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按鍵頂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一般地涉及按鍵頂部,更具體地涉及具有防灰塵設(shè)計和高級滑動動作的按鍵頂部。
背景技術(shù):
正如本領(lǐng)域內(nèi)一般技術(shù)人員公知的,按鍵頂部是構(gòu)成鍵盤的每個按鍵開關(guān)的一部分。當操作者的手指向下按動按鍵開關(guān)的鍵帽時,與鍵帽底部連接的按鍵頂部,在手指壓力下向下運動,打開柔性印刷電路(FPC)的觸點,從而實現(xiàn)按鍵輸入操作。
傳統(tǒng)的按鍵頂部如圖1所示。
在圖1中,參考數(shù)字1表示按鍵頂部。按鍵頂部1對應(yīng)于鍵盤上每個按鍵。按鍵桿12從按鍵頂部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分向下延伸。限位器11位于按鍵頂部1的下表面的預(yù)定位置上。參考數(shù)字2表示外殼,導孔21形成在外殼2的預(yù)定位置上,引導按鍵桿12。參考數(shù)字3表示橡膠杯,橡膠杯3的下表面上具有突起31。參考數(shù)字4表示FPC,其預(yù)定位置上具有觸點41。參考數(shù)字5表示支架。
在上述結(jié)構(gòu)的按鍵開關(guān)中,當按鍵頂部1被操作者的手指壓下時,按鍵頂部1隨著導孔21的引導向下移動。此時,按鍵桿12與按鍵頂部1一起向下運動,從而向下壓橡膠杯3。并且,橡膠杯3的突起31向下推動觸點41,從而按鍵轉(zhuǎn)換到“開”狀態(tài)。
但是,按鍵開關(guān)的問題在于雜質(zhì),例如灰塵,可以進入引導按鍵桿12的導孔21中,從而阻礙按鍵桿12的平滑滑動。而且,在操作計算機過程中,咖啡、水或類似的物質(zhì)可能流入導孔21中,結(jié)果可以阻礙按鍵桿12的平滑滑動。并且,當咖啡、水或類似的物質(zhì)流入觸點41時,會發(fā)生鍵盤輸入操作故障。
按鍵開關(guān)具有的缺點在于,在按鍵頂部1向下運動過程中,當限位器11接觸外殼2時產(chǎn)生噪音。
為了克服上述缺點,提出如圖2所示的按鍵開關(guān)。按鍵開關(guān)的結(jié)構(gòu),使按鍵桿12被中空的橡膠杯3環(huán)繞,從而防止雜質(zhì),如灰塵,進入按鍵開關(guān)中。
但是,按鍵開關(guān)包括由金屬制成的彈簧13。彈簧13裝在按鍵桿12的下表面上,用來壓下觸點41。與按鍵頂部1集成的按鍵桿12,通常是由樹脂制成的。從而,按鍵開關(guān)的問題在于,彈簧13必須單獨制成,然后與按鍵桿12組裝,從而令人不快地增加了裝配工序的數(shù)量。
多重按鍵,如回車鍵和空格鍵,是將兩個或多個按鍵開關(guān)相互結(jié)合得到的一個按鍵。即,一個多重按鍵使用兩個或多個按鍵桿12。并且,操作者可以不用按下多重按鍵的精確中心。例如,當按下多重按鍵的一端時,多重按鍵通過轉(zhuǎn)動而傾斜。由此,距離多重按鍵按下端一定距離的按鍵桿12不能平滑地在導孔21中滑動。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一種連桿,裝在多重按鍵的預(yù)定位置上,用于均勻地傳遞壓力。但是,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增大了零件的數(shù)量,從而需要增加額外的裝配工序。
并且,由于一個多重按鍵使用兩個或多個橡膠杯,用于多重按鍵的橡膠杯必須單獨制成,以便使多重按鍵的壓下感覺與單一按鍵相同。也就是說,減小多重按鍵中使用的兩個橡膠杯的彈性,使多重按鍵的橡膠杯的總彈性等于單一按鍵使用的一個橡膠杯的彈性,這樣做是很不方便的。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在考慮先前技術(shù)中出現(xiàn)的上述問題的基礎(chǔ)上提出本發(fā)明。本發(fā)明的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具有簡單結(jié)構(gòu)的按鍵頂部。
本發(fā)明的另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按鍵頂部,能夠減小使用按鍵開關(guān)時的噪音。
本發(fā)明的再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按鍵頂部,甚至在按鍵頂部應(yīng)用于多重按鍵時也允許按鍵桿平滑地滑動。
本發(fā)明的又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按鍵頂部,使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具有相同的壓下感覺,但對于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使用相同的橡膠杯。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按鍵頂部,包括位于按鍵頂部的下部、用于插入橡膠杯單元的按鍵桿,以及位于按鍵桿的下端并包括板簧的第一彈簧,其中按鍵頂部被手指壓力壓下時打開觸點,從而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
