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高溫流場測試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能防止探針在高溫流場的測試中被高溫來流損壞。
背景技術:
在實驗或工業(yè)生產中常需要對高溫流場中的壓力進行測量,然而普通壓力探針沒有冷卻裝置,若直接對高溫流場進行測量,探針往往會因過高的溫度而變形甚至斷裂。為了提高探針所能承受的溫度,必須進行冷卻保護。對比目前己經發(fā)展出的各種冷卻方式可見,空氣冷卻方向的研究較多,主要包括對流冷卻、沖擊冷卻、柱肋冷卻等和氣膜冷卻等。對應用于高溫流場測試的探針進行合理地冷卻設計,才能避免高溫損壞探針,從而完成測試任務。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能夠通過氣膜冷卻技術降低探針溫度,當來流方向較為穩(wěn)定時可以通過氣膜有效地保護探針,從而實現(xiàn)在高溫流場中進行測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
提供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其特征在于,包括:探針頭部、支桿、引壓管、氣膜孔、轉接段、進氣管。所述探針頭部與支桿焊接,引壓管數(shù)量與探針頭部開孔數(shù)對應并將一端安裝在探針頭部上的測壓孔處,另一端從支桿內部穿過,從轉接段上的孔伸出。
進一步,在支桿表面加工氣膜孔,進氣管將低溫氣體送入支桿內部,低溫氣體從氣膜孔吹出并在來流作用下附著于支桿表面,從而形成低溫氣膜防止高溫來流損壞探針。
進一步,進氣管需根據主流流量與溫度,調節(jié)送入支桿內部的冷卻氣體流量與溫度,從而保持合適的吹風比與溫度比。
進一步,壓力探針頭部外徑4到8毫米,長度10到15毫米。
進一步,氣膜孔軸線與探針支桿上的滯止點夾角在±10度到±45度之間,孔為直徑0.5到1毫米的圓孔。
進一步,氣膜孔軸線方向與支桿軸線方向夾角為30度到60度,氣膜孔之間、氣膜孔與支桿兩端之間距離1.5毫米到5毫米,與孔徑相協(xié)調,保證間距比3到5。
進一步,支桿內徑2到5毫米,壁厚1.5毫米到4毫米,根據孔徑和氣膜孔軸線方向與支桿軸線方向的夾角進行協(xié)調,保證長徑比3到5。
進一步,進氣管根據主流流量進行調節(jié),保證氣膜孔吹風比為0.4到1.5之間。
進一步,進氣管根據主流溫度調節(jié)冷卻氣體溫度,保證冷卻氣流與主流溫度比0.4到1。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壓力探針內部冷卻的基礎上在表面形成冷卻氣膜,在氣膜覆蓋的區(qū)域將高溫氣流直接與探針表面?zhèn)鳠嶙兂闪烁邷貧饬鳌鋮s氣膜—探針表面的三溫度傳熱體系。同時根據來流的流量和溫度,調節(jié)冷卻氣流的射流流量和溫度,保證冷卻效率,防止高溫流場測試中高溫導致探針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一較佳實施例示意圖;
圖2是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氣膜孔剖視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探針頭部;2、支桿;3、引壓管;4、氣膜孔;5、轉接段;6、進氣管。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如圖1所示,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包括:探針頭部(1)、支桿(2)、引壓管(3)、氣膜孔(4)、轉接段(5)、進氣管(6)。探針頭部(1)與支桿(2)焊接,引壓管(3)數(shù)量與探針頭部(1)開孔數(shù)對應并將一端安裝在探針頭部(1)上的測壓孔處,另一端從支桿(2)內部穿過,從轉接段(5)上的孔伸出。
探針頭部(1)外徑4毫米,長度12毫米。在探針支桿(2)與滯止點呈±15度處開氣膜孔(4),孔為直徑0.6毫米的圓孔。氣膜孔(4)軸線方向與支桿(2)軸線方向夾角為30度,氣膜孔間距2.4毫米。支桿(2)內徑5毫米,壁厚1.5毫米,長度50毫米。
本實施例介紹的一種采用單排孔氣膜冷卻的壓力探針,通過合理選取氣膜孔參數(shù),使氣膜孔間距比為4,長徑比約為3.8,具有較好的冷卻效率,在實際測量流場時,根據主流參數(shù)調節(jié)射流流量和溫度,保證低溫氣膜的冷卻效率,防止高溫來流損壞探針,同時氣膜避開了探針頭部,避免了射流對測量的干擾,從而保證了探針在高溫流場中能夠穩(wěn)定持續(xù)地進行精確的測量。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