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開關裝置以及手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能夠抽出地設有操作部件的開關裝置以及具備該開關裝置的手表。
背景技術:
例如,手表中公知有如下裝置,S卩,如USP7255473所記載,具有在手表殼體上能夠抽出地設有表把等操作部件的開關裝置的裝置。這種開關裝置構成為,通過抽出從手表殼體向外部突出的操作部件,并以該狀態(tài)使操作部件旋轉,從而來修正時間。這樣的開關裝置構成為,在手表殼體的貫通孔中安裝上條柄軸管,向該上條柄軸管內插入操作部件的軸部,且該操作部件的軸部安裝有上條柄軸的外端部。該情況下,在操作部件上,安裝有具有多個配合凸部的環(huán)部件。另外,上條柄軸管具有安裝于手表殼體的貫通孔的小徑部、與向手表殼體的外部突出的大徑部,在該大徑部的外周面設有多個卡定槽部,該多個卡定槽部能夠配合分離地卡定于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該多個卡定槽部具備:使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沿上條柄軸管的軸向移動而引導為能夠從卡定槽部脫落的拆裝用的引導槽;限制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沿軸向的移動而將其鎖定的鎖定槽;以及將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引導至引導槽與鎖定槽中的一方的連續(xù)槽。因此,在該開關裝置中,當操作部件鎖定時,若將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插入而壓入引導槽,并以該狀態(tài)使操作部件旋轉,則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從引導槽經由連續(xù)槽而移動至鎖定槽,從而利用該鎖定槽來限制上條柄軸管相對于配合凸部的沿軸向的移動,由此以壓入操作部件的狀態(tài)進行鎖定。另外,在該開關裝置中,當解除操作部件的鎖定而抽出操作部件時,通過一邊壓入操作部件一邊使之旋轉,來使位于鎖定槽內的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從鎖定槽進入連續(xù)槽,進入該連續(xù)槽的配合凸部移動至引導槽,從而解除鎖定槽對配合凸部的鎖定,在該狀態(tài)下使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沿軸向移動而使之從引導槽脫落,由此能夠抽出操作部件來進行時間修正。然而,在這樣的開關裝置中,當解除操作部件的鎖定而抽出操作部件時,若不一邊壓入操作部件一邊使之旋轉,則使位于鎖定槽內的環(huán)部件的配合凸部從鎖定槽內脫落,而無法解除相對于配合凸部的鎖定,從而操作部件的操作繁瑣且麻煩,從而有操作部件的操作性差之類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課題在于提供如下開關裝置以及具備該開關裝置的手表,gp,能夠容易地進行鎖定解除操作以及鎖定操作,并且能夠防止鎖定狀態(tài)下的操作部件的無意中的旋轉。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開關裝置具備:殼體,其具有貫通孔;圓筒部件,其安裝在該殼體的上述貫通孔;以及操作部件,其具有插入于該圓筒部件的軸部、與設于該軸部的外端部的操作部,在上述操作部件上設有朝向上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的配合突起部,并且,安裝有在徑向上彈性變形的彈簧部件,在上述圓筒部件的外側方向的端部設有解除槽與限制突起部,上述配合突起部可在該解除槽中沿軸向移動,該限制突起部相對于該解除槽形成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限制上述配合突起部向外側方向的移動,在上述圓筒部件上設有卡定槽,當上述操作部件位于由上述限制突起部限制上述配合突起部向外側方向的移動的位置時,上述卡定槽卡定上述彈簧部件。
圖1是表示將本發(fā)明用于手表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是圖1所示的手表的A-A向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3是圖2所示的開關裝置的B-B向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4是表示在圖3所示的開關裝置中、取下按壓部件后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5是表示圖2所示的開關裝置的圓筒部件的放大剖視圖。圖6是表示從右側觀察圖5所示的圓筒部件的放大側視圖。圖7是表示從左側觀察圖2所示的開關裝置的操作部件的放大側視圖。圖8是圖7所示的操作部件的C-C向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9A 圖9C僅表示圖7以及圖8所示的操作部件,圖9A是其放大側視圖,圖9B是圖7A的D-D向視的放大剖視圖,圖9C是圖7B的E-E向視的放大剖視圖。圖10A、圖1OB表示圖2所示的開關裝置的按壓部件,圖1OA是其放大側視圖,圖1OB是其F-F向視的放大剖視圖。圖1IA 圖1IC表示圖2所示的開關裝置的彈簧部件,圖1lA是其放大側視圖,圖1lB是其放大主視圖,圖1lC是圖1lA的G-G向視的放大剖視圖。