第一彈簧與按鍵頂部集成,形成一個單一結(jié)構(gòu),并且突起位于第一彈簧的下端,與觸點對應(yīng)。
并且,包括板簧的第二彈簧位于按鍵桿的下端,并且突起位于第二彈簧的下端,與觸點對應(yīng)。
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的位置彼此面對。
按鍵桿包括多個按鍵桿,以便按鍵頂部用于多重按鍵,并且按鍵頂部的下表面包括傾斜表面,從而在初始狀態(tài)對橡膠杯施加非均勻壓力。
按鍵桿包括多個按鍵桿,并且每個按鍵桿在上端的內(nèi)表面和下端的外表面是凹的。
并且,每個按鍵桿的內(nèi)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個被加工成傾斜的或具有臺階的形狀。
結(jié)合附圖,從下面的詳細描述中,將清楚地理解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其它優(yōu)點。在附圖中圖1是表示具有按鍵頂部的傳統(tǒng)按鍵開關(guān)的剖視圖;圖2是表示具有按鍵頂部的另一種傳統(tǒng)按鍵開關(guān)的剖視圖;圖3a到3e是表示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的視圖,其中圖3a是按鍵頂部的透視圖,圖3b是按鍵頂部的透視圖,圖3c是表示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的操作的剖視圖,圖3d是橡膠杯單元的透視圖,圖3e是外殼的透視圖;圖4a到4g是表示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的視圖,其中圖4a是按鍵頂部的透視圖,圖4b是按鍵頂部的正視圖,圖4c是沿圖4a中線B-B’的剖視圖,圖4d是沿圖4a中線C-C’的剖視圖,圖4e是橡膠杯單元的透視圖,圖4f是外殼的透視圖,圖4g是表示按鍵頂部的操作的剖視圖;圖5a到5c是表示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的接觸表面的視圖,其中圖5a是表示接觸表面中心的下部是平的情況下的剖視圖,圖5b是表示接觸表面中心的下部是向下凸出的情況下的剖視圖,圖5c是表示接觸表面和橡膠杯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剖視圖;圖6a到6c是表示第一和第二按鍵桿的不同形狀的視圖;以及圖7是表示單個按鍵和多重按鍵的行程與載荷之間關(guān)系的曲線。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將參考附圖詳細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
下面將參考附圖,其中在所有不同附圖中使用相同的參考數(shù)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組成部分。
下面將詳細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和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
參考圖3a到3e描述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100。圖3a到3e是表示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的視圖,其中圖3a是按鍵頂部的透視圖,圖3b是按鍵頂部的透視圖,圖3c是表示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的操作的剖視圖,圖3d是橡膠杯單元的透視圖,圖3e是外殼的透視圖。
首先,詳細描述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100。
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100根據(jù)相應(yīng)的鍵帽(未圖示)制造。在詳細的描述中,在按鍵頂部100的上表面的中心形成對應(yīng)于鍵帽下部形狀的孔,從而容納鍵帽的下部。并且,接觸表面101位于按鍵頂部100的孔周圍的位置。
按鍵桿105從接觸表面101向下延伸,與接觸表面101集成,并具有盒的形狀,其下表面是開放的。并且,包括板簧的第一彈簧106位于按鍵桿105側(cè)壁的下部,而包括板簧的第二彈簧107位于與第一彈簧106的側(cè)壁相對的側(cè)壁的下部。第一彈簧106和第二彈簧107中的每一個在按鍵桿105的下端朝按鍵頂部100的中心軸線W彎曲,角度約為90°。如圖3c所示,從第一彈簧106的末端向上延伸的上突起109以及從第一彈簧106的末端向下延伸的第一下突起108,整體形成在第一彈簧106的末端,從而它們與按鍵頂部100的中心軸線W在一條直線上。并且,第二下突起115從第二彈簧107的末端向下延伸,與第二彈簧107集成。在這種情況下,第二下突起115具有比第一下突起108小的尺寸。并且,第一彈簧106的末端和第二彈簧107的末端,二者位于按鍵桿105的下部,并彼此分開預(yù)定的間隔,從而防止第一彈簧106和第二彈簧107互相干擾。此后,安裝FPC104,使FPC104的觸點110與按鍵頂部100的中心軸線W大致在一條直線上。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壓力從鍵帽傳遞到按鍵頂部100時,第一下突起108通過第一彈簧106的彈性與FPC104的觸點接觸,從而實現(xiàn)按鍵輸入操作。
