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控制電路,尤其是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屬于電子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車用傳感器是汽車計算機系統(tǒng)的輸入裝置,它把汽車運行中各種工況信息,如車速、各種介質(zhì)的溫度、發(fā)動機運轉(zhuǎn)工況等,轉(zhuǎn)化成電訊號輸給計算機,以便發(fā)動機處于最佳工作狀態(tài)。車用傳感器的種類很多,判斷傳感器出現(xiàn)的故障時,不應只考慮傳感器本身,而應考慮出現(xiàn)故障的整個電路。因此,在查找故障時,除了檢查傳感器之外,還要檢查線束、插接件以及傳感器與電控單元之間的有關電路?,F(xiàn)目前汽車技術發(fā)展的特征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部件采用電子控制,根據(jù)傳感器的作用,可以分類為測量溫度、壓力、流量、位置、氣體濃度、速度、光亮度、干濕度、距離等功能的傳感器,它們各司其職,一旦某個傳感器失靈,對應的裝置工作就會不正常甚至不工作,因此,傳感器在汽車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隨著汽車傳感器技術的發(fā)展,人們不再僅僅關注傳感器本身的可靠性,同時也更加重視傳感器的控制電路,但現(xiàn)目前對于車載傳感器的控制電路還大多結構簡單,信號轉(zhuǎn)換和識別的誤差還相對較大,這對于越來越精密的汽車電子系統(tǒng)而言已經(jīng)難以滿足需求。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目前的車站傳感器的控制電路精度較差的問題,而提供一種控制精度較好的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型號為TCM809REB713的芯片IC1、型號為68HC12的芯片IC2和型號為80C51的芯片IC3,所述芯片ICl的第一引腳分別連接三極管Q2的集電極、二極管D3的正極、電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一端和電源輸出端VDD,所述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和二極管D4的負極,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芯片ICl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l的第三引腳接地;所述二極管D3的負極連接芯片IC3的第一引腳,電阻R7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二引腳,電阻R8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三引腳,芯片IC3的第四引腳連接二極管D5的正極,二極管D5的負極連接到芯片IC3的第六引腳,所述芯片IC3的第五引腳接地,芯片IC3的第七引腳與電阻R6相連后再分別連接電阻R5的一端和電容C3的一端,電阻R5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十引腳,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二極管D4的正極連接芯片IC3的第八引腳,芯片IC3的第九引腳與電阻R4相連后再分別連接三極管Ql的集電極和芯片IC2的第八引腳,三極管Ql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芯片IC2的第七引腳和電感LI的一端,電感LI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阻Rl的一端、電阻R2的一端和電容Cl的一端,電阻Rl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源輸入端VCC和芯片IC2的第一引腳,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2的第四引腳并接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2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2的第三引腳連接二極管Dl的正極,二極管Dl的負極分別連接電容C2的一端和電阻R3的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l的基極,所述芯片IC2的第五引腳和芯片IC2的第六引腳均接地。
[0005]優(yōu)化地,所述三極管Ql的型號為2N3055,三極管Q2的型號為2N3375。
[0006]優(yōu)化地,所述二極管Dl的型號為1N4003,二極管D2的型號為1N5398,二極管D3的型號為1N5406,二極管D4的型號為RL152,二極管D5的型號為RL206。
[0007]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08]1、控制精度較高:本實用新型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采用了三個IC芯片單元分別來實現(xiàn)不同的功能,這樣不僅分工明確,同時抗干擾能力加強,能夠明顯提高控制精度,誤差減小。
[0009]2、可靠性提升:由于整體電路的分工明確,因此整個電路的穩(wěn)定性較好,能夠保持在一個可靠性狀態(tài)下工作。
[0010]3、成本較低,適用范圍較廣,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附圖說明】
[0011]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3]如圖1所示,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包括型號為TCM809REB713的芯片IC1、型號為68HC12的芯片IC2和型號為80C51的芯片IC3,所述芯片ICl的第一引腳分別連接三極管Q2的集電極、二極管D3的正極、電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一端和電源輸出端VDD,所述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和二極管D4的負極,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芯片ICl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l的第三引腳接地;所述二極管D3的負極連接芯片IC3的第一引腳,電阻R7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二引腳,電阻R8