圖12是表示在圖2所示的開關裝置中、使操作部件旋轉而使按壓部件的配合突起部以及彈簧部件的彈性突起部與圓筒部件的解除槽對應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圖13是圖12所示的開關裝置的H-H向視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14是表示在圖13所示的開關裝置中、取下按壓部件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圖。圖15是表示在圖12所示的開關裝置中、抽出操作部件的狀態(tài)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圖1 圖15,對將本發(fā)明用于手表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以及圖2所示,該手表具備手表殼體I。在該手表殼體I的上側開口部安裝有表玻璃2,并在該手表殼體I的下部安裝有后蓋3。另外,如圖2所示,在該手表殼體I的內部,設有用于以指針來表示時間的表模塊
4。并且,如圖1以及圖2所示,在該手表殼體I的位于3點側的側部,設有開關裝置5。該開關裝置5用于進行表模塊4的操作模式切換、時間修正等,其具備上條柄軸6、圓筒部件
7、操作部件8、按壓部件9、以及彈簧部件10。該情況下,如圖2所示,在手表殼體I的位于3點側的側部,設有貫通手表殼體I的內部與外部的貫通孔11。該貫通孔11具有位于手表殼體I的內部側的四邊形狀的小徑孔部11a、以及位于手表殼體I的外部側的圓形狀的大徑孔部11b,整體形成為階梯差狀。在該貫通孔11內,嵌入有開關裝置5的圓筒部件7。如圖2以及圖5所示,該圓筒部件7具備安裝于貫通孔11的小徑孔部Ila內而向手表殼體I的內部突出的小徑筒部7a、與安裝于貫通孔11的大徑孔部Ilb內而向手表殼體I的外部突出的大徑筒部7b。該圓筒部件7的小徑筒部7a的配置于貫通孔11的小徑孔部Ila內的位置幾乎形成為四邊形的方筒狀。由此,如圖2所示,圓筒部件7通過將小徑筒部7a安裝于貫通孔11的小徑孔部11a,來安裝為不相對于手表殼體I旋轉。另外,如圖2所示,該小徑筒部7a的向手表殼體I的內部突出的位置形成為圓筒狀。在該小徑筒部7a的圓筒狀的位置設有環(huán)安裝槽13,在該環(huán)安裝槽13,安裝有E型環(huán)等防脫環(huán)12。由此,圓筒部件7由于防脫環(huán)12而不會向手表殼體I的外部脫落,從而安裝于手表殼體I的貫通孔11內。另外,在該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位于貫通孔11內的位置的外周面,如圖2以及圖5所示地設有多個墊片槽15,在該多個墊片槽15上分別安裝有防水墊片14。在該大徑筒部7b的從手表殼體I向外部突出的位置的外周面,設有與手表殼體I的外側面抵接的凸緣部16。由此,通過使大徑筒部7b的凸緣部16與手表殼體I的外表面抵接,且使小徑筒部7a的防脫環(huán)12與手表殼體I的內表面抵接,來限制圓筒部件7相對于手表殼體I在出沒方向的移動。并且,如圖2 圖6所示,在該大徑筒部7b的位于比凸緣部16靠手表殼體I的外部側的外周面,沿軸向設有一對解除槽17。另外,在該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的相對于一對解除槽17而周向不同的位置,沿軸向設有一對彈簧卡定槽18。并且,在該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的位于手表殼體I的外部側的外端部,除了解除槽17以及彈簧卡定槽18所處的位置,沿環(huán)狀斷續(xù)地設有防脫用的限制突起部19。如圖5以及圖6所示,一對解除槽17在從手表殼體I向外部突出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的右上與左下的兩處,以從凸緣部16至外端部(圖5中為右端部)開口的狀態(tài)形成。另外,一對彈簧卡定槽18在從手表殼體I向外部突出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的左上與右下的兩處,以從凸緣部16至外端部(圖5中為右端部)開口的狀態(tài)形成。該情況下,如圖6所示,一對解除槽17形成為其深度與一對彈簧卡定槽18的深度幾乎相同。另外,該一對解除槽17形成為作為其徑向的長度的槽寬17a比一對彈簧卡定槽18的槽寬18a長很多。并且,如圖5以及圖6所示,對于防脫用的限制突起部19而言,位于手表殼體I的外側的外側面19a (圖5中為右側面)與位于手表殼體I的內側的內側面19b(圖5中為左側面)形成為與軸向正交的垂直面。另外,如圖2以及圖5所示,在該圓筒部件7的內部設有小徑孔部20與大徑孔部21,小徑孔部20設于小徑筒部7a,大徑孔部21設于大徑筒部7b。該情況下,小徑孔部20如圖2所示地是供上條柄軸6插入的部分,大徑孔部21是供后述的操作部件8的操作軸部24插入的部分。在該大徑孔部21的內周面,設有多個墊片槽22,在該多個墊片槽22上分別安裝有防水墊片14。如圖2、圖7以及圖8所示,操作部件8具備直徑比圓筒部件7的凸緣部16的外徑稍大的形成為圓筒狀的操作部23、以及直徑比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內徑稍小的形成為圓筒狀的操作軸部24。如圖9B所示,操作部23形成為其內部為空心狀。S卩,如圖2所示,該操作部23的內部形成為與圓筒部件7的凸緣部16的外徑相比其內徑階段性地變小的空心狀,并且,軸向的內部的長度(深度)形成為比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從手表殼體I向外部突出的部分的長度、即從凸緣部16至外端部為止的長度稍長。另外,如圖2以及圖9所示,在該操作部23的位于手表殼體I的外部側的外端部,設有頭壁部25。在該頭壁部25的內表面的中心部,朝向手表殼體I側突出地設有操作軸部24。