并且,橡膠杯單元103和外殼102起到容納按鍵頂部100的按鍵桿105的功能。按鍵頂部100的按鍵桿105穿過橡膠杯單元103和外殼102,在垂直方向可以運動。在詳細描述中,如圖3e所示,在外殼102的上表面形成孔,孔的尺寸略大于按鍵頂部100的按鍵桿105,使按鍵桿105可以穿過外殼102運動。并且,內(nèi)側(cè)壁從外殼102的孔向下延伸。
并且,橡膠杯單元103是由彈性材料制成的,并位于外殼102的上表面。如圖3d所示,在橡膠杯單元103的預(yù)定位置上形成圓形孔,使按鍵頂部100的按鍵桿105穿過橡膠杯單元103運動。中空的橡膠杯從圓孔周圍的位置整體地向上延伸。橡膠杯的上緣與接觸表面101接觸。并且,橡膠杯的下部的直徑大于其上部的直徑,中部是傾斜的,用于連接橡膠杯的下部和上部。
棒狀限位器111、112、113和114分別位于按鍵桿105的四個角上,沿垂直方向從接觸表面101向下突出。每個限位器111到114的垂直長度是確定的,使第一下突起108與FPC104的觸點110接觸,從而當按鍵頂部100向下運動時,保證平滑的按鍵輸入操作,從而限位器111到114與外殼102接觸。按上述方法確定每個限位器111到114的長度的原因如下。即,如果每個限位器111到114過長,甚至在限位器111到114接觸外殼102時,第一下突起108還接觸不到FPC104的觸點110。相反,如果每個限位器111到114過短,在限位器111到114接觸外殼102之前,第一或第二下突起108或115接觸FPC104,從而導致?lián)p壞按鍵頂部100的幾個部件。
因此,每個限位器111到114必須預(yù)定的長度。在這種情況下,盡管操作者按下鍵帽并且過高的載荷作用在鍵帽上,限位器111到114在接觸外殼102的同時吸收了高的載荷。由此,限位器111到114防止高載荷作用于第一和第二彈簧106和107,從而保護按鍵頂部100的各部件。
下面將結(jié)合參考圖3c描述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100的操作。
當操作者按下鍵帽(未圖示)時,手指壓力通過按鍵頂部100的接觸表面101從鍵帽傳遞到橡膠杯單元103的橡膠杯。此時,橡膠杯單元103被壓縮,使按鍵頂部100向下運動。這樣,第一下突起108與FPC104的觸點110接觸,從而執(zhí)行按鍵輸入。此時,部分壓力被第一彈簧106的彈性吸收。隨后,第二彈簧107的第二下突起115接觸FPC104,從而其余的壓力被第二彈簧107吸收。在這種狀態(tài)下,盡管限位器111到114接觸外殼102,但向下動作壓力引起的大部分沖擊被第一彈簧106和第二彈簧107吸收,從而幾乎不產(chǎn)生噪音。由此,本發(fā)明使按鍵輸入操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噪音明顯減小。此后,當作用于鍵帽上的壓力去除后,橡膠杯單元103壓縮的橡膠杯,在恢復力作用下返回其原始形狀。因此,按鍵頂部100返回其原始位置。
下面描述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200。
圖4a到4g是表示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的視圖,其中圖4a是按鍵頂部的透視圖,圖4b是按鍵頂部的正視圖,圖4c是沿圖4a中B-B’線的剖視圖,圖4d是沿圖4a中C-C’線的剖視圖,圖4e是橡膠杯單元的透視圖,圖4f是外殼的透視圖,圖4g是表示按鍵頂部的操作的剖視圖。圖5a到5c是表示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的接觸表面的視圖,其中圖5a是表示接觸表面中心的下部是平的情況下的剖視圖,圖5b是表示接觸表面中心的下部是向下凸出的情況下的剖視圖,圖5c是表示接觸表面和橡膠杯單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剖視圖。圖6a到6c是表示第一和第二按鍵桿的不同形狀的視圖。并且,圖7是表示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的曲線圖。
在多重按鍵中按鍵頂部200是由兩個單一按鍵彼此結(jié)合構(gòu)成的,如圖4a到4g所示。
下面描述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200的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的結(jié)構(gòu)和形狀。如圖4b所示,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200的第一按鍵桿205的結(jié)構(gòu),與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100的按鍵桿105的相同。另一方面,第二按鍵桿205’與單一按鍵的按鍵頂部100的按鍵桿105的不同在于,第二按鍵桿205’沒有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即,如圖4d所示,按鍵頂部200的第二按鍵桿205’從接觸表面201向下延伸,并且具有下表面開放的盒的形狀。
