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0751855閱讀:625來源:國知局
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包括上位監(jiān)控機和與上位監(jiān)控機進行通信的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包括測試機架、對被測試氣瓶進行加壓的加壓裝置、安裝在測試機架上的測試箱、供被測試氣瓶平穩(wěn)放置并能將被測試氣瓶平移至測試機架前側(cè)的測試小車和位于測試機架一側(cè)的測試操作臺與控制柜,測試機架包括下部支撐架、平移支架和豎向吊裝架,測試操作臺包括水平操作臺和多個稱重裝置。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完成多個碳纖維氣瓶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同步測試過程,且測試精度較高,能將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同步上傳至上位監(jiān)控機。
【專利說明】
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 本實用新型屬于氣瓶檢測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是設(shè)及一種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 力測試系統(tǒng)。
【背景技術(shù)】
[0002] 氣瓶是一種承受壓力的容器,其生產(chǎn)過程的最后工序是要進行水壓測試(也稱水 壓試驗,詳見《氣瓶水壓試驗方法》國家標(biāo)準(zhǔn)GB/T9251 -1997 ),W測量在水壓作用下的變形 量和承壓能力,并W此判斷氣瓶的質(zhì)量是否合格。并且,實際使用過程中也需定期對氣瓶進 行檢測,檢測項目包括氣瓶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氣密性等。其中,對氣瓶的變形量與承壓 能力進行測試時,采用水壓測試方法(也稱水壓試驗方法)。目前,所采用的水壓試驗方法主 要有量管法和稱重法,其中稱重法的應(yīng)用比較廣泛。
[0003] 碳纖維氣瓶屬于復(fù)合氣瓶,其采用金屬內(nèi)膽,通過外面纏繞碳纖維并經(jīng)高溫固化 加工而成,耐壓可達(dá)到30MPa。相比金屬氣瓶(無縫鋼瓶等),碳纖維氣瓶具有更好的性能,且 重量減輕了50% W上,操作使用更加輕松,尤其是深層地下(如礦井等、石油石化等)危險區(qū) 域遇到救護情況或嚴(yán)重災(zāi)害情況下使用時更為方便。另外,復(fù)合氣瓶也是電的不良導(dǎo)體,并 且復(fù)合氣瓶在侵蝕和腐蝕場合下呈現(xiàn)中和性,因而使用更加安全。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和實際使 用規(guī)范要求,必須對氣瓶進行定期水壓試驗,水壓試驗完成后必須對氣瓶進行烘干處理,保 證其潔凈干燥,W方便使用。但現(xiàn)如今,市面上還未出現(xiàn)一套能對碳纖維氣瓶的變形量與承 壓能力進行測試的專用測試設(shè)備,并且現(xiàn)有的氣瓶水壓試驗裝置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使用操 作不便、測試效率低、測試精度低等缺陷和不足。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shù)中的不足,提供一種碳纖 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結(jié)構(gòu)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 能簡便、快速完成多個碳纖維氣瓶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同步測試過程,并且測試精度較高, 能將測試結(jié)果同步上傳至上位監(jiān)控機。
[000引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 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位監(jiān)控機、多個查詢主機和與上位監(jiān)控機進行通信 的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多個所述查詢主機均與上位監(jiān)控機進行雙向通信;
[0006]所述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包括測試機架、對被測試氣瓶進行加壓的加 壓裝置、安裝在測試機架上的測試箱、供多個被測試氣瓶平穩(wěn)放置并能將被測試氣瓶平移 至測試機架前側(cè)的測試小車和位于測試機架一側(cè)的測試操作臺與控制柜,裝于測試小車上 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所述被測試氣瓶為碳纖維氣瓶,所述碳纖維氣瓶 的瓶口上裝有密封接頭;所述控制柜包括柜體和布設(shè)在所述柜體內(nèi)的電子線路板,所述電 子線路板上設(shè)置有主控器和與主控器連接的時鐘電路,所述柜體的外側(cè)壁上設(shè)置有與主控 器連接的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和顯示單元;所述主控器W有線或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監(jiān)控機進行 通信;
[0007] 所述測試機架為巧車式機架;所述巧車式機架包括下部支撐架、位于所述下部支 撐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進行前后移動的平移支架和能在豎直面上進行上下移動的豎向 吊裝架,所述豎向吊裝架安裝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撐架包括左右兩個對稱布設(shè) 的承重支架,兩個所述承重支架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上部均安裝有一個供所述平移支架 前后移動的平移軌道,兩個所述平移軌道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兩 個所述平移軌道呈平行布設(shè);所述豎向吊裝架包括一個能在豎直面上進行上下移動的上支 架、位于上支架正下方的安裝座、多個均安裝在安裝座上的豎向連接管和多個分別與多個 所述豎向連接管連接的第二分支加壓管,所述上支架和安裝座均呈水平布設(shè);多個所述第 二分支加壓管分別布設(shè)在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的正上方,每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的底端 均與位于其下方的豎向連接管上端連接,且每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 上;每個所述豎向連接管底部均裝有一個用于與密封接頭進行連接的連接接頭;所述上支 架和安裝座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上支架與平移軌道呈垂直布設(shè);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兩個 帶動上支架進行上下移動的豎向提升架,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兩個所述 豎向提升架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對稱布設(shè),所述上支架的左右兩 側(cè)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上;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的底部均安裝有一個能沿平移 軌道前后移動的滑移座,所述滑移座安裝于平移軌道上;兩個所述承重支架的后側(cè)上部均 設(shè)置有一個帶動滑移座進行前后移動的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位于滑 移座后側(cè)且其與滑移座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和豎向連接管的數(shù)量相同且二 者均為剛性管;
[0008] 所述測試箱包括一個安裝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之間后側(cè)的水槽和多個均布設(shè)于 水槽內(nèi)的水套,多個所述水套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所述水槽呈水平布設(shè),且 多個所述水套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每個所述水套均為上部開口的圓柱形套體;所述測 試小車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之間前側(cè),且測試小車位于水槽前側(cè);
[0009] 所述水套的數(shù)量與豎向連接管的數(shù)量相同;每個所述豎向連接管上均同軸套裝有 一個對水套的上部開口進行封堵的上壓蓋,多個所述水套的布設(shè)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上壓 蓋的布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yīng);多個所述上壓蓋均布設(shè)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裝座下方, 所述安裝座上安裝有帶動多個所述上壓蓋進行上下移動的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多個所述上壓蓋 均與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連接;
[0010] 所述加壓裝置包括主加壓管、與供水裝置連接的供水管、與供氣裝置連接的供氣 管、多個分別與主加壓管的出口連接的第一分支加壓管和一個與主加壓管的出口連接的水 槽供水管,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的數(shù)量與第二分支加壓管的數(shù)量相同;多個所述第一分支 加壓管的出口分別與多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的上端連接,每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上均 裝有第一電磁閥和第一壓力檢測單元;所述供水管和供氣管的出口均與主加壓管的進口連 接,所述主加壓管上安裝有電液增壓累;所述水槽供水管上裝有第二電磁閥,所述水槽底部 裝有水槽排水管,所述水槽排水管上裝有水溫檢測單元;
[0011] 所述測試操作臺包括水平操作臺和多個均布設(shè)在水平操作臺上的稱重裝置,所述 稱重裝置的數(shù)量與水套的數(shù)量相同;每個所述稱重裝置上均平放有一個水容器;每個所述 水套底部均伸出至水槽外側(cè),且每個所述水套的底部均開有一個下開口,多個所述水套的 下開口分別通過多個第一排水管與多個所述水容器連接;每個所述第一排水管上均裝有一 個第四控制閥.