如圖2所示,該操作軸部24是向形成于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大徑孔部21內插入的部分,且以與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大徑孔部21幾乎相同的長度形成。由此,如圖2所示,操作軸部24以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插入手表殼體I的貫通孔11內的部分的長度、從圓筒狀的操作部23朝向手表殼體I側突出地形成。如圖9A 圖9C所示,在該操作軸部24的內部,沿軸向設有剖面呈四邊形狀的方孔部24a與剖面呈圓形狀的圓形孔部24b,方孔部24a在從操作部23突出的位置設置,圓形孔部24b在比該方孔部24a靠操作部23側設置而與方孔部24a連續(xù),且內接于該方孔部24a的內表面。該情況下,如圖8以及圖9所示,在位于操作軸部24的方孔部24a的手表殼體I的內部側的端部的內周面,設有環(huán)安裝槽26。在該環(huán)安裝槽26上安裝有限位用的導向環(huán)27。該導向環(huán)27在其中心設有比方孔部24a稍小的方孔,且形成為該方孔的內緣稍微向方孔部24a內突出。如圖2以及圖8所示,在該操作軸部24上,安裝有上條柄軸6的位于外側的端部。SP,上條柄軸6的端部具備方棒狀的聯動軸部6a與導向軸部6b,聯動軸部6a在通過圓筒部件7的小徑孔部20的上條柄軸6的前端部設置并能夠移動地插入操作軸部24的方孔部24a內、即導向環(huán)27的方孔內,導向軸部6b在該聯動軸部6a的前端設置并能夠移動地插入操作軸部24的圓形孔部24b內。該情況下,如圖2以及圖8所示,在聯動軸部6a的位于上條柄軸6的前端側的端部的外周面,朝向外周側突出地設有限位部6c。如圖8所示,通過使該限位部6c與向方孔部24a內突出的導向環(huán)27的方孔的內邊緣部抵接,從而使操作部件8不會向手表殼體I的外部側脫落。另外,如圖2以及圖8所示,上條柄軸6的導向軸部6b形成為直徑比圓形孔部24b的內徑細很多。在該導向軸部6b的外周面與圓形孔部24b的內周面之間配置有螺旋彈簧28。如圖2以及圖8所示,該螺旋彈簧28構成為,其一端部與上條柄軸6的聯動軸部6a的端面彈力接觸,且另一端部與操作軸部24的圓形孔部24b的里部(圖8中為右端部)彈力接觸,該狀態(tài)下,朝向從圓筒部件7內推出的方向對操作軸部24施力。由此,操作部件8構成為,若如圖2所示,當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力而壓入操作部23時,壓縮螺旋彈簧28而相對地將上條柄軸6的聯動軸部6a壓入操作軸部24的方孔部24a內,并且相對地將上條柄軸6的導向軸部6b壓入操作軸部24的圓形孔部24b內,從而使操作部23接近手表殼體I。另外,該操作部件8構成為,若在圖2所示的狀態(tài)下,如圖8所示,當從操作部23除去外力時,利用螺旋彈簧28的彈力相對于上條柄軸6而推出操作軸部24,如圖15所示,使操作部23從手表殼體I離開。另外,該操作部件8構成為,如圖2、圖8以及圖15所示,即使在壓入操作部23的狀態(tài)下,并且即使在推出操作部23的狀態(tài)下,當使操作部23旋轉時,操作軸部24也與該操作部23 —起旋轉,且該旋轉傳遞至插入于操作軸部24的方孔部24a的上條柄軸6的聯動軸部6a,并且由于該聯動軸部6a,上條柄軸6聯動地旋轉。另一方面,如圖8以及圖9B所示,在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內,階段狀地形成有第一 第三各安裝槽部23a 23c,該第一 第三各安裝槽部23a 23c依次配置按壓部件
9、彈簧部件10、以及后述的按壓環(huán)36。如圖2以及圖8所示,在該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內配置有按壓部件9。如圖1OA以及圖1OB所示,該按壓部件9形成為環(huán)狀。在該按壓部件9的內周部,以在徑向上對置的狀態(tài)設有朝向其軸中心突出的一對配合突起部30。如圖3以及圖13所示,該一對配合突起部30如圖1OA所示地朝向其軸中心突出的突出長度30a形成為比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的深度稍短。另外,該一對配合突起部30的徑向的長度30b如圖13所示地比解除槽17的槽寬17a短,且如圖3所示地比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的槽寬18a長很多。由此,當一對配合突起部30如圖13所示地配置于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內時,通過在軸向上沿該解除槽17移動,來使按壓部件9不會從解除槽17向外側脫落。另外,當該一對配合突起部30如圖3所示地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對應時,通過配合突起部30的兩端部與位于彈簧卡定槽18的兩側的限制突起部19的內側面19b抵接,由此使按壓部件9不會從圓筒部件7向外側脫落。另外,如圖1OA所示,在該按壓部件9的外周面從外周突出地設有一對旋轉限制部31。該突出的一對旋轉限制部31通過如圖9A所示地與設于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的外周面的一對配合凹部32配合,從而阻止按壓部件9在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內旋轉,而使按壓部件9與操作部23 —起旋轉。并且,如圖2以及圖8所示,在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的第二安裝槽部23b內,配置有在徑向上彈性變形的彈簧部件10。