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軸承加工設備領域,具體涉及的是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裝配的過程中,需要把滾珠放入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間,經過歸攏、分球、裝上保持架、鉚合、檢測鉚合等多道工序,才完成完整的軸承的組裝。在滾珠放入軸承內圈和軸承外圈間這一道工序前,需要分別對軸承外圈的內徑、軸承內圈的內徑及溝道尺寸進行測量,根據測量結果,在相應的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之間匹配合適大小和數量的滾珠,如果沒有進行測量或者測量不準確,則會對下一道工序的進行造成影響,導致無法裝配出理想的軸承。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能夠自動對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以下統(tǒng)稱為軸承)的內徑分別進行測量,且測量結果的精確度較高。
[0004]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解決方案是:
[0005]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包括兩條互相平行的工作通道,用以輸送各條工作通道上的軸承的推送裝置,用以定位軸承的螺絲孔的定位裝置、用以測量定位后的軸承內徑的測量裝置及控制系統(tǒng),所述工作通道、所述推送裝置、所述定位裝置和所述測量裝置一一對應設置,所述定位裝置包括第一定位裝置和第二定位裝置,所述第一定位裝置和所述第二定位裝置均包括用于檢測螺絲孔的光線傳感器及轉動裝置,所述第一定位裝置的光線傳感器和所述第二定位裝置的光線傳感器分別安裝在工作通道對應軸承外側的不同位置上,所述轉動裝置包括轉盤和驅動所述轉盤轉動的驅動機構,所述光線傳感器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輸入端連接,所述驅動機構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輸出端連接;所述測量裝置包括第一測量裝置和第二測量裝置,所述第一測量裝置和所述第二測量裝置均包括測量卡尺及安裝在所述測量卡尺上的內徑測量探頭,所述內徑測量探頭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輸入端連接;以軸承的輸送方向為前,以與軸承的輸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為后,所述工作通道上向前依次設有準備工位、第一定位工位、第一測量工位、第二定位工位及第二測量工位,所述第一定位工位、第一測量工位、第二定位工位和第二測量工位均為可活動的圓形平臺,所述第一定位工位、第一測量工位、第二定位工位和第二測量工位下方分別設置有其活塞桿可在豎直方向上下伸縮的伸縮氣缸,各個伸縮氣缸的活塞桿與相應的所述圓形平臺的底部接觸,所述第一定位裝置安裝在所述第一定位工位上,所述第一測量裝置安裝在所述第一測量工位上,所述第二定位裝置安裝在所述第二定位工位上,所述第二測量裝置安裝在所述第二測量工位上。
[0006]所述工作通道上還設置有返工工位,所述返工工位設置在所述第二測量工位的前方,所述返工工位上安裝有將軸承推出所述工作通道的推出機構,所述推出機構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輸出端連接。
[0007]以兩條工作通道相對的方向為內,以兩條工作通道相背離的方向為外,所述推送裝置設置在所述工作通道的內側,所述推送裝置包括多塊沿所述工作通道的推送方向均勻設置的推送板,相鄰的所述推送板之間的間距相等,所述推送板所處的平面與水平面平行,所述推送板朝向所述工作通道的一端上設置有用以卡住軸承的卡槽,各個推送板固定在驅動其前后移動、靠近或者遠離所述工作通道移動的二維移動臺上,所述二維移動臺連接有驅動其靠近或遠離所述工作通道移動的第一氣缸以及驅動其沿著所述工作通道前后移動的第二氣缸。
[0008]所述推送板的數量為5塊,各個推送板與所述工作通道上的準備工位、第一定位工位、第一測量工位、第二定位工位及第二測量工位的位置一一對應設置。
[0009]所述第一定位裝置和所述第二定位裝置還包括可套設于軸承內的定位部,所述定位部分別安裝在所述第一定位工位和所述第二定位工位的正上方,所述定位部的形狀與所述軸承的外形相配合。
[0010]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對軸承的內徑測量前,需要避開軸承的螺絲孔或者油孔,否則測量的內徑不準確,同時也容易導致螺絲孔發(fā)生破裂的現象,因此需要第一定位裝置對軸承的螺絲孔或者油孔進行定位。以軸承的螺絲孔為例進行說明,第一定位工位、第一測量工位、第二定位工位和第二測量工位下方分別設置有其活塞桿可在豎直方向上下伸縮的伸縮氣缸,可將軸承向上移動,使得軸承的螺絲孔能夠被光線傳感器檢測到,或者測量卡尺能夠伸到軸承內部。當推送裝置將軸承輸送到第一定位工位上時,伸縮氣缸工作,轉盤和軸承一同向上移動,使得軸承的螺絲孔的高度與光線傳感器的高度大致平齊,如果光線傳感器感應到軸承的螺絲孔的位置,將信號發(fā)送給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接收信號后控制驅動機構工作,驅動機構驅動轉盤的轉動,使得軸承轉動一定角度,接著推送裝置將軸承輸送到第一測量工位上,進行第一次內徑的測量,如果第一定位工位上的光線傳感器沒有感應到軸承的螺絲孔的位置,則推送裝置直接將軸承輸送到第一測量工位上,完成第一次內徑的測量;接著推送裝置將軸承輸送到第二定位工位上,如果光線傳感器感應到軸承的螺絲孔的位置,將信號發(fā)送給控制系統(tǒng),控制系統(tǒng)接收信號后控制驅動機構工作,驅動機構驅動轉盤的轉動,使得軸承再轉動一定角度,直至光線傳感器沒有感應到軸承的螺絲孔的位置,最后推送裝置將軸承輸送到第二測量工位上,進行第二次內徑的測量。