[0012] 所述水溫檢測單元和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均與主控器連接;所述第一電磁 閥、第二電磁閥和第四控制閥均由主控器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器連接;所述電液增壓累 由主控器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連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兩個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和 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均由主控器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器連接。
[0013]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每個所述上壓蓋上均裝 有排氣管,所述排氣管上裝有排氣開關(guān)。
[0014]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每個所述水套的下開口 均裝有一個與排水通道連接的第二排水管,每個所述第二排水管上均裝有一個第五控制 閥;所述供水裝置分別通過多個注水管與多個所述水套的下開口連接,每個所述注水管上 均裝有一個第六控制閥;所述第五控制閥和第六控制閥均由主控器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 器連接。
[0015]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水 槍和與所述供水裝置的供水口連接的蓄能器,所述主加壓管的進口與蓄能器的出口連接; 多個所述注水管的進口均通過第二連接管與所述水槍的出水口連接,所述水槍的進水口與 蓄能器的出口連接。
[0016]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測試小車包括車架、 多個分別供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放置的氣瓶放置架、安裝在車架內(nèi)側(cè)中上部的水平托板和 多個均安裝在所述車架底部的行走輪,所述車架呈水平布設(shè);所述氣瓶放置架的數(shù)量與水 套的數(shù)量相同,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布設(shè)于同一水平面上;多個所述 氣瓶放置架的布設(shè)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水套的布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yīng);每個所述氣瓶放置架均 包括一個上限位板、一個位于上限位板正下方的下限位板和多個分別支撐于上限位板與下 限位板之間的支撐桿,所述上限位板和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的中部均開有一個供被測試氣 瓶放置的圓形通孔,每個所述支撐桿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水平托 板上,所述上限位板、下限位板和水平托板上均開有多個供支撐桿安裝的安裝孔。
[0017]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車架為長方體車架; 所述長方體車架包括上框架和位于上框架正下方的下框架,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的結(jié)構(gòu)和 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矩形框架;所述上框架和下框架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之間通過四個 豎向支撐柱進行連接,四個豎向支撐柱分別支撐于上框架的四個頂角下方;多個所述氣瓶 放置架的上限位板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的下限位板均位于同一水 平面上;所述車架的上部后側(cè)設(shè)置有水平推把。
[0018]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分 兩列進行布設(shè),每列所述豎向連接管均包括多個由前至后布設(shè)的豎向連接管,兩列所述豎 向連接管呈左右對稱布設(shè);所述安裝座包括上部支座和兩個分別安裝在上部支座左右兩側(cè) 下方的下壓座,兩個所述下壓座分別布設(shè)于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的正上方;每個所述豎向 連接管上均同軸套裝有一個對上壓蓋進行下壓的下壓套管,所述下壓套管位于下壓座下 方,所述下壓套管的上端安裝在下壓座上且其下端與上壓蓋連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的數(shù) 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下壓座上。
[0019]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 二氣缸,兩個所述第二氣缸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兩個所述第二 氣缸的上部均安裝在上部支座上且二者的下端分別與兩個所述下壓座連接。
[0020]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 為第一氣缸,所述第一氣缸呈水平布設(shè)且兩個所述第一氣缸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
[0021] 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均為第Ξ氣缸,兩個所述第Ξ氣缸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 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
[0022] 上述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是: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與 供氣管連接的第Ξ連接管和Ξ個分別與第Ξ連接管的出口連接的分支管,Ξ個所述分支管 的出口分別與Ξ個電磁換向閥的進口連接;Ξ個所述分支管分別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 管和第Ξ分支管,Ξ個所述電磁換向閥均為氣動電磁換向閥且Ξ者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分支 管、第二分支管和第Ξ分支管連接的第一電磁換向閥、第二電磁換向閥和第Ξ電磁換向閥, 所述第一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氣缸連接,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的 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二氣缸連接,所述第Ξ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 所述第Ξ氣缸連接。
[0023] 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具有W下優(yōu)點:
[0024] 1、所采用的測試機架結(jié)構(gòu)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投入成本較低。
[0025] 2、所采用的測試機架為巧車式機架,整體采用不誘鋼框架結(jié)構(gòu),并且結(jié)構(gòu)緊湊、占 用空間小。
[0026] 3、所采用的測試機架使用操作簡便且使用效果好,被測試氣瓶的吊裝、水套上壓 蓋的壓緊和被測試氣瓶工位移位工作均采用無桿氣缸組成的二維巧車式機架完成,結(jié)構(gòu)設(shè) 計合理且控制簡便,操作過程易于控制。測試機架吊裝氣瓶安全可靠、移位平穩(wěn)。
[0027] 4、所采用的測試箱結(jié)構(gòu)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加工制作簡便、使用效果好,包括一個水 槽和多個均布設(shè)于水槽內(nèi)的水套,通過水槽對水套內(nèi)水溫進行控制,同時水槽與水套內(nèi)相 互隔離,互不影響,能有效保障變形量與承壓能力的測試準(zhǔn)確性。
[0028] 5、所采用的加壓裝置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合理、使用操作簡便且加壓效果好,能實現(xiàn)多個被 測試氣瓶的同步加壓,并且各氣瓶的加壓管路相互獨立加壓過程互不影響。氣瓶承壓實驗 過程中的保壓、泄壓操作,由人工在操作臺前完成,遠(yuǎn)離氣瓶。
[0029] 6、整體結(jié)構(gòu)簡單、拆裝簡便且使用操作簡便,能同步完成多個氣瓶的變形量及承 壓測試過程,并且被測試氣瓶的數(shù)量可調(diào),靈活性強。
[0030] 7、自動化程度高、測試效率高且省工省時,并且能簡便進行泄壓,可保證設(shè)備安 全。
[0031] 8、所采用的測試小車結(jié)構(gòu)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加工制作及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 好,能供多個呈豎直向布設(shè)的被測試氣瓶平穩(wěn)放置,并能簡便、快速對多個被測試氣瓶進行 平移,通過多個氣瓶放置架對各被測試氣瓶進行限位,確保被測試氣瓶始終處于豎直狀態(tài)。
[0032] 9、使用效果好且測試精度高,測驗過程中,通過主控器自動記錄變形量與承壓能 力測試結(jié)果,所記錄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包括加壓試驗過程中水溫檢測單元所檢 測的水溫信息、各壓力檢測單元所檢測的壓力信息、各稱重裝置輸出的初始稱重值、保壓后 稱重值與泄壓后稱重值W及計算得出的各被測試氣瓶的全變形量、殘余變形量、殘余變形 率和彈性變形量,所記錄數(shù)據(jù)全面且能實現(xiàn)同步自動記錄,并且數(shù)據(jù)后期查詢簡便。同時, 能將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同步上傳至上位監(jiān)控機。
[0033] 10、測試方法步驟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實現(xiàn)方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快速完成多個 碳纖維氣瓶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同步測試過程,并且測試精度較高,測試過程安全、可靠。
[0034]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jié)構(gòu)簡單、設(shè)計合理且使用操作簡便、使用效果好,能簡便、 快速完成多個碳纖維氣瓶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同步測試過程,并且測試精度較高,能將測 試結(jié)果同步上傳至上位監(jiān)控機。
[0035] 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shù)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xì)描述。
【附圖說明】
[0036] 圖1為本實用新型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的使用狀態(tài)參考圖。
[0037] 圖2為本實用新型測試機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8] 圖3為本實用新型測試小車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39] 圖4為本實用新型測試小車的上部結(jié)構(gòu)示意圖。
[0040] 圖5為本實用新型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的氣路與水路原理圖。
[0041]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電路原理框圖。
[0042] 圖7為采用本實用新型對碳纖維氣瓶進行變形量及承壓能力測試時的方法流程框 圖。
[0043] 附圖標(biāo)記說明:
[0044] 1-測試機架. 1-1一承重支架. 1-2 一平移軌道.