如圖1lA 圖1lC所示,該彈簧部件10是使帶板幾乎彎曲成環(huán)狀的構成。如圖3以及圖13所示,在該彈簧部件10上,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對應地設有朝向操作部23的中心突出地彈性變形的一對彈性突起部33。對于該一對彈性突起部33而言,如圖4以及圖1lA所示,在以幾乎90度的角度折彎成V字形狀的狀態(tài)下,相互對置設置,該相互對置的各前端部33a構成為,在與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從手表殼體I向外部突出的位置的外周面彈力接觸的狀態(tài)下旋轉移動。該情況下,一對彈性突起部33構成為,當沿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旋轉移動時,V字形狀的角度彈性地變化。由此,一對彈性突起部33構成為,當如圖4以及圖14所示,當相互對置的前端部33a與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彈力接觸地旋轉移動時,通過與設于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的一對解除槽17以及一對彈簧卡定槽18彈力地配合,具有“咔嗒”感地與解除槽17以及彈簧卡定槽18配合。另外,如圖9以及圖11所示,在該彈簧部件10的幾乎彎曲成環(huán)狀的帶板的兩端部,設有一對鉤部35,該一對鉤部35與設于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的對應的位置的一對卡定凹部34配合,用于阻止相對于操作部23的旋轉。該情況下,如圖9A所示,在按壓部件9的外周的旋轉限制部31位于配合的配合凹部32的兩側的狀態(tài)下,一對卡定凹部34設在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的外周側的位置。
如圖8以及圖11所示,在彈簧部件10被按壓部件9推壓的狀態(tài)下,一對鉤部35配置于操作部23的第二安裝槽部23b內,此時,一對鉤部35朝向按壓部件9的外周側(圖8中為右側)突出而插入與第一安裝槽部23a對應的位置的卡定凹部34內,從而限制彈簧部件10的旋轉方向的位置。由此,彈簧部件10如圖8所示地在操作部23的第二安裝槽部23b內被限制旋轉方向的位置,并在該狀態(tài)下與操作部23 —起一體旋轉。另外,該彈簧部件10如圖8所示地被配置于操作部23的第三安裝槽部23c內的按壓環(huán)36按壓,而不會從操作部23內脫落。然而,如圖2所示,與操作部件8連結的上條柄軸6配置為向設于手表殼體I內的表模塊4內延伸突出。該上條柄軸6構成為,當壓入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而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且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抵接于圓筒部件7的限制突起部19的狀態(tài)時,鎖定為被壓入的狀態(tài)。另外,該上條柄軸6構成為,如圖15所示,當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從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脫落而解除鎖定狀態(tài)、且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被螺旋彈簧28的彈力推出的狀態(tài)時,也維持被壓入的狀態(tài),且使表模塊4的開關不進行動作。并且,該上條柄軸6構成為,在圖15所示的狀態(tài)下,若進一步抽出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則上條柄軸6隨著操作部23的抽出操作而向抽出方向移動,由此將操作模式從通常的手表模式切換為時間修正模式,并且若在該狀態(tài)下使操作部23旋轉,則上條柄軸6隨著其旋轉而旋轉,與該旋轉對應地進行時間修正,但對此未圖示。接下來,對這樣的手表的開關裝置5的作用進行說明。 在使用該開關裝置5的情況下,在圖2所示的狀態(tài)下,使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旋轉。這樣,隨著操作部23的旋轉,按壓部件9與彈簧部件10旋轉,從而解除操作部件8的鎖定。S卩,按壓部件9如圖3以及圖4所示地通過使其旋轉限制部31卡定于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內的卡定凹部32而被限制位置,彈簧部件10通過使其鉤部35插入與操作部23的第一安裝槽部23a對應的位置的卡定凹部34內而被限制位置,從而若操作部23旋轉,則與此相伴,按壓部件9與彈簧部件10旋轉。這樣,當彈簧部件10與操作部23 —起旋轉時,如圖3以及圖4所示,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彈性變形且從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彈簧卡定槽18脫落,該彈性突起部33的前端部33a沿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旋轉移動。