根據(jù)此實施例,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具有不同結(jié)構(gòu)。但是,不受到此實施例的限制,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可以具有相同的結(jié)構(gòu)。即,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可以包括第一彈簧206、第二彈簧207、第一下突起208和上突起209。
并且,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所具有的形狀,在操作者按下鍵帽任何部分時,可以在外殼202內(nèi)壁的很小的摩擦阻力下,平滑地向下運動。即,如圖6a到6c所示,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形成時,其外表面的下部以及內(nèi)表面的上部切削成傾斜的,從而形成傾斜的表面。作為選擇,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成形加工時,其外表面的下部和/或內(nèi)表面的上部也可以具有臺階。
下面將描述多重按鍵的橡膠杯單元203和外殼202。如圖4e所示,橡膠杯單元203包括兩個橡膠杯,用于容納第二按鍵桿205’以及第一按鍵桿205.橡膠杯單元203與按鍵頂部100的橡膠杯單元103具有相同結(jié)構(gòu)和材料組成的橡膠杯。并且,橡膠杯單元203與按鍵頂部100的橡膠杯單元103執(zhí)行相同的功能。即,在橡膠杯單元203的預(yù)定位置形成圓孔,允許第二按鍵桿205’通過橡膠杯單元203移動,并且中空的橡膠杯整體從圓孔周圍的一個位置向上延伸。并且,橡膠杯的上緣與接觸表面201接觸。
同樣地,按鍵頂部200的外殼202具有與按鍵頂部100的外殼102相同的結(jié)構(gòu),但具有額外的孔,用于容納第二按鍵桿205’。按鍵頂部200的外殼202執(zhí)行與按鍵頂部100的外殼102相同的功能。在詳細的描述中,額外的孔形成在外殼202的上表面,使按鍵頂部200的按鍵桿205’穿過外殼202運動,外殼202的內(nèi)壁垂直地從孔中向下伸出。
接著,下面描述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200的接觸表面201。如圖5b所示,按鍵頂部200的接觸表面201的形成,使其下表面的中心凸出。當橡膠杯單元203連接到接觸表面201時,如圖5c所示,橡膠杯單元203的兩個橡膠杯,被接觸表面201的凸出部分輕微地壓向按鍵頂部200的中心。這樣,當操作者按下時,減小了對操作者傳遞的壓力感覺。由此,盡管按鍵頂部200使用兩個橡膠杯,按鍵頂部200的壓力感覺幾乎等于使用單一橡膠杯的按鍵頂部100。在圖5b和5c中,對于接觸表面201的凸出部分以及橡膠杯單元203的壓縮部分,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進行了強調(diào)。
下面描述按下鍵帽的P1、P2和P3部分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的例子。
如圖6a所示,當操作者按下鍵帽的P2部分時,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平滑地向下運動,而不接觸外殼202的內(nèi)壁。但是,當操作者按下鍵帽的P3部分時,位置遠離P3部分的第一按鍵桿205接觸外殼202的內(nèi)壁。由于第一按鍵桿205與外殼202的內(nèi)壁之間接觸產(chǎn)生的摩擦阻力,第一按鍵桿205可能不向下運動。同樣地,當操作者按下鍵帽的P1部分時,位置離開P1部分的第二按鍵桿205’接觸外殼202的內(nèi)壁。由于第二按鍵桿205’與外殼202的內(nèi)壁之間接觸產(chǎn)生的摩擦阻力,第二按鍵桿205’可能不向下運動。為了解決上述問題,多重按鍵的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成形為圖6a到6c中所示的形狀,從而最大程度地減小摩擦阻力,因此使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平滑地向下運動。
例如,如圖6a所示,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的位置是彼此面對。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的外表面的下部切削成傾斜的,從而提供傾斜表面。并且,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的內(nèi)表面的上部切削成傾斜的,從而提供傾倒表面。這樣,即使,當操作者按下鍵帽的P3部分時,離開P3部分的第一按鍵桿205平滑地向下運動,而不接觸外殼202的內(nèi)壁。同樣地,即使,當操作者按下鍵帽的P1部分時,離開P1部分的第二按鍵桿205’平滑地向下運動,而不接觸外殼202的內(nèi)壁。