[004引 1-3-豎向提升架. 1-4-上支架. 1-5一安裝座.
[0046] 1-51-上部支座. 1-52-下壓座. 1-6-豎向連接管;
[0047] 1-7-連接接頭; 1-8-第二分支加壓管;1-9-滑移座;
[004引 1-10-上壓蓋; 1-11-水套; 1-12-水槽;
[0049] 1-13-第一氣缸; 1-14 一第二氣缸. 1-15 一下壓套管.
[0050] 1-16-第一排水管; 1-17一第四控制閥. 1-18一第二排水管.
[0051] 1-19-第五控制閥; 1-20-第六控制閥; 1-21-排氣管;
[0052] 1-22-排氣開關(guān); 1-23-水溫檢測單元; 1-24-第Ξ氣缸;
[0053] 2-被測試氣瓶; 3-測試小車; 3-1-行走輪;
[0054] 3-2-氣瓶放置架; 3-21-上限位板; 3-22-支撐桿;
[00巧]3-23-上限位螺母; 3-24-第一限位螺母;
[0056] 3-25-第二限位螺母; 3-26-下限位板; 3-3-車架;
[0057] 3-31-上框架; 3-32-下框架; 3-33-豎向支撐柱;
[005引 3-4-水平托板; 3-5-豎向支桿; 3-6-水平推把;
[0059] 4-測試操作臺; 4-1-水平操作臺; 4-2-水容器;
[0060] 4-3-稱重裝置; 5-密封接頭; 6-1-主加壓管;
[0061] 6-2-第一分支加壓管; 6-3-第一電磁閥;
[0062] 6-4-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5-供水管; 6-6-供氣管;
[0063] 6-7-電液增壓累; 6-8-第一控制閥; 6-9-第二控制閥;
[0064] 6-10-水槽供水管; 6-11-第二電磁閥; 6-12-蓄能器;
[00巧]6-13-第一連接管; 6-14-第一空氣過濾器;
[0066] 6-15-主排水管; 6-16-第二壓力檢測單元;
[0067] 6-17-第一減壓閥; 6-18-第二空氣過濾器;
[006引 6-19-壓力表; 6-20-第Ξ控制閥;
[0069] 6-21-第Ξ壓力檢測單元; 6-22-水槽排水管;
[0070] 6-23-第Ξ連接管; 6-24-分支管; 6-25-電磁換向閥;
[0071] 6-26-第二減壓閥; 6-27-第四壓力檢測單元;
[0072] 6-28-第Ξ空氣過濾器;6-29-第Ξ電磁閥;
[0073] 7-1-主控器; 7-2-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 7-3-顯示單元;
[0074] 7-4-串行通信接口; 7-5-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 7-6-時鐘電路;
[007引 8-水源; 9-氣源; 10-上位監(jiān)控機;
[0076] 11-查詢主機。
【具體實施方式】
[0077] 如圖1、圖6所示,本實用新型包括上位監(jiān)控機10、多個查詢主機11和與上位監(jiān)控機 10進行通信的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多個所述查詢主機11均與上位監(jiān)控機10進 行雙向通信。
[0078] 所述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包括測試機架1、對被測試氣瓶2進行加壓的 加壓裝置、安裝在測試機架1上的測試箱、供多個被測試氣瓶2平穩(wěn)放置并能將被測試氣瓶2 平移至測試機架1前側(cè)的測試小車3和位于測試機架1 一側(cè)的測試操作臺4與控制柜,裝于測 試小車3上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所述被測試氣瓶2為碳纖維氣瓶,所述 碳纖維氣瓶的瓶口上裝有密封接頭5。所述控制柜包括柜體和布設(shè)在所述柜體內(nèi)的電子線 路板,所述電子線路板上設(shè)置有主控器7-巧日與主控器7-1連接的時鐘電路7-6,所述柜體的 外側(cè)壁上設(shè)置有與主控器7-1連接的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7-2和顯示單元7-3。所述主控器7-1W有 線或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監(jiān)控機10進行通信。
[0079] 所述測試機架1為巧車式機架。如圖2所示,所述巧車式機架包括下部支撐架、位于 所述下部支撐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進行前后移動的平移支架和能在豎直面上進行上下 移動的豎向吊裝架,所述豎向吊裝架安裝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撐架包括左右兩 個對稱布設(shè)的承重支架1-1,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上部均安裝有一 個供所述平移支架前后移動的平移軌道1-2,兩個所述平移軌道1-2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均 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兩個所述平移軌道1-2呈平行布設(shè)。所述豎向吊裝架包括一個能在豎 直面上進行上下移動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裝座1-5、多個均安裝在安裝 座1-5上的豎向連接管1-6和多個分別與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連接的第二分支加壓管1- 8,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裝座1-5均呈水平布設(shè)。多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分別布設(shè)在多 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的正上方,每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的底端均與位于其下方的豎 向連接管1-6上端連接,且每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上部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個所 述豎向連接管1-6底部均裝有一個用于與密封接頭5進行連接的連接接頭1-7。所述上支架 1-4和安裝座1-5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上支架1-4與平移軌道1-2呈垂直布設(shè);所述平移支架包 括左右兩個帶動上支架1-4進行上下移動的豎向提升架1-3,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均呈 豎直向布設(shè),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對 稱布設(shè),所述上支架1-4的左右兩側(cè)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上。兩個所述豎向 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裝有一個能沿平移軌道1-2前后移動的滑移座1-9,所述滑移座1-9安 裝于平移軌道1-2上。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側(cè)上部均設(shè)置有一個帶動滑移座1-9進行 前后移動的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位于滑移座1-9后側(cè)且其與滑移座 1-9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和豎向連接管1-6的數(shù)量相同且二者均為剛性 管。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和豎向連接管1-6均為不誘鋼管,所述第二分支加 壓管1-8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其為螺旋形。
[0080]所述測試箱包括一個安裝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之間后側(cè)的水槽1-12和多個均 布設(shè)于水槽1-12內(nèi)的水套1-11,多個所述水套1-11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所 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設(shè),且多個所述水套1-11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每個所述水套1-11 均為上部開口的圓柱形套體。所述測試小車3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之間前側(cè),且測試 小車3位于水槽1-12前側(cè)。
[0081 ]所述水套1 -11的數(shù)量與豎向連接管1 -6的數(shù)量相同;每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 -6上均 同軸套裝有一個對水套1-11的上部開口進行封堵的上壓蓋1-10,多個所述水套1-11的布設(shè) 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上壓蓋1-10的布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yīng)。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均布設(shè)于同一 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裝座1-5下方,所述安裝座1-5上安裝有帶動多個所述上壓蓋1-10進 行上下移動的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均與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連接。
[0082] 結(jié)合圖5,所述加壓裝置包括主加壓管6-1、與供水裝置連接的供水管6-5、與供氣 裝置連接的供氣管6-6、多個分別與主加壓管6-1的出口連接的第一分支加壓管6-2和一個 與主加壓管6-1的出口連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數(shù)量與第二分支 加壓管1-8的數(shù)量相同;多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出口分別與多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 管1-8的上端連接,每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均裝有第一電磁閥6-3和第一壓力檢測 單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氣管6-6的出口均與主加壓管6-1的進口連接,所述主加壓管 6- 1上安裝有電液增壓累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裝有第二電磁閥6-11,所述水槽1-12 底部裝有水槽排水管6-22,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裝有水溫檢測單元1-23。