此時,與彈性突起部33對應的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抵接于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限制突起部19的內側面19b而被限制向外側的移動,該狀態(tài)下,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在周向上從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對應的位置離開。而且,若操作部23進一步旋轉,則如圖12 圖14所示,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彈性復原且具有“咔嗒”感地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配合。此時,與彈性突起部33對應的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也向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對應的位置移動,從而在周向上從圓筒部件7的限制突起部19的內側面19b離開。由此,解除操作部件8的鎖定,且如圖15所示,利用操作部件8的螺旋彈簧28的彈力而朝向手表殼體I的外側推出操作部件8的操作軸部24。這樣,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與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在軸向上沿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移動,且該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與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向圓筒部件7的防脫用的限制突起部19的外側移動而從解除槽17脫落。此時,上條柄軸6不在軸向上移動。另外,即使在該狀態(tài)下使操作部23旋轉而使上條柄軸6旋轉,表模塊4的開關也不會進行動作。而且,若進一步抽出操作部23,則抽出上條柄軸6。此時,由于上條柄軸6的抽出動作,表模塊4的開關進行動作,且操作模式從通常的手表模式切換為時間修正模式。該狀態(tài)下,若使操作部23旋轉,則隨著其旋轉,上條柄軸6旋轉,從而與該旋轉對應地進行時間修正。另一方面,在不使用該開關裝置5的情況下,在圖15所示的狀態(tài)下,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力壓入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而使之接近手表殼體I的外表面。而且,使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圓筒部件7的限制突起部19的外側面19a抵接,且在該狀態(tài)下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力按壓操作部23且使之旋轉,而如圖13所示,使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對應于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而且,在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對應于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的狀態(tài)下,若克服螺旋彈簧28的彈力進一步壓入操作部23,則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沿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移動,且如圖12 圖14所示,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通過對應于圓筒部件7的限制突起部19的位置而位于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從而操作部23接近手表殼體I的外表面。該狀態(tài)下,若使操作部23旋轉,則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彈性變形且從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脫落,彈性突起部33的前端部33a沿圓筒部件7的大徑筒部7b的外周面旋轉移動。此時,如圖12 圖14所示,彈性突起部33所對應的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從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離開而沿大徑筒部7b的限制突起部19的內側面19b移動。之后,若進一步使操作部23旋轉,則如圖3以及圖4所示,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彈性復原且具有“咔嗒”感地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此時,彈性突起部33所對應的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向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對應的位置移動。該狀態(tài)下,由于操作部件8的螺旋彈簧28的彈力而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推壓于圓筒部件7的限制突起部19的內側面1%。