一階段碰撞時間與m1的初速度v10的
而總的碰撞時間:
式中,e為兩球對心碰撞時的恢復系數(shù),e的實際大小接近于1而稍小于1。利用(5)式可知,只要能測出v10和v2即可推算出τc。
3、測試裝置設計
3.1從上節(jié)基本方程和延伸的公式可知,只要讓實驗測試裝置能測出v10和v1,前者為m1碰前的初速度,后者則為m1的碰后反彈速度v1,就能完整的得到:
和
并且e值可通過(5)算出
當m2>>m1時,上式可簡化為
3.2速度測量裝置
本設計中測量v10和v1合用同一個開放式光電耦合器,為把v10信號和v1信號轉變?yōu)楣饷}沖信號,子彈穿過兩個定距10cm的開放式光耦后,可產(chǎn)生兩個光脈沖信號。見圖4,第一光源和第一光敏元件組成第一個開放式光電耦合器,第二光源和第二光敏元件則組成第二個光電耦合器。
設子彈穿越定距l(xiāng)所需時間為t,則其平均速度為
即所測速度與穿越時間t成反比,當子彈越過兩個光敏元件后,將分別產(chǎn)生兩個延時為t的脈沖信號,如圖5所示,如讓脈沖信號作為計時器的閘門,便可得到計數(shù)值nx
式中,τ0(μs)為計時時鐘脈寬,于是有t=nx·τ0m/s(30)
從而可按(28)式算出v10和v1。
本發(fā)明的檢測裝置工作原理為:將測試件放置在凹型支架15位置,被測試的物體放置在墊臺3位置,墊臺3為光滑平面,設置在第一滑塊11和第二滑塊13上的第一光源12和第二光源14為定距,相對應的,第一光敏元件28和第二光敏元件31也為定距,與第一光源12和第二光源14對應設置。電機16轉動時,通過一對錐齒輪帶動第一轉軸7轉動,第一轉軸7通過拉繩和彈簧使滑塊上的光源和光敏元件同時向左或者向右運動。來調節(jié)開放式光電耦合器與被測試的物體之間的距離,也即調整測試精度,在一定范圍內,可以近似認為反彈的測試件為反方向返回,用來評估碰撞過程中的沖力。
本發(fā)明基于彈性力學和碰撞理論的基本方程,提供了測試件與物體碰撞時的沖量測量的簡便方法。本發(fā)明解析所得最大沖擊力示于公式(20),式中m為測試件和物體的折算質量,n為測試體的材料和形體常數(shù),在不同材料物體碰撞時,采用兩者的平均值,通過公式(11)近似求出材料和形體常數(shù),通過本發(fā)明的測試方法,可得到碰撞時間、碰撞最大力的基準確度的評估值,可控為個位數(shù),可作為評價瓷器的抗震能力,v10為碰撞接觸前的子彈速度,整個碰撞接觸時間示于公式(24),恢復系數(shù)e示于公式(27),v1為子彈回彈速度。對v10和v1的實際測量裝置示于圖4,裝置設置簡單,實施方便。
上面對本發(fā)明進行了示例性描述,顯然本發(fā)明具體實現(xiàn)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發(fā)明的方法構思和技術方案進行的各種非實質性的改進,或未經(jīng)改進將本發(fā)明的構思和技術方案直接應用于其它場合的,均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