[0083] 所述測試操作臺4包括水平操作臺4-1和多個均布設(shè)在水平操作臺4-1上的稱重裝 置4-3,所述稱重裝置4-3的數(shù)量與水套1-11的數(shù)量相同;每個所述稱重裝置4-3上均平放有 一個水容器4-2;每個所述水套1-11底部均伸出至水槽1-12外側(cè),且每個所述水套1-11的底 部均開有一個下開口,多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分別通過多個第一排水管1-16與多個所 述水容器4-2連接;每個所述第一排水管1-16上均裝有一個第四控制閥1-17。
[0084] 如圖6所示,所述水溫檢測單元1-23和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均與主控器 7- 1連接;所述第一電磁閥6-3、第二電磁閥6-11和第四控制閥1-17均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 且其均與主控器7-1連接;所述電液增壓累6-7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7-1連 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兩個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和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均由主控器 7-1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器7-1連接。
[0085]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均裝有一個與排水通道連接的第二排水 管1-18,每個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均裝有一個第五控制閥1-19;所述供水裝置分別通過 多個注水管與多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連接,每個所述注水管上均裝有一個第六控制閥 1-20;所述第五控制閥1-19和第六控制閥1-20均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器7-1 連接。
[0086]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上壓蓋1-10上均裝有排氣管1-21,所述排氣管1-21上裝有 排氣開關(guān)1-22。所述排氣開關(guān)1-22與主控器7-1連接。
[0087]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分兩列進行布設(shè),每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 均包括多個由前至后布設(shè)的豎向連接管1-6,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呈左右對稱布設(shè);所 述安裝座1-5包括上部支座1-51和兩個分別安裝在上部支座1-51左右兩側(cè)下方的下壓座1- 52,兩個所述下壓座1-52分別布設(shè)于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的正上方;每個所述豎向連接 管1-6上均同軸套裝有一個對上壓蓋1-10進行下壓的下壓套管1-15,所述下壓套管1-15位 于下壓座1-52下方,所述下壓套管1-15的上端安裝在下壓座1-52上且其下端與上壓蓋1-10 連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下壓 座1-52上。實際使用時,下壓座1-52通過下壓套管1-15對上壓蓋1-10進行下壓。
[0088] 如圖5所示,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與所述供水裝置的供水口連接的蓄 能器6-12,所述主加壓管6-1的進口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
[0089] 并且,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水槍,多個所述注水管的進口均通過第二連接管與所 述水槍的出水口連接,所述水槍的進水口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通過所述水槍從下至 上向水套1-11內(nèi)注水時,能有效減少水套1-11內(nèi)的氣泡,確保測試精度,并且使用操作簡 便。同時,由于水套1-11內(nèi)采用從下至上的注水方式,能確保水套1-11與水槽1-12內(nèi)的水完 全隔離,進一步確保測試精度。并且,水槽1-12的水位低于水套1-11的上沿口。
[0090] 實際使用時,所述主加壓管6-1的進口通過供水管6-5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 所述供水管6-5上裝有第二壓力檢測單元6-16,所述第二壓力檢測單元6-16與主控器7-1連 接。
[0091] 本實施例中,所述供水裝置的供水口與蓄能器6-12的進口之間通過第一連接管6- 13進行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6-13上裝有第一控制閥6-8,所述第一控制閥6-8由主控器7-1 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7-1連接。并且,所述供水裝置為水源8。
[0092] 實際使用時,所述水槽排水管6-22上裝有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的第Ξ電磁閥6- 29 〇
[0093] 本實施例中,所述供氣裝置為壓力為30MPa的氣源9。所述供氣管6-6上裝有第二控 制閥6-9,所述第二控制閥6-9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7-1連接。
[0094] 本實施例中,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裝于主加壓管6-1上的第Ξ控制閥6-20,所述第 Ξ控制閥6-20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7-1連接。
[0095] 并且,所述供氣管6-6上裝有第Ξ壓力檢測單元6-21,所述第Ξ壓力檢測單元6-21 與主控器7-1連接。
[0096] 所述供氣管6-6上裝有第一減壓閥6-17和第二空氣過濾器6-18。所述第一減壓閥 6-17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7-1連接。所述第一連接管6-13上裝有第一空氣過 濾器6-14,所述第一空氣過濾器6-14與主排水管6-15連接;多個所述第二排水管1-18均與 主排水管6-15連接。
[0097]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加壓管6-1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主加壓管6-1的進口連接 且二者的出口連接;每個所述主加壓管6-1上均安裝有一個所述第Ξ控制閥6-20和一個所 述電液增壓累6-7。并且,兩個所述電液增壓累6-7分別為增壓累GYB1和增壓累GYB2。
[0098] 實際使用時,可根據(jù)具體需要,對主加壓管6-1的數(shù)量進行相應(yīng)調(diào)整。本實施例中, 兩個所述主加壓管6-1為并聯(lián)連接且二者互不影響。
[0099] 本實施例中,所述電子線路板上還設(shè)置有與主控器7-1連接的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7-5, 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均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7-5與主控器7-1連接。并且,所述第二 壓力檢測單元6-16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裝置7-5與主控器7-1連接。
[0100] 本實施例中,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均與主控器7-1連接。
[0101] 如圖6所示,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與主控器7-1之間均通過串行通信接口 7-4進行 連接。
[0102] 本實施例中,所述稱重裝置4-3為電子天平。
[0103] 本實施例中,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二氣缸1-14,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均呈豎 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的上部均安裝在上部支座 1-51上且二者的下端分別與兩個所述下壓座1-52連接。
[0104] 并且,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一氣缸1-13,所述第一氣缸1-13呈水平布設(shè)且 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氣缸1-13為無桿氣缸。
[0105] 實際布設(shè)安裝時,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滑移座1-9的正后方。
[0106]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均為第Ξ氣缸1-24,兩個所述第Ξ氣缸1-24 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
[0107] 如圖5所示,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分別為氣缸SJG1和氣缸SJG2,兩個所述第Ξ氣 缸1-24分別為氣缸ZDG1和氣缸ZDG2,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分別為氣缸PDG1和氣缸PDG2。
[0108] 本實施例中,所述密封接頭5和連接接頭1-7均為快速接頭。
[0109] 如圖2所示,所述上支架1-4與承重支架1-1呈垂直布設(shè)。
[0110] 實際加工時,所述承重支架1-1為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為型鋼框架。所述承重 支架1-1的外側(cè)設(shè)置有外擋板。并且,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的之間后側(cè)設(shè)置有呈豎直向布 設(shè)的后擋板。