由此,鎖定為壓入操作部件8的狀態(tài)。該狀態(tài)下,由于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彈力地配合,所以能夠利用彈簧部件10的彈力而彈力地限制操作部件8的旋轉,由此操作部23不會無意中旋轉。這樣,根據該開關裝置5,具備安裝于手表殼體I的貫通孔11的圓筒部件7、以及具有插入該圓筒部件7的操作軸部24與外端部的操作部23的操作部件8,在操作部件8上,設有朝向軸中心突出的配合突起部30,并且,安裝有在徑向上彈性變形的彈簧部件10,在圓筒部件7的外側方向的端部,設有配合突起部30能夠在軸向上移動的解除槽17、以及相對于該解除槽17而形成于周向的不同位置且限制配合突起部30向外側方向的移動的限制突起部19,在圓筒部件7上,形成有彈簧卡定槽18,在操作部件8位于由限制突起部19限制配合突起部30向外側方向的移動的位置時,該彈簧卡定槽18卡定彈簧部件10,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操作部件8的鎖定解除操作以及鎖定操作,并且能夠防止在鎖定狀態(tài)下操作部件8無意中旋轉。S卩,在該手表的開關裝置5中,當操作部件8位于由限制突起部19限制配合突起部30向外側方向的移動的位置的鎖定狀態(tài)時,由于在圓筒部件7上形成有卡定彈簧部件10的彈簧卡定槽18,從而當操作部件8被鎖定時,能夠利用彈簧部件10的彈力來彈力地限制操作部件8的旋轉,由此能夠防止操作部23無意中旋轉,從而能夠良好地維持操作部件8的鎖定狀態(tài)。另外,在該開關裝置5中,當解除操作部件8的鎖定而抽出操作部件8時,使操作部23克服設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的彈簧部件10的彈力而旋轉,若使設于操作部23的配合突起部30與設于圓筒部件7的外周面的解除槽17對應,則能夠解除利用設于圓筒部件7的外周面的限制突起部19對操作部23的配合突起部30的限制,并且,能夠在圓筒部件7的軸向上使操作部23的配合突起部30沿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移動,從而能夠簡單地解除操作部件8的鎖定,并且,能夠容易且良好地抽出操作部件8。此時,當使操作部23旋轉時,通過使操作部23克服設于操作部23的彈簧部件10的彈力而旋轉,解除彈簧部件10相對于設于圓筒部件7的外周面的彈簧卡定槽18的卡定,從而能夠彈力地使彈簧部件10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配合。因此,當彈簧部件10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配合時,利用彈簧部件10的彈力賦予操作部23 “咔嗒”感,從而能夠不依賴視覺地確認操作部23的旋轉位置,由此能夠確認操作部件8的鎖定解除。另外,在該手表的開關裝置5中,當壓入而鎖定操作部件8時,使設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的配合突起部30與設于圓筒部件7的外周面的解除槽17對應,而壓入操作部件8,通過在該狀態(tài)下使操作部件8克服彈簧部件10的彈力而旋轉,由此能夠使操作部23的配合突起部30與設于圓筒部件7的外周面的限制突起部19對應,由此能夠使操作部23的配合突起部30抵接于圓筒部件7的限制突起部19的內側而限制向外側的移動,從而能夠簡單地鎖定操作部件8。此時,當使操作部23旋轉時,通過使操作部23克服彈簧部件10的彈力而旋轉,來解除彈簧部件10與設于圓筒部件7的外周面的解除槽17的卡定,而能夠使彈簧部件10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彈力地配合。由此,在彈簧部件10與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時,也利用彈簧部件10的彈力賦予操作部23 “咔嗒”感,從而能夠不依賴視覺地確認操作部23的旋轉位置,由此能夠確認操作部件8鎖定。這樣,在該開關裝置5中,由于操作部件8的旋轉被彈簧部件10的彈力彈力地限制,所以當操作部件8為被鎖定的狀態(tài)時,能夠防止操作部23無意中旋轉。并且,通過僅使操作部23克服彈簧部件10的彈力而旋轉的簡單的操作,就能夠解除操作部件8的鎖定,并且,通過僅壓入操作部23且使之旋轉的簡單的操作,就能夠鎖定操作部件8,從而能夠容易地進行操作部件8的鎖定解除操作以及操作部件8的鎖定操作。因此,當在戶外等戴著手套的狀態(tài)下對操作部件8進行操作時,也能夠良好地對操作部件8進行操作,從而能夠提高操作部件8的操作性,提供使用便利性良好的手表。另外,在該開關裝置5中,具有與操作部件8 一起旋轉的環(huán)狀的按壓部件9,且在該按壓部件9的內周面設有配合突起部30,由此不需要對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內實施復雜的加工,僅在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內嵌入環(huán)狀的按壓部件9,就能夠容易地在操作部23內裝入配合突起部30,由此能夠提高生產率。該情況下,按壓部件9配置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內,在該按壓部件9的外周部,設有旋轉限制部31,該旋轉限制部31與設于操作部23的內周面的配合凹部32配合而阻止相對于操作部23的旋轉,從而當在操作部23內裝入按壓部件9時,通過僅使按壓部件9的旋轉限制部31與操作部23內的配合凹部32配合的簡單的作業(yè),就能夠簡單且容易地在操作部23內安裝按壓部件9,由此能夠使按壓部件9與操作部23 —起一體旋轉,并且,能夠提高生產率。