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三引腳,芯片IC3的第四引腳連接二極管D5的正極,二極管D5的負極連接到芯片IC3的第六引腳,所述芯片IC3的第五引腳接地,芯片IC3的第七引腳與電阻R6相連后再分別連接電阻R5的一端和電容C3的一端,電阻R5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十引腳,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二極管D4的正極連接芯片IC3的第八引腳,芯片IC3的第九引腳與電阻R4相連后再分別連接三極管Ql的集電極和芯片IC2的第八引腳,三極管Ql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芯片IC2的第七引腳和電感LI的一端,電感LI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阻Rl的一端、電阻R2的一端和電容Cl的一端,電阻Rl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源輸入端VCC和芯片IC2的第一引腳,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2的第四引腳并接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2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2的第三引腳連接二極管Dl的正極,二極管Dl的負極分別連接電容C2的一端和電阻R3的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l的基極,所述芯片IC2的第五引腳和芯片IC2的第六引腳均接地。
[0014]本實用新型中,所述三極管Ql的型號為2N3055,三極管Q2的型號為2N3375。所述二極管Dl的型號為1N4003,二極管D2的型號為1N5398,二極管D3的型號為1N5406,二極管D4的型號為RL152,二極管D5的型號為RL206。
[0015]本實用新型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具有很好的控制精度,結構合理,自身能耗也較低,能夠在不同天氣環(huán)境下可靠工作,具有很好的實用價值。
[0016]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換,不能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主權項】
1.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型號為TCM809REB713的芯片IC1、型號為68HC12的芯片IC2和型號為80C51的芯片IC3,所述芯片ICl的第一引腳分別連接三極管Q2的集電極、二極管D3的正極、電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一端和電源輸出端VDD,所述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和二極管D4的負極,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芯片ICl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l的第三引腳接地;所述二極管D3的負極連接芯片IC3的第一引腳,電阻R7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二引腳,電阻R8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三引腳,芯片IC3的第四引腳連接二極管D5的正極,二極管D5的負極連接到芯片IC3的第六引腳,所述芯片IC3的第五引腳接地,芯片IC3的第七引腳與電阻R6相連后再分別連接電阻R5的一端和電容C3的一端,電阻R5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3的第十引腳,電容C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2的基極,所述二極管D4的正極連接芯片IC3的第八引腳,芯片IC3的第九引腳與電阻R4相連后再分別連接三極管Ql的集電極和芯片IC2的第八引腳,三極管Ql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芯片IC2的第七引腳和電感LI的一端,電感LI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阻Rl的一端、電阻R2的一端和電容Cl的一端,電阻Rl的另一端分別連接電源輸入端VCC和芯片IC2的第一引腳,電阻R2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2的第四引腳并接地,電容Cl的另一端連接芯片IC2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2的第三引腳連接二極管Dl的正極,二極管Dl的負極分別連接電容C2的一端和電阻R3的一端,電容C2的另一端接地,電阻R3的另一端連接三極管Ql的基極,所述芯片IC2的第五引腳和芯片IC2的第六引腳均接地。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極管Ql的型號為2N3055,三極管Q2的型號為2N3375。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極管Dl的型號為1N4003,二極管D2的型號為1N5398,二極管D3的型號為1N5406,二極管D4的型號為RL152,二極管D5的型號為RL206。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介紹了一種基于單片機控制的車載傳感器控制電路結構,它包括型號為TCM809REB713的芯片IC1、型號為68HC12的芯片IC2和型號為80C51的芯片IC3,所述芯片IC1的第一引腳分別連接三極管Q2的集電極、二極管D3的正極、電阻R7的一端、電阻R8的一端和電源輸出端VDD,所述三極管Q2的發(fā)射極分別連接二極管D2的負極和二極管D4的負極,二極管D2的正極連接芯片IC1的第二引腳,所述芯片IC1的第三引腳接地。本實用新型控制精度較高,可靠性提升,而且成本較低,還具有較好的通用性。
【IPC分類】G05B19/04
【公開號】CN205353645
【申請?zhí)枴緾N201620073563
【發(fā)明人】張振生, 張興源, 李蕊, 韓海玲, 孫文義, 李東和, 趙龑
【申請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yè)學院
【公開日】2016年6月29日
【申請日】2016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