[0111] 本實施例中,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呈平行布設(shè),兩個所述平移軌道1-2均與承重 支架1-1呈平行布設(shè)。
[0112] 如圖5所示,所述加壓裝置還包括與供氣管6-6連接的第Ξ連接管6-23和Ξ個分別 與第Ξ連接管6-23的出口連接的分支管6-24,Ξ個所述分支管6-24的出口分別與Ξ個電磁 換向閥6-25的進口連接;Ξ個所述分支管6-24分別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Ξ分支 管,Ξ個所述電磁換向閥6-25均為氣動電磁換向閥且Ξ者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分支管、第二 分支管和第Ξ分支管連接的第一電磁換向閥、第二電磁換向閥和第Ξ電磁換向閥,所述第 一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連接,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的兩 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連接,所述第Ξ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 個所述第Ξ氣缸1-24連接。
[0113] 本實施例中,Ξ個所述電磁換向閥6-25均為Ξ位五通電磁換向閥。每個所述分支 管6-24上均裝有第二減壓閥6-26。
[0114] 同時,所述第Ξ連接管6-23上裝有第四壓力檢測單元6-27,所述第四壓力檢測單 元6-27與主控器7-1連接。
[0115]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Ξ連接管6-23上裝有第Ξ空氣過濾器6-28。
[0116] 實際使用時,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豎向連接管1-6和連接接頭1-7的數(shù)量均相 同且其數(shù)量均為Μ個,其中Μ為正整數(shù)且M=2~8。
[0117] 本實施例中,M=4,4個所述連接接頭1-7分別布設(shè)在一個正方形的四個頂角上。實 際使用時,可根據(jù)具體需要,對Μ的取值大小進行相應(yīng)調(diào)整。
[0118]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數(shù)量為4個且其數(shù)量與第二分支加壓管1- 8的數(shù)量相同。4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第一電磁閥6-3分別為電磁閥JZF1、電 磁閥JZF2、電磁閥JZF3和電磁閥JZF4,4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壓力表6-19分 別為壓力表PZ1、壓力表PZ2、壓力表PZ3和壓力表PZ4。
[0119] 相應(yīng)地,所述第一排水管1-16和第二排水管1-18的數(shù)量均為4個,4個所述第一排 水管1-16上所裝的第四控制閥1-17分別為控制閥STF1、控制閥STF2、控制閥STF3和控制閥 STF4,4個所述第二排水管1-18上所裝的第五控制閥1-19分別為控制閥SF1、控制閥SF2、控 制閥SF3和控制閥SF4。
[0120]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均裝有一個壓力表6-19。
[0121] 如圖3、圖4所示,所述測試小車3包括車架3-3、多個分別供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 放置的氣瓶放置架3-2、安裝在車架3-3內(nèi)側(cè)中上部的水平托板3-4和多個均安裝在所述車 架底部的行走輪3-1,所述車架3-3呈水平布設(shè);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數(shù)量與水套1-11的數(shù) 量相同,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布設(shè)于同一水平面上;每個所述氣瓶 放置架3-2均包括一個上限位板3-21、一個位于上限位板3-21正下方的下限位板3-26和多 個分別支撐于上限位板3-21與下限位板3-26之間的支撐桿3-22,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限 位板3-26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的中部均開有一個供被測試氣瓶2放置的圓形通孔,每個所 述支撐桿3-22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3-21上且其下端均固定在水平托板3-4上,所述上 限位板3-21、下限位板3-26和水平托板3-4上均開有多個供支撐桿3-22安裝的安裝孔。每個 所述氣瓶放置架3-2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
[0122] 本實施例中,所述車架3-3為長方體車架。
[0123] 并且,所述長方體車架包括上框架3-31和位于上框架3-31正下方的下框架3-32, 所述上框架3-31和下框架3-32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矩形框架;所述上框架3-31 和下框架3-32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之間通過四個豎向支撐柱3-33進行連接,四個豎向支撐 柱3-33分別支撐于上框架3-31的四個頂角下方。
[0124] 實際加工時,所述水平托板3-4與四個所述豎向支撐柱3-33均固定連接。
[0125] 本實施例中,所述下框架3-32上設(shè)置有四個對水平托板3-4進行支撐的豎向支桿 3-5,四個所述豎向支桿3-5的上端均固定在水平托板3-4上且其底端均固定在下框架3-32 上。
[0126] 并且,所述下框架3-32由四個水平連桿連接而成,四個所述豎向支桿3-5的底端分 別固定四個所述水平連桿的中部。
[0127]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框架3-31和下框架3-32均為不誘鋼框架,所述豎向支撐柱3- 33為不誘鋼柱體,所述水平托板3-4為不誘鋼板。所述上限位板3-21和下限位板3-26均為不 誘鋼板。
[0128] 實際使用時,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布設(shè)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水套1-11的布 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yīng)。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上限位板3-2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多個所 述氣瓶放置架3-2的下限位板3-26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
[0129] 本實施例中,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數(shù)量為四個。
[0130] 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桿3-22的上下兩端均為螺紋段,所述支撐桿3-22的上端裝 有上限位螺母3-23且其下端裝有第一限位螺母3-24和第二限位螺母3-25,所述第一限位螺 母3-24位于第二限位螺母3-25上方;所述上限位螺母3-23位于上限位板3-21上方,所述第 一限位螺母3-24支撐于下限位板3-26與水平托板3-4之間,所述第二限位螺母3-25位于水 平托板3-4下方。
[0131] 實際加工時,多個所述上限位板3-21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且其分兩列進行布設(shè), 每列所述上限位板3-21均包括多個由前至后布設(shè)的上限位板3-21,每列所述上限位板3-21 中的多個所述上限位板3-21均呈均勻布設(shè);多個所述下限位板3-26與上限位板3-21的結(jié)構(gòu) 和尺寸均相同。
[0132]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限位板3-21為正方形平板。
[0133] 本實施例中,每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中所包括支撐桿3-22的數(shù)量均為四個,四個 所述支撐桿3-22分別支撐于上限位板3-21的四個頂角上。
[0134] 并且,所述上限位板3-21的數(shù)量為四個,四個所述上限位板3-21分別布設(shè)在一個 正方形的四個頂點上。
[0135] 同時,為平推簡便,所述車架3-3的上部后側(cè)設(shè)置有水平推把3-6。
[0136] 實際進行裝車時,將多個內(nèi)部注滿水并加蓋密封接頭1的被測試氣瓶2分別由上至 下放入測試小車3的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內(nèi)即可,使用操作非常簡便。
[0137] 如圖7所示,采用本實用新型對碳纖維氣瓶進行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時,包括W 下步驟:
[0138] 步驟一、測試前準(zhǔn)備工作,過程如下:
[0139] 步驟101、氣瓶注水及裝車靜置:向被測試氣瓶2內(nèi)注滿水并加蓋密封接頭5,再將 被測試氣瓶2裝于測試小車3上,靜置8小時W上;
[0140] 步驟102、測試小車推至吊裝工位:將裝有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的測試小車3平推 至吊裝工位,此時測試小車3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之間前側(cè)且其位于水槽1-12前側(cè);
[0141] 步驟103、初始稱重值記錄:對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的初始稱重值分別進行記錄;
[0142] 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中第i個稱重裝置4-3的初始稱重值記作mio,其中i為正整數(shù) 且i = l、2、…、Μ,Μ為稱重裝置4-3的數(shù)量;
[0143] 步驟二、氣瓶吊裝:通過主控器7-1控制兩個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將所述平移 支架與所述豎向吊裝架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裝工位,再將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分別吊裝于 所述豎向吊裝架下方,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其上所裝的密封接頭5分別 與多個所述連接接頭1-7鎖緊連接;此時,所述豎向吊裝架位于水槽1-12前側(cè)且其位于步驟 102中所述測試小車3上方;