[0011]本實用新型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使用時,需將軸承外圈放置在其中一條工作通道上,將軸承內圈放置在另一條工作通道上,能夠實現自動對軸承外圈和軸承內圈的內徑分別進行測量,且經過兩次測量,測量結果的精確度較高。
[0012]進一步,所述工作通道上還設置有返工工位,所述返工工位設置在所述第二測量工位的前方,所述返工工位上安裝有推出機構,所述推出機構與所述控制系統(tǒng)的輸出端連接,控制系統(tǒng)將兩次測量的軸承的內徑結果經過比較,如果超過允許的誤差范圍,則控制推出機構工作,將不合格的軸承移出工作通道。
[0013]進一步,所述第一定位裝置和所述第二定位裝置還包括可套設于軸承內的定位部,軸承在轉盤的帶動下轉動時,定位部可防止軸承被轉出工作通道外。
【附圖說明】
[0014]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工作通道和推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2為本實用新型中定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6]圖3為本實用新型中測量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0017]圖4為本實用新型中推出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5為本實用新型中第一氣缸和第二氣缸的結構示意圖。
[0019]圖中:
[0020]工作通道10和20準備工位201
[0021]第一定位工位 202第一測量工位203
[0022]第二定位工位 204第二測量工位205
[0023]返工工位206第一定位裝置I
[0024]定位部11光線傳感器12
[0025]轉盤2第一測量裝置3
[0026]測量卡尺31內徑測量探頭32
[0027]伸縮氣缸4推出機構5
[0028]推出爪51推出氣缸52
[0029]推送板6卡槽61
[0030]二維移動臺 7第一氣缸71
[0031]第二氣缸72滑座8
【具體實施方式】
[0032]為了進一步解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來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闡述。
[0033]一種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兩條互相平行的工作通道,其中一條為輸送軸承外圈的工作通道10,另一條為輸送軸承內圈的工作通道20。
[0034]該自動測量軸承內徑的結構還包括用以輸送各條工作通道上的軸承外圈(或軸承內圈)的推送裝置,用以定位軸承外圈(或軸承內圈)螺絲孔的定位裝置、用以測量定位后的軸承外圈(或軸承內圈)內徑的測量裝置及控制系統(tǒng),工作通道、推送裝置、定位裝置和測量裝置一一對應設置。
[0035]下面以輸送軸承內圈的工作通道為例進行詳細說明,定位裝置包括第一定位裝置I和第二定位裝置,第一定位裝置I和第二定位裝置均包括可套設于軸承內圈內的定位部11、光線傳感器12及轉動裝置,如圖1-圖3所示,定位部11的形狀與軸承內圈的外形相配合,轉動裝置包括轉盤2和驅動轉盤2轉動的驅動機構,光線傳感器12與控制系統(tǒng)的輸入端連接,光線傳感器12通過光線的明暗變化感應螺絲孔的存在,之后將感應到的光信號傳送給控制系統(tǒng),驅動機構與控制系統(tǒng)的輸出端連接;測量裝置包括第一測量裝置和第二測量裝置,第一測量裝置3和第二測量裝置均包括測量卡尺31及安裝在測量卡尺31上的內徑測量探頭32,內徑測量探頭32與控制系統(tǒng)的輸入端連接。
[0036]以軸承內圈的輸送方向為前,以與軸承內圈的輸送方向相反的方向為后,以兩條工作通道相對的方向為內,以兩條工作通道相背離的方向為外,工作通道20上向前依次設有準備工位201、第一定位工位202、第一測量工位203、第二定位工位204、第二測量工位205及返工工位206,第一定位工位202、第一測量工位203、第二定位工位204和第二測量工位205均為可活動的圓形平臺,第一定位工位202、第一測量工位203、第二定位工位204及第二測量工位205的正下方分別設置有其活塞桿可在豎直方向上下伸縮的伸縮氣缸4,各個伸縮氣缸4的活塞桿與工作通道20上的相應圓形平臺的底部接觸,且各個伸縮氣缸4的動作同步進行。第一定位工位202和第二定位工位204的伸縮氣缸4的活塞桿向上伸出,可將轉盤2和軸承內圈向上推頂,使得軸承內圈的螺絲孔的高度與光線傳感器12的高度平齊,從而能夠被光線傳感器12檢測到,第一測量工位203和第二測量工位205的伸縮氣缸4的活塞桿向上伸長,使得測量卡尺31能夠伸到軸承內圈的內部,從而進行軸承內圈的內徑的測量。
[0037]第一定位裝置I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