根據(jù)另一個例子,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可以成形為圖6b所示的形狀。即,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的外表面的下部切削成傾斜的,從而提供傾斜表面。并且,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的內(nèi)表面的上部切削形成臺階。并且,如圖6c所示,第一按鍵桿205和第二按鍵桿205’中的每一個的外表面下部和內(nèi)表面上部可以切削形成臺階。
下面參考圖4g描述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200的操作。
當操作者按下鍵帽(未圖示)時,手指壓力通過按鍵頂部200的接觸表面201從鍵帽傳遞到橡膠杯單元203的橡膠杯。此時,橡膠杯單元203的橡膠杯被接觸表面201的凸出部分輕微地壓下,從而操作者僅僅需要使用與單一按鍵相同大小的壓力進行按壓。按鍵頂部200在手指壓力下向下運動,從而第一下突起208接觸FPC104的觸點110,從而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當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時,部分壓力由第一彈簧206的彈性吸收。隨后,第二彈簧207的第二下突起219接觸FPC104,從而其余的壓力由第二彈簧207的彈性吸收。在這種狀態(tài)下,盡管限位器211到218接觸外殼202,但手指壓力產(chǎn)生的大部分沖擊已經(jīng)由第一彈簧206和第二彈簧207吸收,從而幾乎不產(chǎn)生噪音。同樣地,本發(fā)明明顯地減小按鍵輸入操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噪音。此后,當鍵帽釋放時,橡膠杯單元203壓縮的橡膠杯彈性地恢復到其原始形狀,從而按鍵頂部200返回到其原始位置。
當操作者按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單一按鍵或多重按鍵時,傳遞到操作者的壓力感覺將在下面說明。
圖7是表示單個按鍵和多重按鍵的行程與載荷之間關(guān)系的曲線。曲線①表示單干按鍵的壓力感覺,曲線②表示將兩個單一按鍵結(jié)合形成的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曲線③表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即,曲線②表示多重按鍵的接觸表面201’是平的情況,如圖5a所示,類似于單一按鍵的接觸表面101。并且,曲線③表示接觸表面201的下表面中心是凸出的情況,如圖5b所示。X軸表示行程,而Y軸表示載荷。在這種情況下,行程定義為,當操作者按下按鍵頂部,使按鍵頂部從上死點向下運動時,按鍵頂部的運動距離,并且行程是以毫米(mm)計量的。載荷定義為,當按鍵頂部向下運動時,高下作用力的阻力,以gf計量。
在曲線①中,p表示峰值載荷,而b表示谷值載荷。操作者得到的壓力感覺是峰值載荷減去谷值載荷得到的數(shù)值(p-b),即20gf。
并且,在曲線②中,操作者得到的壓力感覺是峰值載荷減去谷值載荷得到的數(shù)值(p”-b’),即40gf。即,將兩個單一按鍵結(jié)合形成的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是單一按鍵壓力感覺的兩倍。如果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之間的壓力感覺差大,則操作者感覺到相同鍵盤上的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不同。這樣,操作者在按下多重按鍵時得到的壓力感覺是操作者按下單一按鍵時得到的壓力感覺的兩倍,從而使用時不舒服。并且,當操作者使用與按下單一按鍵的壓力大小相同的壓力按下多重按鍵時,按鍵輸入操作可能不會實現(xiàn)。
但是,在曲線③中,操作者得到的壓力感覺是峰值載荷減去谷值載荷得到的數(shù)值(p’-b’),即20gf。在詳細描述中,由于多重按鍵的接觸表面201的凸出部分與輕微壓迫橡膠杯單元203裝配在一起,因此橡膠杯單元203的峰值載荷減小,使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幾乎等于單一按鍵的壓力感覺。即,操作者在按下多重按鍵時得到的壓力感覺幾乎等于操作者按下單一按鍵時得到的壓力感覺。這樣,甚至操作者按下多重按鍵時,多重按鍵在壓力感覺上等于單一按鍵,從而保證舒適地使用鍵盤。并且,雖然操作者使用與單一按鍵的壓力大小相同的壓力按下多重按鍵,也能平滑地進行按鍵輸入操作。
根據(jù)此實施例,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具有兩個按鍵桿。但是,不受此實施例的限制,根據(jù)多重按鍵的尺寸,可以使用兩個或更多個按鍵桿。
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按鍵頂部,比傳統(tǒng)按鍵頂部減小了噪音,并且使用多重按鍵能平滑地進行按鍵輸入操作,并使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得到相同的壓力感覺,盡管在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中使用相同的橡膠杯。