[0144] 步驟Ξ、氣瓶移至測試工位:通過主控器7-1控制兩個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將 所述平移支架、所述豎向吊裝架與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同步向后平移至測試工位;此時, 吊裝于所述豎向吊裝架下方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分別位于水槽1-12內(nèi)多個所述水套1- 11的正上方;
[0145] 步驟四、加壓試驗:過程如下:
[0146] 步驟401、氣瓶下放及水套上壓蓋壓緊密封:通過主控器7-1控制兩個所述豎向提 升架1-3,對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同步進行豎直下放并分別浸入多個所述水套1-11內(nèi);再 通過主控器7-1控制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對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同步進行下壓,并將多個所 述上壓蓋1-10分別壓緊固定在多個所述水套1-11上,完成多個所述水套1-11的密封過程;
[0147] 步驟402、加壓:打開各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第一電磁閥6-3與各第一排水 管1-16上所裝的第四控制閥1-17,再啟動電液增壓累6-7且通過電液增壓累6-7對多個所述 被測試氣瓶2分別進行加壓,直至將各被測試氣瓶2均加壓至預(yù)先設(shè)定的測試壓力值;加壓 過程中,通過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對各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管內(nèi)壓力分別進行 實時檢測,并將檢測結(jié)果同步傳送至主控器7-1;
[0148] 步驟403、保壓:步驟402中加壓完成后,關(guān)閉電液增壓累6-7與各第一分支加壓管 6-2上所裝的第一電磁閥6-3,并按照預(yù)先設(shè)計的保壓時間,對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分別進 行保壓;保壓過程中,通過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對各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管內(nèi) 壓力分別進行實時檢測,并將檢測結(jié)果同步傳送至主控器7-1;
[0149] 步驟404、保壓后稱重值記錄:步驟403中保壓過程完成時,對此時多個所述稱重裝 置4-3的稱重值分別進行記錄,且此時各稱重裝置4-3的稱重值均為保壓后稱重值;
[0150] 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中第i個稱重裝置4-3的保壓后稱重值記作mu;
[0151] 步驟405、泄壓:步驟403中保壓過程完成后,打開各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 第一電磁閥6-3,對各被測試氣瓶2分別進行泄壓;
[0152] 步驟406、泄壓后稱重值記錄:步驟405中泄壓過程完成后,對此時多個所述稱重裝 置4-3的稱重值分別進行記錄,且此時各稱重裝置4-3的稱重值均為泄壓后稱重值;
[0153] 多個所述稱重裝置4-3中第i個稱重裝置4-3的泄壓后稱重值記作mi2;
[0154] 步驟407、氣瓶起吊并向前平移至吊裝工位:先通過主控器7-1控制所述壓緊驅(qū)動 機構(gòu),對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同步進行上提;再通過主控器7-1控制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 3,對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同步進行豎直上提并從多個所述水套1-11內(nèi)提出;之后,通過主 控器7-1控制兩個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將所述平移支架、所述豎向吊裝架與多個所述被 測試氣瓶2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裝工位;
[0155] 步驟五、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上傳:所述主控器7-1將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 試結(jié)果同步傳送至上位監(jiān)控機10。
[0156]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加壓試驗之前,還需通過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7-2輸入當(dāng)前進行變 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的編號。
[0157] 所述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包括步驟103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初始稱 重值、步驟404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保壓后稱重值、步驟406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 的泄壓后稱重值、當(dāng)前完成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的編號和時鐘 電路7-6記錄的測試時間(具體是步驟405中泄壓完成時間)。
[0158] 所述上位監(jiān)控機10接收到主控器7-1上傳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后,人工 根據(jù)步驟103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初始稱重值、步驟404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保 壓后稱重值和步驟406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泄壓后稱重值,計算得出各被測試氣瓶2 的全變形量、殘余變形量、殘余變形率和彈性變形量。
[0159] 本實施例中,所述上位監(jiān)控機10和多個所述查詢主機11均為PC機,且每個所述查 詢主機11與上位監(jiān)控機10之間均通過局域網(wǎng)進行雙向通信,因而通過查詢主機11能對上位 監(jiān)控機10接收到的主控器7-1上傳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結(jié)果進行簡便、快速查詢。
[0160] 步驟103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初始稱重值、步驟404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 的保壓后稱重值和步驟406中記錄的各稱重裝置4-3的泄壓后稱重值均為該稱重裝置4-3上 所放水容器4-2內(nèi)水的質(zhì)量。
[0161] 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中第i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的全變形量、殘余變形量、殘余變 形率和彈性變形量,分別記作Vi日、Vii、ru和Vi2;步驟401中第i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裝入多個 所述水套1-11中第i個所述水套1-11內(nèi),第i個所述水套1-11通過第一排水管1-16與第i個 稱重裝置4-3上所放的水容器4-2連接;其中,1:1 = ^,% = ^xi〇〇e/。,Κ; = Κη-Κι,ρ 為水容器4-2內(nèi)水的密度。
[0162] 本實施例中,步驟101中在被測試氣瓶2上加蓋密封接頭5時,人工用電動力矩扳手 進行加蓋。步驟二中進行氣瓶吊裝時,人工輔助將被測試氣瓶2上的密封接頭5與連接接頭 1-7校正,自動連接鎖緊。
[0163]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進行加壓試驗之前,需先將各排氣管1-21上所裝的排氣開 關(guān)1-22均打開;步驟401中完成氣瓶下放及水套上壓蓋壓緊密封后,對各上壓蓋1-10上所裝 排氣管1-21內(nèi)存在的氣泡進行觀測;待各排氣管1-21內(nèi)均無氣泡后,將各排氣管1-21上所 裝的排氣開關(guān)1-22均關(guān)閉。
[0164]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進行加壓試驗之前,需先將水槽1-12內(nèi)和多個所述水套1- 11內(nèi)均注滿水,所述水槽1-12的水位與水套1-11的上邊沿相平齊;步驟401中多個所述被測 試氣瓶2分別浸入多個所述水套1-11內(nèi)時,各水套1-11內(nèi)均無水溢出;其中,向水槽1-12內(nèi) 注水時,通過水槽供水管6-10進行注水;向各水套1-11內(nèi)注水時,采用所述水槍且通過與該 水套1-11連接的所述注水管進行注水。
[0165] 本實施例中,步驟二中進行氣瓶吊裝之前,需先對各上壓蓋1-10對水套1-11的密 封情況進行檢查,檢查過程如下:
[0166] 步驟4011、水套內(nèi)排水及上壓蓋壓緊:打開各第二排水管1-18上所裝的第五控制 閥1-19,將各水套1-11內(nèi)的水排空;之后,通過主控器7-1控制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對多個所 述上壓蓋1-10同步進行下壓,并將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分別壓緊固定在多個所述水套1-11 上;
[0167] 步驟4012、水槽內(nèi)注水:通過水槽供水管6-10向水槽1-12內(nèi)注水,直至步驟4011中 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均浸入水下;
[0168] 步驟4013、水套內(nèi)注水:通過多個所述注水管分別向各水套1-11內(nèi)注水,注水過程 中對觀察各上壓蓋1-10周側(cè)是否有氣泡產(chǎn)生,并根據(jù)觀察結(jié)果,對各上壓蓋1-10對水套1- 11的密封情況進行判斷;其中,當(dāng)上壓蓋1-10周側(cè)有氣泡產(chǎn)生時,說明該上壓蓋1-10對水套 1-11的密封情況為不合格;否則,說明該上壓蓋1-10對水套1-11的密封情況為合格。
[0169]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進行加壓試驗之前,先根據(jù)預(yù)先設(shè)定的測試壓力值和電液 增壓累6-7的氣壓與液壓比例C,且通過第一減壓閥6-17對供氣管6-6的輸出壓力進行調(diào)節(jié), 并將供氣管6-6的輸出壓力調(diào)節(jié)為P氣;其中,預(yù)先設(shè)定的測試壓力值記作P,P氣=cXP;c也是 預(yù)先設(shè)定的加壓過程中氣壓與液壓的比例;