另外,在該開關裝置5中,彈簧部件10幾乎形成為環(huán)狀而配置在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內,在該彈簧部件10上,設有朝向操作部23的軸中心突出地彈性變形的彈性突起部33,從而當使操作部23旋轉而使彈性突起部33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或者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時,能夠利用彈性突起部33的彈力賦予操作部23 “咔嗒”感,由此能夠良好地確認操作部23的旋轉位置,從而能夠不依賴視覺地確認操作部件8的鎖定解除位置以及鎖定位置。該情況下,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與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對應地設置,由此當使操作部23旋轉而使彈性突起部33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或者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時,能夠使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正確且可靠地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或者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對應,由此能夠可靠且良好地進行操作部件8的鎖定解除以及操作部件8的鎖定。另外,該彈簧部件10的彈性突起部33的朝向操作部23的軸中心突出的前端部33a比按壓部件9的配合突起部30朝向操作部23的軸中心突出,從而能夠使彈性突起部33的前端部33a可靠且良好地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或者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由此能夠利用彈性突起部33可靠且良好地賦予操作部23 “咔嗒”感。并且,在彈簧部件10上設有鉤部35,該鉤部35與設于操作部件8的操作部23的卡定凹部34配合而阻止相對于操作部23的旋轉,從而當操作使操作部23旋轉時,能夠可靠地使彈簧部件10與操作部23 —起旋轉,由此可靠且良好地使彈性突起部33的前端部33a與圓筒部件7的解除槽17或者圓筒部件7的彈簧卡定槽18配合,并且,能夠簡單且可靠地在操作部23內組裝彈簧部件10,由此也能夠提高生產率。此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在按壓部件9的外周部突出地設有旋轉限制部31、且在操作部23內的第一安裝槽部23a的周面設有配合凹部32的情況進行了敘述,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構成為,在按壓部件9的外周部凹部形狀地設置旋轉限制部,且在操作部23內的第一安裝槽部23a的周面凸形狀地設置配合部。這樣的構成也能得到與上述的實施方式相同的作用效果。另外,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對用于手表的情況進行了敘述,但不是必須是手表,例如可以用于旅行式手表、鬧鐘、時鐘、掛鐘等各種表。
權利要求
1.一種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具備: 殼體,其具有貫通孔; 圓筒部件,其安裝在該殼體的所述貫通孔中;以及 操作部件,其具有插入于該圓筒部件的軸部、與設于該軸部的外端部的操作部, 在所述操作部件上設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的配合突起部,并且,安裝有在徑向上彈性變形的彈簧部件, 在所述圓筒部件的殼體外側方向的端部設有解除槽與限制突起部,所述配合突起部可在所述解除槽中沿軸向移動,所述限制突起部相對于該解除槽形成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限制所述配合突起部向所述外側方向的移動, 在所述圓筒部件上設有卡定槽,當所述操作部件位于由所述限制突起部限制所述配合突起部向所述外側方向的移動的位置時,所述卡定槽卡定所述彈簧部件。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大致形成為環(huán)狀且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內,在該彈簧部件上設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且卡定于所述卡定槽的彈性突起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與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一起旋轉的環(huán)狀的按壓部件,在該按壓部件的內周面設有所述配合突起部。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壓部件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內,在該按壓部件的外周部設有旋轉限制部,該旋轉限制部與設于所述操作部的內周面的配合部配合而阻止相對于所述操作部的旋轉。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大致形成為環(huán)狀且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內,在該彈簧部件上設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且卡定于所述卡定槽的彈性突起部。