與傳統(tǒng)按鍵頂部相比,本發(fā)明的按鍵頂部的優(yōu)點將在下面描述。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按鍵頂部的結(jié)構(gòu)簡單。第一和第二彈簧集成在按鍵頂部的按鍵桿上,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使用相同的橡膠杯,因此本發(fā)明的按鍵頂部具有簡單的結(jié)構(gòu)。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按鍵頂部的聲音很小。雖然本發(fā)明的按鍵頂部的限位器接觸外殼,但對按鍵頂部的沖擊作用被第一和第二彈簧的彈性吸收,從而明顯減小按鍵輸入操作過程中產(chǎn)生的噪音。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多重按鍵的按鍵桿平滑地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根據(jù)本發(fā)明,多重按鍵的多個按鍵桿,在按鍵桿外表面的下部以及內(nèi)表面的上部切削成傾斜的,從而形成傾斜表面。由此,按鍵桿與外殼內(nèi)壁之間的摩擦減小到最低程度,從而允許按鍵桿平滑地向下運動并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對于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可以得到相同大小的壓力感覺。即,按鍵頂部的接觸表面在其下表面的中心形成凸出,從而橡膠杯單元兩側(cè)上的橡膠杯內(nèi)側(cè)部分,被接觸表面的凸出部分壓縮。由此,橡膠杯單元的峰值載荷減小,從而多重按鍵的壓力感覺等于單一按鍵的壓力感覺。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按鍵頂部,包括按鍵桿,按鍵桿位于按鍵頂部的下部、用于插入橡膠杯單元;以及第一彈簧,第一彈簧位于按鍵桿的下端并包括板簧,其中按鍵頂部被手指壓力壓下,以便打開觸點,從而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頂部,其中第一彈簧與按鍵頂部集成,形成一個單一結(jié)構(gòu)。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頂部,還包括在第一彈簧下端的突起,與觸點對應(yīng)。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頂部,還包括第二彈簧,第二彈簧位于按鍵桿的下端,并且包括板簧。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按鍵頂部,還包括突起,突起位于第二彈簧的下端,與觸點對應(yīng)。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按鍵頂部,其中第一彈簧和第二彈簧放置成彼此面對。
7.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頂部,其中按鍵桿包括多個按鍵桿,從而按鍵頂部用于多重按鍵,并且按鍵頂部的下表面包括傾斜表面,從而在初始狀態(tài)對橡膠杯單元施加非均勻壓力。
8.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按鍵頂部,其中按鍵桿包括多個按鍵桿,從而按鍵頂部用于多重按鍵,并且每個按鍵桿在其上端的內(nèi)表面和下端的外表面是凹下的。
9.如權(quán)利要求8所述的按鍵頂部,其中每個按鍵桿的內(nèi)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形成傾斜的。
10.如權(quán)利要求9所述的按鍵頂部,其中每個按鍵桿的內(nèi)表面和外表面中的至少一個在形成時具有臺階。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按鍵頂部,該按鍵頂部減小噪音,允許使用多重按鍵平滑地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并允許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得到相同的壓力感覺,但相同的橡膠杯用于單一按鍵和多重按鍵。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和第二彈簧集成在按鍵頂部的按鍵桿上。在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多個按鍵桿在按鍵桿的外表面下部和內(nèi)表面上部切削成傾斜的,從而形成傾斜的表面。由此,按鍵桿與外殼內(nèi)壁之間的摩擦力被減小,從而允許按鍵桿平滑地向下運動,并執(zhí)行按鍵輸入操作。多重按鍵使用與單一按鍵相同的橡膠杯,多重按鍵的按鍵頂部的接觸表面,在其下表面的中心是凸出的,從而使多重按鍵具有與單一按鍵相同大小的壓力感覺。
文檔編號G06F3/023GK1612096SQ20041008635
公開日2005年5月4日 申請日期2004年10月26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3年10月28日
發(fā)明者全圭鐵, 李永春, 金???申請人:韓國Smk株式會社