[0170] 步驟四中進行加壓試驗過程中,通過第二壓力檢測單元6-16對供水管6-5的管內(nèi) 壓力進行實時檢測,并將檢測結(jié)果同步傳送至主控器7-1;步驟402中加壓過程中和步驟403 中保壓過程中,所述供水管6-5的管內(nèi)壓力保持不變。
[0171] 由上述內(nèi)容可知,對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進行測試時,采用稱重法。本實 施例中,步驟401中將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分別壓緊固定在多個所述水套1-11上時,多個所 述水容器4-2內(nèi)均存有水,即水容器4-2的初始水位;多個所述水容器4-2的初始水位均高于 水套1-11的下開口高度,此時電子天平輸出初始稱重值;步驟四中水壓試驗過程中,被測試 氣瓶2受壓之后產(chǎn)生變形,從水套1-11內(nèi)擠出的水進入電子天平上的水容器4-2內(nèi),水容器 4-2內(nèi)的水位上升,此時電子天平輸出保壓后稱重值;待被測試氣瓶2內(nèi)緩慢泄壓時,被測試 氣瓶2的體積變小,水容器4-2內(nèi)的水根據(jù)吸虹原理通過回流到水套1-11中,水容器4-2內(nèi)的 水位下降,此時電子天平輸出泄壓后稱重值。
[0172] 本實施例中,步驟四中水壓試驗之前,用所述水槍分別向多個所述水容器4-2內(nèi)加 注約lOOmL水,觀察電子天平穩(wěn)定后,準(zhǔn)備開始加壓試驗。
[0173] 步驟四中水壓試驗之前,4個所述第一電磁閥6-3均處于關(guān)閉狀態(tài)。
[0174] 對被測試氣瓶2的變形量與承壓能力進行測試過程中,所述水溫檢測單元1-23對 水槽1-12的水溫進行實時檢測;并且,由于水套1-11置于水槽1-12內(nèi),因而能確保水套1-11 內(nèi)的水溫波動不大,尤其是加速水槽1-12內(nèi)水循環(huán)時,能有效保證水套1-11內(nèi)的水溫幾乎 保持不變。
[0175] 步驟402中進行加壓時,先啟動電液增壓累6-7,將被測試氣瓶2分別加壓至30MPa; 之后,關(guān)閉電液增壓累6-7,檢查各被測試氣瓶2的加壓管路是否有泄漏;若有泄漏,關(guān)閉出 現(xiàn)泄露的加壓管路;之后,啟動電液增壓累6-7繼續(xù)進行加壓,待各被測試氣瓶2均加壓至預(yù) 先設(shè)定的測試壓力值,關(guān)閉電液增壓累6-7;然后,關(guān)閉各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所裝的第一 電磁閥6-3,并觀察各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的檢測結(jié)果和各電子天平的稱重結(jié)果(即對應(yīng) 水套1-11的變形情況),如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所檢測壓力值下降表示對應(yīng)被測試氣瓶2 的加壓管路有泄漏,如電子天平的稱重結(jié)果有變動表示對應(yīng)被測試氣瓶2的水套計量系統(tǒng) 有泄漏的情況。
[0176] 步驟403中進行保壓時,觀察各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的檢測結(jié)果,如第一壓力檢 測單元6-4出現(xiàn)落壓,表示對應(yīng)被測試氣瓶2的加壓管路有泄漏,但并不影響其它被測試氣 瓶2的繼續(xù)測試,此時打開出現(xiàn)落壓的加壓管路對應(yīng)的第一電磁閥6-3,給此路泄壓;保壓完 成后,打開第一電磁閥6-3,所述加壓裝置緩慢泄壓。
[01W]本實施例中,步驟407中將所述平移支架、所述豎向吊裝架與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 2同步向前平移至吊裝工位后,將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從所述豎向吊裝架拆卸下來,人工 用電動力矩扳手將各被測試氣瓶2瓶口上安裝的密封接頭5卸掉。
[0178] W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 據(jù)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實質(zhì)對W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W及等效結(jié)構(gòu)變化,均仍 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shù)方案的保護范圍內(nèi)。
【主權(quán)項】
1. 一種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位監(jiān)控機(10)、多 個查詢主機(11)和與上位監(jiān)控機(10)進行通信的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多個所 述查詢主機(11)均與上位監(jiān)控機(10)進行雙向通信; 所述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裝置包括測試機架(1)、對被測試氣瓶(2)進行加壓的 加壓裝置、安裝在測試機架(1)上的測試箱、供多個被測試氣瓶(2)平穩(wěn)放置并能將被測試 氣瓶(2)平移至測試機架(1)前側(cè)的測試小車(3)和位于測試機架(1) 一側(cè)的測試操作臺(4) 與控制柜,裝于測試小車(3)上的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所述被測試氣 瓶(2)為碳纖維氣瓶,所述碳纖維氣瓶的瓶口上裝有密封接頭(5);所述控制柜包括柜體和 布設(shè)在所述柜體內(nèi)的電子線路板,所述電子線路板上設(shè)置有主控器(7-1)和與主控器(7-1) 連接的時鐘電路(7-6),所述柜體的外側(cè)壁上設(shè)置有與主控器(7-1)連接的參數(shù)設(shè)置單元 (7-2)和顯示單元(7-3);所述主控器(7-1)以有線或無線通信方式與上位監(jiān)控機(10)進行 通信; 所述測試機架(1)為桁車式機架;所述桁車式機架包括下部支撐架、位于所述下部支撐 架上方且能在水平面上進行前后移動的平移支架和能在豎直面上進行上下移動的豎向吊 裝架,所述豎向吊裝架安裝在所述平移支架上;所述下部支撐架包括左右兩個對稱布設(shè)的 承重支架(1-1),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上部均安裝有一個供所述 平移支架前后移動的平移軌道(1-2),兩個所述平移軌道(1-2)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 在同一水平面上,兩個所述平移軌道(1-2)呈平行布設(shè);所述豎向吊裝架包括一個能在豎直 面上進行上下移動的上支架(1-4)、位于上支架(1-4)正下方的安裝座(1-5)、多個均安裝在 安裝座(1 -5)上的豎向連接管(1 -6)和多個分別與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 -6)連接的第二分 支加壓管(1-8),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裝座(1-5)均呈水平布設(shè);多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 (1-8)分別布設(shè)在多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的正上方,每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的 底端均與位于其下方的豎向連接管(1-6)上端連接,且每個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上部 均固定在上支架(1-4)上;每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底部均裝有一個用于與密封接頭(5) 進行連接的連接接頭(1-7);所述上支架(1-4)和安裝座(1-5)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上支架(1-4)與平移軌道(1-2)呈垂直布設(shè);所述平移支架包括左右兩個帶動上支架(1-4)進行上下移 動的豎向提升架(1-3),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 (1-3)分別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的正上方且二者呈對稱布設(shè),所述上支架(1-4)的 左右兩側(cè)分別安裝在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上;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的底部均安 裝有一個能沿平移軌道(1-2)前后移動的滑移座(1-9),所述滑移座(1-9)安裝于平移軌道 (1-2)上;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的后側(cè)上部均設(shè)置有一個帶動滑移座(1-9)進行前后移 動的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位于滑移座(1-9)后側(cè)且其與滑移座(1-9) 進行傳動連接;所述第二分支加壓管(1-8)和豎向連接管(1-6)的數(shù)量相同且二者均為剛性 管; 所述測試箱包括一個安裝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之間后側(cè)的水槽(1-12)和多個均 布設(shè)于水槽(1-12)內(nèi)的水套(1-11 ),多個所述水套(1-11)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呈豎直向布 設(shè),所述水槽(1-12)呈水平布設(shè),且多個所述水套(1-11)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每個所述 水套(1-11)均為上部開口的圓柱形套體;所述測試小車(3)位于兩個所述承重支架(1-1)之 間前側(cè),且測試小車(3)位于水槽(1-12)前側(cè); 所述水套(1-11)的數(shù)量與豎向連接管(1-6)的數(shù)量相同;每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上 均同軸套裝有一個對水套(1-11)的上部開口進行封堵的上壓蓋(1-10),多個所述水套(1-11)的布設(shè)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上壓蓋(1-10)的布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yīng);多個所述上壓蓋(1- 10)均布設(shè)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其均位于安裝座(1-5)下方,所述安裝座(1-5)上安裝有帶動 多個所述上壓蓋(1-10)進行上下移動的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多個所述上壓蓋(1-10)均與所述壓 