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的所述彈性突起部與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配合突起部對應地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對于所述彈簧部件的所述彈性突起部而言,其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的前端部比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配合突起部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
8.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開關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具備鉤部,該鉤部與設于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的卡定凹部配合而阻止相對于所述操作部的旋轉。
9.一種手表,其特征在于,具備: 手表殼體,其具有貫通孔; 圓筒部件,其安裝在該殼體的所述貫通孔中; 操作部件,其具有插入于該圓筒部件的軸部、與設于該軸部的外端部的操作部;以及 表模塊,其設于所述手表殼體的內部且用于表示時間, 在所述操作部件上設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的配合突起部,并且,安裝有在徑向上彈性變形的彈 簧部件,在所述圓筒部件的手表殼體外側方向的端部設有解除槽與限制突起部,所述配合突起部可在所述解除槽中沿軸向移動,所述限制突起部相對于該解除槽形成于周向上不同的位置、且限制所述配合突起部向所述外側方向的移動, 在所述圓筒部件上設有卡定槽,當所述操作部件位于由所述限制突起部限制所述配合突起部向所述外側方向的移動的位置時,所述卡定槽卡定所述彈簧部件。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大致形成為環(huán)狀且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內,在該彈簧部件上設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且卡定于所述卡定槽的彈性突起部。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具有與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一起旋轉的環(huán)狀的按壓部件,在該按壓部件的內周面設有所述配合突起部。
12.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按壓部件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內,在該按壓部件的外周部設有旋轉限制部,該旋轉限制部與設于所述操作部的內周面的配合部配合而阻止相對于所述操作部的旋轉。
13.根據權利要求11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大致形成為環(huán)狀且配置在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內,在該彈簧部件上設有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且卡定于所述卡定槽的彈性突起部。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的所述彈性突起部與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配合突起部對應地設置。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對于所述彈簧部件的所述彈性突起部而言,其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的前端部比所述按壓部件的所述配合突起部朝向所述操作部的軸中心突出。
16.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手表,其特征在于, 所述彈簧部件具備鉤部,該鉤部與設于所述操作部件的所述操作部的卡定凹部配合而阻止相對于所述操作部的旋轉。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開關裝置以及手表。本發(fā)明的開關裝置具備具有貫通孔的殼體、安裝于該殼體的上述貫通孔中的圓筒部件、以及具有插入于該圓筒部件的軸部與設于該軸部的外端部的操作部的操作部件,在上述操作部件設有配合突起部,并且,安裝有彈簧部件,在上述圓筒部件的外側方向的端部設有上述配合突起部可沿軸向移動的解除槽、與限制上述配合突起部向外側方向的移動的限制突起部,在上述圓筒部件上設有卡定上述彈簧部件的卡定槽。
文檔編號G04B3/04GK103163768SQ20121055292
公開日2013年6月19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辻彩子, 上野正人 申請人:卡西歐計算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