緊驅(qū)動機構(gòu)連接; 所述加壓裝置包括主加壓管(6-1)、與供水裝置連接的供水管(6-5)、與供氣裝置連接 的供氣管(6-6)、多個分別與主加壓管(6-1)的出口連接的第一分支加壓管(6-2)和一個與 主加壓管(6-1)的出口連接的水槽供水管(6-10),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數(shù)量與第二 分支加壓管(1-8)的數(shù)量相同;多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的出口分別與多個所述第二 分支加壓管(1-8)的上端連接,每個所述第一分支加壓管(6-2)上均裝有第一電磁閥(6-3) 和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所述供水管(6-5)和供氣管(6-6)的出口均與主加壓管(6-1)的 進口連接,所述主加壓管(6-1)上安裝有電液增壓栗(6-7);所述水槽供水管(6-10)上裝有 第二電磁閥(6-11 ),所述水槽(1-12)底部裝有水槽排水管(6-22 ),所述水槽排水管(6-22) 上裝有水溫檢測單元(1-23); 所述測試操作臺(4)包括水平操作臺(4-1)和多個均布設(shè)在水平操作臺(4-1)上的稱重 裝置(4-3),所述稱重裝置(4-3)的數(shù)量與水套(1-11)的數(shù)量相同;每個所述稱重裝置(4-3) 上均平放有一個水容器(4-2);每個所述水套(1-11)底部均伸出至水槽(1-12)外側(cè),且每個 所述水套(1-11)的底部均開有一個下開口,多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分別通過多個第 一排水管(1-16)與多個所述水容器(4-2)連接;每個所述第一排水管(1-16)上均裝有一個 第四控制閥(1-17); 所述水溫檢測單元(1-23)和多個所述第一壓力檢測單元(6-4)均與主控器(7-1)連接; 所述第一電磁閥(6-3)、第二電磁閥(6-11)和第四控制閥(1-17)均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 且其均與主控器(7-1)連接;所述電液增壓栗(6-7)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與主控器 (7-1)連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兩個所述水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和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 均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器(7-1)連接。2.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個所 述上壓蓋(1-10)上均裝有排氣管(1-21),所述排氣管(1-21)上裝有排氣開關(guān)(1-22)。3.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 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均裝有一個與排水通道連接的第二排水管(1-18 ),每個所述第 二排水管(1-18)上均裝有一個第五控制閥(1-19);所述供水裝置分別通過多個注水管與多 個所述水套(1-11)的下開口連接,每個所述注水管上均裝有一個第六控制閥(1-20);所述 第五控制閥(1-19)和第六控制閥(1-20)均由主控器(7-1)進行控制且其均與主控器(7-1) 連接。4. 按照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加 壓裝置還包括水槍和與所述供水裝置的供水口連接的蓄能器(6-12),所述主加壓管(6-1) 的進口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多個所述注水管的進口均通過第二連接管與所述水槍 的出水口連接,所述水槍的進水口與蓄能器(6-12)的出口連接。5.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 述測試小車(3)包括車架(3-3)、多個分別供多個所述被測試氣瓶(2)放置的氣瓶放置架(3- 2)、安裝在車架(3-3)內(nèi)側(cè)中上部的水平托板(3-4)和多個均安裝在所述車架底部的行走輪 (3-1),所述車架(3-3)呈水平布設(shè);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數(shù)量與水套(1-11)的數(shù)量相 同,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結(jié)構(gòu)均相同且其均布設(shè)于同一水平面上;多個所述氣瓶放 置架(3-2)的布設(shè)位置分別與多個所述水套(1-11)的布設(shè)位置一一對應(yīng);每個所述氣瓶放 置架(3-2)均包括一個上限位板(3-21)、一個位于上限位板(3-21)正下方的下限位板(3-26)和多個分別支撐于上限位板(3-21)與下限位板(3-26)之間的支撐桿(3-22),所述上限 位板(3-21)和下限位板(3-26)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的中部均開有一個供被測試氣瓶(2)放 置的圓形通孔,每個所述支撐桿(3-22)的上端均固定在上限位板(3-21)上且其下端均固定 在水平托板(3-4)上,所述上限位板(3-21)、下限位板(3-26)和水平托板(3-4)上均開有多 個供支撐桿(3-22)安裝的安裝孔。6. 按照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車 架(3-3)為長方體車架;所述長方體車架包括上框架(3-31)和位于上框架(3-31)正下方的 下框架(3-32),所述上框架(3-31)和下框架(3-32)的結(jié)構(gòu)和尺寸均相同且二者均為矩形框 架;所述上框架(3-31)和下框架(3-32)均呈水平布設(shè)且二者之間通過四個豎向支撐柱(3-33)進行連接,四個豎向支撐柱(3-33)分別支撐于上框架(3-31)的四個頂角下方;多個所述 氣瓶放置架(3-2)的上限位板(3-21)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且多個所述氣瓶放置架(3-2)的 下限位板(3-26)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上;所述車架(3-3)的上部后側(cè)設(shè)置有水平推把(3-6)。7. 按照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多 個所述豎向連接管(1-6)分兩列進行布設(shè),每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均包括多個由前至后 布設(shè)的豎向連接管(1-6),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呈左右對稱布設(shè);所述安裝座(1-5)包 括上部支座(1-51)和兩個分別安裝在上部支座(1-51)左右兩側(cè)下方的下壓座(1-52),兩個 所述下壓座(1-52)分別布設(shè)于兩列所述豎向連接管(1-6)的正上方;每個所述豎向連接管 (1-6)上均同軸套裝有一個對上壓蓋(1-10)進行下壓的下壓套管(1-15),所述下壓套管(1-15)位于下壓座(1-52)下方,所述下壓套管(1-15)的上端安裝在下壓座(1-52)上且其下端 與上壓蓋(1-10)連接;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的數(shù)量為兩個,兩個所述壓緊驅(qū)動機構(gòu)分別安裝 在兩個所述下壓座(1-52)上。8. 按照權(quán)利要求7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壓 緊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二氣缸(1-14),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均呈豎直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 同一豎直面上;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的上部均安裝在上部支座(1-51)上且二者的下端 分別與兩個所述下壓座(1-52)連接。9. 按照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水 平移動驅(qū)動機構(gòu)為第一氣缸(1-13),所述第一氣缸(1-13)呈水平布設(shè)且兩個所述第一氣缸 (1-13)均布設(shè)在同一水平面上; 兩個所述豎向提升架(1-3)均為第三氣缸(1-24),兩個所述第三氣缸(1-24)均呈豎直 向布設(shè)且二者均布設(shè)在同一豎直面上。10. 按照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碳纖維氣瓶變形量與承壓能力測試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 加壓裝置還包括與供氣管(6-6)連接的第三連接管(6-23)和三個分別與第三連接管(6-23) 的出口連接的分支管(6-24 ),三個所述分支管(6-24)的出口分別與三個電磁換向閥(6-25) 的進口連接;三個所述分支管(6-24)分別為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第三分支管,三個所 述電磁換向閥(6-25)均為氣動電磁換向閥且三者分別為與所述第一分支管、第二分支管和 第三分支管連接的第一電磁換向閥、第二電磁換向閥和第三電磁換向閥,所述第一電磁換 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一氣缸(1-13)連接,所述第二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 口分別與兩個所述第二氣缸(1-14)連接,所述第三電磁換向閥的兩個工作口分別與兩個所 述第三氣缸(1-24)連接。
【文檔編號】G01N3/12GK205449679SQ201521081730
【公開日】2016年8月10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2日
【發(fā)明人】俞濤, 白金亮, 李振國, 田應(yīng)國, 王亮, 陳安德, 劉峰
【申請人】長慶石油勘探局技術(shù)監(jiān)測中心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东丰县| 隆子县| 灌云县| 化隆| 临安市| 玉溪市| 烟台市| 台北市| 闽清县| 宁远县| 红河县| 青龙| 威信县| 龙口市| 乳山市| 上高县| 六安市| 沙雅县| 临湘市| 彩票| 蕉岭县| 沙田区| 嘉兴市| 正镶白旗| 宣恩县| 谢通门县| 广昌县| 武陟县| 岚皋县| 武宁县| 九江市| 新丰县| 共和县| 东乌| 林甸县| 泰安市| 大化| 喜德县| 习水县| 绵竹市| 台湾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